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作文(《穹顶之下》观后感 )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五篇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五篇《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一最近柴静概念在网络迅速火爆起来,在网络和股市几乎无人不知,在这个视频发出后几天时间环保B股票连续涨停,相比与降息这种重大利好,柴静概念完胜之,也因此让一个大家熟悉的名词再次成为媒体焦点,就是雾霾。
什么是雾霾呢,我们生存的这个大气中悬浮着许多颗粒物,是肉眼看不到的,这种颗粒物有自己的专业名词就是PM,一般当PM2.5微米以上的,人的鼻孔和呼吸道绒毛能够阻挡过滤,但对于PM2.5微米的细微颗粒,我们将直接吸入肺泡,这种细微颗粒物是各种含有重金属污染物的组合,是强致癌物,人体吞噬细胞无法消灭它,就积淀在肺泡内,阻塞氧气顺利进出,而更小的0.5微米的颗粒物则直接可以进入血管,形成血栓,而雾霾就是指PM2.5的颗粒物,过去我们一直没太关心他,总误以为就是雾,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50万人死与因雾霾引起的慢性疾病,我们不要简单的把它看作一个数据而已,他其实是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累积而来的。
雾霾的源头,60%****与燃煤,燃油,这些都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污染物,发电,炼钢,暖气,汽车排放物,等等成为雾霾的主体,工业化g e命以来,大多数的研发创新都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人在享受这些便利的同时必须为此承担后果,十九世纪的英国是如此,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
从演讲学角度来看柴静的这次主题演讲,绝对堪称经典佳作,他从切身体验来开场,朴实不娇做,瞬间引起人对信息的认同感,而在表述过程中有理有据,言简意骇,整个演讲时间不足1/3,却通俗易懂,完全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表述,而口语化的演讲更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
另一个亮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数据,访谈,动画的完美结合,让这场演讲更具说服力,其实多媒体真的是非常棒的讲道辅助工具,却经常被传道人排斥,他们总用不属灵作为理由将这个工具束之高阁,工具其实是中性的,是否属灵取决于使用它的人是否属灵,和工具无关,在圣经中,当参孙被捆绑在非利士营盘内,神甚至使用一个驴腮骨作为兵器,帮助参孙大大击杀非利士人,想不明白为什么现代传道人却一定要排斥多媒体呢,作为工具,多媒体对讲道时视觉化的传递信息有很大帮助的,听和看同时接收信息,印象会更加深刻,我们真的不应该盲目去反对,旧约时期神让何西阿先知去取一个将来会成为妓女的女子为妻,向以色列人传达信息,告诉以色列,你向假神行淫,如果愿意回转,神也愿意接纳,这种视听例子圣经有很多,包括亚哈王,大卫王,都有这样的经历。
《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

《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1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感触颇多,刚看后还觉得这个人真有勇气,很敏锐,能够击中时弊。
但是后来想想里面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呢?总的来说就是她也许讲了99%的真话,可是在其中1%最核心的部分却讲了100%的假话。
如下:她讲了中国的油品等级为什么那么的低,原因是中国只有3家石油公司为了自己的垄断利益,自己指定的标准过低,大家都知道的她指的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
同时,她又说美国却有上千家。
暗示和引导人们以为,只要打破垄断,全面开放就万事大吉了,石油问题就解决了,排放就更清洁了,雾霾就可以治理好了。
事实果真如此么?地球人谁不知道,美国早就在石油行业完成了自由竞争阶段,早就形成了以洛克菲勒为首的寡头垄断时代!所谓的美国有上千家,其他的那么多公司占有市场份额有多少?这个她在罗列了一大笔数据后却选择性掩盖起来。
让人感觉证据不充分。
要是按照她的逻辑,中国也有不止几十上百家,去各个大油田的附近看看,也有很多私营的炼油厂啊。
那么倒回来讲,既然美国的可以垄断,为什么中国的不可以垄断,难道就是因为美国是垄断在私人手里,而中国的垄断在政府或国家手里就不行了?话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她的言下之意就是全面放开石油行业,交给市场竞争然后形成私人寡头。
问当今世界,有哪个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有这个实力搞得赢西方的大财团大寡头?如果真的全面放开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被西方的大资本家垄断。
也许放开初期老百姓会有点甜头,但是长远来看,一旦西方大资本垄断了中国的能源市场,那才是苦日子的开始。
如果真的像她说的一样放开油气开采中国会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前几年放开的煤炭行业就知道了,是那些黑心的私人老板更关心环保呢还是国有企业更加负责任?这不是秃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么?可是她为什么要误导民众呢?而且有选择在两会前的敏感时期搞出这个题目?估计背后是有推手的,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有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来编99%的真话和1%的绝对谎言的,而且在极短的时间被所有媒体发布,形成轰动效应。
