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老子上善若水翻译及原文

老子上善若水翻译及原文
上善若水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上善若水原文翻译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上善若水啥意思

上善若水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 shàng shàn ruò shuǐ ]
基本释义:
上善若水意思是说最善良的人有如水的品德。
成语解释: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成语出处: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什么意思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上善若水:上善:至高。
水:没有生命体,清澈透明,与万物无争;却能自然地由高处流往低处,也可以安静自然地汇集于一处。
上善若水:如水之善,自然之善,非用心之善。
真善矣。
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出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
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哲学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
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
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却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扩展资料: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合于道体的人,好比水,水是善利万物而却又不会与物相争。
它乐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卑下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人乐与卑下的人相处,心境十分平静,交友真诚相爱,言语信实可靠,为政国泰民安,行事必能尽其长,举动必能适其会,这是因为他不争,所以才无过失。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

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导语:上善若水指的是: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以下是小编整理上善若水原文及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上善若水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上善若水原文翻译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成语出处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上善若水吕效廉爨体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
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於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
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上善若水 小古文

“上善若水”小古文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一、原文道德经·第八章【作者】老子【朝代】春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注释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三、赏析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它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它没有周定的色彩,“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它没有固定的居所,沿着外界的地形而流动;它最大的特性就是多变,或为潺潺清泉,或为飞泻激流,或为奔腾江河,或为汪洋大海;它川流不息,却没有穷竭之时。
上善若水的正确解释

