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哈尼族扇子舞蹈的文化意义

合集下载

哈尼族木雀舞的舞蹈形式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哈尼族木雀舞的舞蹈形式及其文化内涵分析

哈尼族木雀舞的舞蹈形式及其文化内涵分析作者:夏进宽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1期【摘要】流传于元阳县哈尼族地区丧葬类舞蹈的木雀舞,因舞蹈中手持特制舞具木雀而得名,其在舞蹈形态上别具特色,举手投足间都是对于山雀的形象模拟。

本文通过对木雀舞的形态特征的阐述、分析,其背后是哈尼族厚重的历史记忆、宗教信仰乃至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木雀舞;形态特征;丧葬舞蹈;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613.3 【文献标识码】A哈尼族,是一个历史上饱受战乱、步履南迁徙的民族,其艰苦卓绝的迁徙历程,在迁徙史诗《哈尼阿培冲坡坡》里,吟唱得淋漓尽致。

在经过多次或主动或被动的迁徙后,哈尼族最终定居于落脚在今哀牢山、无量山一带的高山峻岭中。

正是其特殊的历史因素、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周边民族文化因素等的影响,让哈尼族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舞蹈文化。

这其中,以宗教祭祀类舞蹈最为包罗万象,将哈尼族对于自身与他者(人、鬼、神)关系的思考涵盖其中。

死亡,作为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以何种态度面对死亡更是一个充满哲思的问题。

哈尼族认为,死亡现象不仅是某一个体生命的结束,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要使活着的人们产生对永生无比强烈的渴求。

正是在这样对“生”与“死”的观念影响下,哈尼族地区衍生出了“以舞治丧”“以舞娱尸”的丧葬类舞蹈。

在“灵魂不灭”的观念下,哈尼族的丧葬类舞蹈生生不息、百年不止,在娱神、娱他、娱己间翩翩起舞。

木雀舞正是饱含这些内涵,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古朴厚重的风格特点,引起笔者的注意与思考。

一、哈尼族木雀舞的舞蹈形式哈尼族支系繁多,舞蹈种类丰富,风格各异,归其大类,可大致分为以下三类:宗教祭祀性舞蹈、生活娱乐性舞蹈和劳作性舞蹈。

哈尼族木雀舞,就是属于其中的祭祀性舞蹈。

祭祀性舞蹈是哈尼族在风俗节庆、红白喜事等宗教类活动中用于请神、驱邪、祝愿、祈求人畜平安的舞蹈形式。

祭祀类舞蹈有着浓郁的娱乐神灵、祛除邪恶的性质和功能。

木雀舞,是祝贺新生和祝祷死者的舞,亦为祭祀神灵保佑生存的舞蹈。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哈尼族冷知识
1. 白鹇鸟崇拜:哈尼族有一个独特的图腾崇拜文化,他们非常尊崇白鹇鸟,并且有传说讲述白鹇鸟曾救过一位老人的生命,因此哈尼族会模仿白鹇起舞以示纪念。

2. 舞蹈艺术:哈尼族的传统舞蹈中有一种源自上述传说的舞蹈形式,通过芭蕉叶模拟白鹇鸟飞翔的动作,这种舞蹈富有民族特色和故事性。

3. 人口分布特点:哈尼族并非集中在一个区域,而是广泛分布于红河、澜沧江流域以及云南元江和澜沧江两江中间地带的山区,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多个县份,还有思茅、西双版纳等地都有大量哈尼族人口。

4. 节日庆典:除了普遍庆祝的春节外,哈尼族还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十月年”(又称长街宴或昂玛突),是哈尼族的重要节庆,以及火把节(矻扎扎)等,期间会举行祭祀祖先、驱邪祈福等活动。

5. 火塘文化:在哈尼族的家庭生活中,火塘不仅是日常生活的中心,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承担着家庭伦理教育、传承文化和神灵对话的功能。

6. 婚恋习俗:哈尼族的一些支系中存在独特的婚俗习惯,例如红河边上的叶车人会在丰年节时通过配对就宴的方式选择恋人。

7. 饮食文化:哈尼族的饮食丰富多样,主食为稻米,也喜食糯米粑粑、玉米制品,菜肴口味浓郁,哈尼豆豉为其特色食品之一。

8. 语言文字: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哈尼文。

9. 历史渊源: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南迁的羌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民族舞学习: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民族舞学习:哈尼族民间舞蹈概况

