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500字心得
沉思录读后心得体会(精选20篇)

沉思录读后心得体会(精选20篇)沉思录读后篇1重温《沉思录》,如涓涓清泉从古罗马哲人深幽而宁静的山谷,流入我干涸的心田,我听到马可奥勒留那振聋发聩的沉思,那关于生命深刻而彻底的认知穿越时空,我看见爱比克泰德站在神庙之巅,那睿智而圣灵的目光祛除黑暗。
我感到生命的渺小与伟大,人性的美丽和光辉,理性的庄严与完美,宽容的境界和高尚,心神的.宁静与淡然。
时刻与哲人相伴,让自己的心境趋于自然和完美,客服欲望的诱惑,和一切邪恶的杂念,不随意冲动,但也不能丧失生活的激情与斗志,坚定意念,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相信我是一块翡翠,我要始终保持我的颜色随时准备迎接任何命运的打击,站稳脚跟,不要他人搀扶保持一颗宽容之心,即使对待恶毒的人,不要轻易发怒,但也不能失去原则面容要听从心灵的支配,不阿谀奉承,也不恶意攻击,真诚的赞美和恰当的提醒对自然持敬畏之心,不狂妄自大,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和自然的恩惠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合乎自然与人性,所思利人,所行利人对生活持一颗激情之心,不消极,不沮丧,不对他人泼冷水,让别人和自己在一起时如沐春风。
坚定信念,树立理想,但要切记行动不可迟缓,言谈不可无章珍惜时间,切记空话不做无意义的事或与自己信念相抵触的行或言,珍惜友情,学会感恩,以博爱之心处事,已严谨之心做人不为做过的事而后悔,但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言行生命的本质就在于今天,在于此刻,我是一株会思想的苇草,过去和将来都是虚无的,拥有的只是你的此刻,失去的也是你正在拥有的,我只希望,更加清楚和精彩的活着,不受世俗的羁绊和心灵的束缚。
沉思录读后心得体会篇2《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是一本记录自我与自我对话的书,也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
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感受一:修身养性,笑对人生。
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善待与你相处的每一个人,以善抑恶,修身养性,以平和宽容的心态学会理解,做到心灵的平静和安宁,遇事坦然应对,不受干扰,勇于承担。
《沉思录》读后感11篇

《沉思录》读后感11篇《沉思录》读后感11篇《沉思录》读后感1《沉思录》这样的一本书,不适合快速阅读,只能让你慢慢浏览,静静品读,凝神静气反复摸索。
这是一本有着点化之功容易让人浮想联翩,让人边读边走神儿的书。
我读《沉思录》的时候,会经常深入其思想,脱离日常的喧杂而进入沉思・・・・・・我钦佩于奥勒留,这个一代帝王的伟大卓越的思想与其人格魅力,他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神话。
奥勒留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是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
梁实秋曾感叹道:“以一世英主而身兼哲学家者除了奥勒留外,恐无第二人了。
”奥勒留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
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它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处宫廷和身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
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拂去浮躁,慢慢走进他的沉思,且听他的心灵之语,不知会不如他一样宁静下来?“一切的事物消逝得这么快,他们的形体消失在这宇宙里,在永恒中他们亦很快被遗忘,那一切的感官方面的事物,尤其是那些用快感诱惑我们的,或用痛苦威吓我们的,或被虚荣所艳羡的――多么无价值?”这沉思着的奥勒留,仿佛是赫拉克里特了――这个伟大的哲学家。
最新《沉思录》读后感(精选30篇)

《沉思录》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一、书籍简介《沉思录》是公元2世纪后期古代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传下来的一部个人哲学思考录,主要思考人生伦理问题,兼及自然哲学;是奥勒留所作的一本写给自己的思想散文集。
这本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一、作者简介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
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
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
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
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
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三、《沉思录》读书笔记沉思录是一本好书,尽管随着时间流逝,奥勒留写书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来源已经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
《沉思录》心得体会(通用13篇)

《沉思录》心得体会(通用13篇)《沉思录》心得体会篇1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
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
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人学会了思考,就不会使自己迷茫,沉沦,见识肤浅。
拜读了《沉思录》,我只能说是稍有意会,尚不能参透其精髓,可能是我阅历浅,也可能是我思考不够深刻,但我还是被这本书吸引,至少它让我震撼同时让我学会了思考。
“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作者好似一个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自我灵魂解剖,对自己进行告诫。