上善若水的正确解释
上善若水,汉语成语,拼音是shàng shàn ruò shuǐ,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成语解释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成语出处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
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上善若水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
成语详细讲解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欢迎阅读。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什么“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第一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与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上善若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我国先秦道家学说的创立者、哲学家老子十分推崇“上善如水”。
意思是说人类最美好的品行就应该如水一样。
乍一看来,似乎颇为费解,但仔细咀嚼揣摩,就能领略到其含义的深刻精妙。
水对我们有哪些启迪呢?其一,水往低处流。
启迪我们做人,尤其是握有一定权力的人,要眼睛向下,时刻关注最基层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那些至今连温饱都尚未解决的群众,设身处地为他们著想,为他们排忧解难,尽快使他们摆脱贫困,步入小康。
其二,水溶万物而不争。
水与千千万万种物质,溶为一体,构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茶水、药水、墨水等物质,在这诸种物质的排名中,水都居于第二位。
然而,如果没有了水,这些茶水、药水、墨水等还会存在吗?水的这种不争之德,启迪我们应该不争名不争利,将个人的价值体现在默默的奉献之中。
其三,水随遇而安。
无论石缝岩隙,还是沼泽碱滩,水都能顽强地生存。
即便只是一滴露珠儿,它也会笑迎朝霞,熠熠闪光。
水的这种豁达顽强的精神,启迪我们即使是处于艰苦的环境,也要安贫乐道,恪尽职守,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其四,水遇寒而结为冰。
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变化,体现了水极大的灵活性。
尤其是水遇寒而结为冰,更是启迪我们在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万众一心,精诚团结,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夺取胜利。
其五,水质透明,清澈见底。
水的这种鲜明特性,启迪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襟怀坦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感悟精选(1):上善若水“上善若水”,老子所主张的道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有治,水正好契合了他的思想。
但这水所承载的,不仅仅仅是他一个人。
孔子有云:“逝者如斯。
”水似乎没有形状,可也能是世上所有的样貌。
随欲而安的个性,使得我们能将它困在一个又一个或精或简陋的容器里,随心所欲地让水呈现出我们所需要、喜爱的形状来。
而水从来不曾反抗过,只是在装载它的容器中微微荡漾。
很喜欢看鱼儿在水中游走,水如一个宠爱孩子的母亲,不留一点儿缝隙地将鱼儿层层围住,好像生怕它受到半点儿伤害。
可水并不限制鱼儿的行踪,但鱼儿所到之处必有水。
多么慈爱的一位母亲,它温柔得令鱼儿永远也离不开她的怀抱。
但是,在水温和的外表下还藏有一个执着的心。
九曲十八弯的路程,没有拦住它的脚步;百折不回的坚定,伴着它一路而行。
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既然路是人们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那么河道呢?最初的河道,那是水的一次次冲击,经历了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努力开拓出的通向大海的道路。
还记得外婆家门前的那一个石板。
坚硬而厚重的石板上留着一个小小的水坑。
小时候的我总以为那是一个路经此地的大力士所留下的,之后才明白那竟是每一天从屋檐上滴落下的小水滴的杰作,没有哪个人第一次明白这个故事时会不为之动容。
水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永流不息,见证了两汉之雄钟巨鼎,见识了北宋之游船画舫,见到了晚清之断壁残垣……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不知如何描述真实的水,就让我重复一次老子所说的话吧:“上善若水。
”感悟精选(2):上善若水仅此“上善若水”一句话,便叫人体会到水的意境:简单,深远,丰富,坚韧。
它是说做人也要像水这样,简单朴实,孕意深广,人若能做到像水一样,那便为上善了。
水,以一种流动形态存在,是物种起源的摇篮,却又是如此简单。
是的,它很简单,再普通但是的微观粒子,无处不在,轻盈透明。
但它并不因为简单就失去了重要性,恰恰相反,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正是由于无处不在的水,人类才能过着安乐、舒适的生活。
而水的流淌,也关系到了整个民族的命脉与历史,黄河两岸,尼罗河边,印度河畔,都各自哺育了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民族。
水,就是这样,看似柔弱,实则坚韧,聚点滴成波涛,汇大湖而成四海。
所以,当它流进殷末周起的中华历史时,有了一个被称为“睡在羊背上的人”,在他那本影响后世甚广的《道德经》中写道:上善若水。
也许会有人觉得再简单但是,但是又有几个人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呢?水一样的纯净,水一样的澄明,水一样的大智若愚,水一样的源远流长?这样的人必是心性至善至深之人,他能在喧闹中开辟出自己的一席田地,他能在纷扰乱世中找到自己的归隐,他能在流言蜚语中静下自己的耳根,这样的人必是与山为邻,为水为友,出仕则心神俱孤,但仍然超然物外,淡泊宁静。
我想世上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秉承了水的坚韧与灵性,在尘世中静守一份自己的净土,待人接物永远笑脸谦和,偶遇知音则被挖掘惊世才情,来时干干净净,走时了无牵挂,只留下水流过的痕迹——那思想的光辉与伟岸的人性。
上善若水,简单,却那么难。
感悟精选(3):上善若水上善若水,水是生命之源,代表伟大的母亲,代表着大地,代表着柔,美丽的柔是人际交流中的橄榄枝,它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和谐友好;水一样的温柔是为人处世的基石,只有它能够让人的美德升华;水是人性最光辉的星辰,只有它能够照亮灵魂,使之能海纳百川,容天地之大,让人性熠熠生辉!老子:“刚强者死,柔弱者生”,水母亲之温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气度。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
他的属下有一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
蒋琬与他说话,他也只是只应不答。
