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
探究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教案设计则是教师们展示教学才华和专业水平的重要手段。
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能够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的价值与意义方面进行探究。
钱梦龙的《岳阳楼记》是一篇描写岳阳楼及其历史文化的散文。
对于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教学。
例如:一、语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文章中的丰富词汇、长短句结构以及描写技巧,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文化方面文章中涉及到了岳阳楼的历史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教案设计则是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基础和关键,以下是本文对于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的价值和意义的详细探讨:一、提升教学效果教案设计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规划,它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评估方式等方面。
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理解与分析,制定出相应的教案。
这样不仅能够确保教学过程顺畅,还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以钱梦龙的《岳阳楼记》为例,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历史或传统文化的课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深入的理解。
例如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展示图片和视频、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对文化底蕴及其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二、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学习平台教案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和水平,以便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平台。
在对钱梦龙《岳阳楼记》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制定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适当安排时间步骤。
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学习环境,并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启发式教学特点的教学策略,采用小组互动、配套实践、课外拓展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掘自己的优势,找到自身的定位和方向。
《岳阳楼记》板书教案设计(2)

《岳阳楼记》板书教案设计(2)《岳阳楼记》教案二教学目标:1.在理解难解字词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学习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体会古人那种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学习作者如何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2.体会古人那种旷达的胸襟,学习他们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岳阳楼记》遂成为写景状物抒发真情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二、作家作品简介及解题。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有《范文正公集)。
三、朗读、感受。
1.读准字音:谪守( ) 朝晖夕阴( ) 迁客骚人( )霪雨霏霏( )潜形( ) 薄雾冥冥( ) 岸芷汀兰( ) 心旷神怡( )皓月( ) 宠辱偕忘( ) 樯倾楫摧( )阴风怒号( )2.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味:作者叙的是重修岳阳楼的缘起及作记的原由,描写的是洞庭湖的胜景及晴景、雨景,抒发的是观景的悲喜感情,议论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四、指名学生朗读、翻译第1段。
五、研读课文。
1.滕子京既然被“谪守巴陵郡”却还能做到“政通人和”,他哪些方面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可联系学习与生活)2.写岳阳楼远眺之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作者先从空间写了浩瀚的湖面,再从时间上写湖上变化万千的壮丽之景。
3.所述登楼者是什么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去国怀乡”的迁客,多愁善感的“骚人”很多均流连于此地。
这种人容易触景生情,自然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之感,一个“异”字,为下文打下伏笔。
4.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5篇)

岳阳楼记教案(优秀5篇)九年级语文上册《岳阳楼记》优质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并积累所引用的经典、格言,体会演讲词语言的特点。
2.引导学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观点和材料。
3.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来阐明观点的。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大胆质疑,辩证地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深入领悟“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运用事例和道理来证明观点的。
2.引导学生理解“敬业”与“乐业”的内涵,联系实际用敬业乐业的精神对待学习和生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敬业和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职业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策略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活动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朗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设置好问题角度,激发学生多向思维思考问题。
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导语:在一次奥运会中,马拉松比赛庆祝胜利的典礼早已结束,坦桑尼亚的选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进了已经几乎空无一人的奥运体育场,他是最后一名抵达终点的选手。
他的双腿沾满血污,绑着绷带,他努力地绕完体育场一周,跑到了终点。
著名的纪录片制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问艾克瓦里,为什么要这么吃力地跑至终点?这个年轻人轻声地回答说:“我的国家从两万多公里外送我来这里,不是叫我在这场比赛中起跑,而是派我来完成这场比赛的。
钱梦龙之《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