孔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能战胜自己的人,便能战胜一切,而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
”我们应该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
“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
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有些人活着喜欢缅怀过去,有些人活着喜欢幻想未来,这两种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挥霍现在,真正生活的智者是活在当下。
2024年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模版(三篇)

2024年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模版《沉思录》是一部充满生活智慧的作品,既超脱又直面现实。
其中,“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这一哲理深入人心。
宇宙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时间转瞬即逝,人生与万物皆短暂,名利亦易逝。
因此,我们首先且唯一的选择,便是珍惜并把握当下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将“生活”视为人们对周遭事物的一种体验,指出:“若你因外在事物感到痛苦,困扰你的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你对它的判断。
”这些思考对忙碌于现代生活的我们而言,或许有些遥远,但却如一缕春风,温暖心灵,也是一剂舒缓心灵焦虑的良方。
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生活,按照本性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这样的生活理念,不正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吗?《沉思录》也是一部难以卒读的作品。
尽管印刷精美,拥有____及克林顿的精彩评语,但若仅以猎奇心态阅读,可能会感到失望。
书中内容平铺直叙,充满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概念,语句晦涩且稍显拗口,体现了译者对原著的忠实。
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
正如译者、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耐读的书。
购得此书未必立即翻阅,但总有一天你会觉得需要阅读它。
近两千年前有人写下它,相信两千年后仍会有人阅读它。
”《沉思录》是一部源自灵魂深处的文字,朴实无华,却能触动人心。
2024年阅读沉思录后心得体会模版(二)《沉思录》是古罗马帝王马克·奥勒留的智慧结晶,其文字犹如一股平静而深刻的力量,源自其灵魂深处的沉思。
该书以其甜美、忧郁和高贵的特质,传递着庄严不屈的精神,引领人们追求更完美的生活。
正如美国学者费迪曼所评价,即使跨越了两千年的时空,我们仍能感受到作者沉思的轨迹,与其内心世界进行对话。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常常使人们忽视了思考的重要性。
在奥勒留近二十年的执政生涯中,面对水灾、地震、瘟疫、饥荒、蛮族入侵和军事反叛等多重天灾人祸,他以哲学的沉思来应对,寻求内心的安宁。
读沉思录有感(优秀8篇)

读沉思录有感(优秀8篇)《沉思录》读后感篇一“每个人都仅仅生活在现在,丧失的也只是现在。
”提醒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时间﹔“当你十分烦恼或悲伤时,想一下人的生命只有一瞬,我们都很快就要死去。
”教会我们不要被无意义的事折磨﹔“人们互相蔑视,又互相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警醒我们做一个真实的人……《沉思录》快被我读完了,书的最后一小章节使我颇有感触。
马可·奥勒留在书的终了谈了一个人生终了会遇到的问题,死亡。
《沉思录》全书都在谈理性,将死亡这个问题放在最后,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死亡是最需要理性看待的呢?也许是的。
世上总有不少人看不清死亡,即使是将化为一抔黄土。
幸而我们遇到了《沉思录》,它总结出了人生应遵循的几个准则,也告诉我们死亡不是一件可拍的事。
的`确,有些人会常存在我们心中,马可·奥勒留就是其中一位。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沉思录读后感篇二马年初一,我的叔叔从美国给我带了一本《沉思录》,我在拜读它时,好像能够清晰地听见它朴实的声音。
它是那么的宁静,甚至有点喃喃地细语。
一种可以穿透我的静水深流的思想力量。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
这与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的人极为相似,他们必须也要考虑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很好!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于行动。
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一个死角那就是自己,所以要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人们总是在拿手电在找别人的毛病,却从来不去关照自己的问题,而照自己只有用逆光求源的方式才能做到,它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自己的过去,去反省自己的过往。
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决不仅仅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还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还需要这个人具有平静,安宁自我反省的思想;还需要有一个自我到无我的跨越,一种在思想或思维上的从经验进入到超常的自觉,一种大彻大悟。
