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武汉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

合集下载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最初的铁匠》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最初的铁匠》阅读练习及答案.doc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最初的铁匠》阅读练习及答案现代文阅读在中考中占有很多的分值,平时大家在复习之余要多做现代文阅读练习,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答题经验,下面为大家带来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最初的铁匠》阅读练习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备考中考现代文阅读。

①吐尔洪吐迪是这个祖传十三代的铁匠家庭中最年轻的小铁匠。

他十三岁跟父亲学打铁,今年二十四岁。

成家一年多了,有个不到一岁的儿子。

吐尔洪说,他的孩子长大后说啥也不让他打铁了,教他好好上学,出来干别的去。

吐尔洪说他当时就不愿学打铁,父亲却硬逼着他学。

打铁太累人,又挣不上钱。

他们家打了十几代铁了,还住在这些破烂房子里,他结婚时都没钱盖一间新房子。

②吐尔洪的父亲吐迪艾则孜也是十二三岁学打铁。

他父亲是库车城里有名的铁匠,一年四季,来订做铁器的人络绎不绝。

父亲的一把锤子养活一家人,日子还算过得去。

吐迪也是不愿跟父亲学打铁,没干几天就跑掉了。

他嫌打铁锤太重,累死累活挥半天才挣几块钱,他想出去做买卖。

父亲给了他一点钱,他买了一车西瓜,卸在街边叫卖。

结果,西瓜一半是生的,卖不出去。

生意做赔了,才又垂头丧气回到父亲的打铁炉旁。

③父亲说,我们就是干这个的,祖宗给我们选了打铁这一行都快一千年了,多少朝代灭掉了。

我们虽没挣到多少钱,却也活得好好的。

只要一代一代把手艺传下去,就会有一口饭吃。

我们不干这个干啥去。

④吐迪艾则孜打镰刀时眼皮低垂,眯成细细弯镰似的眼睛里,只有一把逐渐成型的镰刀。

儿子吐尔洪就没这么专注了,手里打着镰刀,心里不知道想着啥事情,眼睛东张西望。

⑤铁匠炉旁一天到晚围着人,有来买镰刀的,有闲的没事看打镰刀的。

天冷了还是烤火的好地方,无家可归的人,冻极了就挨近铁匠炉,手伸进炉火里燎两下,又赶紧塞回袖筒赶路去了。

⑥麦收前常有来修镰刀的乡下人,一坐大半天。

一把卖掉的镰刀,三五年后又回到铁匠炉前,用的豁豁牙牙,木把也松动了。

铁匠举起镰刀,扫一眼就能认出这把是不是自己打的。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六大主题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及答案ppt课件(164张)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六大主题文学作品阅读训练及答案ppt课件(164张)

(二)让我看着你 ②母亲是被我们硬逼着走进医院的,那个 时候,她的癌细胞已扩散到整个胸部。整夜整 夜的疼痛让她无法入睡,可她却从来不吱一声。 每一次我进去看她的时候,她都装作很平静的 样子,面带微笑地看着我:“我觉得比先前好 多了,你工作忙,不用老来看我。”握着母亲 骨瘦如柴的双手,那一双曾经无数次爱抚过我 的手,如今青筋狂乱,布满了褐色的老年斑。 我扭过头,去看挂在母亲头上方的吊瓶,眼泪 无声地掉落到心里。
主题阅读与写作
主题一:挚爱亲情
(一)生了根的空床 (一)生了根的空床 麻 坚 ①搬进新房没几年,小艾就跟妻子商量, 他想把次卧的那张空床撤了,然后买一张书柜 放进去,改做书房。“这样不好吧?”妻子不 无担忧地说,“以后来客人了咋办?” ②“客人?咱们家两三年也没来一个客 人!”小艾看了妻子一眼,不屑地撇了撇嘴。 “那爸妈来了呢?”妻子想了想,又问。“爸 妈来了可以睡在沙发上或者打地铺,”小艾说, “再说爸妈一年也来不了两次。”
父亲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时刻在家里和 自己的心中给儿子留一个位置;父亲关心儿 子、惦记儿子,对儿子充满浓浓的爱意。
(一)生了根的空床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父亲一看,变了脸色,一把扔掉菜筐,慌慌张 张地跑了过来。 本句是细节描写,刻画了父亲的神态和动作, 加点词语写出了父亲看到小艾在拆卸空床螺 丝时的惊讶与慌张,表达了父亲对儿子小艾 的关心、呵护之情。
(一)生了根的空床 ③小艾的父母不爱走动,很少来小艾这儿, 就是来了,也是当天来当天赶回去,很少在小 艾这儿过夜。妻子想想觉得小艾在理,便同意 了。 ④书房弄好后没多久,国庆节就到了。小 艾想他和妻子已经有些日子没去看父母了,何 不趁这个机会回老家看看父母?于是小艾和妻 子开着车赶到了那个小县城。 ⑤老家的大门上着锁,父母没在,可能是 到菜市场买菜去了。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训练及答案(2019-2021)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训练及答案(2019-2021)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顶线思维①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正被某种强大的力量冲撞,这种力量便是顶线。

