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后两句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后两句赏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后两句让人深思。
这两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描绘了行军途中壮士们思念故园的情景。
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下面将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首先来看“行军九日思长安”这一句。
这句诗直接点明了壮士们在行军途中对长安的思念之情。
行军九日,壮士们已经远离了故园,步入陌生的旅途。
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都城,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于许多远离故园的人来说,长安象征着他们心灵的精神寄托。
在漫漫行军九日之中,壮士们时时刻刻怀念着长安,思念着那个熟悉而美好的故园。
接下来是“故园后两句”。
这里的“故园”是壮士们离开的故乡,可能是他们成长、生活了许多年的地方。
这两句诗暗示了壮士们对故园的不舍之情。
故园的回忆在壮士们的心中涌现,使他们更加思念和怀念。
同时,“故园”一词还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象征着壮士们对自己的家人和亲友的思念,对那份温暖和依靠的渴望。
这两句诗通过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展现出壮士们在行军途中的情感起伏。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音韵和意象,使整个诗句富有韵律感。
诗句短小精悍,却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绪。
读者在阅读这两句诗时,会不由自主地被带入诗中的情境和情感中,产生共鸣。
此外,这两句诗还通过意象的运用增强了其艺术感。
通过“行军九日”和“故园后两句”这样的具体描写,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壮士们的辛劳和思念之情,使整个诗意更加生动而真切。
在评析这两句诗时,我们不能忽视它所揭示的主题和意义。
这首诗通过壮士们行军思念故园的情感,反映了壮士们忠诚、坚韧、不屈的精神。
他们用行军的辛劳和思念的心情,表达了对家园和亲人的眷恋,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正义的忠诚。
总的来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后两句》这两句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展现了壮士们在行军途中怀念故园的情景。
这两句诗通过简洁质朴的表述、音韵和意象的巧妙运用,使诗意更加生动而真切。
同时,诗中所体现的忠诚、坚韧和正义的精神也深深震撼着读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七绝,表达了诗人在行军途中对远离故园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的形式是七绝,每句四个字,四句共十六字,整齐简洁。
这种形式使得诗的节奏感强,读起来流畅有力,与诗人坚定的情感相呼应。
其次,诗的主题是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行军九日,离开长安故园已久,此时思念之情渐起,不禁让诗人回想起那个曾经居住过,充满回忆的地方。
诗人通过描述故园的景物和气氛,表达出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再次,诗中描绘了故园的景物。
诗人用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描绘出长安的景色,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故园之中。
例如"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等句子,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故园的美丽和热闹。
最后,诗的结尾表达了诗人的愿望。
诗人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他回到故园,与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这种回归故园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体现了诗人对家庭和亲情的珍视。
综上所述,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通过对故园的描述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和渴望回归的情感。
诗人用简洁优美的语言将情感娓娓道来,让读者也能够感受到那份思乡之情。
【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和翻译

【古诗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主旨和翻译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
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
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翻译: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第二句化用陶
渊明的典故。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
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
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
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最后一句是一种想象之辞。
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
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
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唐诗赏析-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赏析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原文译文及赏析'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相关资料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
③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公元757年(至德二载)旧历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邢邵语)正因为此处巧用典故,所以能引起人们种种的联想和猜测:造成“无人送酒来” 的原因是什么呢?这里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 岑c én参强qi án ɡ欲y ù登d ēn ɡ高ɡāo 去q ù,无w ú人r én 送s òn ɡ酒ji ǔ来l ái 。
遥y áo 怜li án 故ɡù园yu án 菊j ú,应y īn ɡ傍b àn ɡ战zh àn 场ch ǎn ɡ开k āi。
诗词注释:(1)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2)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诗词译文: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这战场开放了。
诗词赏析: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这首诗的原注说:“时未收长安。
”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
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
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
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
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象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
