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与养生

合集下载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引言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古代智慧的结晶。

它不仅仅是一本占卜书籍,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养生指南。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一、坚持平衡的原则1.1 阴阳平衡:《易经》中的阴阳哲学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

1.2 阴阳互补:《易经》中的阴阳互补原则告诉我们,惟独在相互补充中才干达到平衡。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注重饮食的阴阳平衡,如多吃新鲜蔬菜水果来补充阴气,适量摄入肉类来补充阳气。

1.3 阴阳调和:《易经》中的阴阳调和原则告诉我们,惟独在阴阳相互调和的状态下,才干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注重调整身心的阴阳平衡,如通过冥想、太极等练习来调和身心,保持健康的状态。

二、顺应自然的法则2.1 顺应四时:《易经》中的四象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遵循着四季轮回的规律。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自然的四时变化,如春季宜清肝利胆,夏季宜清热解暑,秋季宜润燥养肺,冬季宜温补肾气。

2.2 顺应五行:《易经》中的五行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相互影响。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五行的相互关系,如通过食物的五味搭配来调理身体,如咸味补肾、酸味收敛、苦味清热等。

2.3 顺应阴阳:《易经》中的阴阳理论告诉我们,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组成的。

在养生中,我们也要顺应阴阳的变化,如根据个人体质的阴阳属性来调整饮食和运动方式。

三、修炼身心的方法3.1 内观修炼:《易经》中的内观修炼法告诉我们,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可以达到身心的平衡。

在养生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冥想、静坐等方法进行内观修炼,提高自我意识和情绪管理能力。

3.2 调节呼吸:《易经》中的呼吸调节法告诉我们,通过调节呼吸可以调整身心的状态。

周易养生

周易养生

《周易心境养生》一: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息,谁也不能阻挡,君子应效法天道,自立自强,不停地奋斗下去。

这句话出自:《周易.乾卦》即刚健努力,奋发向上。

“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天道运行的标准即春夏秋冬的交替变更.昼夜的不断变换,而且谁也不能阻挡。

人也应该效法这一精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

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周易》是从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日月更替的自然现象中感悟出来的,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是我们成就事业,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养生之道:进取心有利于健康长寿。

因为,无论哪一种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

人体生理和防卫功能的完整需要依靠中枢神经.内分泌和免疫这三个系统的联系合作用,不良心理和社会因素可以通过它们转化为病理过程。

抑郁.强迫性倾向可引起消化腺分泌失调而患溃疡病,易怒.情绪不稳定可使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小动脉痉挛,久之可能患高血压.冠心病,严重的精神创伤可引起免疫功能降低,这是癌症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进取心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人的精神支柱。

有进取心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善于安排工作.学习.运动和休息,生活有节奏,有进取心的人,不会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烦恼而忧愁,遇事能泰然处之,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

这样,他们体内各种生理功能都能正常活动,新陈代谢旺盛,从而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典范在我们身边,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思想家和文学家的寿命比一般人长,其奥秘也正在于此---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理想有抱负。

有执着的追求,始终对人类.对社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积极进取,勤奋不息,无私奉献,不图名利。

如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享年75岁),杰出的气象学家竺可桢(1890-1974年,享年84岁).英国物理学家牛顿(1642-1727年,享年85岁).美国发明家爱迪生(1847-1931年享年84岁)等名人,他们的科研成果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他们的进取精神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他们心理保健的良药,是他们保持生命之树常青的源泉。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

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易学之祖”。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发现了它与中医养生之道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从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以及阴阳平衡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周易对中医养生之道的影响。

首先,易经的哲学思想对中医养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中医养生也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环境相互关联,人体的健康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更加注重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其次,易经的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易经将宇宙万物分为五行(木、火、土、金、水),而中医养生也将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归纳为五行。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强调通过调整五脏的功能活动,保持五行的平衡,以维护人体的健康。

易经中的五行学说为中医养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使中医养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化。

此外,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也对中医养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的。

中医养生同样注重阴阳平衡的调整,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饮食、运动、作息等方面的阴阳平衡,可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使中医养生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

最后,易经还强调了人的心态对健康的重要性,这与中医养生之道的心理调节有着紧密的联系。

易经认为人的心态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强调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

中医养生也注重心理调节,认为情志不舒畅会影响脏腑功能,进而导致疾病。

易经中的心态调节理念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使人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综上所述,周易与中医养生之道有着密切的关联。

易经的哲学思想、五行学说、阴阳观念以及心态调节等方面为中医养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意义。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易经》与养生的智慧引言概述:《易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本养生的智慧之书。

通过研读《易经》,我们可以了解到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从而提升身心健康。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易经》与养生的智慧。

一、调整身心状态1.1 静心养神:《易经》中提到了“守静笃志”的原则,通过静心养神,可以调整身心状态,舒缓压力,提高免疫力。

1.2 知行合一:《易经》强调行动与思想的统一,通过实践行动,使身心得到平衡,增强反抗力,预防疾病。

1.3 心态调整:《易经》中的“和为贵”思想,提醒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分追求功利,从而减少压力、焦虑等负面情绪。

