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5篇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5篇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5篇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活动目标1、幼儿通过观察蚂蚁“搬食物回家”,感知蚂蚁单个搬、群体搬食物,沿途回家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放大镜、昆虫盒、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子、米饭、饼干、昆虫尸体、彩笔、纸若干。

活动过程找幼儿园内或园外蚂蚁较多的地方(场地宽阔、安全),能看到蚂蚁巢穴的人口。

活动前先在四周撒上蚂蚁爱吃的食物,如米饭、小果皮、饼干等。

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搬东西。

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

嘴巴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沿着原来的路回家。

画一画、说一说,蚂蚁搬食物回家。

活动反思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让幼儿看、说、想,培养了幼儿的动眼、动口、动手的能力。

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课件的演示直观、形象,帮助幼儿很好的了解了蚂蚁的习性及蚂蚁的种类。

让幼儿很感兴趣,他们就会很认真的去观察、去学习。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2活动目标:1、尝试用不同的容器测量液体的多少,感知容积不会因其形状及液体的颜色变化而改变,初步建立守恒概念。

2、认真观察进行多角度比较,判断物体容积的大小。

活动准备:1、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每人两个(大小不同)、小盘子每人一个、量杯、颜色深浅不同的水每组两大杯。

大班科学《积木城堡》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积木城堡》教案反思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搭建一个稳固的城堡,以及如何解决搭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积木的稳定性和城堡的基本结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我会通过举例和引导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大班科学《积木城堡》教案反思
一、教学内容
《积木城堡》是大班科学领域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出自幼儿科学教材的“建构游戏”章节。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引导幼儿运用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搭建,探索积木的稳定性;2.培养幼儿的观察、想象和创新能力;3.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学会与同伴分享和交流;4.让幼儿了解城堡的基本结构,培养对建筑物的兴趣。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幼儿在实践中的探索与发现,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积木城堡》课程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1.培养幼儿的空间想象力,通过对积木形状、大小、颜色的识别与组合,提高其空间认知能力;2.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积木搭建活动,使幼儿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学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3.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鼓励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尝试新方法,发挥想象,创造独特的积木城堡;4.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让幼儿在合作搭建中学会倾听、表达、交流,增强团队意识。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的要求相符,有助于幼儿全面发展。
举例:分组进行搭建活动,让幼儿在组内讨论搭建方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积木城堡的搭建。
(3)观察、分析城堡的基本结构,培养对建筑物的兴趣。
举例:通过观察城堡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城堡的组成部分,如城墙、城门、塔楼等,并在搭建过程中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2.教学难点
(1)空间想象力:幼儿在搭建过程中,需要将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结构,这对空间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

大班科学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教学反思科学教学是大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科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然而,在进行大班科学教学时,我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大班科学教学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人数较多,因此,在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时存在一些困难。

在我以往的教学中,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我常常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派出一到两个代表进行实验操作。

虽然这样可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验中,但是学生之间在操作过程中的互动有限,而且由于时间有限,每个小组的时间相对较短,很难全面理解实验内容和原理。

因此,我认为在大班科学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深度思考,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探索和发现。

其次,在大班科学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由于大班中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些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结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我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些帮助学生观察的辅助工具,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同时,我也加强了对学生观察和实验过程的引导和讲解,让学生能够有系统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并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此外,我还鼓励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和实践练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

另外,对于大班科学教学中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的问题,我也有一些建议。

在我进行大班科学教学时,由于学生众多,往往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

然而,在学校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材料和实验设备的准备过程,通过简单的材料或自制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验。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我还与学校和家长保持着紧密的沟通,争取获得更多的实验资源。

