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2008

合集下载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达(10~20)×109/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在(50~500)×10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套

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套

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作: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卫生监督中心标准处2009年10月出版16开精装全一卷光盘:0定价:298元优惠:180元..详细:.......................................... ...................................................... ............为了使读者查阅方便,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按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类进行了汇编,分别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三部分组成。

可作为卫生防疫人员的培训资料,也可作为社会工作者防治活动中使用。

本书收录了2009年5月中旬以来发布传染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40余项。

(一)甲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79-2008鼠疫诊断标准2.WS289-2008霍乱诊断标准(二)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86-2008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诊断标准2.WS293-2008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3.GB17010-1997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4.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5.WS213-2008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6.GB15999-1995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7.GB17011-1997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8.GB16394-1996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9.WS284-200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准10.GB15983-1995麻疹诊断标准11.WS278-2008流行性出血热诊断标准12.WS281-2008狂犬病诊断标准13.WS216-2008登革热诊断标准14.WS283-2008炭疽诊断标准15.WS287-200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诊断标准16.WS288-2008肺结核诊断标准17.WS280-2008伤寒和副伤寒诊断标准18.GB16884-199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19.WS214-2008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20.GB15998-1995百日咳诊断标准(三)丙类传染病诊断标准1.WS285-2008流行性感冒诊断标准2.WS270-2007流行性腮腺炎诊断标准3.WS276-2007地方性甲状腺肿诊断标准4.GB17009-1997风疹诊断标准5.WS217-200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2009版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为了使读者查阅方便,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按国家法定传染病分类进行了汇编,分别为: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丙类传染病,三部分组成。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该病毒可引起脑炎、脑膜炎和脑水肿等严重疾病,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夏季和秋季常见的疾病之一。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治疗如下:一、诊断1. 临床表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等。

病情严重时,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抽搐、呼吸衰竭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诊断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依据是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可发现乙型脑炎病毒特异性IgM抗体,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增高、蛋白质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等。

3. 影像学检查:头部CT或MRI检查可见脑部异常,如脑水肿、脑炎等。

4. 病原学检查:从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分离出乙型脑炎病毒可确诊。

二、治疗1. 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处理为主。

可给予抗病毒中药制剂,如清开灵、干扰素等,以增强机体抗病毒能力。

2. 支持治疗: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高热患者可采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措施。

3. 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的处理:给予脱水治疗,如快速静滴甘露醇,必要时可进行头部减压术。

4. 呼吸衰竭的处理:对于呼吸衰竭的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治疗。

5. 并发症的处理:如出现脑积水、脑膜炎等并发症,可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6. 中医治疗:可根据患者病情,采用中药煎剂、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以缓解症状、改善病情。

7. 康复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应早期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障碍康复、心理疏导等,以提高生活质量。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

在防治措施方面,应注意防蚊、灭蚊,提高人群免疫力,减少病毒传播。

在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疫苗接种已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程序,对于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

卫生部发布《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等10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

卫生部发布《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等10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的通告

卫生部发布《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等10项强制性卫
生行业标准的通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8.12.11
•【文号】卫通[2008]24号
•【施行日期】2009.06.15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标准化,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
正文
卫生部发布《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等10项强制性卫生行业
标准的通告
(卫通〔2008〕24号)
现发布《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等10项强制性卫生行业标准。

其编号和名称如下:
WS 294-2008 脊髓灰质炎诊断标准
WS 295-200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
WS 296-2008 麻疹诊断标准
WS 297-2008 风疹诊断标准
WS 298-2008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13-2008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代替WS 213-2001)
WS 300-2008 丁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301-2008 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WS 214-2008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
(代替WS 214-2001)
以上标准自2009年6月15日起实施。