二、调整饮食习惯2.1 饮食养生:《易经》中提到了五行八卦的理论,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可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达到养生的效果。

2.2 调整饮食时间:《易经》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念,建议根据自然规律调整饮食时间,如早餐要在早晨阳光浮现后食用,晚餐要在日落前完成。

2.3 忌口忌嗜:《易经》中提到了“有嗜欲者不可以为长久计”的观点,提醒人们要避免过度嗜食某些食物,如辛辣、油腻等,以免对身体造成负担。

三、调整运动方式3.1 适度运动:《易经》中提到了“中和”之道,强调要适度运动,既无非度消耗体力,也无非度歇息,保持身体的平衡状态。

3.2 循序渐进:《易经》中的“渐”思想告诉我们,运动要循序渐进,不可急躁,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3.3 多样化运动:《易经》中的“八卦”理论提醒我们要进行多样化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以全面锻炼身体各个部位。

四、调整作息习惯4.1 规律作息:《易经》中提到了“乾坤之道,守其盈虚,以定其概”的原则,建议人们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整。

4.2 合理歇息:《易经》中的“休”思想告诉我们,适当歇息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疲劳,保持身心的健康。

4.3 睡眠质量:《易经》中强调了“肃静”和“守常”的原则,提醒我们要创造一个肃静的睡眠环境,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身体的健康恢复。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

从易经中学习养生

今天,随着经济腾飞迅猛发展,人们已经从对物质生活的需求,向多元方面的需求转变。

关注“健康生活”在当下已经成为全社会百姓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易经》里就已经有了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

只有我们把《易经》的精髓运用到养生当中的实践中去,才能达到享尽天年。

养生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内容,而中国古代医学的基本理论就是在易学的基础上形成的。

《易经》倡导我们要认识和把握健康的本质,主张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人体,只有整体的阴阳保持平衡的状态,身体才是健康的。

“人活一口气,”。

体内之气充足,则身体强健,寿命就会延长。

身体不健康就是阴阳不平衡,表现为病态。

这就是《周易》与中医养生的五行平衡身体就健康的道理。

《易经》一书中告诉我们很多古人的养生方法,这些都凝聚着我们祖先几千年来的养生智慧。

《易经》中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

人和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自然界阴阳五行的运动,与人体五脏六腑之气的运动是相互对应的。

这就是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易经》是以一阴一阳是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源,也是中医保健养生的根基。

而阴阳平衡就是阴阳双方的消长转化保持协调,《易经》与中医养生就是要把握阴阳平衡的运行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的人体保健和养生。

《易经》倡导:“天人合一”的养生观,就是明确阐述了人体的机能与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

才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调理养生,古人很重视对环境卫生的维护。

自然界与生态的变化,也直接影响到人体健康的状况。

《周易》的易理中,关于家庭装饰,室内摆设,人与自然环境的磁场和气场,风水选址等,都有诠释。

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体必是受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所影响的。

《易经》能预测人体的凶吉,这个和现代的中医思想是信息同步的。

我们将这一思想运用在对人体的养生方面,要顺应自然的规律,按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时辰进行适当的生活作息。

顺应自然遵循自身生物钟的运行规律所倡导的。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

分析《周易》哲学对中医养生学的影响众所周知,《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哲学著作,其中蕴含的道理倍受推崇,在很多的领域与学科都渗透着其思想内涵。

尤其对于中医学科来说,无处不体现了其思想内涵对于医学态度,医学方式,医学理念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讲,要想使得中医养生学发扬光大,就有必要从周易理论视角去审视,去探析,争取找到两者的切合点,发挥《周易》对于中医养生学的指导作用。

文章主要关注了三个方面的联系:其一,“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其二,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其三,以“潜龙勿用”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不妄作劳”。

1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四气提神”《周易》中的核心思想是“天人相应”,其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是我们耐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自然界来说,我们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就要遵守自然法则,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

才能够实现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中医养生学创造了自己的理论,即“四气提神”。

中医巨作《内经》依据自然界四季变换规律,认为在春季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在夏季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在秋季要“早卧早起,与鸡具兴,使志安宁”;在冬季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由此实现养生,保证身体健康,精神愉悦。

这充分体现了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正是《周易》中天人相应在医学养生领域的具体表现。

2以“居安思危”为指导思想,在中医养生学中提出了“ 防微杜渐”《周易》中也一直在倡导“居安思危”的理念,表现比较明显的在两个章节:其一,《系辞下》记载“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也就是说小善不行,就不会得以荣誉满身,做以下小的坏事,日积月累,竟会造成大罪。

周易与中医养生读书心得

周易与中医养生读书心得

周易与中医养生读书心得——郑碧清与其花很多钱买真假难辨的养生保健品,倒是不如学学周易如何教你养生的。

养生不仅仅是老人的事,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要懂得养生之道,方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去成就一番事业。

“生生之谓易”,“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这是唐代著名医家和养生家孙思邈和明代张景岳的至理名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蕴含中医学之大道。

