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园博园的发展研究

合集下载

园博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园博园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园林建设逐渐成为提升城市形象、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园博园作为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美化城市、提供休闲娱乐功能,还具有促进文化交流、传承园林文化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园博园的建设现状、运营模式以及社会影响,我们组织了一次园博园社会实践调查。

以下是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二、调查背景1. 园博园概况园博园位于我国某大城市,占地面积约1000亩,是一个集园林艺术、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景区。

园博园以“山水园林、生态环保、文化传承”为建设理念,展示了我国各地园林艺术的精华。

2. 调查目的本次调查旨在了解园博园的建设背景、运营模式、社会影响以及存在的问题,为我国园林建设提供参考。

三、调查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园博园建设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调查问卷法设计调查问卷,对游客、管理人员、园林设计师等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园博园的看法和建议。

3. 访谈法对园博园管理人员、园林设计师、游客等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园博园的建设和运营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1. 园博园建设背景园博园的建设源于我国园林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旨在打造一个集园林艺术、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园林景区。

园博园的建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展示我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窗口。

2. 园博园运营模式园博园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运营模式。

政府负责园博园的规划、建设和维护,市场运作则包括门票销售、商业活动、文化活动等。

3. 社会影响(1)美化城市环境:园博园的建设改善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

(2)提供休闲娱乐:园博园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促进文化交流:园博园展示了我国各地园林艺术的精华,促进了文化交流。

(4)传承园林文化:园博园的建设和运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园林文化。

4. 存在的问题(1)门票价格较高:园博园门票价格相对较高,影响了部分游客的参观意愿。

武汉园博园观后感

武汉园博园观后感

武汉园博园观后感引言武汉园博园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园博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作为一个风景如画的公园,它展示了湖北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最近的一次旅行中,我有机会参观了武汉园博园,并获得了一次难忘的体验。

本文将分享我对武汉园博园的观后感。

美丽的自然景观在进入园博园的大门时,我被迎接着的绚丽色彩和芬芳的花香所吸引。

园内的植物种类繁多,观赏几乎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植物。

一望无际的花坛中绽放着各种各样的花朵,色彩鲜艳、芬芳四溢,美得让人沉醉其中。

园博园还有一座大型的湖泊,名为长湖。

湖水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的山脉和绿树。

湖边的小路蜿蜒穿行其中,供游客漫步欣赏美景。

我独自一人漫步在湖畔,感受到了深深的宁静和内心的平和。

丰富的文化历史园博园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观,还向游客展示了湖北省悠久的文化历史。

在园内的文化展示区,我参观了许多陈列馆,了解了湖北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古建筑区。

这里重建了许多传统的汉族建筑,如仿古庙宇和宫殿。

在这些建筑中,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并深深地被传统的艺术和工艺品所吸引。

例如,某一座庙宇的屋顶上装饰着精美的彩画,展示了中国独特的绘画技法和民间传统。

世界园艺之美作为园博园的核心,世界园艺区展示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园艺景观。

这些景观充分展示了各国的园艺文化,让我仿佛置身于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

例如,日本园林中展示了典型的日本庭园设计,精巧的石桥、静谧的池塘和精心修剪的花草树木,呈现出日本独特的美学。

而法国花园则充满了浪漫和优雅的氛围,修剪整齐的花坛和雕塑与宽敞的草坪相映成趣。

对园博园的建议尽管武汉园博园提供了一个美丽而有趣的环境,但在我参观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

首先,园博园的标志性建筑缺乏详细的解释和历史背景。

在游览时,我对一些建筑的背景和文化意义感到好奇,然而却没有提供相关信息。

我建议为游客提供更多的标识和信息牌,以便更好地了解园博园的历史和文化。

武汉园博园外观玻璃特写介绍

武汉园博园外观玻璃特写介绍

武汉园博园外观玻璃特写介绍
摘要:
1.武汉园博园简介
2.外观玻璃特色
3.玻璃特写介绍
正文:
武汉园博园是我国武汉市一座集园林艺术、文化、旅游、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博览园。

整个园区占地面积广阔,包含了多个主题园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其中,武汉园博园的外观玻璃设计是一大亮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外观玻璃特色
武汉园博园的外观玻璃设计独具匠心。