特此通告。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一日。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其次有褥疮、肺不张、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等。
诊断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特点 实验室检查
鉴别诊断
中毒性痢疾:常于发病24小时内出现高热、 抽搐、昏迷、感染性休克,一般无脑膜刺 激征。
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其他病毒性脑膜炎或脑炎
中毒型痢疾脑型与乙型脑炎的鉴别
共同点:儿童多见,夏秋季节多见,发热、 昏迷、惊厥
月(80%~90%) ,但由于地理环境与气候不同,华 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在7~8月, 而东北地区则在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 致。发病特点:农村城市; 高度分散性; 隐性 病例﹥显性病例。
The distribution of J.E in Asia
发病机制
发病与否,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 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
不同点 乙型脑炎 发展较慢、休克极少见,脑脊液 检查异常,乙脑特异性IgM +); 中毒性菌痢 起病急,早期出现循环衰竭, 感染性休克。采用直肠拭子或灌肠取便, 镜检可见WBC、RBC、脓细胞。
鉴别诊断
流行病史 临床表现 压力 外观 WBC 蛋白质 糖 氯化物 细菌
流脑 冬春季 皮肤瘀点
脓样 >数千
E蛋白(抗原决定簇)多种生物学活性。 病毒抵抗力弱(消毒剂)不耐热。但耐低温和干
燥。 为嗜神经病毒,在细胞质内增值。
乙脑病毒抗原性稳定,较少变异。人或动物感染 病毒后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及血凝抑 制抗体。
流行病学
传染源 包括家畜、家禽和鸟类;其中猪
(特别是幼猪)是主要传染源,人不是重 要传染源(病毒血症期<5天)
根据病情分型
体温
神志 脑膜刺激征 抽搐 呼衰 病程 后遗症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概述】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

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

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

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

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

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

呼吸节律变化。

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

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

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

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

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

阳性率在39%~93.5%之间。

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

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wu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wu

• GB19108-2003次氯酸钙包装要求 • GB18278-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 业湿热灭菌 • GB5749-8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 GB11730-89《农村生活饮用水量卫生要求》 • CJ94-1999《饮用净水水质标准》 • CJ/T3025-1993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水污泥排放标准 • CJ/T3028.1-1994臭氧发生器 • CJ/T3028.2-1994臭氧发生器臭氧氧浓度、产量、电耗的 测量 • GB19082-2003医用一次性防护技术要求 • GB19083-200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 GB19084-2003普通脱脂棉口罩
上述法律的颁布实施,系统地确立了 我国对传染病的预防、疫情报告与分 布、控制和监督的法律制度,标志着 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开始全面走上法 制化轨道。
㈠ 传染病防治的法律:五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
• • • •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 《流行性地方斑疹伤寒诊断标准》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诊断标准》 《登革热诊断标准》
• 2、规范:
• • • • • • • • • • •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试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信息发布管理办法 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2001 《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 行)》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志规定》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肺结核病人转诊和追踪实施办法(试行)》 《急性呼吸道发热病人就诊规定》 《现场消毒规范》

CP2-8流行性乙型脑炎

CP2-8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般治疗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症处理好高热、抽搐、 本病尚无特效疗法,对症处理好高热、抽搐、 无特效疗法 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 和呼吸衰竭等危重症状,对降低病死率和防止 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后遗症,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护理: 隔离治疗 , 对昏迷病人 , 应注意口腔 、 一般护理 : 隔离治疗, 对昏迷病人,应注意口腔、
流行性乙型脑炎
epidemic encephalitis B
流行性乙型脑炎( 简称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 ( 简称乙脑 ) , 是由乙 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 经由蚊虫媒介而传播。 经由蚊虫媒介而传播。 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 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 三个月, 于7、8、9三个月,十岁以下儿童最易感 、 、 三个月 染。 临床上以突然起病, 高热、 头痛、 呕吐、 临床上以突然起病 , 高热 、 头痛 、 呕吐 、 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 嗜睡或昏迷、惊厥为特征。
高热治疗
伴有抽搐患者可应用亚冬眠疗法, 伴有抽搐患者可应用亚冬眠疗法,冬眠灵与非 那根各1 mL/k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 那根各1 mL/kg,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4~ 6 h可重复给药。 h可重复给药 可重复给药。 并给予水化氯醛或鲁米那(对高热不退、 并给予水化氯醛或鲁米那(对高热不退、超高 热伴反复抽搐者作为诱导剂)。 热伴反复抽搐者作为诱导剂)。 一般用1 d, 一般用1~3 d,应逐渐减少剂量及延长用药时 间。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试验 补体结合试验: 血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中和试验: 特异性 IgM 抗体检查: 初次感染者于第 4 天体内出现, 2~3 周内达高峰,可作早期诊断。方法有: 微量免疫荧光法:阳性率高达 97%。 ELISA 2-巯基乙醇耐性试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WS 214-2008)
1X围
本标准规定了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
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
是由乙型脑炎病毒( Japanese celphalitis virus,JEV,简称乙脑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

