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深度测量实验报告

合集下载

桥梁结构检测实验报告(3篇)

桥梁结构检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现场检测和室内分析,对某座桥梁的结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了解其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实验内容包括外观检查、无损检测、静载试验和动载试验,以全面掌握桥梁的力学性能和使用状况。

二、实验对象及环境实验对象:某市某桥梁,全长120米,宽20米,单跨结构,主梁为预应力混凝土箱梁。

实验环境:晴朗,风力适中,温度15-25摄氏度。

三、实验方法1. 外观检查- 对桥梁整体外观进行检查,包括桥面、桥墩、桥台、伸缩缝等部位。

- 观察并记录裂缝、剥落、变形、腐蚀等病害。

2. 无损检测- 使用超声波检测技术对桥梁混凝土构件进行无损检测,评估其内部质量。

- 使用红外热像仪检测桥梁结构温度场,分析其热应力分布。

3. 静载试验- 在桥梁指定位置进行静载试验,加载重量根据桥梁设计荷载确定。

- 测量并记录桥梁在加载过程中的变形、内力、位移等参数。

4. 动载试验- 使用激振器对桥梁进行动载试验,测量其自振频率、阻尼比等动态参数。

- 分析桥梁的动力特性,评估其抗振能力。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检查- 桥面、桥墩、桥台等部位存在少量裂缝,但未发现严重病害。

- 伸缩缝工作正常,无异常现象。

2. 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测结果显示,桥梁混凝土构件内部质量良好,无较大缺陷。

- 红外热像仪检测结果显示,桥梁结构温度场分布均匀,热应力较小。

3. 静载试验- 静载试验过程中,桥梁变形和内力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 桥梁整体结构稳定,无异常现象。

4. 动载试验- 动载试验结果显示,桥梁自振频率和阻尼比均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 桥梁抗振能力良好,可满足正常使用需求。

五、结论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该桥梁结构健康状况良好,承载能力和安全性满足设计要求。

但仍需注意以下几点:1. 定期对桥梁进行外观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裂缝、剥落等病害。

2. 加强桥梁养护工作,确保桥梁结构长期稳定。

3. 关注桥梁动力特性,防止桥梁发生共振现象。

六、实验总结本次桥梁结构检测实验采用多种检测方法,全面评估了桥梁的结构健康状况。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和挠度验算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缝宽度和挠度验算

受压翼缘加强系数
3、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sm sk s sm s sk
钢筋应力不均匀系数 是反映裂缝间混凝土参加受拉工作 程度的影响系数。 越小,裂缝之间的混凝土协助钢筋抗拉的
作用越强。
1.1 0.65 ftk s sk te
sk分布图
1.1 0.65 ftk s sk te
sm sk
Sm cm cck
sm
cm
c

(
' f
Mk
0 )bh02Ec
cm

Mk
bh02 Ec
sm

Mk
Ash0 E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s

Mk

M k h0
sm cm
cm

Mk
bh02 Ec
Bs

1
Ash02 Es

1
bh03 Ec
Bs

Es Ash02
E

E 0.2 6 E

1 3.5 f
Bs

1.15
Es Ash02 0.2
6E
1 3.5 f
1.1 0.65 ftk s sk te
在短期弯矩Mk=(0.5~0.7)Mu范围,三个参数、 和 中, 和 为常数,而 随弯矩增长而增大。
wm smlm cmlm
εsm、εcm——分别为裂缝间钢筋及砼的平均应变; lm——裂缝间距。
平均裂缝宽度wm
wm smlm cmlm


sm
(1


cm sm

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和深度检测方法

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和深度检测方法

混凝土结构裂缝宽度和深度检测方法一般来说,大部分结构裂缝不影响结构的承载力,但是有些裂缝会造成质量隐患,破坏使用功能,影响使用寿命。

针对混凝土裂缝的危害,阐述了混凝土裂缝检测的方法。

强调了在实际工程中对结构裂缝检测安全的研究十分有重要。

标签:混凝土;裂缝;宽度检测、深度检测;引言:混凝土裂缝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裂缝的位置、形态、分布特征、宽度、长度、深度、走向、数量、裂缝发生及开展的时间过程、是否稳定、裂缝内是否有渗出物、裂缝周围混凝土表观质量情况等。