设计师巧妙地将玻璃元素融入园林景观中,使得整个园区焕发出一种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独特美感。

玻璃材质的运用,不仅为园区增添了几分时尚气息,还使得游客能够更加清晰地欣赏到园内的美景。

玻璃特写介绍
在武汉园博园中,玻璃元素在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位于园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

这座金字塔采用玻璃材质建造,使得游客可以透过玻璃看到里面的景色,增加了神秘感。

此外,玻璃金字塔的四周还环绕着多个小型的玻璃景观,如玻璃桥、玻璃长廊等,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除了玻璃金字塔外,园区内还有许多其他的玻璃景观。

例如,在一片湖泊旁,设计师巧妙地利用玻璃打造了一座水上玻璃走廊。

走在上面,游客仿佛置身于水面上,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湖中的美景。

这些玻璃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视觉体验,还使得武汉园博园成为了一个极具创意的园林景区。

总之,武汉园博园的外观玻璃设计无疑为园区增色不少。

设计师巧妙地将玻璃元素融入园林景观中,使得游客能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现代建筑与传统园林的完美结合。

武汉园博园参观心得体会

武汉园博园参观心得体会

武汉园博园参观心得体会近日,我有幸参观了武汉园博园,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

在这片自然风景如画的大地上,我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和自然的神奇,真正感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

首先进入园区,蓝天白云、碧水青山、鸟语花香,眼前一片绿色。

在清新的空气中,我感受到了自然带给我们的绝佳福利。

在园区中的各个角落,都时刻注重着景观的表现,不管是展馆,还是花坛、流水……处处可见着人和自然的完美结合。

当我走进“科技生命园”时,心中充满着好奇。

一座座高大的生命塔、蔬菜种植、土壤湿度测量、绿化浇水……给我们展示出人类对生命的呵护和探索。

园内的智能机器人向我们展示技能和创造力。

这让我思考起了现在科技发达的时代,可人们拼尽全力去呵护生命,抵抗大自然带来的各种挑战,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和谐。

接着,我走进了“世界之花”园区。

这个区域是以五大洲为主题打造的,某种程度上代表每个大洲的文化和自然。

其中,我最喜欢的“梦幻花境”展馆。

一进展馆,色彩斑斓的花朵瞬间让我感到心旷神怡。

各式各样的花卉精致而旖旎,它们像一个个生命的小精灵,有着不同的芬兰风情和情感寓言,让人感到很温馨,很舒适。

最后,我来到了“历史文化园”这个区域。

这里重现了古代的历史文化,包括古代建筑、旧时的家具、服装、饰品以及各种民间艺术等等。

这让我回忆起自己热爱历史的心情,感觉时间仿佛倒流回到了古代。

在“龟山楼”里,我再次体味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专注观察着细节与工艺,感到身心一体。

此次的武汉园博园之旅让我受益匪浅。

这个园区矗立在繁华的城市里,是一座为人们提供绿色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先锋展区。

这次游览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人和自然、人和历史之间的感悟,让我思考着如何继续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唤醒人的本源,通过和自然、历史的合作,创造一个更加和美,更加宜居的未来。

美轮美奂武汉园博园

美轮美奂武汉园博园

美轮美奂武汉园博园
作者:暂无
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5年第10期
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2015年9月25日在武汉隆重开幕,武汉园博园同时对市民开放。

从2012年申办园博会成功到建成开园,仅3年时间,在寸草不生的武汉金口垃圾场上堆成的“荆山”,摇身变成了全国首个“修建在生活垃圾场上的园博园”。

如今这里山水环绕,鸟
蝶纷飞;人间仙境,美不胜收。

占地220公顷、82个国内城市(含港澳台地区)、10个国外城市、4位国际风景园林大师、12家企业等参建的城市展园、国际园、大师园、创业园等117个展园的武汉园博园,按照“北
掇山、南理水、中织补”的造园理念,表达了“生态园博,绿色生活”的主题。

充分应用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演绎着一个生态回归大自然的美丽
故事,传播园林文化,引导科技创新,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武汉园博园自然博物馆简介

武汉园博园自然博物馆简介

武汉园博园自然博物馆简介武汉园博园自然博物馆简介:
武汉园博园自然博物馆是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自然科学博物馆。

