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完整版)

2018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单元 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结构

专题1 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蛋白质与核酸的比较

1.蛋白质与核酸的区别

称为结构蛋白

催化作用、运输作用、调节作用、免疫作用主要的遗传物质

作为遗传物质、催化功能、传递遗传信息、运输氨基 氨基酸排列顺序不同

多肽链盘曲、折叠的方式及形成的空间结构不同核苷酸的数量不同 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

2.蛋白质与核酸的联系 (1)DNA 、RNA 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

(2)DNA 多样性、蛋白质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例1 如图是人体细胞中两种重要有机物B 、E 的元素组成及相互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细胞核中能发生E →G 的过程

②细胞质中能发生G→B的过程

③B的种类和数量的不同可能导致生物膜的功能不同

④E具有多种重要功能是因为B的排列顺序不同

⑤E是人类的遗传物质

A.①②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E为DNA,G为RNA,B为蛋白质。E→G过程为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G→B为翻译过程,主要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进行;生物膜的功能与其中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DNA是人类的遗传物质。

答案 B

二、常考必记的颜色“反应”实验归纳

例2 在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花生种子含脂肪多且子叶肥厚,是用于脂肪鉴定的理想材料

C.食用花生油最好选用苏丹Ⅳ染液来鉴定,而一般不选用苏丹Ⅲ染液来鉴定

D.甘蔗茎的薄壁组织都含有较多糖且近于白色,因此可以用于进行还原糖的鉴定

解析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甘蔗中含有的糖主要是蔗糖,但蔗糖不是还原糖,所以D项错误。

答案 D

专题2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揭开“细胞间信息交流”之谜

大多数细胞膜上存在着“信号分子”受体、抗原结合点以及相关细胞识别位点,这就决定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功能。“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涉及神经调节、激素调节、免疫反应、细胞通讯等诸多内容,这也是近几年各地高考命题的热点。

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包括以下三种:

1.细胞间隙连接:是细胞间直接通讯的方式。相邻细胞间形成通道使细胞相互沟通,通过携带信息的物质来交流信息,即细胞细胞。例如,高等植物细胞之间通过胞间连丝相互连接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细胞识别:是相邻两个细胞的细胞膜直接接触,通过与细胞膜上结合的信号分子影响其他细胞,即甲细胞→乙细胞(靶细胞),如图所示,其中a为信号分子,b为受体。例如,精子和卵细胞。

3.信号分子:是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神经递质、激素和淋巴因子等)至细胞外,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并调节其功能。

信号分子的特点:①特异性,只能与特定受体结合;②高效性,几个分子即可发生明显的生物学效应;③可被灭活,完成信息传递后可被降解或修饰而失去活性,保证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和使细胞免于疲劳。

(1)激素

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随血液循环运送至全身,作用于靶细胞。其特点:①浓度低;②全身性,激素无选择地随血液流经全身,但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③时效长,激素产生后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才起作用,而且血流中微量的激素就足以维持长久的作用。

(2)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是由神经末梢释放出来的小分子物质,是神经元与靶细胞之间的化学信使,其信息交流过程为:突触前神经元(突触前膜)神经递质组织液(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受体靶细胞(突触后神经元),即神经递质靶细胞。

应强调的是:受体存在于靶细胞的细胞膜或细胞内。水溶性信号分子,如水溶性激素等,不能穿过靶细胞膜,只能与膜受体结合,经信号转换机制,通过胞内信使或激活膜受体的激酶活性引起细胞的应答反应。脂溶性信号分子,如性激素等,可直接穿膜进入靶细胞内,与胞内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调节基因表达。

例1 如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中信息交流的几种方式。则甲状腺激素反馈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和性激素信息交流的方式依次是( )

A.1、2、3

B.4、2、3

C.4、1、3

D.4、2、1

解析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与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有关,图4中细胞甲是下丘脑细胞,细胞乙是垂体细胞、细胞丙是甲状腺细胞,细胞丁是靶细胞;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如图2所示;性激素是由性腺分泌,经血液运输,作用于相关的靶细胞,如图1所示。

答案 D

二、聚焦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易错问题

1.与分泌蛋白形成有关的结构功能辨析

在分泌蛋白的形成过程中,各种细胞结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特别是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极易混淆,可结合以下流程图说明:

[温馨提示](1)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结构:细胞核、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细胞膜。

