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成语故事10个
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10篇)

【导语】孩⼦们在学习语⽂的过程中,肯定会学习到成语,成语就是⽤最简短的语⾔,表达最深刻的意思。
下⾯是分享的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10篇)。
欢迎阅读参考!1.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明察秋毫 齐桓公⼩⽩、晋⽂公重⽿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
我们只讲王道,⽤道德的⼒量来统⼀天下。
”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天下呢?” 孟⼦说:“我听说,有⼀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祭钟,您看见好好⼀头⽜,⽆罪⽽被杀,⼼中感到不忍。
凭您这种好⼼,就可以⾏王道,施仁政,统⼀天下。
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在于您⼲不⼲罢了!⽐⽅有⼈说:‘我的⼒⽓能举重三千⽄,但举不起⼀根⽻⽑;眼⼒能看清秋天鸟兽毫⽑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柴。
’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
如今您的好⼼能⽤来对待动物,却不能⽤来爱护⽼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相信。
⽼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的缘故。
显然,这都是⼲与不⼲的问题,⽽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
您问能不能⾏王道、统⼀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不是不能⼲!”2.简单的成语故事精选 南辕北辙 从前有⼀个⼈,从魏国到楚国去。
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
楚国在魏国的南⾯,可这个⼈不问青红皂⽩让驾车⼈赶着马车⼀直向北⾛去。
路上有⼈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去,他⼤声回答说:“去楚国!”路⼈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你这是在往北⾛,⽅向不对。
”那⼈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他说:“⽅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极⼒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的不是那个⽅向,你路费多也只能⽩花呀!”那个⼀⼼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着呢!”路⼈⽆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的⼿,眼睁睁看着那个盲⽬上路的魏⼈⾛了。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泰然自若宋金交战时,金人羊艾在进攻汴梁的战斗中牺牲,他才气无双的弟弟颜盏门都继承了哥哥的事业,开始了军旅生涯。
金朝都统完颜杲准备进攻饶风关,派门都带六十名骑兵做先遗队。
作为侦察员,门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展露了他的军事才华。
完颜杲非常欣赏他的临危不惧。
金朝天眷初年(公元1138年),宋朝定国军节度使李世辅与他的父亲被金军俘虏,父亲被杀,李世辅投靠西夏,伺机报杀父之仇。
一次,李世辅设下家宴,邀请完颜杲来做客,为了不打草惊蛇席间以献甲胃为名劫持了完颜杲。
门都看到情形危如累卵,冒死逃了出来,带援军救出了完颜杲。
门都性情忠厚,谨小慎微,制订作战计划特别缜密周到。
他遇事沉着冷静,有敌人突然进犯,即使矢箭如雨落下,他仍泰然自若,像平时一样布置计划发出命令。
门都又有豪侠心肠,对待士兵宽宏大量,因此他的队伍军心稳定,任何情况下都有良好的秩序,士兵们也死心塌地跟随着他。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2少见多怪东汉时期,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骆驼,有一天,他外出时偶然看见一头牲口,背上长着两个好大的肉疙瘩,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然后他便情不自禁地大声叫道:“啊哟,大家都来看哪!瞧这匹马,他的背肿得多高呀!”其实他看到的是一头很普通的骆驼。
骆驼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这人没有见过,才觉得奇怪罢了。
因为他只看到过马,还认为那是匹“怪马”呢。
所以,东汉的牟融在赫赫有名的《牟子》一书中说:“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骆驼言马肿背。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10篇

简短儿童成语故事10篇简短儿童成语故事10篇成语故事中经常隐蔽着肯定的才智和哲理。
通过故事情节的绽开和人物的经受,可以激发读者的思索力量,关心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端详问题,培育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今日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简短儿童成语故事,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简短儿童成语故事精选篇1【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好学。
例﹔一个人只要不耻下问﹐就能从别人那里学到许多东西。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yu3)死了,被大家称为“文”,孔子的同学子夏问孔子道﹔”孔圉天资聪慧而又勤奋好学,他不认为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是件耻辱的事,所以他死后给他这个称号。
”出自《论语》简短儿童成语故事精选篇2战国时代,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消失了老虎,大王可信任吗?”魏王道:“我不信任。
”庞葱说:“假如有其次个人说街市上消失了老虎,大王可信任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假如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消失了老虎,大王信任吗?”魏王道:“我当然会信任。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似乎真的有了老虎了。
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很多,谈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
