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_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牧童》“一师一优课”录课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和书写本课2个生字,“牧”和“蓑”。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用平仄朗读、背诵古诗。

3、抓诗眼、想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4、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

[学情分析]传统的古诗学习方法,是翻译理解背诵,一线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对绝大多数小学生来说,把凝练的古诗文用白话文通顺流利地“翻译”出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教师愁眉,学生痛苦,加上学生读诗有唱读现象。

本节课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读诗、学诗的能力。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其中平仄朗读法是重中之重。

2.抓诗眼、想画面,体会诗的意境,最终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1.反复诵读古诗,让学生在平仄朗读中感受牧童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生活,受到美的熏陶。

2.初步培养抓诗眼、质疑,想画面体会诗歌情感的学习能力。

[教法] 诵读法、想象法、对比法、补充资料法[教学过程]一、共唱《童年》,知题目知作者。

1.话童年。

放《童年》歌曲PPT,师深情朗诵。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我们每天都在编织着美丽的故事。

捉昆虫,吹泡泡……童年是那样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知题目。

这节课,我们将走进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提前写好题目),在古诗词里去看看古代牧童的童年生活。

板书《牧童》,注意“牧”的写法。

(牧童的牧字要注意,牛字一横变为提。

)3.知作者。

话说“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铁拐李、汉钟离(钟离权)、吕洞宾(吕岩)、张果老、曹国舅、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何晓云)。

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传说是八仙之一吕洞宾,民间有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吕洞宾黄粱一梦成仙之传说。

唐代人,遇黄巢起义,携家人不知所终,传说中的逍遥大仙,杂技艺人的祖师爷。

二、熟读古诗,方式多样。

1.一读字正腔圆。

(1)学习古诗,先要会读。

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2次,要求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优质教案(三份)

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优质教案(三份)

《牧童》教学设计(一课时)新授课【设计意图】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当然也不例外。

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知诗词中所表现的情景交融的境界,是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运用相类似的课程资源辅助教学,对学生读懂古诗,理解古诗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

如《牧童》一诗,主要表达了牧童无忧无虑,无羁无拌的生活,既显示出古代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也隐含了作者对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这与唐代诗人栖蟾的《牧童》,在描写内容和表达主旨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所以,在两首诗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既能帮助学生明诗意,更能使他们感受到美好而完整的诗境。

【教材分析】《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为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草场、笛声、牧童、月夜组成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整首诗描绘的是牧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恬静的生活和牧童无羁无绊的心灵。

“牛得自由骑,春风细雨飞。

青山青草里,一笛一蓑衣。

”透过诗,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有较多的古诗学习经验,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也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对一些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还比较难体会。

古诗所描绘的牧童生活对于在城市里成长的小孩而言距离较远,特别是那种自然放松的生活状态。

学生不太容易能体会到,所以,要通过教师运用感性而直观的语言进行引导,启发学生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牧童》,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感受牧童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体会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牧童教案一、教学目标1、会认“牧、蓑”等生字,会写“牧、笛”等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牧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感受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语言的简洁凝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想象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有很多诗人喜欢描绘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首与牧童有关的古诗词,一起走进古代牧童的生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三首古诗,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正音。

4、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大意。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意1、《牧童》(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①引导学生想象“草铺横野六七里”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理解“笛弄晚风三四声”中“弄”字的巧妙,体会牧童的悠闲自在。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思考:牧童归来后做了什么?②感受“不脱蓑衣卧月明”中牧童的随性与惬意。

2、《舟过安仁》(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引导学生想象两个小童在船上的情景。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①理解“怪生”的意思,思考为什么没有雨两个小童却张伞。

②体会小童的聪明和可爱。

3、《清平乐·村居》(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①描绘茅屋、小溪、青草的画面,感受乡村的宁静美好。

②理解“醉里吴音相媚好”,体会老夫妻之间的亲密与幸福。

(2)“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分别想象三个儿子的活动场景。

②重点体会“最喜小儿亡赖”中小儿的天真活泼。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三首古诗中牧童的形象有何不同。

古诗三首《牧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牧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5.个性化解读,激发创新思维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古诗进行个性化解读,如从牧童的形象、自然风光、生活场景等方面展开联想。此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首以“牧童”为主题的诗。通过课后拓展,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素养。
7.文化渗透,培养民族认同感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文化渗透,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前,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中的元素,如绿草、牧童、牛羊等。通过观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前期的语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欣赏能力,能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牧童》的学习将更具深度和广度。然而,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有限,对古诗的意境和内涵的把握仍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的过程与方法方面,主要关注以下目标: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内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教师运用多媒体、实物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的美。3.通过对古诗的朗读、背诵、解析等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素养。4.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a.解释生僻字词,如“短笛无腔”、“信口雌黄”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