所谓顶线,这里指人类欲望的顶线,即某种期望达到的目的。

[甲]②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

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缺乏顶线思维的人往往放任顶线,被顶线牢牢控制,变成顶线的奴隶,最终上演了一个个人间悲剧。

④有顶线思维的人,知足常乐。

他们深知自己真正所需,洞察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因而能够从容控制顶线,进而牢牢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

⑤东晋名将陶侃曾做过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

有位下属送了一坛腌鱼给他,孝顺的陶侃马上念及贫穷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

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腌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已增吾忧矣。

”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回信,愧疚万分。

他从此坚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

[乙]⑥欲望的顶线,既是每个人前进的不绝动力,也是人类生产、发展、活动的根本力量。

当然,欲望的顶线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

⑦渴望高处的阳光,祈求奇迹与辉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的顶线。

[丙]倘若在追求顶线的过程中,需要突破底线方能成功之时,你是选择洁身自好,坚守底线?还是选择降低,甚至放弃自己的顶线?⑧[丁]有顶线思维的人,知止不殆。

他们面对顶线的情感,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从而能够牢牢把握顶线。

他们立于天地之间,上有顶线,下有底线,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社会。

(1)“严控顶线,从而坚守底线,始终廉洁为官。

”这句在原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在说理中的作用。

【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议论人类欲望的顶线。

作者认为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

有顶线思维的人,知止不殆。

他们面对顶线的情感,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从而能够牢牢把握顶线。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题及答案(2019-2021)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练习题及答案(2019-2021)共20篇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真题附答案详解一、阅读理解训练题1.(2020泰州)阅读苏沧桑的《酿泉》,完成问题。

①小寒前的一个清晨,明强领着我从楚门镇出发,进山谷,沿山路盘旋而上。

那个小小的酿酒坊,就窝在山坳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

②做酒人在木蒸桶底部摊上一块白纱布,倒入浸好的糯米,盖上竹斗笠,打开一大早就开烧的锅炉,蒸汽从木蒸桶下汹涌而上,将糯米“炊”热,黏度恰到好处。

炊饭,拉开了山里村冬酿的序幕。

③酿酒坊的老师傅伊海说,要雪白的糯米,一粒坏米都不要。

④酿酒坊的总管灵江点点头,对,雪白的糯米,宁可贵点。

⑤泉水在一道斜坡下面,一眼泉亘古不断,冬酿用的就是这眼泉。

⑥伊海、灵江、全于等七个做酒汉子,在热气蒸腾里默默配合着,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四十九岁。

灵江将铁锹斜插进糯米饭里,用力抬起,翻倒进大木桶里。

铁锹收回,在一旁的小水桶里蜻蜓点水般地浸一下,以免糯米太黏,接着又插进糯米饭里。

如此反复,使的是巧劲,从六点到十一点,一刻不停。

全于用小水桶舀起泉水,淋在糯米饭上,要五桶半冷水,然后舀起温水再淋四遍。

他个子高,拎起水桶看着挺省力,但喧嚣的蒸汽声里,还是能听见他气喘吁吁。

⑦米好水好,还要手艺好。

最要紧的是拌曲。

⑧永青伸出粗壮的手臂,将酒母撒到糯米饭上,然后一把一把将糯米饭搂近自己,用手掌连同手腕不停翻炒、抖洒,将结团的饭团揉松。

接着,他将糯米饭从缸底沿着缸身搭好,用竹刷子刷平,湿漉漉的糯米饭服服帖帖。

然后,他在缸底掏出一个小碗大的窝,轻轻盖上稻草盖子。

⑨月亮挂在大樟树上,小屋通往酿酒坊的斜坡上,走来酿酒坊唯一的守夜人,六十九岁的伊海。

他走进酿酒坊,蹲下身子,将耳朵贴紧发酵缸,一个缸一个缸地听,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声音﹣﹣醪①液的发酵声,是那种“节节声”,像初春小雨打在树叶上,很细很急。

如果缸料厚了,温度高了,“节节声”便变得波涛汹涌,他就赶紧打开稻草盖子,耙几下,把气排出去。

发酵期间的搅拌冷却,俗称“开耙”,是整个酿酒工艺中的关键。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爱,从来不卑微》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爱,从来不卑微》

2019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爱,从来不卑微》爱,从来不卑微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

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逐步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

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

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

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

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

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

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很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1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2分)(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答:1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2019-2020年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1)

2019-2020年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1)

2019-2020年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含答案带解析答题技巧(1)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人工智能2018年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说,互联网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时代,过去20年人类社会走在互联网时代,但是未来30~50年应该是人们进入人工智能的时代。