盼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真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明显是造谣、哄骗,但很多人这样说了,假如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原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方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例如:推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需经过细心考察和思索,不能道听途说。
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儿童成语故事大全(10篇)

儿童成语故事大全(10篇)1.儿童成语故事:孟母三迁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人称“亚圣”。
他三岁那年,父亲去世了。
开始,母子俩住在墓地附近,常看到出殡的场面,孟母怕影响他学习,把家搬迁到集市附近。
在集市常看到杀猪卖肉也不行,又搬到一所学堂附近。
孟子每天看到的是读书郎,就喜欢读书了。
于是,他们才住了下来,不再搬家了。
[注释]迁:迁移。
[提示]比喻注重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
2.儿童成语故事:目不识丁唐朝时,张弘靖手下有两个部将,他们没有什么文化,经常聚在一起喝酒发牢骚。
每当喝多了酒,他们就责骂士兵:“现在天下太平,不需要打仗了,你们空有拉开硬弓的力气,有什么用?还不如认识一个字。
”后来被误传为“识一丁字”。
[注释]丁:指简单的字。
[提示]形容没有文化,一个字也不认识。
3.儿童成语故事:鹏程万里传说远古的时候,北海里有一只叫鹏的大鸟。
它的背就像泰山那么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层。
它在海面上击水而行,一去就是三千里。
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能飞出九万里。
[注释]鹏:传说中的大鸟。
[提示]比喻前程远大。
4.儿童成语故事:杞人忧天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常常看着天空发愣,吃饭不香,睡觉不着,站着不是,坐着也不是,不知不觉就消瘦了许多。
朋友问他怎么啦,他说:“要是天掉下来怎么办?”朋友开导他,天是空的,掉不下来。
他又担心太阳、月亮和星星岂不是要掉下来了吗?[注释]杞:地名。
[提示]比喻不必要或无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5.儿童成语故事:人杰地灵唐朝诗人王勃应邀参加滕王阁落成的宴会,有人倡议为滕王阁做序,宾客纷纷推却。
王勃沉思之后,挥毫即书。
起初众人都一笑置之,但写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时,众人皆拍手叫好,夸赞他为当今的才子。
[注释]杰:才能超过一般人,杰出。
灵:特别美好。
[提示]指杰出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6.儿童成语故事:同甘共苦战国时,燕昭王继位之后,想恢复国力,为父报仇。
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10篇)

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10篇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10篇)相信小伙伴们都学过很多成语,成语是语言中的精华,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篇1】画饼充饥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
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
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位,卢毓推荐了郑冲。
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荐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玉推举了阮武和孙幽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幽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玉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在于选拔人才,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
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真正得到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
我认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的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
后来,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现在人们就用画饼充饥来比喻只凭虚名空谈或者空想,借以自我安慰,而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适合儿童经典的成语故事【篇2】刻舟求剑从前,有个人带着一把宝剑坐船。
船才开出来,突然听见“扑通”一声,他的剑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办呢?他想了半天,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个印记,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着。
划船的人很着急,对他说:“让我把船停下来,你快跳下去把剑捞起来吧!”可那个人却指着船说:“到了对岸再说吧,反正我在船上划了一条线,剑是从这儿落下去的,到时候从这里下去找就行啦!”划船的人说:“你的剑掉进了水里,剑又不会跟着船走,怎么还能在对岸找到呢?”那个人不听船夫的话,于是,船夫把船划到了对岸。
成语故事 儿童

成语故事儿童1. 狐假虎威:故事小屋: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凶猛的老虎和一只狡猾的狐狸。
有一天,老虎抓住了狐狸,准备大快朵颐。
狐狸急中生智,对老虎说:“我是森林之王,是天帝派来巡视的使者,你若敢吃我,天帝会降罪于你!”老虎半信半疑,狐狸见状,进一步说:“你若不信,可以跟我走走看,其他动物见了我都会害怕。
”于是,老虎跟在狐狸身后,果然,小动物们看到老虎都吓得四处逃窜。
狐狸得意洋洋,老虎却信以为真,放走了狐狸。
智慧启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仗势欺人,也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谎言。
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内心的强大和智慧,而不是借助外力来炫耀自己。