古诗三首《牧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古诗三首《牧童》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牧童》这首诗,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体会牧童的天真活泼和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通过学习古诗,提高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品味诗歌语言的美,体会诗人情感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牧童的生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在课堂实践中,我发现学生们对这首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2.问题导向的导入: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3.小组合作的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提高了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结合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方向。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田野、牧童放牧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象,激发学生对牧童和自然的兴趣。
2.提问学生:“你们对牧童和自然有什么印象?”,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能够体会到牧童的天真活泼和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生能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3.通过学习《牧童》这首诗,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5 古诗三首之《牧童》 公开课教学设计

人教课标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  5 古诗三首之《牧童》  公开课教学设计

5 古诗词三首之牧童公开课教学设计文本简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教学目标: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

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

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课件出示:5 古诗三首】【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同学们,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课件出示古诗: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

关于吕洞宾,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出示资料袋: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同学们,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五年级古诗《牧童》教学设计(精选16篇)五年级古诗《牧童》篇11、作者介绍:吕岩,唐代诗人,中过进士,曾做过两次知县,后来因为发生农民起义,为躲避战祸带着一家人逃到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2、生试读,读出节奏。

指名读,齐读指导书写两个生字默读,思考:诗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再自由读,同座讨论每句诗的大意。

反馈:前两句:(1)、“铺”的读音。

这个字说明说明?六七里说明什么?(2)、“弄”什么意思?笛子“逗弄”了什么?是它逗弄的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三四声”是什么声,“三四声”说明什么?这么空旷的原野“三四声”你说是怎样的境界啊?(3)、这里的“六七”、“三四”不是具体数字,一个说明“少”。

学生说说诗意。

后两句:、读后问:这两句写谁?指导看图,用一句话概括图意。

这幅画表明什么时间?这幅画之前,牧童可能做了哪些事情?指导理解“归来饭饱黄昏后”:这句讲谁?“添”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归来”、“饭饱”两件事,“黄昏”表示时间。

三个词,按照我们放牛啊、劳动啊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应当怎样的顺序?调整语序也是理解故事的一种方法。

谁说说这句什么意思?、后一句什么意思?牧童晚饭后,不和家人相聚,不和伙伴玩耍,甚至连蓑衣也不脱,手握笛子,与晚风为伴,以天当被,以草地当床,你能不能猜一猜,他为什么会一个人躺在原野的草地上呢?如果你是这个牧童,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这时你的心情会怎样?(安详、恬静、舒适)。

7、总结:前两句写景,突出原野的宽阔和夜晚的静,后两句写事.表现牧童的安详恬静。

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两次做过县里,后来跑终南山学道,你觉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安逸生活的向往)三、各种形式练背诵。

四、拓展:读有关牧童的,感受诗词的意境。

清代诗人袁枚写过一首牧童捕蝉的诗《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宋代诗人雷震描绘过一幅牧牛归来图《村晚》:“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五年级语文下册5古诗词三首《牧童》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牧童》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7 个生字,正确、流畅朗诵、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述的情形,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课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牧童自由自在、逍遥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课过程:(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大家听闻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

吕洞宾究竟是否是仙人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的确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朝人。

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

后来唐朝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势动乱,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

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仙人。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古诗,读通畅,读流畅。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相互正音。

(注意重申“蓑”字的读音和写法)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勒出来。

4、学生反应并怀疑。

(师合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怀疑)铺,展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套,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光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沟通学习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沟通议论。

)2.反应:你读懂了什么?3.依据学生回答,教师合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青草像被谁展开在地上同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婉转的笛声。

牧童放牧回来,在吃饱晚餐后的傍晚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快乐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领会感情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应,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诵,边读边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领会到什么,快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沟通。

5.全班沟通所领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指引:(诗人神往安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忧无虑,逍遥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诵,背诵古诗1.自由读诗,带着逍遥自在、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朗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诗词三首之《牧童》教学设计
课文简析:《牧童》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

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我们既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也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目标: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靠近快乐
同学们,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你们正经历着人
生的美好季节,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童年的你们,正赶上了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新奇有趣的。

可是,你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他们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作品,在他们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千年以前孩子的生活情景。

让我们乘上诗词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生活的乐趣吧!【课件出示:5 古诗三首】
【课件出示:牧童骑牛图】同学们,骑牛的人是谁?这是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这是个自在、快乐的牧童?
【课件出示古诗: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这首古诗是吕岩,也就是耳熟能详的吕洞宾所作。

关于吕洞宾,谁来谈谈你对他的了解?【课件出示资料袋: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咸通举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