钱梦龙之《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第一篇:钱梦龙之《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钱梦龙之《岳阳楼记》教学的案例分析钱梦龙,上海市民办桃李园学校;梁浩军,江苏沭阳县怀文中学。
【设计思想】能真正“服务”学生的教学设计才是好设计。
教师要做出好设计,必须熟读文本,认真品味,方能知道教什么和怎么教。
《岳阳楼记》是一篇传世经典美文,它的经典之美,由多种要素构成。
该文语言骈散结合,往往用四字短句,对仗工整,音律协和,韵味深长,读来朗朗上口。
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出入自如。
该文构思奇巧,匠心独运,曲折迂回。
作者和滕子京同年进士,又曾共同镇守西北边疆,彼此相知甚深,引为人生知己。
滕子京被弹劾遇险,作者奔走呼号,为之申诉。
滕子京谪守巴陵后,励精图治,政绩斐然:“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在此背景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嘱托作者为之作记。
范仲淹遂借此自抒怀抱并勉慰友人。
本文虽以抒情言志为目的,但却由记事和写景巧妙切入。
在简要叙事后,作者以磅礴之句对岳阳楼的雄伟景象作了简要描述,又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过渡,迅捷转入下文。
接着,作者两段对举,写迁客骚人遇暗景则悲,逢明景则喜,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对比鲜明,为下文议论设伏。
议论部分,作者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句掀起波澜,正反相生,层层推进,直至逼出主旨,高峰耸立。
文中多处语句前后呼应;全文景情理交融,浑然一体。
该文的大美所在,乃是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适时现身。
它集中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抱负,也展示了作者伟大的人性光辉。
这一彪炳千古的名句及其包涵的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因此,本文的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词句教学和几个知识性问题的机械剖析,而要侧重引领学生感悟本文的“美”,在寻美的过程中,自然完成教学,让学生既习得知识,又学得方法,同时也接受一次思想的洗礼。
此外,文言文也可以用导学法实施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为指导,本课的设计主要由两大板块构成,即自读板块和教读板块。
《岳阳楼记》课堂教案设计

《岳阳楼记》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岳阳楼记》全文;(2)了解《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及文体特点;(3)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岳阳楼记》;(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2)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岳阳楼记》;2.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分析并欣赏《岳阳楼记》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2. 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和文体特点;2. 采用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3. 采用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4. 采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文学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4.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的意义和价值;5. 欣赏教学: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文学魅力,提高审美情趣;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课文,做好笔记,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熟读背诵课文、笔记和文言文阅读训练。
3. 知识掌握: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向学生推荐其他有关《岳阳楼记》的阅读材料,如相关研究书籍、古代评论等,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岳阳楼记》教案(精选6篇)

《岳阳楼记》教案(精选6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朗读、背诵全文。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4、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重点难点1、重点:(1)朗读和背诵全文。
(2)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1)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2)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学法引导1、学习时,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看“岳阳楼胜景”(岳阳楼就在本市)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本文语言凝练、形象而富有音乐美的特点。
2、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拼音。
谪守(zhé)朝晖夕阴(huī)迁客骚人(sāo)霪雨(yín)霏霏(fēi)薄暮冥冥(míng)潜形(qián)岸芷汀兰(zhǐ tīng)皓月(hào)心旷神怡(yí)宠辱偕忘(xié)浩浩汤汤(shāng)2、朗读全文,做到本成诵?3、查字典,对照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
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
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
死后谥文正。
有《范文正公集》。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人们登楼赋诗。
2、解题。
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做官。
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象,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教案(精选7篇)

《岳阳楼记》教案(精选7篇)《岳阳楼记》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提高在比较中鉴赏诗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进入诗文意境。
3、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难点】: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赏析诗文的方法。
2、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
【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学习和鉴赏古诗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一、复习并导入新课:1、检查背诵《诗两首》。
2、《岳阳楼记》作者简介:袁中道,明代文学家。
字小修,一作少修。
湖北公安人。
万历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少即能文,长愈豪迈。
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
其绩稍逊于宏道。
反对复古拟古,认为文学是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天下无百年不变之文章;提倡真率,抒写性灵。
晚年针对多俚语纤巧的流弊,提出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主张。
二、感知课文:1、请学生根据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提示: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
2、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洞庭湖水势浩大的原因是什么?(即“所以奇也”的原因)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
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
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
”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
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
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
《岳阳楼记》课堂教案设计