2. 画蛇添足:故事小屋:古时候,有几个人比赛画蛇,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其中一个人画得很快,当他画完蛇的身体和尾巴时,发现其他人还在忙碌。
他得意洋洋,心想:“我再给蛇画几只脚吧,这样就更完美了。
”结果,他刚画完脚,其他人已经画好了蛇,并且宣布他输了,因为蛇本来是没有脚的。
智慧启迪: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恰到好处,不要过度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否则反而会弄巧成拙,失去原有的意义。
3. 井底之蛙:故事小屋:有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它每天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小的一片天空。
有一天,一只海龟来到井边喝水,青蛙便向海龟炫耀自己的井如何舒适、安全。
海龟听了,邀请青蛙到海里去看看。
青蛙跟着海龟来到海边,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大海和蔚蓝的天空,才意识到自己原来的见识是多么狭隘。
智慧启迪:这个故事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不要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否则就会像井底之蛙一样,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4. 亡羊补牢:故事小屋:从前,有一个牧羊人,他每天都会带着一群羊去放牧。
有一天,他发现羊圈里少了几只羊,原来是羊圈的篱笆破了,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们得知后,都劝他赶紧把羊圈的篱笆修补好,但他觉得羊已经丢了,修补篱笆也于事无补。
然而,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圈里又少了几只羊。
这次,他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刻动手修补了篱笆。
10个有趣的儿童成语小故事

导语:成语故事是孩子小时候的必修课,家长们应该多给孩子们讲一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在熟悉古代历史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知识。
在这里店铺搜集了10个有趣的儿童成语小故事:1、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
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
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
”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
”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
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
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
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
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
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
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10篇】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10篇】成语是从人们日常使用的大量成语中精选出来的,这些故事的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帮助孩子了解历史、学习知识,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一)一鼓作气春秋时,鲁国与齐国发生战争。
齐军连续两次擂响战鼓发起冲锋,鲁军都按兵不动。
齐军第三次击鼓发起进攻,将军曹刿才下令:“击鼓,进攻!”结果鲁军大胜。
曹刿告诉鲁庄公,敌军擂鼓三遍时士兵已乏力,而我军一鼓作气,所以能取胜。
[注释]鼓:指高的戏鼓。
作:振作。
气:指勇气。
[提示]比喻要鼓足干劲,一下子把事情做完。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二)悬梁刺股战国时,苏秦发愤读书,深夜感到瞌睡的时候,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保持清醒。
后来终于成为那个时代的政治家。
汉朝的孙敬,为了不让打盹影响学习,用绳子系着头发,悬在屋梁上,一打盹,头皮就会被绳子扯疼。
他后来成为一位儒学大师。
[注释]股:大腿。
[提示]形容学习非常刻苦。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三)专心致志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
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
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
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四)迎刃而解公元280年,西晋大将军杜预进攻吴国,十天内就攻占了许多城池。
他想乘胜进击,有人却主张明年再去攻打。
他说:“我军进攻士气低落的吴军,如同用刀破竹子,破了前面几节,下面的都会顺着刀口自动分开。
”于是他率军继续前进,终于灭掉了吴国。
[注释]迎:当着,碰上。
刃:刀口。
解:分开。
[提示]形容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毫无阻挡。
睡前成语故事哄小朋友(五)螳螂捕蝉春秋时,一个侍卫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决定,就拿着一把弹弓在花园里走来走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xx》
《三字经》中说: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段机杼。
”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学问家,他最先是住在墓地旁边,常和小伙伴玩办理丧事的游戏,学大人跪拜、哭叫的样子。
孟母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给孩子居住,于是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家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
孟母还是觉得这样不好,于是又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这才开始喜欢读书,变得守秩序、懂礼貌。
这时候,xx满意地说:
“这才是孩子适合居住的地方!”