《沉思录》读后感(精彩5篇)

《沉思录》读后感(精彩5篇)沉思录的读后感篇一《沉思录》没有过分的讲究辞藻,也没有注意交代和结构安排,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个性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透过思考它们,他立刻进入了完全的宁静”。
但就是这些简单的话语,让人有一种听古典神秘音乐时的静谧感和认同感。
“一本温总理读了一百多遍的书”本以为只是一个宣传叫卖的噱头,但真正阅读过才发现它的确是一本能净化人心灵的书籍。
本书译者何怀宏这样说到: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必须立刻读,但必须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
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必须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我坚信这一点,因为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
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这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看到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
《沉思录》,这是一本记录自己与自己对话的书,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人用双眼看世界,却看不到自己,所以要先看清自己惟有用心。
反省自己过往并构成对话那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它需要绝对的真诚、平和的心态和超凡的勇气。
这本书中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对镜子中的自己做出告诫与提醒。
他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倾诉,而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是对自己灵魂的解剖和对自己的告诫。
他这样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一向这样拷问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便能战胜一切。
古训道:“待人宽、责己严”,这句话人人都明白,但是做起来却很难,所以《沉思录》里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思考,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
沉思录的心得

沉思录的心得沉思录的心得(通用5篇)沉思录的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沉思录的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沉思录的心得篇1《沉思录》是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所著的一部哲学著作,该书深入探讨了伦理、道德、哲学、宗教等多个主题,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指导。
在阅读《沉思录》的过程中,我深感其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倡导人类应该追求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书中的许多观点和论述,虽然看似简单,但却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能够引导读者深入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在书中,奥勒留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和对话等形式,将哲学思想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他的观点。
此外,他在书中还强调了人类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改进来达到更高的境界。
在《沉思录》中,我还学到了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书中强调了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如何与不同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总的来说,《沉思录》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哲学著作,它不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指导,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学习和思考,以更好地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
沉思录的心得篇2《沉思录》是一本由古罗马哲学家马可·奥勒留所著的经典之作,它包含了作者对于哲学、道德、人生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几点心得:1.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书中强调了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的重要性,认为这是达到幸福和智慧的途径。
作者通过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引导读者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
2.道德和伦理:书中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作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道德和伦理观念,如尊重生命、尊重他人、追求真理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思录读后感500字心得奥勒留作为古罗马的皇帝,在公元162年40岁时继承王位,却遇内忧外患,没什么好日子过。