哈尼族历史悠久,是西南地区传统⽂化保留较多的少数民族之⼀。

《尚书。

禹贡》最早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

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被统称为“乌蛮”。

《新唐书·南蛮传》有“和蛮”之名,即是指哈尼族这⼀群体,当时已聚居于哀牢⼭与蒙乐⼭⼀带。

唐以后⼀直到清代的⼀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历史名称。

“哈尼”⼀名⾸见于清·康熙《蒙⾃县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红河下游与澜沧江之间的⼭岳地带,其中双柏县西南部,新平县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红河、元阳、绿春、⾦平等县均在哀牢⼭境,是哈尼族⼈⼝最集中的地区,建⽔、景⾕、普洱、镇沅、孟连、澜沧以及禄劝、昆明、⽟溪、通海、⽯屏等⼆⼗余县都有哈尼族居住。

国外有⼀万⼀千余⼈,分布在越南、⽼挝、缅甸、泰国。

哈尼族有多种⾃称和互称: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约、⽩宏、糯⽐、糯美、各和、腊⽶、切地、阿梭、堕尼、叶车、西摩洛、堕塔、布都、布孔、阿⽊、锅挫、多尼、卡别、海尼等。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根据本民族多数⼈民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以“哈尼”为本民族统⼀名称。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分为哈雅、碧卡、豪⽩三种⽅⾔,包括⼗余种⼟语。

⽆书⾯⽂字。

哈尼族分布的⼴阔地区,海拔约在800⽶⾄2500⽶之间;⽓候温和,⾬量充沛,⼟地肥沃,适于农作物⽣长;森林茂盛,浓荫蔽天,栖息着⿅、风猴等珍禽异兽。

南糯⼭,是产普洱茶的五⼤名⼭之⼀。

红河哈尼族彝族⾃治州⾸府个旧市,是举世闻名的“锡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阳半⼭腰之中,⼟掌房、茅草房错落有致,背靠丛林,四周种⽵⼦和棕榈树。

哈尼⼈开垦的梯⽥,俯瞰如碧浪连天,仰观似天梯接云,蔚为壮观。

哈尼族实⾏⼀夫⼀妻制,婚前社交⾃由,但包办婚姻仍很普遍。

娶亲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还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习俗,婚礼必歌舞庆贺。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万物有灵,从古⾄今沿袭着祭寨神、祭⼭⽔、祭⾕娘等习俗。

浅谈哈尼族舞蹈

浅谈哈尼族舞蹈

舞, 芒鼓 舞 , 泥鳅舞 , 罗作 舞等 。音 乐有 大量 即兴演 唱 的名
歌, 歌唱情爱 , 唱劳动 , 歌 曲调 优美 动听 , 气势 蓬勃 , 歌载 载 舞, 使人 心悦 神灵 。
1 1 棕 扇 舞 .
链舞 , 也是 哈尼族 人 民祭 祀活 动 之一 , 舞 蹈 只能 男 该
性跳 , 女性 却不 能 。硭 是代 表 女性 的乳 房 , 也代 表 了 哈尼 族人 民对生殖器 的崇 拜 , 生命 的热爱 。 舞用 于哈尼 族 对
粼 粼 的水 面 上 , 阳 光 下 的 泥 鳅 鱼 儿 一 起 舞 蹈 。 泥 鳅 舞 蹈 与
动作轻巧灵活 , 以短促 有力 的气息 语汇来 展示 人与泥 鳅 的
动态性 。
哈尼族主要位于云南省滇南地 区 , 云南的 2 在 6个 民族 中哈尼族是第 三大 民族。 由于 支系较 多 , 因此产 生 了不 同 丰富多彩 的哈尼族舞蹈 。舞蹈 的表现 形式有 : 单人舞 , 双人 舞, 集体 多人 舞等。从表 演性 质上讲 可分 为祭祀 舞蹈 和 自 娱 自乐性舞蹈 。哈尼族舞蹈发展至今 , 历史悠 久 , 每种舞蹈
飞 禽 走 兽 的 动 作 和 狩 猎 人 的 心 情 。 舞 蹈 分 为 男 性 与 女 性
同时也 用于老人 过世 出殡 时而舞 , 时 , 此 该舞 表示喜 丧 , 表 示老人 已走 完美好 的一生 , 子孙们要 高高兴 兴的把 老人送
动作 , 各有不 同的象征性 , 女子 的专业道具 是棕 扇 , 有一 定 的技术含 量 , 动作 有趣 , 古朴 。他们 善 用蝴 蝶 , 蜂 , 蜜 白鹇
上山, 让老 人 心安 。链 舞 是祭 祀 礼 仪 中不 可 缺 少 的 重要
舞蹈 。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及其编创1. 引言1.1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当地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历史传承。

