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CT诊断
CT和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比较

CT和MR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价值比较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如果未及时得到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准确诊断非常重要。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和MRI(磁共振成像)是常用的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们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文将通过比较CT和MRI在诊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优劣势,阐述它们的诊断价值。
CT检查具有简便快速的优势。
CT扫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图像的获取与分析,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筛查与诊断。
CT扫描对于金属物质的探测和评估也较为敏感,对于急诊患者来说,这是一种非常方便的检查选择。
CT扫描对于早期脑梗死的检测率相对较低,主要依靠缺血区域的低密度表现。
对于灰质和白质缺血性病变的显示比较困难,尤其是在病变发生的早期阶段。
相比之下,MRI更具临床诊断价值。
MRI具有多参数以及多序列的优势,可以提供详细的结构和代谢信息,能够更准确地显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变区域。
MRI在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显示脑梗死的微小灶。
MRI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技术如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提供更详细的功能和血管信息,进一步指导治疗。
MRI对软组织以及结构性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具有良好的空间分辨率,对于评估复发性脑梗的病因也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MRI的局限性也需要考虑。
MRI扫描时间相对较长,无法适应一些急诊患者的需要。
MRI对金属物质的探测不如CT敏感,对于有金属物质存在的患者,如带有心脏起搏器或人工关节的患者,MRI可能无法成像。
CT和MRI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中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劣势。
CT扫描简便快速,对金属物质的探测和评估较为敏感,适用于急诊患者的筛查和初步诊断。
MRI具有多参数、多序列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准确和详细的结构和功能信息,对早期脑梗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脑卒中的影像检查方法

脑卒中的影像检查方法1)电子计算机X 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CT)常规CT 主要用于早期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由于其依赖于组织密度的对比,故24 小时内急性脑缺血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低。
CT 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由于其成像速度快,实用性高及可联合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的优势,适用于急诊,是临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在累及半球或较大缺血灶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TA 对梗死面积、梗死中心及缺血低灌注区范围的定义较明确。
CTA 还可用于评估脑损伤修复的时间窗。
(a)正常CT;(b)箭头所指大脑左侧额区低密度影为脑缺血灶;(c)左侧高密度影为脑出血灶2)磁共振扫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随着MRI硬件设备和软件序列的提高和开发,在常规MRI 依赖形态学和信号异常的诊断基础上,一些能反映脑生化及功能的功能性MRI 新技术极大地拓展了MRI 的临床诊断范围。
广义的功能性MRI 技术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血氧饱和依赖(BOLD)、扩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MRS)、内源性示踪剂的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和磁敏感成像(SWI)等,其中大多数技术已在日常检查中常规使用。
扩散加权成像被认为是诊断早期脑缺血最敏感和准确的方法。
脑梗死初期细胞水肿,水分子扩散能力下降,脑缺血后数分钟内扩散系数便出现明显降低。
由于扩散加权成像反映了细胞毒性水肿导致的水分子扩散状况改变,对早期脑缺血的灵敏度大大高于T2 加权图像,目前在神经系统磁共振检查中已作为常规序列使用。
灌注加权成像通过静脉内注射对比剂进行成像,通过获得对比剂首次通过组织的时间密度/信号曲线,再根据该曲线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大脑血流量、大脑血流速等量化参数来评价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脑卒中诊断标准

附件1:脑卒中诊断标准一、脑梗死(一)脑血栓形成1.患者多为中老年,多有高血压病及动脉粥样硬化;2.发病前可有TIA前驱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等;3.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4.症状多在几小时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加重;5.多数病人意识清楚,而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6.CT检查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颅脑MRI可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对小脑及脑干梗死检出率较高。
(二)脑栓塞1.患者多为青壮年,有心脏病或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栓子来源);2.多在活动中突然发病,数秒至数分钟达高峰;3.突然偏瘫,一过性意识障碍可伴有抽搐发作或有其他部位栓塞,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局限体征;4.对临床症状像脑栓塞又无心脏病患者,应注意查找非心源性栓子来源,以明确诊断;5.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检查,头颅CT扫描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MRI能更早发现梗死灶,对脑干及小脑扫描明显优于CT。
(三)腔隙性梗死1.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伴高血压;2.起病突然,急性发病,多在白天活动中发病;3.临床表现多样,症状较轻,体征单一,预后好;4.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及高级神经功能障碍;5.头颅CT/MRI有助于诊断。
(四)分水岭脑梗死1.患者多为中老年,有高血压病史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史,颈部或颅内血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2.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3.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4.CT或MRI可见楔形或带状梗死灶。
二、脑出血1.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略多,伴有高血压史者;2.多有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用力排便等诱因;3.突然起病,进展迅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有偏瘫、失语等脑局灶体征;4.小量出血与脑梗塞相似,重症脑梗死可出现明显高颅压症状甚至脑疝,又与脑出血难以鉴别,需靠CT以助诊断;5.腰穿脑脊液检查多含血且压力较高。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1.起病多急骤,有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本病;2.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基本上可诊断;3.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有助诊断;4.多数意识清楚,但可有嗜睡,精神症状重者亦可迅速昏迷,多无神经系局限体征,但可有一侧动眼神经麻痹,偶有肢体轻瘫;5.如诊断可疑,可做CT或腰穿查脑脊液以助确诊。
脑卒中的判断标准