2023年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2023年柴静穹顶之下的观后感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一今天周末正好有些空闲时间,就静下心来观看了最近网上疯传的,央视原主播柴静自费拍摄的关于雾霾题材的专题调查记录片穹顶之下,视频时长103分钟,比较长,但我并没感到枯燥乏味,而是认真耐心地看完了整个视频。
观后的感受有四:一是上了堂生动,翔实的有关雾霾来龙去脉的科学普及课;二是对雾霾的严重性和危害性非常震惊;三是对目前空气质量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心情格外沉重;四是对柴静在离职之后,还愿意自己花一百万,花如此大精力调查拍摄了这么一部关系百姓生存环境,生存质量,关系子孙后代健康的记录片心生敬意,佩服之至!雾霾到底是什么?从哪儿来?又该怎么办?这不仅是柴静关心的,是她调查拍片的初衷,更是我们全国人民都想知道,都想弄明白的,以前我还不太清楚它的潜在危害,听到广播里播报:今天空气严重污染,还不以为然,看到不少人戴着口罩,还觉得有点小题大作,但有一次亲自体验后,我再不这么认为了,记得一天在外办事,整个一天喉咙就是不舒服,老想着咳嗽,本以为自己感冒了呢,想不到睡了一晚后,这种症状竟然完全消失,我这才意识到这恐怕是空气惹的祸吧。
看了这个记录片,更是上了一堂科普课,它以大量翔实的数据,科学的分析解说,历年空气质量的对比,和其它国家的对比,甚至用生动的动画形式把艰涩难懂的东西作了形象的说明,让我明白了雾霾来自哪里?为什么最近几年会特别严重?它有哪些明显的危害和潜在的危害?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看到他们调查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感觉心情特别沉重,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柴静说:以前不清楚空气中是什么味道?现在清楚了空气中弥漫的是"钱,钱,钱"的味道(大意),其实很多减排措施通过努力是可以同步跟上的,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一已的眼前利益,可以造假,可以蒙混过关,调查的事实触目惊心,再不引起重视,加强全民环保意识,制定措施,严格执法,那"现在的雾霾还只是开始"呢,发展下去贻害的不仅是当今的全国同胞,也包括我们的子孙后代。
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观后感

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引言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雾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雾霾所带来的健康问题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深入剖析了雾霾问题的成因以及其对中国社会和人民健康的影响。
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
下面将是我的观后感。
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穹顶之下》对中国的雾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让我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雾霾不仅仅是一个空气污染问题,更是涉及到工业发展、经济增长、公共健康和政府管理等多个方面的综合问题。
通过片中的数据和事实,我了解到大气污染的源头主要是来自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燃煤等。
为了经济发展,中国过去几十年大量投资于工业生产,但却忽视了环境保护。
社会问题的影响雾霾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它还对中国社会和人民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穹顶之下》片中提到,雾霾所带来的空气污染导致人们患上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孕妇、儿童和老年人更加容易受到影响。
这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雾霾也给旅游业和外国人才的吸引力带来了负面效应,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和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个人的思考与行动观看《穹顶之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行动。
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应该如何为改善环境状况出一份力呢?首先,我自己要从日常生活开始,减少能源的浪费和垃圾的产生。
我会尽量选择环保型的交通工具,如公共交通或者自行车,并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其次,我还会积极参与到社区的环保活动中,比如参与垃圾分类和植树活动等,为改善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后,我也会通过宣传和分享《穹顶之下》这样的纪录片,让更多的人关注环境问题,共同努力。
政府的责任与挑战纪录片《穹顶之下》也不仅仅是对普通公民的呼吁,它也揭示了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和挑战。