综上所述,大班科学教学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篇】

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篇】

【导语】教育要使⼈愉快,要让⼀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为⼤家准备了幼⼉⼤班科学领域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影⼦的“眼睛” ⼤班幼⼉对影⼦这⼀有趣的光学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喜欢和影⼦做游戏,因此我们经常会开展有关影⼦的科学活动,这些活动⼀般都是围绕着影⼦产⽣的原理展开,幼⼉较难理解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本次活动我们运⽤反证的⽅法,通过为动物的影⼦找“眼睛”,让幼⼉⾃⼰对有关影⼦的错误或模糊的前概念进⾏验证,从⽽进⼀步理解纸挡住光就会出现影⼦,⽽纸没有挡住的地⽅光就能透过等粗浅的科学知识。

活动⽬标 1.探索为动物的影⼦找“眼睛”的⽅法,知道纸没有挡住的地⽅光能透过,反之则产⽣影⼦。

2.能与同伴合作观察和记录,并对⽣活中的光和影的现象有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操作材料:剪纸动物的头饰、⼿电筒、剪⼑若⼲、背景板⼀块、幼⼉记录纸若⼲。

2.教师演⽰材料:关于动物影⼦的PPT、已剪好眼睛的兔头、⼿电筒、集体记录纸⼀份。

活动过程 ⼀、说说影⼦,引起兴趣 1.师:这⼏天我们都在玩影⼦游戏,你们发现影⼦有哪些有趣的现象? 幼:影⼦有时会变得很长,有时⼜会变得很短,有时⼜会消失不见。

幼:我跑影⼦也跑,我停下来影⼦也会停下来。

幼:影⼦的颜⾊都是⿊⿊的,有的深,有的浅。

2.⼩结:影⼦真像⼀个魔术师,有时会出现,有时⼜会躲起来;有时会变长,有时⼜会变短。

(分析:在本活动开始之前,我们⾸先对刚刚结束的影⼦游戏进⾏交流,教师在提问时特意突出“有趣”⼆字,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探索影⼦特性的兴趣。

通过教师的⼩结,帮助幼⼉回顾关于影⼦的各种经验,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 ⼆、⽐较不同的影⼦,记录各种猜测结果 1.教师演⽰关于动物影⼦的PPT,幼⼉根据局部特征猜测分别是哪些动物的影⼦。

2.出⽰有眼睛的兔⼦影⼦的图⽚,请幼⼉说说这个影⼦和前⾯看到的影⼦有什么不同。

3.猜猜为什么兔⼦的影⼦上会有眼睛,幼⼉结伴商量并记录猜测结果。

大班教案科学活动反思

大班教案科学活动反思

大班教案科学活动反思【大班教案科学活动反思】这节课科学活动主题是“观察萌芽的奇妙世界”。

通过对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了解植物的生命力和生长发育规律。

下面是对这节课的反思和总结: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和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理解种子的生长需要的条件;2. 掌握观察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过程1. 集合阶段在开始前,我通过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回顾了上一堂课学到的植物种类,并激发了学生对于“种子如何发芽”这个问题的兴趣。

通过引入教学话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导入阶段我带领学生一起观察瓜子、小麦、花生等种子,并请他们发表自己对于种子发芽的看法和猜想。

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想法。

通过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3. 操作实践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观察种子发芽过程,我准备了透明容器、纸巾、水等材料,引导学生使用这些工具进行实践观察。

学生们分为小组进行实验,每个小组负责一种种子的观察。

4. 总结归纳阶段在实践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学生通过展示自己的实验报告和观察记录,分享彼此的发现。

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5. 拓展延伸阶段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于种子发芽过程的理解,我提供了一些拓展材料和练习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与种子发芽相关的现象,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三、教学反思1. 教学准备事先我准备了充足的观察工具和材料,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

但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实验步骤的操作还不熟练,导致观察结果不够准确。

下次在实践前,可以更加清晰地向学生展示操作步骤,让他们事先明确每一步应该怎么做。

2. 学生参与度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好奇而充满兴趣。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大班科学领域优秀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大班科学领域优秀教案及反思)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模板12篇(大班科学领域优秀教案及反思)下面是分享的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2篇(大班科学领域优秀教案及反思),供大家参阅。