脑卒中的判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临床症状: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一侧肢体活动障碍、面部不对称、口歪眼斜、言语不清等。
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致。
病史:患者可能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或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这些因素都可能增加脑卒中的风险。
体征:脑卒中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体征,如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流涎、眼球运动障碍等。
这些体征可能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所致。
影像学检查:通过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脑部是否存在梗死或出血等情况,从而明确诊断。
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液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异常,以及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系统异常。
《急性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2020)要点

《急性脑卒中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专家共识》(2020)要点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等特点,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我国脑卒中总数的69.6%~70.8%。
一、急性脑卒中CT检查技术概述脑卒中多模式CT检查包括头颅CT平扫、头颅CT灌注、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内的“一站式”影像检查。
(一)CT平扫CT平扫虽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敏感性较差,早期发现率仅有52%~65%,但其可准确识别颅内出血,并帮助鉴别非血管性病变(如颅内肿瘤),以及为早期判断脑缺血和对治疗的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信息,仍是疑似脑卒中受检者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二)CT灌注CT灌注是一种快速、准确、多参数、操作简便的影像学功能检查方法。
其主要参数包括脑血容量(CBV),为通过一定脑组织的血流量,单位为每100g脑组织的血液容量;脑血流量(CBF),为单位时间内通过一定大脑组织的血液量,每100g脑组织每分钟的血液通过量;平均通过时间(MTT),为血液通过一定大脑组织的平均时间;达峰时间(TTP),对比剂在脑组织的特定区域达到最大密度所需的时间,后两者时间都以s为单位。
CT灌注目前主要应用于急性及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检查,对于评价脑卒中受检者的病变范围、侧支循环、脑灌注和代谢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CT平扫对CT设备的要求不高,使用广泛,能快速鉴别脑卒中类型,为后续检查提供依据。
(三)头颈部CTA头颈部CTA是目前诊断头颈部血管病变、观察血管解剖和血管病变以外其他疾病血供来源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可提供有关血管的形态、闭塞部位及范围、侧支循环等信息。
颅内、外血管病变检查有助于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病因,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头颈部 CTA 是血管再通及预后的重要判断因素,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脑卒中受检者应尽量行头颈部CTA。
二、检查前准备(一)适应证与禁忌证1. CT平扫适应证:急性脑卒中临床症状,符合下列条件者:(1)快速确认受检者卒中类型;(2)发病4.5h内已完成静脉溶栓治疗的受检者;(3)选择常规治疗的受检者。
脑卒中CT:争分夺秒的救命检查

脑卒中CT:争分夺秒的救命检查当我回想起那段经历,我仍感到心有余悸。
那是一个平凡的周末,我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紧接着,我的右侧身体失去了知觉。
我立刻意识到,这是脑卒中的症状。
我立刻拨打了急救电话,并在救护车赶到之前,尽可能地保持冷静。
到达医院后,我立即被送入了急诊室。
医生迅速对我的病情进行了评估,并决定进行CT扫描。
我知道,这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检查,它能够帮助医生确定我是否患有脑卒中,以及卒中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在CT扫描的过程中,我躺在扫描仪上,机器围绕我的头部旋转,捕捉了一系列的图像。
这些图像能够显示我大脑的详细情况,包括任何出血或梗塞的区域。
医生告诉我,这项检查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但对于他们来说,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
扫描结果显示,我确实患有脑卒中,而且是比较严重的大血管病变。
医生立即开始了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血管内介入手术。
由于诊断及时,治疗效果非常好,我很快恢复了健康。
我深知,这次经历让我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而这一切,都归功于及时进行的CT扫描。
我知道,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的治疗时机至关重要。
正是由于CT扫描的高效和精确,医生才能在第一时间内确定病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够提醒更多的人,了解脑卒中的症状,并及时进行CT扫描。
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
只有通过及时的检查和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损伤,并提高康复的可能性。
我深知CT扫描在脑卒中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一点,并在关键时刻,选择及时进行CT扫描,为自己的生命安全争取宝贵的时间。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回顾我的脑卒中经历时,有几个关键细节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这些细节不仅对我个人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也可能对其他脑卒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产生重要影响。
我迅速识别出自己可能的脑卒中症状,并立即拨打了急救电话。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因为脑卒中的治疗时机非常关键。
我了解到,脑卒中患者在症状出现后的前几个小时内,接受治疗的可能性最大,并且治疗效果也越好。
脑卒中的判断标准