《岳阳楼记》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岳阳楼记》。
(2)理解《岳阳楼记》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岳阳楼记》的文风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岳阳楼记》的主题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崇高的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岳阳楼记》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句式的分析。
3. 《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对《岳阳楼记》文风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岳阳楼记》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岳阳楼记》,理解文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岳阳楼记》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解答疑问。
5. 文学鉴赏:分析《岳阳楼记》的文风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背诵《岳阳楼记》,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效果如何,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不足之处,如时间安排、教学手段等,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背诵和读后感写作。
3. 测试评估:通过课堂小测或课后测试,了解学生对《岳阳楼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课堂实录——钱梦龙《岳阳楼记》教案设计一积累词语。
实词:(名词)赋、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n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霪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先忧后乐(先天下之忧百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理解句意。
“得无异乎?”(反问句)“吾谁与归?”(变序句) v p1F.wc Q k&ke ww“则有……者矣。
”(长定语句)“其必曰……乎。
”(表示揣测语气的陈述句)三了解“对偶”的特点及作用。
四理解本文寓情于景、卒章显志的写作特点。
五学习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思想。
教学设想:一本文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不仅立意高远,而且文采斐然,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尤其便于朗读。
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味,体会文章的特点,并在思想上受到教育。
二倡导学生自读,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启发引导。
第一课时:(指导自读)一导入新课。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这是我们在阅读这篇文章时必须认真思考的。
关于岳阳楼和作者,请先看本文的题注。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文学方面也相当有成就。
下面是《宋史》里关于范仲淹的简略介绍(节引,字句略有改动),对我们理解《岳阳楼记》的思想内容很有帮助,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挂在小黑板):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而少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
发愤苦读,惫甚,辄以凉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人不堪其忧,仲淹不改其乐也。
既仕(做官),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以力主革除弊政,被谗受贬,庆历五年由参知政事(副宰相)谪守邓州。
勤政爱民,有政声,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指定语文学习好的学生读讲。
思考:1.范仲淹少年时为什么发愤苦读?2.范仲淹论政事奋不顾身,力主改革,勤政爱民,他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二指导自学。
1.读懂文句: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懂文句,初步理解全文大意。
教师提示重点词语与句子(见“教学目的”),要求学生自读时注意。
2.思考:(1)范仲淹写本文的缘由是什么?当时他和他的朋友滕子京的处境如何?(2)找出本文中写景的句子,想一想它们所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它们在文章中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3)本文的中心句(文眼)在哪里?三课外作业。
1.把小黑板上关于范仲淹的资料抄在练习本上。
2.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第二课时:(教读第1—4段)一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根据上一课布置的思考题提问。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在答得完整,目的只在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教学。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1段。
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越明年—课本注解为“到了第二年”(即庆历五年),而据《岳州府志》载《宗谅求记书》,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在庆历六年,所以这句中的“越”还是按它的本来意义作“过”讲为妥,“越明年”就是“过了第二年”,即进入了第三年讲(庆历六年)。
谪——封建社会官吏的降职或远调,也指把有罪的人遣戍远方,如“发闾左適(同“谪”)戍渔阳九百人”。
属——同“嘱”,通假字,“属予作文以记之”点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2.思考与讨论。
首句中“谪”字点明了滕引导要点:从这个“谪”字看,滕子京正是一位如下文所说的“迁客骚人”,作者一开头就点明滕的处境,其实暗暗包含对老朋友的劝勉:你虽然身处逆境,但希望不要像一般的迁客骚人那样为个人的遭遇而悲叹,应该像“古仁人”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同时,作者自己在庆历五年也遭贬谪,这样写也暗寓与老朋友同处逆境、自勉勉人之意。
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的用意是很深的。
《岳阳楼记》所以传诵千古,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不是泛泛的记事写景之作,百是一篇有所寄托,立意高远的好文章。
教读第2段。
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着重理解的词句。
夫——本文中几个“夫”都念(观夫、若夫、嗟夫)前两个“夫”有指示作用,相当于“那”;“嗟夫”,感叹声,亦作“嗟乎”。
然则——顺接连词。
注意不要跟转折连词“然而”搞混。
“然则”在这句中有承上连下的作用:(既然)洞庭湖是这样(气象万千),它北通巫峡,南到潇湘,降职外调的官吏和忧然失志的诗人大多会合在这里,那么他们看到这景色后产生的感情,能不因景色的变化而不同吗?《教学参考书》把这句中的“然则”译为“然而”,不符合上下句间因果相承的关系,值得商榷。
骚人——课本注解:诗人。