作为武汉园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博物馆致力于展示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为公众提供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该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自然科学藏品,展览面积达数千平方米。

在博物馆的展厅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各种生物标本、化石、地质样本和生态展示。

这些展品展示了地球的起源、生物的进化过程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特征和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在参观过程中,游客可以通过互动展示和科普解说员的讲解,了解自然界的奇妙和多样性。

博物馆还提供一系列的教育项目和活动,如科学讲座、实验室体验、主题展览等,旨在培养公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认识。

除了展览和教育活动,武汉园博园自然博物馆还设有图书馆和研究中心,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支持和平台。

馆内还设有咖啡厅和礼品店,方便游客休息和购物。

总体而言,武汉园博园自然博物馆是一个综合性的自然科学机构,致力于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

无论是对于专业科学工作者还是对于广大公众来说,这里都是一个学习、探索和享受自然之美的理想场所。

武汉园博园心得作文

武汉园博园心得作文

武汉园博园心得作文篇一《园博园之旅:一场奇妙的邂逅武汉园博园是一个充满惊喜的地方。

我去的那天,天气特别好,蓝天白云就像画儿一样。

一进园博园的大门,就像进入了一个绿色的大世界。

各种各样的植物迎接着我,有高大到仿佛能捅破天空的trees,也有矮小得躲在角落里偷偷观察世界的不知名小花。

我沿着小路慢慢悠悠地走,小路是用石板铺成的,石板之间的缝隙里还长着一些倔强的小草,仿佛在跟石板较劲儿,努力地向外面伸着脑袋。

走着走着,我来到了一个小湖边。

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石头和小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我看到一只小鸭子在湖里游来游去,那姿势特别滑稽,脑袋一扭一扭的,尾巴还翘得高高的。

它一会儿把头扎进水里,像是在探寻湖底的秘密,过了老半天又突然冒出来,甩了甩脑袋,溅起一圈水花。

这小鸭子可真是个调皮的家伙。

湖岸边种着垂柳,细长的柳枝垂到水面上,随着微风轻轻摇曳,就像小姑娘的长发在风中飘动。

有一些柳枝特别调皮,好像想要把湖水挠痒痒似的。

我继续往前走,发现了一个小院子。

院子的门是那种老式的木门,上面挂着一把小铜锁。

院子里有一个石头桌子和几个石头凳子,桌子上还刻着一些简单的花纹。

我想,这个小院子以前是不是住着什么隐士高人呢?在这个喧嚣的现代世界里,这个小院子就像是一个安静的小角落,让人感觉特别舒服。

周围的墙壁爬满了藤蔓植物,这些藤蔓像是绿色的帘子一样,把院子遮得若隐若现。

我在院子里坐了一会儿,感受着这一份宁静,就好像时间都停止了一样。

园博园之旅就像一场奇妙的邂逅,让我发现了城市里这么美妙的地方。

篇二《园博园内的宝藏探寻》武汉园博园是个充满宝藏的大园子。

我怀着寻宝的心情一头扎了进去。

一进去,我就被那各式各样的建筑吸引住了。

有中式的亭台楼阁,飞檐翘角看起来特别精致。

我凑近了去看那楼阁上的雕饰,哇,雕的有龙有凤还有各种花卉图案。

那龙就像是要腾飞起来一样,爪子都透着威严;凤呢,尾巴高高的翘起,好像在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

这雕刻的人肯定是个大师,这细腻的手法简直绝了。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研公开课教案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教研公开课教案

教学课时方案
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留白,供执教者书写)
教学建议:
本课逻辑通顺、脉络清晰,突出强调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由此展开人权的基本内涵及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具体做法。

由于是全新的教材与全新的内容,教师在课前需要熟悉课程基本理念,事先通读全册教材,从而更好地把握本单元教学主旨和本课教学内容及要求,同时教师需具备一定的宪法知识储备。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了解我国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采取的措施和所取得的成就,进而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园博园的发展研究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的目的
本课题的调查研究有以下三个目的:
第一:帮助我们认识并了解武汉园博园的常用植被种类、种植形式及其发展特色;
第二:学习武汉园博园植被群落空间营造模式及其景观效果表现;
第三:通过分析、归纳总结武汉园博园的植物群落模式及搜查课题相关资料,举一反三,应用到自己以后的实践中。