(2)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3)与分泌蛋白合成和运输有关的膜性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2.物质穿膜问题

内质网腔内的蛋白质输送到高尔基体腔内进一步加工,最后排到细胞外,在这一过程中分泌蛋白不穿过生物膜。

3.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问题

先出现在核糖体上,然后从内质网→囊泡→高尔基体→囊泡,最后到细胞膜。不会出现在线粒体或细胞核中。

4.膜面积的变化问题

由于在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三者间以囊泡进行分泌蛋白的转运,因此内质网的膜面积减少,高尔基体的膜面积先增大后减小,前后不变,细胞膜的膜面积增加。

例2 图甲表示某哺乳动物乳腺细胞内各种蛋白质的合成和转运过程,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代表细胞结构,A、B、C、D、E代表物质。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该乳腺细胞,测得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上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在此过程中高尔基体、细胞膜、内质网膜面积的变化曲线如图丙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不含有磷脂分子的细胞器是(填序号),分离出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

(2)图甲中A、B、C、D代表细胞内合成的各种蛋白质。其中下列物质中属于A类物质的是。

①呼吸酶②胰岛素③ATP合成酶④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⑤抗体⑥RNA聚合酶

(3)D物质从合成到运输到细胞外的过程中一共穿过层磷脂双分子层,能够大大增加细胞内膜面积的细胞器是(填序号)。

(4)细胞器③和细胞器④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再加工,通过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再分泌到膜外,这一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5)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先后时间分析,b属于(细胞器),而丙图中f属于(细胞结构)。依据丙图中f曲线的变化能说明。

(6)请在图丁中绘出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后细胞中这三种生物膜的膜面积变化。

解析(1)①②是核糖体,③是内质网,④是高尔基体。核糖体是非膜结构,不含有磷脂分子。分离各种细胞器的方法是差速离心法。(2)图甲中A、B、C是胞内蛋白(结构或功能蛋白),B是进入细胞核的相关蛋白,C是线粒体上的膜蛋白,D是分泌蛋白。呼吸酶、ATP合成酶,属于A。胰岛素、抗体为分泌蛋白,属于D。线粒体膜的组成蛋白属于C。RNA聚合酶,属于B。(3)D分泌蛋白的分泌是通过胞吐作用完成的,该过程通过的膜层数为0。(4)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5)图乙中依据放射性出现的时间先后,可判断:a为核糖体、b为内质网、c为高尔基体。图丙中:d为内质网、e为细胞膜、f为高尔基体。另外依据图丙中f曲线变化,说明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膜的成分实现了更新。(6)分泌蛋白加工、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面积减小,高尔基体膜面积基本不变,细胞膜面积增加。

答案(1)①②差速离心法

(2)①③

(3)0 ③

(4)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5)内质网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分泌蛋白形成前后膜面积基本保持不变,但膜的成分实现了更新

(6)

第二单元细胞的代谢

专题3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一、物质跨膜层数分析

1.物质在细胞内不同细胞器之间的跨膜分析

(1)线粒体与叶绿体之间的跨膜

a为O2,b为CO2,由产生场所到利用场所共跨4层膜。

(2)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的跨膜问题

①内质网上核糖体合成肽链后,肽链直接进入内质网中加工,不跨膜;

②蛋白质在内质网中完成初步加工后,由囊泡运输至高尔基体,囊泡膜与高尔基体膜融合,不跨膜;

③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在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后,由囊泡运输至细胞膜,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成熟蛋白分泌出细胞,整个过程均不跨膜。

2.物质在血浆、组织液等内环境与细胞之间的跨膜分析

(1)几种由单层细胞形成的结构

人体中有很多由单层细胞构成的管状或泡状结构,如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小肠绒毛、肺泡、肾小管等,这些非常薄的结构有利于物质交换,物质透过这些结构时,要经过两层细胞膜。

(2) 物质由血浆进入组织液的跨膜

葡萄糖等物质从血浆进入组织液,经过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壁,要跨2层细胞膜。

(3)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

物质由组织液进入细胞的跨膜,要分析该物质具体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然后计算出跨膜层数。如图葡萄糖被利用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因此组织液中的葡萄糖只跨1层膜,进入细胞质基质即被利用。氧气被利用的场所为线粒体内膜,氧气要跨3层膜,进入线粒体中被利用。