这些舞蹈作品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

通过舞蹈,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风情和风土人情,体验到多元文化的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当地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不仅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不同民族交流和融合的重要纽带。

通过学习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云南地区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1.2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历史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就开始创作各具特色的舞蹈作品。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舞蹈作品逐渐积累丰富多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在历史的长河中,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不仅受到本土文化的熏陶,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随着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不断吸取新鲜的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和编创方式。

这些舞蹈作品丰富多彩,生动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生活、信仰和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也不断与时俱进,融入当代元素,创作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舞蹈作品。

通过舞蹈的表演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这为云南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正文2.1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艺术特征1. 多样性和丰富性: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特色在舞蹈表现中得到充分体现。

不同民族的舞蹈形式、舞蹈动作和舞曲音乐各具特色,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

2. 舞蹈动作的奔放和自由: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常常以跳跃、旋转、转身等动作为主,舞者表现出的热情奔放和自由自在的气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3. 舞蹈节奏的多变: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节奏多样化,有的柔美缓慢,如犍为舞;有的矫捷快速,如哈尼舞;有的舞蹈还融入了鼓点和打击乐器的节奏,展现出强烈的动感和韵律感。

浅谈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特点及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特点及作用

浅谈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特点及作用
引言
中国传统舞蹈扇子是一种独特的舞蹈道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浅谈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特点及其在舞蹈表演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特点
1. 独特的造型:中国传统舞蹈扇子通常采用花鸟、山水等中国传统元素进行装饰,造型优美大方。

2. 精致的制作工艺:中国传统舞蹈扇子采用优质的丝绸、竹子等材料制作,经过多道工艺精心打造而成。

3. 轻便灵活:中国传统舞蹈扇子体积小巧,重量适中,便于舞者手持及操作。

4. 丰富的色彩和图案: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颜色鲜艳,图案多样,能够增添舞蹈表演的视觉效果。

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作用
1. 美化舞姿: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舞动可以使舞者的动作更加
优雅、流畅,通过舞者手中扇子的展开、收拢等动作,能够起到修
饰舞姿的作用,使舞蹈更具美感。

2. 增添节奏感: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舞动可与舞者的动作配合,产生节奏感,增加舞蹈表演的层次感和魅力。

3. 表达情感:舞蹈扇子通过翩翩起舞、飘动等动作,能够生动
地表达舞者内心的情感,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舞者想要传达的情绪。

4. 提升舞台效果: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色彩丰富、图案多样,
能够在舞台上形成美丽的图景,增加舞蹈表演的艺术感染力。

结论
中国传统舞蹈扇子具有独特的造型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具备美
化舞姿、增添节奏感、表达情感和提升舞台效果等作用。

在传统舞
蹈表演中,舞蹈扇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舞蹈道具之一,为演绎中国
传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中国传统舞蹈扇子的深入了解
和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舞蹈的魅力。

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的研究

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的研究

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特质及文化内涵的研究哈尼族位于中国云南省的南部地区,是一个具有丰富民间舞蹈艺术的民族。

哈尼族的民间舞蹈艺术特质具有独特的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他们的文化内涵。

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特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舞蹈形式丰富多样哈尼族民间舞蹈形式丰富多样,有恶鬼舞、赶鬼舞、坐轿舞、地神舞等,每种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动作。

其中恶鬼舞是哈尼族的传统舞蹈形式之一,舞蹈者穿着带有面具的服装,以恶鬼的形象进行舞蹈表演。

二、动作矫健灵动哈尼族民间舞蹈动作矫健灵动,充满活力和魅力。

舞者的手臂和身体协调运动,有时候像鹰击长空,有时候像花枝招展,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强调团结和和谐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注重团结和和谐的精神内涵。

在舞蹈表演中,舞者们总是以集体行动为主,以团结协作的姿态展现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并传递出和谐共处、互助互爱的文化价值观。

四、充满生活气息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充满了生活气息,舞蹈动作和表演场景常常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舞者们通过模仿农民耕种、捕鱼、赶牛等生活场景进行舞蹈表演,使舞蹈更具有亲和力和可感性。

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特质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舞蹈中的动作和形式反映了哈尼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舞蹈中的排列组合、手势动作等元素,记录着哈尼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反映了哈尼族对自然界的崇拜和尊重。

舞蹈中的动作常常与自然元素结合,舞者们通过舞蹈与自然界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达出对自然的敬仰与融入。