他戎马倥偬一生,美国大片《角斗士》中留有他的形象。
作为军人,他战功赫赫;作为皇帝,他关心百姓,普建慈善机构,甚至出售私人珠宝用于赈灾。
但他真正的历史性成就,在于他醉心的哲学,在于这部《沉思录》。
现结合自身情况,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本文是1000字的沉思录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沉思录读后感500字心得一《沉思录》是一本启迪智慧、发人深省、可以促使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得以纯洁而高尚的哲学自省书,是古罗马皇帝先哲马可.奥勒留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它使人建立朴实的信仰和高贵的道德,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出庄严不屈的精神魅力。
温总理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并把它作为床头必读书籍。
《沉思录》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冗长的说教,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书中的许多思想,即使在两千年后今天也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作者从哲学高度对人生真谛进行思考,深刻、睿智,让人高山仰止。
读《沉思录》会让人在高雅思想和纯净心灵中得到慰藉。
初读之下,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1、辩证的看待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奥勒留是位自然主义者。
他对大自然怀有深深的热爱与敬畏之情,但不仅仅限于它的山山水水,而更强调尊重其客观规律。
他在《沉思录》中写道:“一切事物都是互有关联的,连接万物的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能够独立存在,因为它们联系在一起,有秩序地组成同一个宇宙。
只有一个由万物集合组成的宇宙,也只有一位存在于万物之中的神明,万物本是一体,遵循同一法则,有智性的生物中存在共同的理性,共同的真理,对于这些本源归一、共享同一理性的生灵而言,也就只有一个唯一的尽善尽美之境”。
这一观点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先哲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为人处事遵循客观规律,合乎自然法则,这就是人的理性,而这种理性正是人生最大幸福之源泉,奥勒留对自己如是说。
“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内心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时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如果你现在的行为合乎自然,你从小到大所说的话没有任何虚假,那么,你就能过得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获得这样的幸福”。
他还写道:“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需畏惧,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们所做的合乎本分,我们必定能得到自身的福利,也必定不会受到伤害”。
这是何等高度的思想境界。
通过上述思考,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只有坚定唯物主义哲学观,积极行动合乎自然,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并获得幸福。
2、如何看待“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奥勒留在书中写道:“不要像一个被强迫者那样劳动,也不要像一个将受到怜悯或赞扬的人那样劳动,而要使你的意志直指一件事情,即像社会理性所要求的使你活动和抑制自身。
”相应的,马克思“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的思想,是从真正的自由劳动所具有的特质出发,得出其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这一命题:当生存的需要和享受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真正自由的劳动作为自我实现的过程将成为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真正自由的劳动在于真、善在劳动中的统一,使得劳动具有美的性质;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劳动将对应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可阻挡的历史规律。
我认真的思索,劳动自然首先是为了生存。
当生存被劳动满足之后,劳动又是为了什么。
多少人是为了所谓的“舒适”,又有多少人是为了取悦他人?我想两者都不会从劳动本身得到快乐。
劳动也是生存的方式和目的,本质是自然。
能够符合自然的劳动者才是快乐的,能够创造这样劳动氛围的人才是高尚的。
3、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沉思录》非常关注人的修身养性。
作者要求自己至少应该做到:其一,意志要坚强。
“每时每刻都要保持意志坚定,像一个罗马人、一个大丈夫那样,一丝不苟地、保持尊严去完成要做的事情,始终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行事,心理不要存有其他念头”。
其二,贪欲要抑制。
“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但恶人做事不可能不疯狂”,他认为:“由欲望而引起的过错比愤怒引起的过错更应该受到谴责。
因为当一个人愤怒时,他是由于某种痛苦或内心的煎熬而失去了理智,但那些受欲望驱使而犯罪的人却是因为经不住快乐的诱惑,他的过错也就更不道德、缺乏男人应有的自制力”。
他告诫自己:“你所没有的东西,不要想入非非,梦想着已经得到了,要从你已经拥有的东西里面挑出那最好的,想想看,这些东西倘若你现在不是已经拥有,你该多么渴望得到啊”。
