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被贬诗人及作品

合集下载

被贬谪的诗人

被贬谪的诗人

被贬谪的诗人被贬谪的诗人古代诗人被贬原因很多,不过大多是因为政见不同,政治斗争失败等原因,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古代被败的诗人以及被贬原因,供大家参考。

屈原:因奸臣诬陷而被贬到湖南.王福畤:因为教子无方,被贬到交趾做县令.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

唐中宗时宫廷政变,武则天退位。

杜审言被即位的唐中宗贬到南方极偏远的峰州.宋之问:同杜审言一起被贬,宋之问被贬为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

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苏轼: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第一次: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第二次,元丰二年(1079年),被李定等人诬陷后被贬,史称"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第三次: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至此新党势力倒台.苏轼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而后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第四次: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第五次:元佑八年(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再次被贬.白居易:因得罪了朝廷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李白:因王叔文改革集团的失败而被贬到南方。

王昌龄:唐代诗人,因" 不矜细行,谤议沸腾" ,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秦观:少年时也曾有抱国之志, 登第后与苏轼, 黄庭坚交往, 同为旧党一侪,后来旧党失势,被贬为杭州通判,因御史刘拯告他重修《神宗实录》时,随意增损,诋毁先帝。

因而在前往杭州途中又贬至处州任监酒税。

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

徽宗即位后秦观被任命为复宣德郎,之后在放还北归途中卒于藤州。

刘禹锡: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也有一说是因为他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韩愈:唐元和十四年(西元819年),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因为谏迎佛骨,激怒了宪宗皇帝,被贬到潮州任刺史。

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故事

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故事

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故事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苏轼被贬至黄州的故事悬赏分:20 - 提问时间2005-11-13 18:33提问者: - 其他回答共 5 条苏轼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其父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回答者: - 11-13 18:34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与其父苏洵的大器晚成相比,苏轼属于少年得志。

二十几岁入京就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

当时,比他年长30岁的欧阳修就对他作出了如下断言:“此人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事实正如欧阳修所预言的那样,苏轼确实是古今文人中声誉最隆的一个艺术天才。

论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诗,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论词,他是豪放派词的开山鼻祖;论书法他是“宋四家”之一。

真个算得上是“三千宠爱集一身”了。

然而,和他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比较起来,苏轼在仕途上就显得不是那么顺畅了,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九死一生。

事实上,苏轼的出仕之路只能算是一条屡遭贬谪之路。

这官,苏轼当得太不痛快了。

二十一岁,苏轼就考中进士,如果能够谨小慎微,前途是不得了的。

但问题是要那样,苏轼就不再是苏轼了,而应该是一个当官当得非常不错的我们所不知道的什么人。

首先是反对变法。

要说苏轼与王安石同为文人,应该是很容易走到一起的。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白居易被贬的表面原因是他越职奏事,率先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当朝权贵,实际上真正的根源在于他平日所作的讽喻诗招致当权者的嫉恨,故借此机会打击报复。

对此,白居易自言:“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白居易的感伤诗最出色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前者为早年(元和元年)所作;后者便是外迁这一阶段的作品。

这两首诗均达到很高的思想艺术水平,长期在人民中广泛流传。

白居易在内外迁调的时期虽然以“独善其身”为处世原则,但他的兼济之志并未完全消失,转而表现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人民做好事。

在杭州时,他主持修筑湖堤、疏浚水井,造福百姓;离开苏州时,人们泣涕相送,依依不舍。

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始终心系民间疾苦。

江州司马——白居易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一位人品正直、得罪权贵、遭受打击的大诗人来到今江西九江(彼时称江州)任司马,而九江亦因此在其人文历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位大诗人,便是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

中唐社会,非常黑暗。

人品正直的白居易便写了很多的诗来针砭时弊,这些诗,深深地得罪了一些权贵甚至皇帝。

公元815年,主张削藩的宰相武元衡、御史中臣裴度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刺杀得一死一伤。

白居易立即上书皇帝,说这是开国以来未曾有过的耻辱,他“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白居易时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是没有资格向皇帝上书言事的。