1.1.2 研究的意义
选择本课题做调查研究,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第一:绿化生态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迅速发展,人类文明渐渐走向新的高度,可是各种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化的建设、工业园的开展、房地产的开发等等不断扩大致使钢筋水泥占据山林耕地,山川、河流、、空气受到破坏和污染。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中心,而生物的多样性以及可持续性是确保城市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生活所需的主要来源,对人类休闲娱乐、文化进步、科学教育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仅如此,人类生活环境的优化、生活的质量、美感的体现也是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性价值的重要体现。

而绿地植物多样性进和可持续性是生活环境至关重要的条件。

因此,对植物群落模式的研究对人们的生活、生存、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园林园艺博览会是一个提供园林相关信息、知识、观念等交流的重要平台。

代表着各个地区的园林园艺水平成就所展示的新成果、新技术都在博览会上所呈现出来,为园林园艺业的发展带来强大的正面福射效应,提高了市民对绿化问题、园艺问题、环境问题等的认识,增强了人民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而调查研究武汉园博园的植物景观可以让人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园林园艺,从而推动和促进当地园林园艺产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园林园艺业的影响力。

第三:未来城市绿化建设的基础。

植物是园林绿化的重要造景素材,也是保持景观陆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符合现代人们对回归自然的追求。

地被植物种类繁多、色彩丰富、观赏性强,可以形成多样化的园林景观结构,为城市绿地景观注入新的活力和发展理念。

武汉地被植物资源丰富,可开发利用的很多,对其进行系统调查和开发应用,挖掘可利用资源,这对于以后的园建绿地的建设很有参考意义。

1.2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第一、本课题调查以武汉园博园植物群落结构模式为主体,进而深入研究城市园林绿地植物的空间结构。

第二、调查园内绿地植物种类组成、测定空间结构各指标、分析园内绿地植物群落空间结构。

第三、通过调查的结果,结合图片等资料,分析植物的群落结构模式。

第四、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植物的群落构建模式,并归纳总结。

1.2.2 研究的方法
第一、文献查阅法:查阅课题相关的前期文献资料,包括园林绿地植物群落空间营造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武汉园博园绿地建设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
第二、实地调研:实地考察武汉园博园植被种植情况(包括种类,生长状况及其空间结构),进行记录,并拍摄相关影像资料作为后期论文整理的资料。

1.3 概念认知
植物群落是某一地段全部植物的综合,其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空间的数量比例,一定的结构和外貌,一定的生境条件,执行着一定的功能。

其中,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他们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在时间上是整个植被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城市植物群落的研究产生于对生态园林和生态城市建设研究的热衷,随着我国对城市绿地植物群落建设实践的迅速开展,不同的专家和学者纷纷对现有植物群落结构展开了广泛研究。

研究内容大体包括四部分:
第一、城市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研究:由于市区受污染严重,人为干扰因素大,因此要提高树木的成活率,树种的选择则是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城市植物群落结构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设计和建立近自然的园林植物景观,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结构特点,并在遵循园林植物配置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加以协调、优化和应用。

第三、城市植物群落的生态效益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分析城市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土壤、光照等生态因子对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第四、城市植物群落评价研究。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9世纪后期生态学的兴起为植物群落种植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

人们从自然中发掘植物构成类型,将一些植物种类科学地组成一个群体。

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瓦尔明(E.Warming)出版了其经典著作———《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副标题为“植物群落研究引论”。

全书共17篇,其余14篇均为植物群落的论述。

19世纪后期,美国的詹士詹(JensJensen)提出了以自然的生态学方法来代替以往单纯从视觉出发的设计方法。

他1886年便开始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乡土植物。

20世纪20年代,由于迅猛的都市化趋势将很快吞没大量自然景观,于是西方有些生物学家和园艺学家考虑在城市园林中建造模仿自然的植物群落及其生境。

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宫胁昭教授提出了一套在城市中营造近自然林的方法,国际上将其称为“宫胁昭方法”,即将所选择的乡土树种幼苗,按自然群落结构密植在近似天然森林土壤的种植带上,利用种群间的自然竞争,保留优势种,2~ 3年内可郁闭,10年后便可成林,这种种植方式管理粗放,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1998年,McPherson研究了美国加州首Sacrament市城市森林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和可持续发展性。