片中提到,政府需要更加重视环境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也需要加大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的投资。
穹顶之下观后感350字(6篇万能范文).doc

穹顶之下观后感350字(6篇万能范文)穹顶之下观后感350字篇1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把时长103分钟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完整地观看完了。
我非常敬佩柴静阿姨,她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才能完成这个主题,还做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敬佩她。
这部片子里,她详详细细地为我们解答了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PM2.5是在空气中污染空气的颗粒,对人们的心脏,肺很不好。
尤其是吸烟,烧煤和汽车的尾气。
然而,人们还是不知好歹,导致中国的环境遭到雾霾的污染,人们的生活也遭到严重的破坏。
其实,我们为这些污染的恢复只要做两个字:环保。
说起环保,我们有许多地方做的一点也不好。
我们可以节能减排,只要留意,就可以做到。
在3月29日的时候,我们可以和家人一起参加“熄灯一小时”活动,每节约一度电,可以减少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给山区里的孩子们一片蓝天吧!保护环境,从生活中开始,也为中华大地增添一片绿色的大地!穹顶之下观后感350字篇2自从观看了柴静的穹顶之下,我意识到雾霾对我们的危害,以及空气污染后,空气中夹杂着重金属和致癌物质。
虽然中国用煤发电不是很好的事,但是我也知道中国用煤发电是迫不得已的,当时因为只有火电能大规模迅速投产(2年),而且价格不贵。
当时天然气很少,进口也贵。
大水电也没那么多,建设周期较长。
核电争议较大,建设周期也长。
风电、光电当时很少,现在突飞猛进,速度冠绝全球,但这两者仍然只是补充,很难取代火电。
一个是规模小十分之一,一个是发电小时数少太多,与火电之比大约是1:3吧,两个合一块,风光发电只占火电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
况且,水电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电可以是3毛多,核电是4毛多,风电、光电、气电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
在没有储能条件、电力不紧张的情况下,电网愿意吸纳火电水电,而非风电、光电。
气电也就调峰有优势。
所以中国选择用煤发电。
当年用煤发电可以,但是现在继续不可以。
穹顶之下观后感范文五篇分享

穹顶之下观后感范文五篇分享观看了纪录片《穹顶之下》,有了非常深的感触,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下面是给大家带来的穹顶之下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穹顶之下观后感1我看了后觉得很惊讶,我们中国竟然如此污染严重,我们每天生活在雾霾中,却浑然不知。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雾霾的危害性、严重性。
污染环境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管理上的疏忽,其实做任何干部都应该严谨,否则将酿成严重后果。
我现在虽然年龄小,力量小,但我也要开始行动,极少成多,团结力量大。
我现能做的就是尽量同家人、朋友一起绿色出行、不放烟花、鞭炮等。
关于放烟花,烟花虽一时美丽,但极少成多,造成空气污染,灰蒙蒙的天难道还好看吗?美丽吗?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行动起来,为我们的美好家园努力吧!穹顶之下观后感2今天,我看了“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和崔永元的“自拍纪录片”行为,是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很有价值的努力,值得尊敬(虽然我对崔永元转基因片子的结论并不赞同)。
十八大之前,我认为体制内的媒体,虽然戴着镣铐跳舞,但还有可以拓展的空间,但这两年下来,我已经看不到这种希望……所以,柴、崔二位的努力,实际上,在是利用体制外的某种“自由”,在帮助整个新闻行业实施“突围”。
当然,所谓“明星效应”肯定是存在的,但这本来也是有效传播的题中应有之义,明星、资本、权力……哪个对媒体行业不构成影响?但毋庸过分焦虑——崔的片子,其取材和论证逻辑也受到强烈的质疑,这就是舆论场的自我制衡、纠偏的结果。
《穹顶之下》这部长达一小时四十分钟的视频中,柴静讲故事的能力,是非常出色的,也正是这种能力,使得传播变得有效、而不是类似官样*般的无聊,这正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传媒人学习的!柴静“雾霾”的专题,我认真地看完,说实话,我做了近八年上海市政协委员,而且深入调查过污染问题,但是,我承认自己对雾霾问题的认识程度,远比不上柴静——柴静的沉静、理性、对材料掌握的充分与展现过程的淋漓尽致……很有说服力。
精选关于《穹顶之下》观后感感悟5篇

精选关于《穹顶之下》观后感感悟5篇《穹顶之下》观后感1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
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
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
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