于是,一些被白居易得罪的权贵便趁机向皇帝控告白居易越言事,“浮华无行”。

这些权贵还诬陷说,白居易之母是因赏花坠井而死的,而白居易居然还写了赏花一类的诗,“甚伤名教”。

这些权贵奏请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唐宪宗准奏。

而事后又有一权贵中书舍人王涯复参一本,说白居易“所犯状迹,不宜治郡”,于是,唐宪宗就将白居易改贬为江州司马。

被贬为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

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乐观的典故在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遭受过贬谪的命运,然而其中一些诗人却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以下是一些诗人遭受贬谪后仍保持乐观的典故:1.刘禹锡:在贬谪期间写诗自娱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消沉沮丧,而是以诗歌自娱,表达了自己豁达乐观的情感。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如《竹枝词》、《浪淘沙》等作品,展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2.苏轼:在贬谪期间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苏轼是宋代文学界的巨匠,他曾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而是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他的诗歌、散文、词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作品,展现了他博学多才的才华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3.杜甫:在贬谪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仍然关心国家大事。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4.庄子:在贬谪期间逍遥自在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因政治主张不被采纳而放弃仕途,过着隐居生活。

在贬谪期间,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主张不被采纳而沮丧,而是逍遥自在,追求自由和真理。

他的著作《庄子》中充满了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对自然之道的领悟,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

这些诗人在遭受贬谪后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诗歌或其他文学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信念。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诗人的经历和作品也告诉我们,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是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

贬谪史诗

贬谪史诗

贬谪史诗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以做官为最高理想,即所谓“学而优则仕”。

的确,“学而优则仕”是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理想及价值的主要途径,问题是,他们一旦靠读书做上官以后,就进入到了沉浮的宦海之中,稍不留神就有遭遇贬谪的危险。

于是,在历史上,便有了一个特殊的文人群体,即在参与朝政中遭遇挫折而受到贬谪的官员。

当然,贬官的情况千差万别。

有的被贬是为一己私欲,有的却是心怀天下。

就其结局而言,有的建功立业,得以光照史册;有的吟诗作赋,在文坛永垂风流;有的则并不为人同情,从而被遗忘。

贬官的遭遇,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

大唐时代,文人遭遇贬谪的现象十分普遍。

贬谪诗人,来到穷荒僻远的贬所,除了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贫乏而导致生活的格外艰难之外,更难承受的是心灵的孤独。

生长在北方的诗人,初到南方,因语言不通,常会导致与当地人的疏离和隔阂而,这种疏离和隔阂又会日益加深他们的孤独感。

柳宗元所谓“异服殊音不可亲”,就典型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作为贬谪者,他们又常常遭受社会的歧视、朋友的误解、旁人的冷落和上司的压迫,孤独之外又有深重的屈辱感。

他们原本有着强烈的进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迫切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而随着贬居时间的延长,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有限的生命时光在穷乡僻壤中白白流逝,被社会抛弃以及生命被拘囚以至于渐趋荒废的怨愤便会不断强化。

于是,这些贬谪文人便将仕途的不幸转化为文学精神的升华,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他们生命的另一种存在形式,以此为动力而进行他们精神世界的定位与重建。

当然,不同的人格个性,面对生命的沉沦,所表现的抗争精神又不一样。

所以以下,我将例举几个举足轻重的唐代贬谪诗人,试论政治贬谪生活对他们精神思想以及文学创作所造成的影响。

一、李白:从狂放浪漫到悲愤不平李白终生幻想施展抱负,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这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