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杨戏这人如此傲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
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
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
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只有水能够适用万能的容器”,赞蒋琬象水一样“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够容纳天地之茩。
上善若水让蒋琬真正做到了肚里能撑船,也让他流芳后世。
“虽然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有义务扞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话大家都明白,但是真正领会并付诸行动的又有几人?!良言一句三冬暖,水一样的宽容便是那皑皑冬日里的暖阳;恶语伤人六月寒,没有了温柔和宽容之心,即使在酷热的六月也会让人心寒透。
学会水一样的性格要从小处做起,是一切道德开始。
水一样的宽容水一样的温柔是一种美德。
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
水一样的宽容水一样的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
与朋友交往,就就应像水一样的宽容水一样的温柔,她便是钟子期和俞伯牙的“高山流水”,原谅对方的不足和自身缺陷,才能使友情历久弥新,才能够象荷花一样的出污泥而不染,将天地之洉容纳而洁净。
上善若水象水一样的宽容象水一样的温柔美丽。
宽容、温柔是相互的,你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体谅并宽容你,你对别人的温柔就能够平和心里,这样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朋友,让我们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学会上善若水,学会象水一样的宽容,拥有一颗海一样宽广的心吧!感悟精选(4):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之人,若水性也。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很久以前听过一个关于老子的故事,他的学生请教他,什么东西的最坚韧?老子张开已经掉光牙的嘴巴,指了指舌头。
学生立刻明白了:牙齿是人身体最坚硬的部分,但是却不能与人同老,舌头是最柔软的部分,却能保留到最后。
那么多年了,无法体会其中的哲理,这天被老子彻底醍醐灌顶!是啊!即使再锋利的刀刃也无法伤害水,然而再坚硬的石头也会水滴石穿。
最终能成为王者的是居下者。
此刻才明白,柔和与容纳是一种技巧更是气度!施之不求回报更是一种境界!刚开始我们出于理智的思考,能够把一些东西成为:忍受,这说明我们已经开始踏上了第一步台阶;然后,我们把另外一种对我们来说不是太艰难的东西称为:宽容,这说明我们进入了另一番境界;也许有一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仅仅是出于自己内心自然的感受,或者说是浑然天成的时候,山顶就到了。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不要责怪带给你不快的人,更不要以任何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任何争端。
你能做的就是登山,其实在登山的时候就已经把他们甩在后面了。
有一天你会发现,原先世界能够这么大,而有些人在山脚下能够那么小。
所以,凡事还是多嘲笑自己吧:还站在山脚下,所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感悟精选(5):上善若水我们一向处在一种莫可名状的幻境之中。
这个幻境能够算作是佛家“四大皆空”中的“色相”。
大多数时候人都是不会满足于色相的现状的,随之而来的便是无止无休的欲望的追求和莫能御之的无奈与茫然。
人的一生但是数十载光阴,出生入死的过程中是该孜孜以求,还是该无欲无求、清静无为,实在很难说得清楚——这恐怕也是道家与儒家争执了几千年也梅雨一个决断的所在了。
儒家是入世的。
“善礼仪而规矩天下,布仁德一泽披苍生”,这是道家一贯的作法,从宏观上探讨,这就属于“入世”范畴,所以孔子要游列国而说诸侯。
与之相对的,则是道家的“清静无为”。
一言以蔽之,他们皆是出世的。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足以概括。
只是“入世”与“出世”,并非谁都能够御之而自如。
我们只是“人”而非“圣贤”。
俗世的功利尚且羁畔于“道”与“非道”之道,因此我说我们一向都处在一种莫可名状的幻境之中,入世尚乏其能啊!要从万物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就必然要具备诸多方面的智慧,具备智慧的过程却又要历竟艰辛!出世,看似简单实则难之于入世。
人之所以为人,不能够不食五谷、养父母,张之以利天下社稷——人非圣贤!我们不可能学老庄,在濮水钓鱼,置楚王“以境内累之”的盛情于一边而“持杆不顾”——况且庄子钓鱼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诗意可言,他只是为了填一填其辘辘的饥肠——他自己也很清楚“材木可为栋梁而必先夭于斧斤”的道理。
我们则不同了,明明白“入世”会招致许多“无妄之灾”的烦扰,却还是放不下!因此,我们或许永远不能上升到“上善若水,厚德以载物”的境界。
而今所提倡的又绝非“出世”,想要清静无为似乎太难。
我想人之所以生于天地之间,所谓“入世”与“出世”是必然要去作出一个选取的,若是徘徊于这两者之间,那才是一种莫大的痛苦和无奈!是效“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还是“恋恋红尘,入乎俗世”,恐怕还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矣!感悟精选(6):上善若水看了一段文字,把上善若水描绘得至臻绝妙。
抄下来。
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而安。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点;做人如水,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做人如水,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做人如水,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做人如水,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做人如水,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
做人如水:能适应任何环境,就像水一样,能包容万物,本身却十分的纯静;做人如水。
水,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都是因为它柔美、滋润。
水性柔顺而往下,意味着自居卑下,如那谦谦君子,恭敬有礼,仁义有德。
故夫子赞水曰:「其流卑下倨邑,必修其理。
」虽然姿势低下,却遵循其应有渠道,始终不变其行,终入大海。
水,又如君子不器。
大者气势磅礴,如瀑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融入山川,滋养大地。
小者,滴水能穿石,恰如坚持不懈的恒心,能突破一切艰难。
生活中,一瓢饮,能解干渴;品茗一盅,去疲除忧;酷热难挨,冲凉解暑;又能涤尽污垢,常保环境清洁……似君子之德风,被覆世间角落,能随缘教化,广利社会。
其仁慈博爱,平等无私的特质,更显其至善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