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3篇

高一语文必修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课文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点:1.理解背诵2.由景入情的写作方法教学安排:二课时过程第一课时一、直接进入新课。

1.教师板课题:兰亭集序2.由美文到美书①《兰亭集序》书法掠影:古今书法学习的范本。

②抽学生写作者名:王羲之。

并由此链接到:晨曦;熙熙攘攘。

后让学生试将“王羲之”“晨曦”“熙熙攘攘”三个词语组合造句,以加深书写印象。

3.由美书到美文:《兰亭集序》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4.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明确文章体裁。

二、如果有学生在预习时已能背诵,先抽一二学生试背。

三、指导第一段的背诵,点拨理解句意,强调关键词语,注重文言基础知识教学。

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读背。

背诵线索: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觉。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事件:修稧事也。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四、学生自读背诵5分钟。

五、抽一至二名学生试背课文,教师可作必要的线索提示。

第二课时一、听名家示范朗诵,学生小声跟读。

二、复习巩固第一自然段的阅读背诵。

三、朗读、解析第二自然段,理解文章“由叙入感”的写作结构。

明确:第一段记兰亭畅游,乐视听之娱;第二段感人生易老,悲死生之大。

1.注意本段的结构层次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四、诵读、讲析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质疑,教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句意、文意。

2.归纳结论:睹物伤情,诗文叙怀,记于今,留之后,古今一理。

3.交代文章的写作意图(由学生找出相关文句,强调此乃“序”类文体的'重要内容之一)五、学生列举“古今文人论生死”。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并掌握文言文知识点。

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教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2.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式:诵读、引导启发;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一.复习第一段和第二段的知识点。

二.研习第三段1.第三段所议论的中心问题是———死生亦大矣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2.本段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这种"痛"是痛什么?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

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

此处之“痛”,痛在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作者因何而痛呢?☆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不知老之将至悟言一室之内(静)放浪形骸之外(躁)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死生亦大矣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三. 研习第四段☆本段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是哪个?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人生无常而悲,无不为生死之事而叹。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第 2 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体会本文清新质朴、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

(2)理解文章中蕴涵的情致、理趣。

(3)有感情朗读、试背全文。

2.过程与方法(2) 通过品读、鉴赏、探究,体会作者情感萌生、变化的缘由,理解行文思路和作者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3) 在试背中加深理解,融会贯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强烈的生命意识,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1.鉴赏写景语言的特色。

2.感悟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

3.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策略】1. 设计艺术:(1)以美诵切入,体会情感的变化,以“乐”、“痛”、“悲”带动对全篇的理解。

(2)诵读、背诵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与鉴赏词句、体味情趣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2. 重难点突破法:(1) 诵读法,以美诵激情趣、促理解。

(2) 点拨法,教师点拨行文脉络、引领思考路径。

(3)情境创设法,在诵读、赏析中联想入境,体味自然之美、理趣深意。

(4)讨论法,解决关节问题,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讨疑难。

(5)举一反三法,诵读指导与鉴赏语言,选关键点引发学生自主思考。

【教学计划】2 课时。

本节公开课为第二课时。

注:第一课时简介王羲之其人其书、兰亭唱和的概况以及东晋文人的思想状况、生活态度、文风特点。

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即通过第一课时,使学生了解作者、事由、时代情况,明白文章的表层大意。

作业为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美诵、体悟《兰亭集序》清新质朴的语言蕴涵的无穷逸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代山水游记散文是浩浩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文心雕龙》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人们在描绘自然风物中倾注了无穷志趣。

篇篇佳作引领我们徜徉于奇山异水间,我们的心弦随着作者的感情荡动。

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散文园地上的一株奇葩一《兰亭集序》。

兰亭书法登峰造极似浮云矫龙,自不待言; 羲之集序清新质朴寓无穷逸趣,诵读、品味体悟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高二年级(人教版)必修二《兰亭集序》优质教案

《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案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文字词,理解对偶修辞。

2、品味文中的文字、写景、叙事以及情理之雅3、体会作者的生死观。

导入:上课之初,我们先来回顾一则新闻: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一辆大巴客车突然坠江,15条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生死乃常事,而生的欢乐和死的悲痛则是常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生死悲欢总相同!面对生死悲欢,王羲之会怎么做,我们又该如何思索?我思故我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起品读,一起思考人生的悲欢离合。