其三,思想要公正。
“什么才是值得我们追求的呢?只有一件:思想公正,行为无私,为人诚实。
对于所经历的一切都淡然愉快地接受,从不大惊小怪,因为这一切都源于同一个命运的安排”。
他在内心里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事不要违心,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言词来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好管闲事”。
坚强意志、克服贪欲、端正思想。
说的多好啊!内心的自由,来自于执着,不是对表象的执迷,而是对内心准则的坚持。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只有不断的自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才会产生坚定执着追求的勇气,才会获得内心自由的幸福。
这部哲学著作博大精深,本人阅读欣赏获得点滴体会,留做温故知新。
奥勒留的《沉思录》,帮助我们反省过往、思考未来,我也必将常读常考,以作鞭策。
沉思录读后感500字心得二《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斯多亚哲学)的一个里程碑。
《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
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斯多葛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nature)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而所谓自然、本性,实际上也就是指一种普遍的理性,或者说逻各斯(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中国的”道”),或者说一种普遍的法(自然法的概念就是由此而来)。
自然──本性──理性──法,不说它们有一种完全等价的意义,它们也至少是相通的,并常常是可以互用的。
我读了《沉思录》一书,觉得在将近2000年前的人能有这种认识是十分了不起的。
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很有教育意义。
“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在任何环境里和疾病中欢愉如常,在道德品格方面形成一种甜美和尊严的恰当配合;做摆在面前的事情并毫无怨言。
我注意到所有人都相信思如其言,在任何行为中都不抱恶意;他从未表现过奇怪和惊骇,从不匆忙,从不拖延,从不困惑或沮丧,他不以笑声掩饰他的焦虑,另一方面也不狂热或多疑。
他已习惯于仁慈的行为,随时准备宽恕,避开所有的错误;他给人的印象与其说是一贯公正,不如说是不断改善。
我也注意到:任何人都不能认为受到了他的蔑视,或者敢自认是比他更好的人。
他也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幽默的本领。
”(卷一15)“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
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
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
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卷二1)类似的观点在书中出现过很多,我认为这些观点对我们的生活、工作有着很好的帮助。
在生活中我们不免会遇到一些让我们不开心的事,往往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会改变一些人。
有的人开始对生活抱怨,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不公平,成为了愤青;也有的人会忘记自己的原则,自甘堕落,最终变成那类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人,做着那些他们曾经看不惯的事情。
而作者认为,“那不去探究他的邻人说什么、做什么或想什么,而只注意他自己所做的,注意那公正和纯洁的事情的人,或者像厄加刺翁所说,那不环顾别人的道德堕落,而只是沿着正直的道路前进的人,为自己免去了多少烦恼啊!”(卷四18)我认为,因为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从社会的大环境中孤立出来。
所以,即使生活在一种违背自己原则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去适应这种环境,去和周围的人正常交往,而且在交往时不能抱有任何一种瞧不起的态度,只要不去改变自己的原则就行了。
“不要把任何这样的事情评价为是对你有利的:即那些使你不守诺言、丧失自尊、憎恨、多疑、苛责、虚伪和欲望一切需要墙和幕的东西的事情,因为那更喜欢他自己的理性、神灵并崇拜神灵的人,他不扮演悲剧的角色,不呻吟,不需要独入或很多伙伴,最重要的是,他将在生活中不受死的诱惑也不逃避死亡,对于他的灵魂究竟在身体中寄寓多久,他是完全不关心的。
因为,即便他必须马上离去,他亦将乐意地离去,就仿佛他要去做别的可以正派和体面地去做的事情一样;他在全部的生命中只关心这一点:即他的思想不要离开那属于一个理智的人、属于一个公民团体的人的一切。
”(卷三7)“有一个人,当他为另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就准备把它作为一种施惠记到他的账上,还有一个人不准备这样做,但还是在心里把这个人看做是他的受惠者,而且他记着他做了的事情。
第三个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不知道他所做的,他就像一株生产葡萄的葡萄藤一样,在它一旦结出它应有的果实以后就不寻求更多的东西。
一匹马在它奔跑时,一只狗在它追猎过,一只蜜蜂在它酿造蜜以后也是这样,所以一个人在他做了一件好事之后,也不应要求别人来看,而是继续做另一件好事,正像一株葡萄藤在下一个季节继续结果一样。
-那么一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如此行动且不注意它吗?-是的。
-但这也是必要的,即观察一个人正在做的事情。
因为,可以说,察知他正以一种有益社会的方式工作,并的确希望他的社会同伴也察知它是社会动物特征。
-你说得对,但你并没有理解现在所说的:因此你将成为我前面说过的那些人中的一个,因为甚至他们也因理性的某种展示而误入歧途。
但如果你愿意理解现在所说的话的意义,就不要害怕你将因此忽略任何有益社会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