“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说,不通晓易学的人,是无资格谈论医道的。

不论从易学和中医学的科学蕴义、学科发展来看,还是从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中医的临床实践来看,中医与《易》都是相通的,即相互渗透、相互为用的。

《周易与中医养生》正是从周易、中医相结合的角度切入,并汲取当今中外医学的最新成果,来谈论养生的。

养生包括颐养、调养、防治与免疫。

颐养即人体的自我颐养,我们既要重视人体“硬件”(五官四肢和五脏六腑)的自我颐养,又要重视人体“软件”(精、气、神)的自我养护,在了解自身脏器机理和功能的基础上,掌握自我养生保健的钥匙;调养主要联系季节、环境,根据人们起居、饮食、睡眠和房事等日常生活方面的调摄,我们平时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调养,特别要注意那些习以为常和或是或非的陋习;防治就是抗老防衰、防病治病,我们需要掌握科学简便的自我测病方法,及时找到病因进行防治;免疫与健康、长寿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改善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

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最理想的地理环境无疑具有这样几个条件:安全舒适,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水源清洁,土质肥沃,山川秀丽。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山林深远,固是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若得左右映带岗胜最为上地,地势好,亦居者安。

”他在年老时,选择了一个山青水秀的优美地方造房植树、种花修地,在那里生活并学习、研究,90多岁高龄时还为人看病,著书立说。

人类的健康长寿虽然取决于多种因素,但纵观世界长寿之地,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一个秀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

《易经》与养生之道(全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乾卦》《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经典,位居十三经之首,有“冠绝群经”之称。

同时也是一部凝结着远古先民睿智卓识的哲理奇书。

实则旷世杰作,博大精深。

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智慧的先人就发出了刚健的、向上的声音。

天的运行周而复始,刚健有力,而君子的作为,就应该像天一样,铿锵有力,奋发向上,永不止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而君子就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易经》以乾坤二卦为纲,乾为日光普照,坤为地气充盈,用它最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阴一阳谓之道,刚柔相济而生变化。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生礼仪。

古今养生大家,发掘《易经》中蕴藏的生命的奥秘和养生之道,并著书立说,包括《黄帝内经》在内的许多医学经典,均得到《易经》的启发,《易经》也是一部最古老的中医理论经典,是指引人们防病治病的万宝全书。

《易经》虽是一部旷世奇书,历代有多少人用一生的时间,皓首穷经,亦不能掌握其精髓。

按照传统说法,《易经》成书是“人更三圣,历世三古”,也就是说《易经》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经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三个古圣先贤相继完成了《易经》。

上古时代,伏羲就是人们所说的包牺氏,他是一个神话人物,为创世之神。

在中国古代传说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为“三皇之首”“万王之先”,其地位十分显赫。

据说,在远古时代,渭水上游的氏族部落诞生了这位划时代的伟大人物,他带领着部落先民辛勤劳作,而他们的生存环境却是极其恶劣,伏羲茫然不知所措。

在劳碌之余,他时常盘坐卦台山巅,仰观日月星辰的变化,俯察山川泽壑的法则,冥思苦想宇宙自然的奥秘,终年不息。

忽有一日,伏羲眼前一亮,一声炸响之后,渭河岸龙马山洞开,有龙马自河中跃出,背负的太极图闪闪发光,凭着他超人的智慧和敏锐的洞察力,体悟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密码,唯天地阴阳和合而已,他飞快地记下了龙马背上的图形,这就是被后人称颂的“河图”,他又根据“河图”的指引推演创立了八卦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与养生
*导读:《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一.《周易》是一部什么书?
《周易》是一部中国古代关于研究宇宙万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中国自然哲学典籍,阐明自然宇宙之理,人生之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开山著作。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被列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称为中华第一经。

《汉书艺文志》说:易曰伏曦氏仰观象于天,俯观象于地,观鸟兽之纹,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做八卦。

这一观点在二千年来基本未变。

三圣是指上古伏曦画八卦,中古的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系以经文,近古的孔子传十翼。

显然,《周易》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从西周至战国由卜筮或哲人共同完成的一部经典著作。

二.《周易》对养生学的影响
自古以来就有医易相通和医易同源之说,中国一代大医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充分说明了《周易》对中医学重要影响。

在养生学方面,《周易》蕴含着丰富的养生理论,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周易》养生思想的核心人生知变、应变、适变三大生存法则。

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易系辞》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素问》指出:圣人之为道者,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
于人事。

这就是人、社会、自然三位一体的整体模式。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更能体现中医养生学的整体调节优势。

2.居安思危的预防观
《易系辞下》指出: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中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在卦辞中指出:君子思患而预防之。

《周易》明确提出了未病先防,居安思危的预防为先的思想。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后世医家和养生家都非常强调预防为主的防病健身原则。

3.奠定了中医养生原则的理论基础
《易经》的哲学思想直接影响着中医养生学理论,使中医养生的理论更完整。

除上面所提到的,还有很多理论原则亦源于易经。

如,万物本原的天道观,动静互涵的运动观,阴阳和调的平衡观,顺应天时的达生观,柔静顺缓的静养观,抑阳益阴的调养观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