他在《上李邕》一诗中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研究

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研究

元稹被贬江陵时期诗歌研究元稹,唐代著名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精美的诗歌作品。

然而,由于与权贵之间的纠纷,元稹最终被贬至江陵,自此以后便踏上了自己诗歌创作的另一条道路。

本文将从元稹被贬江陵的背景出发,介绍他在贬江陵期间的诗歌创作和对后代诗歌的影响,并就此展开探讨。

本文的提纲如下:一、元稹被贬江陵的背景1. 元稹与安禄山之乱的关系2. 元稹与杨国忠的矛盾3. 元稹被贬江陵的原因和经过二、元稹在贬江陵期间的诗歌创作1. 元稹的贬难诗集2. 元稹的江陵诗集3. 元稹诗歌的风格特点三、元稹贬江陵诗歌的主题内容和意义1. 离别和怀念故里2. 对逝去的愁思和感慨3. 思考生命和历史的意义四、元稹贬江陵诗歌的影响和价值1. 后世诗人对元稹贬江陵诗歌的评价2. 元稹贬江陵诗歌与文人诗派的关系3. 元稹贬江陵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五、元稹贬江陵诗歌创作的启示与借鉴1. 元稹贬江陵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2. 元稹贬江陵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3. 对当前诗歌创作和文学教育的启示和借鉴六、结论:元稹贬江陵诗歌的价值和意义1. 元稹贬江陵诗歌的历史意义2. 元稹贬江陵诗歌的文学意义3. 元稹贬江陵诗歌的人生意义七、参考文献通过以上的展开探讨,本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揭示元稹被贬江陵时期的诗歌创作和对后世诗歌的影响,并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对当前诗歌创作和文学教育的启示和借鉴,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解读元稹及其诗歌的方式和思路。

1. 元稹被贬江陵的背景本部分主要介绍了元稹与安禄山之乱及和杨国忠的矛盾,导致他被贬至江陵的原因和经过。

这部分内容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元稹被贬江陵的历史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后续文本内容。

2. 元稹在贬江陵期间的诗歌创作本部分介绍了元稹在贬江陵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包括贬难诗集和江陵诗集,以及针对元稹诗歌的风格特点进行的分析。

这部分内容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元稹贬江陵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为后续部分的探讨打下基础。

3. 元稹贬江陵诗歌的主题内容和意义本部分主要就元稹贬江陵期间的诗歌进行内容和语境的分析,探讨元稹的主题内容和意义。

刘禹锡代表作

刘禹锡代表作

刘禹锡代表作【作者简介】刘禹锡,唐朝诗人,官至尚书左仆射。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又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刘禹锡生于唐宪宗永和年间(813-818年),卒于唐穆宗乾元元年(941)。

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8),卒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49年),享年78岁(其卒年73岁),谥号“文”,后又谥“清”,与白居易并称“刘”或“韩”。

他一生坎坷,晚年曾被贬为巴东尉,后贬到衡阳,唐宪宗景云二年(712年)被召回长安任知谏院和秘书监(相当于宰相),历任右骁卫上将军,龙标中郎将、昭武将军常侍、太常少卿等职。

其诗文风格豪放清丽俊逸,结体工整。

其诗风豪放痛快,笔力遒劲,气势雄伟有力,表现了作者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爱国情怀。

刘禹锡曾三次被召回长安参与政治活动,七年间写下了大量揭露当时现实政治弊端和社会矛盾激烈的诗篇,其中代表作有《伤仲永》等经典作品。

这一首是其诗歌主要内容:刘禹锡这首《与李白》创作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3年),主要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而愤懑不平和对理想社会前途无奈的心情:“盛年不再来,一日还似一日!”诗中洋溢着对现实政治黑暗时代的失望情绪。

全诗以强烈现实和深沉感慨作为主线贯穿始终,以抒发胸臆为主要形式。

表现了诗人积极入世的精神和高尚品质。

作品语言平易清新、自然流畅、生动形象而又言简意赅;蕴含了深刻地哲理和巨大感染力;语言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

代表作品有《酬唱清平乐府》《山居偶记》等作品。

代表作有:《酬和集》《天净沙·中秋》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号禹锡居士,又号香山居士。

祖籍是山东淄博。

刘禹锡(813-818年)是唐朝诗人、散文家、文学家、书画家,官至尚书左仆射、右骁卫上将军、龙标中郎将、昭武将军常侍、太常少卿等职。

其诗文风格豪放清丽俊逸,结体工整;语言平易清新、自然流畅;富于艺术表现力;蕴藉深刻;富有哲理与教育意义;文风流畅而豪放奔放、自然流畅、生动形象而又言简意赅;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巨大感染力。

刘长卿贬谪

刘长卿贬谪

刘长卿贬谪刘长卿贬谪引导语:刘长卿的事迹,《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给他立传,但《新唐书·艺文志》却有简单的记载,根据历史记载,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生平中曾遭受过贬谪,关于刘长卿贬谪事迹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谪仙怨·晴川落日初低唐代刘长卿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去,江潭春草萋萋。

译文一个晴朗的日子,斜阳低挂在天边,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此刻是何等令人惆怅!鸟儿在平旷的原野上远近地飞翔,好似人随流水各奔东西。