1999年,AbdollahiK.采用了多指标测评方法,对美国8座城市的城市绿地进行了调查研究,测定了不同城市植被类型对粉尘污染的阻滞能力。

2武汉园博园植物群落模式配置分析
2.1 植物群落的特征
2.1.1 群落类型
武汉园博园的园林绿化充分体现了园林植物群落类型多样和丰富多彩的特点,此次
抽样调查的植物群落,从种类和外貌组成上,可划分6个植被型组,15个植被型,有的植被型下还进行了群系组的划分,最后划分了141个群系。

如图2.1所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类型是武汉园博园绿地主要植被类型,其出现频率分别为35%和17%。

其次为常绿针叶林类型和常绿针叶林类型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出现频率均为8%。

常绿阔叶林出现的比值最高,占抽查样地的23. 3%。

图2.1武汉园博园主要植被类型及其出现频率
注:DBF—落叶阔叶林 EBF—常绿阔叶林 EDBF—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ECF—常绿针叶林 ES—常绿灌丛 DCF—落叶针叶林 DS—落叶灌丛 APC—水生植被 BF—竹林 BCMF—针阔混交林
2.1.2 种类组成
如表4-3所示,在上海城市绿地人工植物群落常见的362种植物中,乔木树种种类最多,共113种,所占比例为31. 2%,其中又以落叶树居多,共72种,约两倍于常绿树种种数。

而上海自然分布的乔木约39种,仅占自然植物总数的4. 1%。

调查发现,除了少量常见的自然分布种的在城市绿化中得以应用外,大部分乔木树种为外来归化种(naturalized alien)和栽培种,特别是大量裸子植物和
一些观赏性树种的广泛引种和栽培,使得城区乔木种类远比自然分布的乔木树种丰富。

其中,在城市绿地中广泛种植且在上海地区有自然分布的树种有:榆科的朴树(Celtis sinensis)、榔榆(Ulmus parv扣lia ),豆科的槐树(Sophora japonica)、合欢((Alhizzia julibrissin )蔷薇科的石楠(Photinia serrulata ),卫矛科的丝绵木C Euonymus bungeanus ),大戟科的乌柏(Sapium seb沙rum)和重阳木(Bisch叨apolycarpa)等。

2.2 植物群落基本配置模式
2.2.1 乔木—灌木—地被
由二三十株至数百株的乔木和灌木组成大片树木群体的植物配置模式,在园林中应用最多,是模拟自然的人工栽培群落。

这种植物群落的基本模式为:乔木一灌木一地被一草坪。

在种类搭配上除考虑其生态习性和种间关系外,基本以色叶为主进行组合,一般采用常绿与落叶树搭配,针、阔叶树搭配,乔、灌、草搭配,来形成丰富的林冠线和初夏秋冬季相变化的人工群落。

群落上层一般选用喜光的大乔木如常绿阔叶树、针叶树、秋色叶树等,而群中层选耐半阴的花灌木和小乔木,耐阴的种类置于树林下,喜光的种类则种植在群落边缘,在下层选择耐阴的地被和草本植物。

这种种植模式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空间的绿化量,可以最大程度发挥生植物景观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性功能。

表2-1 复层树群植物种类及特征
植物种类科属类型冠幅/m 数量/盖度开花时
间南洋橙含羞草科合欢属常绿乔木 3.5 6% 4月-5月柠檬按桃盒娘科桉树属常绿乔木 2 8% 7月-8月龙舌兰龙舌兰科龙蛇属常绿草本 1 2% /
澳洲鹅掌
柴五加科鹅掌柴属常绿乔木 1 6% 10月-1

大叶榄仁使君子科榄仁属半落叶乔

3.5 10% 3月-7月马占相思含羞草科金合欢属常绿乔木 3 8% 10月幌伞枫五加科幌伞枫属常绿乔木 2.5 18% /
蒲桃桃金娘科蒲桃属常绿乔木 3.2 10% 3月-4月山茶花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0.8 4% 2月-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