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

舞蹈中的舞者们相互配合、相互依靠,在舞蹈中展现出团结和友爱的精神风貌。

这与哈尼族传统的人际关系建立方式密切相关,体现了他们在集体中的责任和担当。

通过对哈尼族民间舞蹈艺术特质以及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哈尼族的文化遗产。

也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春节的传统舞蹈扇子舞的意义

春节的传统舞蹈扇子舞的意义

春节的传统舞蹈扇子舞的意义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全球华人最喜庆的时刻。

在这个充满欢乐和庆祝的节日里,传统舞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中,扇子舞是一种经典的传统舞蹈形式,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性。

本文将探讨春节扇子舞的意义,并以此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1. 扇子舞的历史和起源扇子舞是中国上古时期就有的一种舞蹈形式,早在唐朝时期就出现在宫廷乐舞中。

扇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象征物件,被运用到舞蹈当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

扇子舞在春节期间更是被广泛表演,成为欢庆节日的一部分。

2. 舞蹈动作的特点扇子舞的特点是舞者手持扇子,通过各种优美的动作和舞步,展示出独特的韵律和美感。

舞者们运用扇子的打开、合拢、旋转等动作,以及舞步的连贯变化,表达出节日喜庆和欢乐的情绪。

扇子舞注重动作的柔和、优雅和协调统一,展现了中国古典舞蹈的魅力。

3. 扇子舞的内涵扇子舞的意义远不止于表演的美感,它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扇子本身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扇子被赋予了很多寓意,如扬名立万、飞黄腾达等。

扇子舞通过丰富多样的舞蹈动作,传递出对美好生活和未来的祝愿。

其次,扇子舞还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独特特点。

中国文化注重阴阳平衡和和谐统一,扇子作为一件可以打开和合拢的物品,象征着天地之间的变化和衔接。

扇子舞的动作流畅且细腻,如风中扇子的舞动,表现出了天地间万物的和谐统一,进一步体现了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道”。

4. 扇子舞的地域特色中国广大地域导致了不同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扇子舞也因此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比如,在北方地区,扇子舞通常以舞者的坚毅刚烈为特点,舞步威武有力;而在南方地区,扇子舞则强调流畅柔和,充满灵动之美。

这些地域特色的扇子舞,丰富了中国春节的舞蹈文化,也展示了中国多元化的魅力。

5. 扇子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扇子舞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在春节庆祝活动中,还是在各类文化演出中,扇子舞都被广泛表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云南哈尼族扇子舞蹈的文化意义
发表时间:2018-11-23T16:54:37.10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作者:刘畅[导读] 扇子舞是哈尼族舞蹈文化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演变最终得以保留的具观赏性和表演性质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

它是哈尼族模仿各种大自然中鸟的形态和动作而创作出来的舞蹈,本文参考众多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对其历史渊源和发展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扇子舞蹈的内在文化意义。

刘畅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舞蹈学院 650000摘要:扇子舞是哈尼族舞蹈文化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演变最终得以保留的具观赏性和表演性质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

它是哈尼族模仿各种大自然中鸟的形态和动作而创作出来的舞蹈,本文参考众多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对其历史渊源和发展流程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扇子舞蹈的内在文化意义。

关键词:云南哈尼族,扇子舞,文化意义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哈尼族丧葬礼俗--扇子舞考察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ZDX256 一、扇子舞蹈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历程哈尼族是跨境而居的国际性民族,也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和澜沧江之间,聚居于红河、江城、墨江等县,和泰国、缅甸、老挝、越南的北部山区。

哈尼族舞蹈有着丰富多彩的形式,不同的舞蹈表现形式对应不同的场合。

云南哈尼族扇子舞最早起源于传统巫俗,后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变为具有较强观赏性和表演性的一种舞蹈形式。

扇子舞经过千年的演变,从最初是单人舞蹈的表现形式,逐渐演变成双人和群体舞蹈,以扇子为道具,配合优美舒缓的动作姿态,在有节奏的音乐下翩翩起舞,表现出了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文化。

二、扇子舞蹈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含义哈尼族的大型丧葬祭祀活动中有着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的舞蹈,扇子舞蹈不管是在艺术魅力上还是表演感染力上都是最为光彩的一种舞蹈形式。