战国时屈原作《离骚》,因此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
但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两者不能对换,如本文“迁客骚人”若换成“迁客诗人”就不恰当。
因为《离骚》的作者屈原是一个遭到贬逐的诗人,所以“骚人”比“诗人”有时还多一层“恍然失志”的意思,本文中“骚人”与“迁客”相配比较合适。
得无异乎——“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但本句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
以诘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2.思考与讨论。
(1)这一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
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引导要点:作者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绘声绘形。
如: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湖与山的关系。
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不仅形象地写出湖与江的关系,而且“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
“衔”“吞”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
浩浩汤汤——字音响亮,叠字又加强了气势,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绘声、又绘形。
气象万千——连用两个数词写洞庭湖上景象变化之多之快,极有声势。
此外如“横无际涯”的“横”,与“广”近义,但作者用“横”而不用“广”,因“横”字显得境界开阔而有气魄;“朝晖夕阴”的“晖”换成“晴”字,义通顺,但作者用“晖”而不用“晴”字,因为“晖”字具体,容易使读者联想到洞庭湖上“春和景明”的景象。
这些例子可以看出作者炼字的功力。
(2)本节中有些句子有前后照应的关系,有些句子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们找出来说明它们的关系或作用。
引导要点:“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为下两段分别写洞庭湖上“霪雨霏霏”和“春和景明”的景象伏线。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既承接上文写景的句子,又引出下面两段文字,其中“情”“异”,是关键词,是全篇抒情、议论的基础。
行文前顾后盼,文理绵密。
教读第3、4段,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j 1.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则有……者矣”是一长定语句。
“者”指代“览物之情”。
以第3段末句为例,从“去国怀乡”到“感极而悲”都是“者”的定语。
第4段末句的结构相同。
这两句可分别译为“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虑谗言,惧怕讥讽,满眼凄凉,感伤到极点而悲痛的心情了。
”“……就会产生一种心胸开朗,精神愉快,荣誉和屈辱一齐忘记,端着酒杯面对和风,充满了喜悦的心情了。
”景——形声字,“日”形“京”声。
“景”的本是“日光”。
锦鳞——鳞,指鱼,是借代(部分代整体),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浮光跃金——这句写月夜有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浮”和“跃”两个动词分别作名词“光”和“金”的定语,构成两个偏正短语。
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造成了一种动态美。
静影沉璧——这句写月夜无风时湖面上的景色。
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不过它写的是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
跟上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把——动词,持,握。
“把”作介词是后起的用法(把门关上),或用在比较接近口语的诗词中(欲把西湖比西子)。
其喜洋洋——洋洋,众多或盛大貌,这里形容喜的样子。
朗读时“喜”字后要稍顿一下。
这句可译为:那喜悦真是达到了极点。
2.思考与讨论。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是喜气洋洋。
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
细读这两段写景的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引导要点:作者选择的景物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以第3段为例:雨是“霪雨”,风是“阴风”,浪是“浊浪”,时间是“薄暮”,所闻是“虎啸”和“猿啼”,无不是带有愁苦的色彩,再加以“霏霏”“怒号”“排空”“冥冥”等词语的渲染,一幅天昏地暗、浪黑风高、恐怖凄惨的画面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了。
有些景物本来没有特殊的感情色彩,如“日星”“山岳”“商旅”“樯”“楫”等,但配以“隐耀”“潜行”“不行”“倾”“摧”等词语,就带上了浓重的愁苦色彩。
(第4段的特点与第3段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分析、体会。
)(2)第3、4段除了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都带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相同点外,两段在结构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先写景,后抒情,为情设景,缘景抒情;甚至连前后两个抒情句的表达方式也完全相同。
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引导要点:这两个抒情句是文章思路发展的中心环节:前句迁客骚人登楼而悲,后句写迁客骚人登楼览物而喜,联系上文看,是为了落实“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联系下文看,是以迁客骚人随物而变的心情,衬托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感情,从而引发出“先忧后乐”一段正论。
如果把两个抒情句删去,文章思路中断,也破坏了文章的内在联系。
三布置作业。
n完成“朗读·背诵”一、二。
第三课时:(教读第5段,总结)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教读第5段。
先指定学生读、讲课文,结合进行正音、释词。
"1.要重点理解的词句。
“先天下……乎”——这是一个略带测度语气的肯定句。
注意:“其”在这里是代词,不是表示推测的副词。
这一句是作者代古仁人回答。
“然则何时而乐耶?”用“……乎”这样测度的语气,显得委婉而得体。
2.思考与讨论。
这一段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教读应着重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可层层启发,设问:(1)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
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
本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人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
从这里开始看作者是怎样逐步深入地阐发他的思想的。
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人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提出: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往往因个人遭遇或外物的触化而发生变化;古仁人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