有一回,孟子偷懒不学习,孟母就当着他的面划断了正在织的一匹布,说:
“学到一半就停下,和这块织了一半就断开的布有什么区别,还有什么用!”孟子听后,再也不偷懒了。
2、《xx温席》
“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说的是汉朝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
在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很懂事了。
每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搭蚊帐,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蚊子赶走,让父母睡个好觉;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就先钻井被窝里,把被子暖热,让父母睡得温暖。
黄香的故事流传到了京城,京城人都说:
“天下无双,xxxx。
”
3、《xx》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这是两个关于勤学的故事。
晋代的一个名叫车胤的孩子,他家中贫苦,没钱买灯油,又想晚上读书,于是在夏天的晚上,抓一把萤火虫装在白布袋子里面,靠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映雪是晋代的孙康,在冬天的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这两个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好学之人。
4、《xx断机》
孟母姓仉氏,孟子之母。
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
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
“学何所至矣?”对曰:
“自若也。
”母愤因以刀断机,曰:
“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
”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5、《xx》
《xx·xx传》记载:
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五代后周时期,燕山府(今北京一带)有个叫窦禹钧的人,记取祖训,教导儿子们仰慕圣贤,刻苦学习,为人处世,不愧不怍。
结果,他的五个儿子都品学兼优,先后登科及第:
窦禹钧本人也享受八十二岁高寿,无疾而终。
当朝太师冯道还特地写了首诗:
“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技芳。
”
《三字经》也以“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的句子,歌颂此事;又逐渐演化为“五子登科”的吉祥图案,寄托了一般人家期望子弟都能像窦家五子那样连袂获取功名。
6、《xx》
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
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
字文举。
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
中平初
(185),举高第,为侍御史。
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
后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
xx二年
(195)领青州刺史。
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
因不满曹操雄诈,被奏免官。
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
终为曹操所忌,下狱弃市。
孔融着有,《隋书·经籍志》载《孔融集》9卷,已散佚。
通行本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孔少府集》1卷。
孔融文又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其诗又见丁福保《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全汉诗》。
7、《xx二十七方才学习》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北宋眉山人,北宋着名散文家。
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
嘉佑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
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洵为文见解精辟,语言锋利,纵横捭阖,很有战国纵横家的风度,著有《嘉佑集》十五卷。
8、《母子同刑》
三国时期,魏国王经在征讨篡位的司马昭时被捕,司马昭要王投降,并抓来他的母亲相威胁。
王说:
“为国尽忠,死而无怨。
”司脑羞成怒,决定处死王母子。
临刑前,王苦着对母亲说,是自己连累了她。
母亲却笑着说,自己为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
王在忠与孝矛盾时选择了忠,实际上是真正的孝。
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敬仰。
9、《xx发》
“头悬梁”的是晋朝人孙敬。
孙敬,字文质,汉代信都(今河北冀州)人。
好学,后入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顿母亲然后入学。
他曾采杨柳为简,加以编联,用来写经,这是历史上“辑柳”的典故。
《太平御览》上记载:
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常年闭门谢客,攻读诗书,人称“闭户先生”。
他苦读诗书,常常通宵达旦,困倦得眼皮都睁不开了,就弄根绳子把头发绑起来吊在房梁上。
打盹垂头的时候,揪一下头发就惊醒了,继续读下去。
10、《xx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学者叫苏秦。
苏秦自幼家境贫寒,连书都读不起。
为了维持生计和读书,他不得不时常卖自己的头发或者帮别人打短工,后来又离乡背景到了齐国拜师学艺。
经过一年的学习,苏秦认为自己已经把老师的本领都学到了,便迫不急待告别老师和同学,去闯荡天下。
但是一年后不仅一无所获,连钱也用完了。
他只能穿着破衣草鞋踏上了回家之路。
到家时,苏秦已骨瘦如柴,全身破烂肮脏不堪,满脸尘土。
妻子见他这个样子,摇头叹息,继续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不愿做饭;父母,兄弟,妹妹不但不理他,还暗暗笑他活该!
苏秦看到家人这样对待他,十分伤心。
他关起房门,不愿意见人,对自己作了深刻的反省:
“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没有好好学习。
”
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又重新振作精神,搬出所有的书本,发愤读书。
他每天读书到深夜,有时候不知不觉伏在书案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醒来,都后
悔不已,但又没有什么办法不让自己睡着。
有一天,读着实在困了,不由自主便扑倒在书案上,但他猛然惊醒——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
一看是书案上放着一把锥子,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
锥刺股(大腿)!以后每当要打瞌睡时,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突然“痛醒”。
他的大腿因此常常是鲜血淋淋,目不忍赌。
家人见到这样,有些不忍心,劝他说:
“你一定要成功的决心和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不一定非要这样虐待自己啊!”
xx回答说:
“不这样,就会忘记过去的耻辱!”
经过“血淋淋”的一年,苏秦已经很有学问了。
他又开始出去闯荡天下,这一次终于事业有成,很有心得,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