扇子舞一般由哈尼族族内的男性成员来跳,进行舞蹈表演时一般是双人或者四个人一同进行。

跳舞的顺序也有一定的要求,先是跳刀、叉、棒,最后才是跳扇子舞。

按照哈尼族的舞蹈文化传统都要先跳十六套扇子舞中的前三套,据悉,这是哈尼族祖辈留下来的祖规。

舞蹈时间一直从早上上午十一点左右开始跳到下午四点。

哈尼族扇子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少数民族用以在祭祀活动上的舞蹈,哈尼族将对于死亡的理解融入到本族人民的舞蹈形式中来,经过漫长历史的演变一直流传到现在,它是哈尼族在进行大型隆重的丧葬活动“莫搓搓”葬礼上最为重要的舞蹈形式,而“莫”在哈尼族人的语言表达中是老者的意思,“搓搓”则为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为逝去的老者跳舞的含义,是为哈尼族族群内有非常高声望地位以及经济实力的长者举行的一种非常隆重的葬礼仪式,这与哈尼族对于死亡的原始信仰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哈尼族的文明中,祖辈时代先民坚信“灵魂不死”哈尼族对于死亡的理解一直在扇子舞得以体现,他们认为人死了虽然肉身消逝,但灵魂不灭,那么人死了就应该用最高兴的舞蹈方式将死者的灵魂送到他最应该去的地方,并祈祷逝者可以保佑整个哈尼族可以永远延续下去。

这是最为古老的对于死亡的理解和信仰,这不仅是对死者的人格的尊重也是对其灵魂的安抚,希望他在另一个世界可以有好的生活,同时也是生者对现有生活的感恩。

三、扇子舞蹈的文化意义扇子舞蹈一般归为丧葬舞蹈的范畴中,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对死者灵魂的安抚,希望死者的灵魂可以安静的离开,回到哈尼族世代先民居住之地。

另一方面也是对死者家属和亲朋好友的慰藉,其目的本质上就是哈尼族人对现有生活的感激,向上天表达自己虔诚的期盼,希望未来哈尼族人的生活可以更加美好。

扇子舞这一丧葬舞蹈的核心体现在于哈尼族人对于死亡的理解,他们对于死亡的特殊观念并不悬空存在,而是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与他们的文化内涵和生者所抱有的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紧密融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民族情结和血缘关系色彩。

扇子舞蹈是哈尼族舞蹈文化中演变时期最长,同时也是保留比较完整,最具观赏性和表演性质的舞蹈。

不仅具有完整的舞蹈流程和表演规范,优美舒展的舞蹈姿态,还有含义丰富的舞蹈语言,特别是舞蹈环节中包含的一系列高难度舞蹈动作,如高抬腿,长时间控制舞步跟随音乐的律动的不停变化。

使得在整个扇子舞的观赏过程中,不仅让观赏者感受到静态美、动态美的享受,还包括体态造型的优雅和音乐律动的恰到好处。

随着哈尼族地理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以及对于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扇子舞不但没有在现代化的社会潮流中被淹没,反而不断演变出新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这让扇子舞在尽量保留原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也能随着社会和民族的发展得以进入大众的视野。

现在的扇子舞所具有审美价值以及震撼人心的观赏体验,已经逐渐从原有的哈尼族丧葬礼节中脱离了出来,作为一种单独的舞蹈形式,它所带来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为了安抚逝者的灵魂,更是为哈尼族人文化精神的寄托,同样也是对未来美好幸福生活的祈祷和殷切的盼望。

哈尼族扇子舞蹈的文化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寻根溯源,祭祀并通过舞蹈形式向自己的祖先表达怀念之情。

南方少数民族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大多具有遥远复杂的迁徙历史。

同时,漫长的种族迁徙历史也是该民族为了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寻求更安稳的生活的证明,这漫长艰辛的旅程对于每一位哈尼族族民都深有体会。

尽管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已经繁衍生息了数代,然而他们对于祖先居住过的故土仍然有着很深的情节,人们死后也希望能够魂归故土。

因此,对于哈尼族扇子舞的社会调查和研究也非常有利于我们了解哈尼族的民族史。

扇子舞还具有传播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绵衍种族的文化意义。

在南方少数民族漫长的发展史当中,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哈尼族都处于原始社会的发展阶段,关于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没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在远古时期阶段,族民正是通过舞蹈和音乐的民间娱乐方式,向自己的后代进行农事生产、道德伦理、生育繁衍等诸多生活日常方面的教育,这也是各民族在没有文字的时代对本族族民最古老和原始的教育方式。

四、结语
现在扇子舞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审美价值以及震撼人心的观赏体验,已经开始作为单独的舞蹈种类纳入到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它不仅是哈尼族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对于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同样也是珍贵的历史史料。

参考文献
[1]夏之乾.中国少数民族舞蹈.[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12-13
[2]杨德云.南民族艺术介论——智慧的美与融集.[M].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4,67-68
[3] 杨志勇.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书目文献出版社, 2013,78-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