大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1活动目标1.探索用自己的身体某个部位或自己身边的工具来进行测量2.学会动手种植草莓的能力,团队的合作能力3.体验种植草莓过程中的乐趣重点难点重点:用多种方法或身边的工具进行测量难点:通过讨论确定种几棵草莓秧苗,棵与棵间的距离为多少活动准备1.幼儿与父母一起体验摘草莓、一块种植园地、除草、将土地分成4份2.铁锹、铲子、水壶、草莓秧苗、扑克牌活动过程一、活动导入老师提问幼儿现在都有哪些水果成熟了呀?小朋友们都喜欢吃哪些水果呢?展开今天的活动主题。

二、活动内容1.老师将幼儿组织在一起,并拿出30张扑克牌,让幼儿进行抽扑克牌,颜色相同的组成一组。

2.幼儿分好组后,老师带领幼儿到种植园地,每组幼儿有一块空地进行种植。

3.老师:“今天我们要进行比赛种草莓,小朋友以前也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摘过草莓,那你们知道草莓的种植方法是什么呢?幼儿1:“草莓长在地上,我们拿铲子在土里挖个坑,把草莓秧苗放进去,然后再铲泥土来盖上。

”幼儿2:“把草莓秧苗放在水里。

”老师说:“小朋友们真棒,都在想办法。

那老师来告诉你们,草莓是喜欢阳光充足的地方,所以我们在种植的时候要选一块阳光好的土地,在地里挖个小坑,把秧苗放在里边然后拿铲子将泥土铲在坑里把秧苗的根遮住,再浇点水在上边。

”老师:“现在我们知道怎样种草莓了,那草莓之间的距离我们要怎样来测量呢?”幼儿1:“我们可以用手臂的长度来测量。

”幼儿2:“我们把铲子放在地上测量。

”老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在积极讨论着怎样测量草莓之间的距离。

那我们现在开始进行种草莓吧,看哪组的小朋友种的草莓最多又好。

”4.幼儿自由的进行小组内的分工,小朋友可以用老师说的方法进行种植。

也可以自己进行尝试,用一些其他方法来种植草莓。

大班教案科学反思

大班教案科学反思

大班教案科学反思为了满足你的要求,我将根据题目给出一个适合的格式来撰写大班教案科学反思。

大班教案科学反思本教案以活动为核心,旨在通过科学实验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通过观察和探究,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对本教案的科学反思:1. 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本教案旨在帮助幼儿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并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探索科学现象。

通过课堂观察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幼儿对物质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够简单描述物质的变化过程。

因此,本教案的教学目标基本得到了有效的达成。

2. 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本教案采用了课堂观察和小组合作实验的方式进行教学。

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亲眼观察,加强了幼儿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实践和合作能力。

幼儿在实验中积极参与,讨论问题、交流观点,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

因此,本教案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 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本教案使用了实验器材、教学图片和教具等资源辅助教学。

教学器材丰富多样,能够有效地展示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教学图片和教具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在实施教学中,教学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情境和材料支持。

4. 教学过程的改进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组织幼儿实验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引导幼儿提出问题、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过于简单的实验步骤可能导致幼儿对物质变化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

其次,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引入更多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口头表达、绘画或使用教学工具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

5.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通过对本教案的科学反思,我认识到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注重幼儿的参与和讨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我将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更好地探究科学现象,并鼓励他们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另外,我会选择更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全面了解和评价幼儿的学习成果。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精选7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反思篇1在活动之前我从网上收集一些关于奶牛的常识,而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活动前的自主搜集资料、积累有关经验;活动中的交流讨论、相互学习,以及活动后的经验拓展和提升,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以及与环境的互动,整个活动也体现了幼儿自主构建的全过程。

进行活动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我运用了猜谜语方式与孩子们进行互动。

活动中气氛活跃,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整个活动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伴随着活动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进行。