脑卒中的判断标准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局部神经功能缺损。
脑卒中的判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临床表现: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然发病、迅速发展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如言语困难、一侧肢体无力或偏瘫、视觉障碍、行走困难等。
2. 影像学表现:通过颅脑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征象,如低密度梗死灶、高密度出血灶等。
3. 排除其他病因: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神经功能缺损的病因,如颅脑外伤、颅内感染等。
4. 发病时间:脑卒中的发病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通常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
5. 严重程度:根据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仅是脑卒中的判断标准的一般描述,具体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判断。
脑卒中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标准
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急性非创伤性脑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
经系统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脑卒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
一、临床表现。
脑卒中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突发性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言语障碍、
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
在进行脑卒中的临床诊断时,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对于突发性头痛、意识障碍等症状需要特别重视,这些都是脑卒中常见的临床表现。
二、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脑卒中诊断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CT、MRI等检查。
CT检查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脑出血、脑梗死等病变,对于急性脑卒中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而MRI检查则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脑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脑卒中的分型和病变
的范围有着更为准确的判断。
三、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液检查和脑脊液检查。
血液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
的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情况,对于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有着重要作用。
而脑脊液检查则可以帮助医生排除脑膜炎、脑脊液出血等疾病,对于脑卒中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三
个方面,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患有脑卒中,
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为患者的康复提供更好的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急性出血:高密度 • 出血迅速伴凝血障碍:等/高混杂密度 • 血肿周围低密度水肿 • 出血可破入脑室
编辑ppt
3
高血压脑出血
两种模式:
• 急性局灶性血肿 • 多灶性亚急性/慢性“微出血点”:MRI
最佳诊断征象:壳核血肿 CT表现
• 椭圆形高密度块影 • 最常见部位:壳核与岛叶皮层间 • 其他部位:丘脑、脑干 • 其他表现:脑积水、脑室积血、脑疝
栓
编辑ppt
13
病例5:缺血性脑卒中
左侧基底节、双侧放射冠腔隙性脑梗死: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
双侧脑室前角旁缺血性脱髓鞘改变编:辑p斑pt 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
14
病例6:脑萎缩
脑室明显扩大 脑沟增宽
编辑ppt
15
一般特点
• 血在鞍上、外侧裂池、纵裂
CT表现
• 24h内的急性SAH95%在平扫CT上呈阳性 • 一周后<50%
编辑ppt
8
SAH
SAH的其他原因:
• 外伤:最常见原因 • 间脑周围SAH:偏良性病变 • 隐匿外伤,动脉夹层 • 血管畸形:海绵窦畸形,脊髓dAVF • 血管性肿瘤:室管膜瘤等
编辑ppt
4
病例1:右侧外囊脑出血
水肿 血肿
编辑ppt
5
病例2:左侧小脑半球出血伴脑室内积血
低密度水肿
编辑ppt
左侧小脑半球 高密度血肿
脑沟密度增高 SAH
6
病例2:左侧小脑半球出血伴脑室内积血
老年 性脑 改变
外侧裂增宽 脑室扩大
编辑ppt
三脑室内
9
病例3: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右颞叶脑沟 密度增高
编辑ppt
外侧裂密度增高
脑室旁斑片状 脱髓鞘 纵裂密度增高
10
病例4:动脉瘤
脑室内少量积血
CT平扫
编辑ppt
CTA
11
急性缺血性卒中
一般特点
• 脑血管内急性血栓 • 闭塞血管供血区血流下降 • 细胞毒性水肿 • 最佳诊断征象
CT:高密度动脉征 MRI:DWI上高信号
编辑ppt
12
急性缺血性卒中
CT表现
• 高密度血管
• 发病3小时内,大脑灰白质界限消失
• 豆状核模糊
• 岛叶“带”消失:“岛带征”
• 脑实质低密度
如果初次CT低密度范围大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1/3,以后病 变范围将很大
• 脑回肿胀,脑沟消失
• “出血性转化”:卒中发生后24-48h
• 危险因素:血栓栓塞性卒中、糖尿病、意识减退、溶
脑卒中的影像诊断
编辑ppt
1
原发性脑出血
老年人最常见的病因:高血压、大脑淀粉 样血管病(CAA)、凝血障碍性疾病
<45岁:潜在血管病变,如动脉瘤、脑血 管畸形(CVM)、静脉闭塞等
编辑ppt
2
影像学诊断
最佳诊断征象
• 高血压病人:脑深部(基底节)血肿 • CAA、CVM、静脉闭塞:脑叶/皮层下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