愿白云将自己的思念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愿那一轮明月载着我的愁思随着溪水带到友人的身边。

友人贬谪去的苦恨让人难以言状,就如那江边繁茂的春草一样杂乱而无际。

注释①晴川:指在阳光照耀下的江水。

②平芜:指草木繁茂的原野。

③长沙: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

④萋萋:草盛貌。

创作背景这首词又题作《答秦徵君、徐少府春日见集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六言》。

中唐时代,文人词处于初兴阶段,词还未从诗的领域中取得明确的独立地位,所以这种似词又可看作诗的作品的出现,不足为奇。

据六言诗题,这首词大约是作者被贬睦州(今浙江淳安一带)司马途中,经苕溪(流域在今浙江湖州地区),在友人的宴集上为酬答远谪的梁耿的寄赠所作。

刘长卿任鄂岳观察史期间,遭权臣吴仲儒诬奏,贬为潘州南巴尉,寻除睦州司马。

去国怀乡之思,有感而发。

刘长卿第一次贬谪事迹考证刘长卿的事迹,《旧唐书》、《新唐书》都没有给他立传,但《新唐书·艺文志》却有简单的记载:《刘长卿集》十卷,字文房。

至德监察史。

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鄂岳观察使吴仲儒诬奏,贬潘州南巴尉,会有辨之者,除睦州司马。

终随州刺史。

从以上的材料看,刘长卿只有一次贬谪,即从鄂岳转运留后直接贬为南巴尉。

然唐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卷下载刘长卿诗九首,并有评曰:“长卿有吏干,两遭迁谪。

”这两则材料的记载有矛盾,谁是谁非呢?对此,傅璇琮进行了严密的考辨,认为刘长卿曾两遭贬谪:一为至德三年(758),因某事而由苏州长洲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尉,时节是在春天;第二次是在代宗时,大历八年至十二年之间,公元773—777年,因吴仲儒的诬陷而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贬为睦州司马,时节是在秋冬之际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柳宗元
柳宗元,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二)。

柳宗元虽然活了不到50岁,却在文学上创造了光辉的业绩,在诗歌、辞赋、散文、游记、寓言、小说、杂文以及文学理论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

文的成就大于诗。

2、写江雪的处境情感
贞元九年(793年)春,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同时中进士的还有他的好友刘禹锡。

两年后,中博学宏词科,调为集贤殿书院正字,得以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同时也开始接触朝臣官僚,了解官场情况,并关心、参与政治。

贞元十七年(801年),柳宗元调为蓝田尉,两年后又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时年31岁,与韩愈同官,官阶虽低,但职权并不下于御史,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文革新派的重要人物。

王叔文、王伾的永贞革新,虽只有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却是一次震动全国的进步运动,所实行的措施,打击了当时专横跋扈的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利国利民,顺应了历史的发展。

柳宗元与好友刘禹锡是这场革新的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刘柳”。

年轻的柳宗元在政治舞台上同宦官、豪族、旧官僚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他的革新精神与斗争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革新失败,“二王刘柳”和其他革新派人土都随即被贬。

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市)司马。

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区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

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亲、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

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

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3、被贬诗人举例
(1)屈原:因奸臣诬陷而被贬到湖南,写下著名的《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表现诗人不断完美自己,修炼自己。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白居易:因得罪了朝廷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曾写下《琵琶行》、《长恨歌》
《琵琶行》节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长恨歌》节选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苏轼:中国历史上被贬时间最长,被贬路程最远,也是最伟大的诗人。

下面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意】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彷佛天边孤雁般飘渺的身影。

黑夜中的它突然受到惊吓,骤然飞起,并频频回头,却总是无人理解它内心的无限幽恨。

它不断于寒冷的树枝间逡巡,然而不肯栖息于任何一棵树上,最后只能寂寞地降落在清冷的沙洲上。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廓,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长愁客少,月名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苏轼的这首词写在他被贬黄州的时候。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中秋”这一深具情感意义的节日为背景,抒写了远贬黄州的孤独悲苦的心情,同时又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中,表达出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考,以及对人世真情的深深眷恋。

在清寒孤寂的意境氛围的营造中,我们可以见到豪放词人苏东坡在旷达超然背后悲情婉约的一面。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