当孩子们说道奶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知道一头奶牛一天能产三十斤奶,够一个小朋友喝两个月;看到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牛奶制品琳琅满目(观察超市货架图);了解到牛奶中含有丰富的钙和几乎所有的营养物质时,他们都由衷地发出“哇——”和“啧啧——”的赞叹声,自然而然地萌生了对奶牛的谢意。

当“奶牛妈妈”出现时,孩子们的互相拥抱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活动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活动最后,大家互相打开奶制品包装袋,分享自带奶制品,互助、合作和分享的良好社会品质也得到了培养。

此外,在活动中还注重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幼儿畅所欲言,允许孩子自由表达。

有关经验的积累、丰富的材料准备、宽松的活动氛围,让孩子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整个活动尊重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科学、社会、健康、艺术等领域内容互相渗透,寓教育于轻松愉悦之中。

幼儿在丰富自身生活经验的同时,进一步认识到了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激发了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也提高了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目标是要让幼儿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可流动的。

知道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节约用水。

我觉得自己选得内容是比较适合大班的小朋友学习的。

在活动之前,我准备了很多材料。

有水、牛奶、可乐、彩色花片,热水、纸等,还事先在冰箱里面冻好冰块。

上课前,我也做了多次试验,比较成功。

在活动开始的第一环节,我是先通过出示一些玩水的玩具,让幼儿一起玩一玩水来引起幼儿的兴趣。

接着要让幼儿知道水的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的。

在介绍水的无色时,我让幼儿观察比较水、牛奶、可乐的颜色有什么不同。

幼儿很快看清楚牛奶是白色,可乐是黑色的,而水是没有颜色的。

在介绍水是无味时,我是让幼儿亲自品尝这三样东西的味道。

幼儿通过品尝知道了牛奶是酸酸的、可乐是甜的,而水呢是无味的。

在这里本来我设计的是品尝牛奶和酱油的味道,因为酱油的味道是咸咸的,更能突出水是淡淡的,没有味道的。

但是在上课时,考虑到酱油太咸,喝了对孩子的身体不好,所以就改用了甜甜的可乐,这样的话感觉没有酱油更有说服力。

在说到水是透明的时候,我是分别在水杯、牛奶杯、可乐杯里放进彩色的花片。

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很快看出只有在水杯里的花片才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就证明了水是透明的。

在说到水的流动时,是让他们通过平时的观察实践来理解的。

比如幼儿在打开水龙头的时候就会看见水哗哗地流出来,在河边散步时会看见河水静静地流淌,然后让幼儿把杯子里的水慢慢地倒进盆子里,让他们感知水的流动。

活动的第二环节,我是要让幼儿知道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我用事先冻好的冰块来做了一个魔术,引起幼儿的兴趣。

让他们知道水在温度降低的时候就变成了冰。

幼儿对这个魔术很感兴趣,发言非常积极,想出了几种水变冰的条件。

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了。

通过一番讨论,他们又知道了冰变成水是在温度升高时就可以了。

联系生活实际,幼儿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最喜欢吃的冰棍,太阳一晒就很快化掉了。

这样培养了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加深了冰变水的条件是温度升高。

水不仅会变成冰,而且还会变成水蒸气,这个幼儿比较难理解。

我是让他们想象平时家长在家里烧开水时,当水烧开了就会有热气冒出来。

这种热气就是水蒸气,这样便于幼儿的理解。

然后我倒了一杯热水,让幼儿观察热水冒出来的热气就是水蒸气。

而水蒸气遇冷以后就会再次变成水。

水变来变去都是取决于温度的变化,幼儿通过亲自试验更加清楚了。

但是在做试验的时候,本来是要幼儿亲自操作的,因为是热水,怕幼儿烫伤,所以由教师代替做试验。

这样幼儿没有得到锻炼的机会。

活动最后,幼儿讨论了水的用处,知道了平时我们要节约用水,不能浪费水,活动目标得到了更好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