裂缝的位置、数量、走向一般来用照片和绘制裂缝展开图等形式记录,长度用直尺、钢尺进行测量,下面着重介绍裂缝的宽度和深度的检测方法。

1 裂缝宽度检测方法裂缝宽度的量测常用读数显微镜,它是由光学透镜与游标刻度等组成的复合仪器。

其最小刻度值要求不大于0.05mm。

其次,也有用印刷有不同宽度线条的裂缝标准宽度板(裂缝卡)与裂缝对比测量;或用一组具有不同标准厚度的塞尺进行试插对比,刚好插入裂缝的塞尺厚度,即裂缝宽度。

后二法较简便,但能满足一定要求。

一般常有的裂缝宽度检测方法有以下几种:1.1 脆漆涂层法脆漆涂层是一种在一定拉应变下即开裂的喷漆。

涂层的开裂方向正交于主应变方向,从而可以确定试件的主应力方向。

脆漆涂层具有很多优点,可用于任何类型结构的表面,而不受结构材料、形状及加荷方法的限制。

但脆漆层的开裂强度与拉应变密切相关,只有当试件开裂应变小于涂层最小自然开裂应变时脆漆层才能用来检测试件的裂缝。

1975年美国BLH公司研制了一种用导电漆膜来发现裂缝的方法。

它是将一种具有小阻值的弹性导电漆,涂在经过清洁处理过的混凝土表面,涂成长度约100-200mm,宽5-10mm的条带,待干燥后接入电路。

当混凝土裂缝宽度达到0.001-0.004mm时,由于混凝土受拉,因而拉长的导电漆膜就会出现火花直至烧断。

导电漆膜电路被切断后还可以继续用肉眼进行观察。

1.2 光纤裂缝传感器Ansari使用环形光纤测量了混凝土梁试件裂缝的宽度,其原理为环形光纤传输的光是裂缝增长引起光传播波动的函数。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实验报告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破坏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了解受弯构件正截面的承载力大小、挠度变化及裂缝出现和发展过程
2.观察了解受弯构件受理和变形过程的三个工作阶段及适筋梁的破坏特征
3.测定受弯构件正截面的开裂荷载和极限承载力,验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

2.主要仪器设备
1.静力试验台、反力架、支座及支墩
2.手动液压千斤顶
3.荷载传感器
4.比尺
5.百分表
3.实验加载示意图
4.实验结果
(1)绘制f M --曲线图,描述该曲线的特征。

M /M p a
f / mm
(2)绘制w M --曲线图。

-1012345678 B
M /M p a
w/mm
(3)绘制梁破坏形态图,判定梁的破坏类型。

适筋梁破坏
(4)描述梁正截面破坏过程及其特征,确定梁的开裂荷载和破坏荷载。

随着荷载增加,梁中部纯弯段薄弱截面的裂缝进一步向上发展,中和轴上移混凝土受压区高度减少,混凝土的压应力和压应变迅速增加,当混凝土压应变达到极限压应变时,混凝土被压碎,梁破坏。

开裂荷载4.97KN,破坏荷载18.02KN 。

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报告(3篇)

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混凝土变形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混凝土变形测量的仪器设备操作技巧。

3. 分析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原理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是研究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验原理如下:1. 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形状,作为变形测量的基准。

2. 在结构上设置测点,通过测量测点的位移,计算结构变形量。

3. 分析变形数据,研究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全站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变形量。

2. 激光测距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变形量。

3. 水准仪: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高程变化。

4. 应变计:用于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变化。

5. 水泥混凝土试件:用于模拟混凝土结构的受力过程。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搭建实验平台,确保实验环境稳定。