(共同诵读学习目标)二、知识记忆与理解,课前预习:请大家拿出导学案,分小组回答问题。

1.检测文言文字词翻译,解释画线字词。

岁在癸丑()引以为流觞曲水()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趣舍万殊/虽世殊事异()夫人之相与()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向之所欣()亦将有感于斯文()2.文中有哪些成语至今还在使用?例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放浪形骸……3.在文中找出你喜欢的对偶句,读一读,写一写,总结一下使用对偶的好处。

老师做出总结:具有音乐美,便于吟诵;结构工整,表意凝练;用于诗词,抒情酣畅。

小结:魏晋时期,骈俪之风盛行,本文却别开生面,语言骈散相间,有了散句的衬托,骈句显得精巧雅致,有了四字词语的点缀,文章如画龙点睛,错落有致。

因此,本文的文风字里行间是清雅之感(板书:文清雅),这么美得文章,请大家一起来诵读吧。

三、合作探究与创新:好的文章不仅只欣赏文字,还要品味内容与情感。

请大家进入今天的合作探究时间,起立讨论,5分钟之后分小组回答以下4个问题。

1、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句,与示例文字相比,本文的景物有何不同特点?1)唐朝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唐朝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3)南朝丘迟《与陈伯之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

兰亭集序2课时教案【篇一:《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兰亭集序》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2)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2.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2.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那么,你们知道王羲之是在什么状态下创作出《兰亭集序》的吗?据说,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怀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帖卷》,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而《兰亭集序》则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吧。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然后指名学生试译课文。

三、教师讲析课文: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兰亭集序》(第2课时)教师版

《兰亭集序》(第2课时)教师版

课题《兰亭集序》(第二课时)教师二次备课内容学习过程及内容一、目标方法-----学习目标、方法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

2、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3、能够结合课文注释及借助工具书,通过小组讨论翻译全文。

4、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技巧。

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人阅读感悟与小组的交流讨论二、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全文可分为三部分,请划分部分并概括内容。

(请用六个字来概括)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2、从每部分中找出标志作者情感基调的字眼.明确:(第一部分)乐——(第二部分)快-痛——(第三部分)——悲3、各部分理解第一部分①在第一部分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提示:从叙事的角度思考)明确:(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地点:“……兰亭……”事情:“修禊事也”(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6)感受:“……信可乐也”②、“信可乐也”可”乐“的具体内容指什么?明确: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臻③、.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

第二部分①、第三段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②第三段中.“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明确: 俯仰一世:低头,抬头,指周旋、应付周旋、应付一辈子俯仰之间: 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第三部分、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三、展示评价-------展示预习、教师评价教师检查学生完成预习情况,学习小组交流、对照、核对答案,并派小组代表展示答案,学生补充,教师评价、强调充实答案。

《兰亭集序(二)》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二)》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兰亭集序》中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考。

2.赏析文中的书法艺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生感悟和书法艺术赏析。

2.难点:理解王羲之的哲学思想。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赏析法、文化拓展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

2.人生感悟分析
(1)深入分析文中对人生短暂、生死无常的感慨。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变化和挑战。

3.书法艺术赏析
(1)介绍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特点。

(2)分析《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价值。

4.文化拓展
(1)介绍兰亭雅集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文人雅集传统。

5.课堂讨论
(1)你如何理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的人生感悟?
(2)书法艺术对你有什么影响?
6.课堂小结
总结《兰亭集序》的人生感悟和书法艺术,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
(1)临摹《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

(2)写一篇关于书法艺术的短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案教案二:兰亭集序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2.理解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准确朗读;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及作者;2.对兰亭集序的内容进行理解;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的内涵;2.准确朗读古文。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准备:课文的电子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Step 1 获取信息(15分钟)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从课文中找出“兰亭集序”的背景资料和作者的简介。

2.让每个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向全班介绍他们所找到的信息。

3.教师呈现课件,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并解释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

4.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所找到的信息,让学生明确《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身份。

Step 2 阅读理解(15分钟)1.教师将《兰亭集序》的课文呈现在课件上。

2.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标注出对自己来说比较难理解和重要的词汇和句子。

3.教师集中讨论课文中的难点,解释学生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Step 3 个人朗读(15分钟)1.安排学生逐句跟读《兰亭集序》,并注意语音语调。

2.每个学生都要朗读一遍。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纠正。

【第二课时】Step 4 组内合作(15分钟)1.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选一段课文进行深入研读,并形成小组讨论的问题。

2.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报告他们的研读成果。

Step 5 全班讨论(20分钟)1.学生代表依次进行报告,其他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和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印象、意境等。

Step 6 个人写作(20分钟)1.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短文。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融入到写作中。