3.物质在体外环境与血浆之间的跨膜分析

(1)物质由体外环境(肺泡、小肠等)进入血浆,至少要跨1层上皮细胞和1层毛细血管壁细胞,即要跨4层膜。

(2)物质进入血浆后,由循环系统转运到全身各处,该过程不跨膜。

例1 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5层

B.10层

C.11层

D.12层

解析外界空气中O2要经过肺泡进入血浆,然后由红细胞运输,O2在细胞中被利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具体过程如下:

此过程中氧气至少经过11层膜(肺泡壁细胞2层膜+肺部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红细胞进和出2层膜+组织处毛细血管壁细胞2层膜+组织细胞1层膜+线粒体2层膜=11层膜)。

答案 C

二、利用“一”、“二”“三”、“四”理解物质的运输

1.一套装置——渗透装置

渗透装置两要素: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浓度差。

2.两类运输——跨膜运输和非跨膜运输

①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②非跨膜运输方式包括胞吞和胞吐两种。

3.三种跨膜运输方式

①自由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②协助扩散:由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不需要能量。

③主动运输: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

4.四种应用——质壁分离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①观察植物细胞的细胞膜。

②判断细胞的死活。

③测定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④验证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例2 图甲是细胞膜的结构模式图,图乙表示4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异。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甲中,A、B、D表示组成细胞膜的物质,其中B表示,它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A所代表的的种类和数量。

(2)图乙中,4种物质的运输方式有种形式,4种物质中进出细胞不需要耗能的

是。

(3)图乙中Na+、K+细胞内外的相对浓度差值较大,维持细胞内外相对浓度差异的动力

是。

(4)图甲中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和图乙中的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相对应的

是。

解析图甲中A、B、D分别表示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和多糖,A和D结合形成糖蛋白,a、b、c、d、e分别表示主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图乙中两种离子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胰岛素出细胞的方式为胞吐,CO2出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胞吐和主动运输均需要耗能,自由扩散不耗能。维持细胞内外Na+、K+相对浓度差异的动力是ATP,即细胞在耗能的情况下,可源源不断地将K+运进细胞,将Na+运出细胞。图乙中Na+运出细胞的方式用图甲中的e表示,K+运进细胞的方式用a表示,CO2出细胞的方式可用b表示。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2)3 CO2

(3)ATP (4)a和K+、e和Na+、b和CO2

专题4 酶与ATP

一、常考易错的“三类酶曲线”

1.酶的作用原理

(1)由图可知,酶的作用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若将酶变为无机催化剂,则b在纵轴上向上移动。用加热的方法不能降低活化能,但会提供活化能。

2.酶的特性

(1)图1中加酶的曲线和加无机催化剂的曲线比较表明酶具有高效性。

(2)图2中两曲线比较表明酶具有专一性。

3.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

(1)分析图1和图2:温度或pH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

(2)分析图3:OP段酶促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是底物浓度,P点以后酶促反应速率的限制因素则是酶浓度

等。

例如图①表示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酶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图②表示外界环境温度与某哺乳动物体内酶活性的关系;图③表示外界环境pH与体外甲、乙两种酶活性的关系;图④表示某酶在不同温度下的酶促反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①中甲酶可能是RNA酶

B.图②表示的酶可以是人体细胞内的呼吸酶

C.图③甲酶对pH的耐受范围比乙酶的大

D.图④可证明该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为30 ℃左右

解析用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种酶,乙酶活性降低,说明乙酶是蛋白质,甲酶活性没有变化,说明甲酶不是蛋白质,因此甲酶可能是RNA酶,A正确;哺乳动物属于恒温动物,其体内酶的活性不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图②表示的酶可以为人体细胞内的呼吸酶,B正确;图④中3种温度下30 ℃时,酶促反应达到平衡所用时间最短,酶活性最强,D正确;图③中由pH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可知,乙酶耐受的pH范围比甲酶的大,C错误。

答案 C

二、常考必记的7类酶

1.DNA聚合酶——催化脱氧核苷酸间缩聚形成3',5'-磷酸二酯键,用于DNA复制及逆转录。

2.RNA聚合酶——催化核糖核苷酸间缩聚形成3',5'-磷酸二酯键,用于RNA合成(转录)及RNA复制。

3.

4.DNA解旋酶——用于DNA复制时双链间氢键打开。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