也称日本脑炎。

简称乙脑,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经蚊媒传播。

流行于夏秋季。

2.2
脑膜刺激征meningeal irritation sign
炎症刺激脊髓神经根,由其支配的相应肌群所出现的一种防御反应性肌痉挛现象。

主要表现为颈强直、克尼格征(Kernig's sign)和布鲁辛斯基征(Brudzinski's sign)阳性等。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居住在乙脑流行地区且在蚊虫孳生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内在蚊虫孳牛季节曾去过乙脑流行地区。

流行病学特征见附录D。

3.2临床表现
3.2.1潜伏期
一般为10d~14d,可短至4d,长至2ld。

3.2.2临床症状
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啧射性呕吐,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瘫痪等中枢神经症状,严重病例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

3.2.3体征
浅反射消失、深反剂亢进。

脑膜刺激征和病理反射阳性、痉挛性瘫痪或去大脑强直。

可伴有瞳孔大小改变、血压升高、心率减慢等颅内压升高体征。

3.2.4临床分型
3.2.
4.1轻型
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9℃;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d~10d。

3.2.
4.2普通型
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3.2.
4.3重型
发热,体温40℃以上;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人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3.2.
4.4极重型
起病急骤,体温在ld~2d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几率较高。

3.3实验室检查
3. 3.1血象
白细胞总数多在(10~20) ×109/L,中性粒细胞可达80%以上。

3.3.2脑脊液
压力增高,外观清亮,白细胞计数增高,多在(50~500) ×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3.3.3血清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B进行,附录C提供的方法可供参考
3.3.3.1 1个月内未接种乙脑疫苗者,血液或脑脊液中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3.3.3.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阳转和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以上升高;
3.3.3.3急性期抗乙脑墒毒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

3.3.4病原学检查
操作方法按附录A执行,病原学参见附录D。

3.3.
4.1早期感染者脑脊液或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3.3.
4.2检测出乙脑病毒的特异性核酸。

4诊断原则
4.1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后作出疑似诊断、临床诊断。

4.2碗定诊断须依靠血清学或病原学检查。

5诊断
5.1疑似病例
符合3.1、3.2.2、3.2.3和3.3.1项者。

5.2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符台3.3.2项者。

5.3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3中任一项者;或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3.3.4中任一项者。

5.4在临床诊断或确定诊断基础上,根据3.2.4进行临床分型诊断。

6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细菌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中毒性痢疾等鉴别。

附录D(资料性附录)
乙脑的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D.1病原学
D.1.1分类
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

D.1.2形态结构
球形,直径约40nm,分子量4.2×106D。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明显的嗜神经特性,该病毒基因组全长10 976个核苷酸,编码3个结构蛋白与7个非结构蛋白。

D.1.3分型
乙脑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基于乙弛病毒C/PrM基因亭列可以将乙脑病毒分为五种基因型,我国目前有Ⅰ、Ⅲ两种基因型乙脑病毒的流行。

D.1.4理化特性
乙脑病毒对常用的消毒剂(如碘酊、乙醇、酚)和有机溶剂敏感。

D.1.5诊断意义
检测到乙脑病毒特异性核酸或抗原、分离到乙脑病毒均可作为病原学诊断依据。

D.2流行病学
D.2.1传播媒介
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我国主要是三带睬库蚊。

D.2.2宿主及传染源
主要传染源是家畜,其中猪是导致人感染最重要要传染源。

猪感染乙脑病毒后3d~5d内有病毒血症,此时蚊虫吸血后可带毒,人被携带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而感染。

蚊虫既是本病的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野生动物和野鸟是自然疫源地的贮存宿主。

D.2.3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人被感染后。

绝大部分呈隐性或亚临床感染,仅有少数出现典型乙脑症状;感染后获得持久性免疫力。

D.2.4流行病学特征
乙脑发病以儿童为主,由于儿童预防接种的普及,近年来,发病年龄有上升趋势。

我国绝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乙脑的流行,流行主要集中在蚊虫叮咬季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