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
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
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
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
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
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篇)

柴静的《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10篇)“假如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假如发出声音是危急的,那就保持缄默;假如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
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讽那些比自己更英勇热忱的人们。
我们可以卑微如尘土,不行扭曲如蛆虫“——曼德拉这是三点十一分的郑州,此刻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甚至难以下笔。
我用了一个小时看完了这部让我多天之前有所期盼的纪录片,尽管从理性的角度去看,《穹顶之下》照旧是一如既往地连续着央视纪录片的那种姿势:故作抑制的煽情;纵观历史的貌似恢弘;居高临下的自我感动,提前预设论点的查找证据。
但是不得不说,我被触动了。
从上高中开头,我就始终很喜爱科幻,尤其是关于人类社会将来的科幻,还记得刘慈欣(似乎是南阳人)写过一篇《地火》,关于煤炭生产改造从而导致地火产生的科幻小说,文章的最终,模拟一个120年后的初中生参观煤炭博物馆后写的日记,里面写到:我们不必留恋所谓过去的好时间,那个时候生活布满困难危急和迷惘;我们也不必为今日的时代过分懊丧,由于今日,也总有一天会被人们称做是——过去的好时间。
过去的人真笨,过去的人真难。
也看过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明天之后》,bbc拍的许多纪录片,只是那好像离我太远,远到当时的触动转头就被我遗忘,只是在间或的场景中被引用。
然后今日,当我看完柴静拍摄的《穹顶之下》,其中的画面,让我久久无法平复,那些场景如此熟识,就在我生活的边上,大工地的扬尘、工程车的黑色尾气、高高的烟囱、餐馆的排烟道、加油站以及看不见篮框的球场。
我才知道,原来我生活的这个城市,如此的模糊,模糊的如此脆弱。
我不想去争论所谓的能源构造调整,不想去思索国家能源局的改革以及那些浅显的技术问题,我只是悄悄地给自己几个提示:1、下载一个空气质量报告的手机app,每天早上关注一下,遇到重度污染时,发给自己最爱的几个人还有自己的学生;2、以后五公里出行,除非必需,尽量步行或者电动;3、去加油站加油,看看他们的油枪是不是加装了防泄露装置;4、去淘宝上买几个口罩;5、看到有污染状况,拨打电话12369;……我看了看此时郑州的空气污染状况:轻度污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身边无影无形的杀手——雾霾
本觉得纪录片都是枯燥无味的,但在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后,我却感到万分震撼。
柴静那有声有色,能引起共鸣的演讲在吸引着我的同时,也引起着我不住的害怕和担忧,一份份的污染数据,让我看着触目惊心,这是以前所没有过的感受。
虽是分作三次才看完,却一次比一次感触深。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
虽然我居住的城市深圳是个美丽的城市,空气新鲜、绿树成荫,环境排在国家首列。
但仔细观察,在深圳快速发展的同时,蓝天白云变少了,换成了雾蒙蒙的阴天,繁星明月变少了,换成了一望无际的黑夜。
时间长了,加上忙碌快节奏的生活,原本以为阴天起雾再正常不过、晚上没星星是被云挡住了的我,远不知道我们身边潜藏着一个无影无形的杀手——雾霾。
深圳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
我们现在走在街头,到处都在修地铁、建高架桥。
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
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
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这次关于雾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介绍的非常专业,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想到我们整天生活在这危险的空气中,我顿时呼吸一滞。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
”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
”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影片中还列举了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
但伦敦在今天已是恢复了蓝天白云,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深圳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
我们或许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我们能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让身边无影无形的杀手——雾霾,不再威胁我们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