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赏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摘要:一、背景介绍二、诗歌全文解析三、诗句赏析四、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五、作品历史意义六、总结正文:一、背景介绍《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在参加肃宗永泰二年(766年)的秋季行军途中,怀念远在长安的家园而作。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长安局势动荡,诗人身在行伍,忧虑家乡亲人,于是借诗抒怀。
二、诗歌全文解析全文共四句,每句七个字,篇幅短小,韵味悠长。
首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点明诗题,表达了诗人身在行伍,心念家园的情感。
次句“强欲登高去”,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忧虑。
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则抒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深切思念和对战乱中家园的担忧。
三、诗句赏析在本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寓意。
首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以“九日”暗示行军的时日已久,衬托出诗人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次句“强欲登高去”中的“强欲”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挣扎,登高寓意着诗人想要摆脱现实的困扰,回到宁静的家园。
后两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则以“故园菊”这一意象,寓意着诗人对家园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
同时,菊花在战场旁开放,也暗示着战乱之中,家园的景象令人忧虑。
四、诗人思想感情分析本诗通过诗人对家园的深切思念,展现了诗人身在行伍,心念家园的真挚感情。
在战乱年代,诗人无法回到家乡,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和平的渴望成为了他创作的动力。
诗中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寓意,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家园的忧虑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五、作品历史意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反映了唐代战乱时期,百姓对家园的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作品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战乱背景下,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无奈,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六、总结《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在战乱时期创作的一首佳作。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与诗人身后的家国情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与诗人身后的家国情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一、作品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2、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三、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歌鉴赏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一首写士兵战场上怀念故乡的诗歌。
首先,全诗通过对行军九日的描写,表现了士兵远离故乡,身处战场的孤寂和辛酸。
诗人写道“黄河西来逆旅客,白云东去逐残阳;此身虽在征戍地,心系故园昼夜长”,用简洁的词句形成景象,传达出士兵长期战斗所面对的孤独和不安,而心系故园则表现了深深怀念家乡的情感。
此外,每一句都略带哀思,增添了句法上的空灵感,更加突出诗人心中的忧伤之情。
其次,诗中通过对家乡景物的描摹,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他选择了“柳岸杨梅连短墙,珠帘玉簟小轩窗”的描写,用丰富的细节描摹了故乡的韵味和美景,使读者也能感受到诗人怀念家乡的情感。
白居易在此处用到了诗歌的比喻手法,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珠帘玉簟的表现中,暗含了诗人家的富足和家庭幸福,更加突出了他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最后,白居易在最后两句中运用了对比手法,从而加深了诗歌的感情表达。
在战斗艰苦的军营中,诗人清楚地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与亲人的牵挂,对于自己长期离开家乡有着深深的忧愤。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整首诗歌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
我们能够清晰的感受到白居易诗人对家乡的钟情,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一首大气磅礴、意味深远的诗歌,用幽婉的笔墨表现出士兵离乡离家、身处战斗所面对的孤独和无助,同时又表现出诗人对家乡的偏爱与怀念,诗歌中遣词用典、句法精妙,极富诗意。
这首诗歌通过对背离故园的战士进行情感描写的同时,诠释了人类对于家和家乡的感情,从人性的角度给予了读者反思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赏析【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译文】
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傍在这战场零星的开放了。
【作者】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
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背景】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主题思想】
诗人抒发了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表达了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之心和对平定战乱的渴望。
【赏析】
首句便说"强欲登高去","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
两个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强,是勉强,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
"强欲登高",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诗人生活了多年的帝都。
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又怎能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呢?长安被安、史攻陷,在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其收复在肃宗至德二年(757)九月。
诗题言"行军九日",当是指他在至德元年(756)随军扈从肃宗自灵武至彭原的行军途中过重阳节。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
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
据说陶渊明"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
久之,逢弘(指江州刺史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后归"。
陶潜居宅,有人送酒。
诗人行军在外,自然没有这个福分。
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
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
"遥"字,渲染出诗人与长安的相距之远。
"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应傍战场开",残垣断壁,战血涂地,黄花开在被乱军糟踏得不成样子的帝都长安岂不可悲可叹!结句把惜花、思乡、感时伤乱的情绪包容在一起加以抒发,所以最为"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