什么是“人工智能”?对于人工智能,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理解。

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

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

“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

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

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

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

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

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

“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

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

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武汉三中2019年分配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武汉三中2019年分配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9武汉三中分配生语文测试题测试时间:80分钟分值:80分一、语言积累和运用 (15分 )1. 将下列五句话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于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大方方地敞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A.②③⑤④①B.③②①⑤④C.③②⑤④①D.②③①⑤④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A.由于发表网络歌曲的门槛很低,网友原创的歌曲都可以传到网络上去,这也造成了网络歌曲创作的鱼目混珠....。

B.海滨公园是附近居民喜爱的运动场所,在花海中无论是散步、慢跑还是骑车锻炼,都令人神气十足....。

C.广交会为企业提供了内外贸对接的契机,但这种对接不可能一蹴而就....,绝大多数出口企业由于不熟悉国内市场,即使有意内销也无从着手。

D.近来,欧洲牛肉制品掺杂马肉的事件闹得风风火火....,欧盟方面坚称,“马肉丑闻”并非食品安全事件,不必恐慌。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以代工制为主要方式的加工贸易在国际产业链中处于“上挤下压”,我国的代工企业只能靠大量接订单,降低人力成本保持利润增长。

B.为迎接军运会,全市到处都在行动。

早上来上学的时候,我看到建筑工地上的挖掘机、装载机和十几辆翻斗车正在工作人员的指挥下挖土。

C.一个人如果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含水量。

D.繁荣工业题材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但作家要想在这片生活的土壤里捧出内容丰富、表现精美的传世之作却并非易事。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A.你们真是太热情了,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同学们起立迎接,使我深受感动。

2019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心灯如月

2019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心灯如月

2019年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心灯如月晚饭后散布回来,我、儿子和妻一如既往地达成默契:我写作、儿看书、妻弹琴。

我们各自关严了门,沉浸在各自所钟情的天地里去。

电就是在这时停的,房间里顿时漆黑如罩,琴声戛然而止。

也不过片刻,妻摸索出了那只陈旧的蜡烛,嚓的一声响,客厅里先亮起一束毛笔尖似的烛光。

蜡烛燃烧得静极,火苗儿纹丝不动,柔柔的光款款地投向四壁,屋里多起隐隐约约的黑影。

妻和独生子不习惯这样的暗淡,轻掩房门到院中纳凉去了。

我无奈地搁下笔,借此点了支烟,静坐桌前,目光落在了烛焰上。

屋里是少有的静,烛光下青翠文竹和墙上的字画条幅被罩上了一层朦胧;烛光的芳香淡淡弥漫。

烛,营造出满屋的馨香和温情。

我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静如处子的烛焰。

凝望它,它就幻化成了一盏油灯,蓦地点燃凝固于我心头已有十数个年头的思绪。

油灯对于我来说记忆尤为深刻。

抑或,我所有智慧的开启,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约是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因为要升初中,我们晚上开始上自习课。

那时,故乡偏僻尚未通电,30多位同学端着油灯汇集到教室里来,一俟点燃亮光如柱,立即四壁生辉。

第一次处在几十盏灯同时点燃的辉泽里,我们原本就十分活泼的童心越发地激动不安,素来宁静的教室搬桌挪椅,呼应嬉笑,难得安宁。

有调皮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中考武汉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武汉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

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

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

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
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

”“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

”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

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

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

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

我仿佛看见
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

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

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

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

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

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向起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

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

但此刻,我甚至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小题1:作者为什么把在旧书摊上淘到一本书称作一段“美丽的邂逅”?
小题2: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的文字,从语言角度品析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

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着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

小题3: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

小题4: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

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本被一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十多年的书,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本书是“我”相当喜欢的,给“我”带来了许多美好的感受。

小题2:以精练的语言形象表现阅读环境的优美,阅读内容的丰富,以此来凸现阅读的愉悦和充实,从而表现“邂逅”的美丽。

小题3:因对“慧”爱书形象的猜想,产生了欣赏的感情;因对“慧”弃书原因的
猜测,产生忧虑的感情。

小题4:希望人们能爱书,静心读书。

希望人们能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读书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

希望我们的社会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风气,以振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

小题1:
试题分析:先理解“邂逅”一词,再理解“美丽”一词。

“邂逅”,不期而遇,偶然相见,“我”喜欢的书也曾被人喜欢过,这是志趣情感的“邂逅”。

喜欢读书,兴趣高雅,感受美好,所以用“美丽”一词来形容。

小题2: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从语言角度品析”,从语言本身的特点以及描写作用方面来点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说明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六段,作者写自己两种猜想,一是“慧”如何爱读书,
想像中含有赞美之情,二是“慧”为什么不继续珍藏这本书,结合段尾作者所说到的当代网络环境下人们对书的冷漠理解作者“遗憾”之情。

小题4:
试题分析:文中作者写了对一位女孩爱读书的想像,含有赞美,对她最终弃书深深惋惜,从作者情感中不难看出作者的“宁愿”表达了什么愿望。

“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一句深深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爱书读书的期望。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