3.教师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和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整理《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二课时)《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2)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人生态度,正确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教学重点
(1)理解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的含义及虚词的用法;
(2)阅读文本,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联系时代背景,客观评价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
一、研习第二段
上一次课,我们了解到第一段为我们描绘了作者与众友人欢聚一堂,置身于崇山峻岭的怀抱,畅叙幽情。

今天我们继续走进《兰亭集序》,下面大家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并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语句。

--信可乐也我们一起归纳一下,作者因何而乐?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再加之前面的描述,真所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能不欢乐?所以我们在读这一段时,要以欢快、愉悦的情感领略快乐的美好。

接下来我们一起阅读第三段,读的过程中思考一个问题,作者的情感是否和上文一致?
二、研习第三段
(1)请大家找出代表作者情感变化的一句话,一个字也可以--痛。

(2)作者由乐转折到痛,是不是转折的太突然了,有没有过渡句给我们以提示?(过渡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我们一起来品味这句话,大家知道过渡句有什么作用吗?(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兰亭集会,俯仰一世,说明时间过得很快。

人们只有在什么时候才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快乐的时候)
(3)那在接下来的内容中,这种快乐的感觉是一直延续还是发生了变化,从哪里可以找到依据?--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也就是一时的快乐,说明快乐是短暂的,但有句话我们忘了叫做时间不等人,所以不知不觉间,老之将至)。

(4)那作者除了痛快乐之短,还为什么而痛呢?(以文中的话作答)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就是说生命无论长短,终将要走向尽头,正因为生命的短暂,所以我们常常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再美的曾经也会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过眼云烟,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也就顺理成章,不言而喻了。

(5)既然快乐苦短,生命易逝,作者有没有为我们列举当时人们的生活态度,有哪些?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结合自己的社会现实谈谈你对这两种人生态度的理解和看法(自由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评论。

讲到这里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这一段中,作者想要表明的观点是?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下节课我们一起探讨学习,第四自然段,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
三、研习第四段
(1)上节课最后老师问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作者是不是一直沉浸在痛苦当中不能自拔,还是情感有所变化?有所变化,从哪里可以看出变化,和我们前面的学习一样,大家能不能用文中的一个字回答,很好“悲”。

(2)今天我们常常说悲哀、悲痛,那悲和痛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如果不是,作者悲的是什么,痛的又是什么呢(上节课讲到,作者对于快乐时光的流逝、生命的短暂,真切地感到痛苦,这种痛苦都是由谁感受到的啊--作者,那痛的是谁生命短暂啊-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悲的是什么呢,我们能从文中找到依
据否?--“……悲夫”前面的内容,都是作者所悲所感,那大家思考一下,作者悲的还是自己生命的短暂吗?(作者想到了古人,也想到了后人,无论是古人还是后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未尝不临文嗟悼。

不能喻之于怀。

)
这段话我们用一句话就能恰当的概括其内容,即-千古同悲。

因为生命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只有一次,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高官厚禄之人,还是文采斐然之人,抑或平常百姓,大家只要想到生命的本质,就不得不悲从中来,因为无论长短,最终生命的走向都是无人可知的世界尽头。

在这里作者反对哪种人生态度呢?--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之妄作。

(3)什么意思呢这句话?把生与死等同起来,把长寿和短命看得一样。

(4)可以说这样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很显然是比较消极的,这是由于魏晋时代,许多士大夫接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庄子在《齐物论》中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认为活了八百岁的彭祖和夭折的儿童的生命长短没有什么区别。

用今天的观点看,其实这是对生命的一种否定,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当然不以生命长短为标准,但是生命的长短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还是不一样的,一个人的生命越长,他对社会的贡献量可能会更多更大。

这也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生命如此短暂,不能由人力控制,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是随波逐流还是精彩绽放呢?如果大家暂时还没想好,老师可以举个例子供大家参考:像我国古代,很多大诗人,都对生命的短暂有自己的看法,也会悲伤哀痛,如曹操在《短歌行》中,慨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那既然生命如此短暂,曹操是不是就自暴自弃呢,没有。

相反,他还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年代,在英雄辈出的乱世之中,依然成就一番伟业,被人称为一代枭雄。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走进了《兰亭集序》,对于生命的体悟和感受可能获得的更多,即便时代不同,对于今天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纵然我们不能延长我们的生命,但没人可以阻止我们活得洒脱,活得精彩。

拓展回去后,同学们可以自行阅读《滕王阁序》,看一看两篇文章的异同。

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乐-痛
↓ ↓
良辰美景修短随化
赏心乐事终其于尽
痛-悲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