同学们,俗话说,“快活如神仙”,最早指的就是吕洞宾。

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牧童》,走进吕洞宾言说的快乐中去。

二、读通诗文,触摸快乐
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请再读古诗,试着划分诗歌的节奏。

【课件出示: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
卧月明。


同学们,谁来展示展示你诵读诗文的魅力?还有不服气的同学吗?与他PK一下。

同学们,你们读得都很精彩!谁来与大家分享分享你读诗后的感受?
三、读懂诗意,走进快乐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去研读古诗吧!【课件出示第一句诗:草铺横野六七里。

】谁来读读?
同学们,“草铺”的“铺”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铺】【课件出示:铺开】
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横野”指什么?【课件出示:横野】【课件出示:广阔的原野】
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小结:同学们,“草铺横野六七里”看似写景,实为以景衬情,作者写景匠心独运,妙笔生花。

和第二句诗一起读来也是很有韵味。

但是,牧童那份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快乐则荡然无存,和全诗所要言说的主旨格格不入。

更为巧妙的是,这句诗中一“铺”一“横”把绿草的茂盛和原野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件出示第二句诗:笛弄晚风三四声。

】“笛弄晚风三四声”说的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在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声吹出的悠扬笛声。


同学们,诗句中“弄”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弄】【课件出示:逗弄,吹。

】把“吹”代入诗句中,读读诗句这样写行吗?
【课件出示:笛弄晚风三四声。

笛吹晚风三四声。


同学们,你们从“弄”中读懂了什么?【课件出示:一个“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小结:同学们,“笛弄晚风三四声”作者采用以声衬情的方式,落笔在悠扬悦耳的笛声上,“未见牧童其人,先闻悦耳笛声”,给人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

试想,一天放牧回来,倘若牧童闷闷不乐怎会笛弄晚风三四声呢!这真是,牧童的惬意之感无以言表,笛弄晚风是最好的表达和言说。

这句诗,有个极为亮眼的词语——“弄”,恰如其分的表达出牧童当时的状态和心境,如果换成“吹”,整首诗意蕴让人大跌眼镜。

【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归来饱饭黄昏后。


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写出了牧童的自在,你从哪里读出来?【课件出示:黄昏后】
同学们,牧童在“黄昏后”才吃饱饭,在牧童“饱饭”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什么情景?同学们,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饭后的黄昏时分。


小结:同学们,“归来饱饭黄昏后”告诉我们牧童回家吃饱饭已
是黄昏之后。

这里,虽然没有家人聚集的场面,没有父母的表现和参与,可是我们从“黄昏之后”的“饱饭”,可以想见牧童在家的其乐融融。

这就是诗的的留白,诗的张力和魅力所在。

【课件出示第四句诗:不脱蓑衣卧月明。


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说了什么意思?【课件出示: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同学们,吃饱饭的牧童,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里的草地上心情怎样?
小结:同学们,“不脱蓑衣卧月明”,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让我们不禁浮想联翩——牧童是累了,躺在月夜的草地上,什么都不想;或是回想白天的经历;或是悠然地欣赏着草地夜景。

更为紧要的是牧童静享那份独有的惬意把古诗意蕴推上了更高的层次。

四、细读诗眼,提炼快乐
【课件出示整首诗】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理解和感受自己读读这首诗。

谁来试试?一起来读读。

同学们,第四句诗的“卧”把牧童的快乐写的淋漓尽致。

劳累了一天的牧童,在皓皓明月高挂的夜晚,躺卧在草地上,是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什么?
同学们,牧童躺卧在草地上,一点也不用担心,相反是一种独有的享受,在享受中他可以欣赏什么?
同学们,毫无疑问,《牧童》满诗尽是快乐。

在第四句诗的“卧”
是诗眼,是牧童一种自在心境的释怀和疏放,因为他不用担心放牧归来时间晚迟、家长是否会指责、牲口能否吃饱、笛弄的时间和姿势、是否脱蓑衣躺卧……更是因为他躺卧在草地上,可以好好地享受欣赏皓皓明月、吹拂舒心晚风、欣赏草铺横野的夜景、静闻野花的香气、回味白天放牧的情景……
同学们,根据你的体会,谁来说说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件出示: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延伸阅读,强化快乐
六、同学们,牧童,是不少古代文人表情达意的对象,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牧童的诗文吗?那同学们在课下自由交流交流好吗?
七、总结升华
同学们,学习了这首诗,让我们体会到田园生活的乐趣以及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得的生活。

我相信你们一定会记住这个在风中吹笛的小牧童,让我们再次背诵这首诗,乘上诗歌的飞船,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感受牧童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

八、快乐作业: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尝试着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附板书设计:
牧童
铺弄饱卧牛儿笛声为友月夜清风相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