将水泥混凝土试件制作成标准尺寸,进行养护。

2. 测量原始尺寸和形状: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原始尺寸和形状,记录数据。

3. 设置测点:在混凝土结构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测点,保证测点分布均匀。

4. 测量变形量:使用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测量测点的位移,计算结构变形量。

5. 测量应变变化:使用应变计测量混凝土结构的应变变化,分析结构受力过程中的变形规律。

6.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得到混凝土结构的变形量和应变变化数据。

2. 分析:(1)分析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判断结构的稳定性。

(2)分析应变变化与变形量的关系,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3)对比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变形数据,分析影响混凝土结构变形的因素。

六、实验结论1. 混凝土结构在受力过程中会发生变形,变形量与受力程度和结构形式有关。

2. 混凝土结构的变形规律对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3. 通过混凝土变形测量实验,可以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裂缝观测实验报告

裂缝观测实验报告

裂缝观测实验报告
裂缝观测实验报告
一、工程概况
2013年3月30日在浮山县河底村陀腰组南部,共设置裂缝观测点A、B、C、D、E、F 。

观测过程:开始时一天测一次,以后两天测一次,最后五天测一次。

要求:当发现裂缝加大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

通过对观测点周期性地进行重复观测,通过数据处理,研究被监测裂缝随时间变化规律,可知裂缝量是否在限差范围内。

二、监测项目各监测点布置平面图
三、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
1、仪器设备
刻度钢尺、相机、放大镜
3、监测方法
在裂缝点进行放大拍摄,并以刻度钢尺对照。

四、裂缝监测数据
第一次观测:裂缝宽度为0.78mm
第二次观测:裂缝宽度为1.36mm
两次观测裂缝宽度差:1.36-0.78=0.58mm
时间间隔:62d
裂缝加宽速率:0.58/62=0.00935mm/d
五、对监测结果的评价
自观测成果分析,对裂缝出现的部位,各部位的条数,裂缝宽度、深度及长度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裂缝量基本稳定。

建议继续观测。

混凝土结构裂缝报告

混凝土结构裂缝报告

南充民欣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混凝土裂缝检测报告
报告编号:
批准: 校核: 检测:
委托单位 工程名称 检测日期 设计单位 报告日期 监理单位 见证人 测点部位 见证号 检测规范 数量
使用设备
检 测 结 果
编号 位 置
裂缝宽度(mm)
裂缝深度(mm)
裂缝描述
1 17~18轴交A~1/A 轴 0.118 38 裂缝宽度检测时剔除表面浮渣进行测试,表中裂缝宽度为最大宽度,表中裂缝深度为最大裂缝宽度处所对应裂缝。

检测裂缝均呈竖向分布,表现为收缩变
形缝。

2 17~18轴交A~1/A 轴 0.137 42
3 19~20轴交1/C~1/B 轴 0.158 56
4 19~20轴交1/C~1/B 轴 0.167 42
5 19~20轴交1/C~1/B 轴 0.163 52
6 1/21~1/22轴交1/K~1/N 轴 0.134 43
7 1/21~1/22轴交1/K~1/N 轴 0.172 5
8 8 1/21~1/22轴交1/K~1/N 轴 0.201 62
9 27~28轴交1/C~1/E 轴 0.147 44 10
27~28轴交1/C~1/E 轴
0.094
34
备注。

混凝土楼板检测实验报告(3篇)

混凝土楼板检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检测混凝土楼板的厚度、强度和耐久性等指标,评估混凝土楼板的质量,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背景混凝土楼板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结构构件,其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因此,对混凝土楼板进行检测至关重要。

本次实验选取了一栋住宅楼楼板作为检测对象,对其厚度、强度和耐久性进行检测。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1. 实验材料(1)检测工具:水准仪、回弹仪、钻芯取样器、切割机、量角器等;(2)检测材料:混凝土楼板样品、钻芯取样器钻头、切割机刀具等;(3)实验环境:室内,温度、湿度适宜。

2. 实验步骤(1)楼板厚度检测:使用水准仪分别测量楼板的底标高和顶标高,计算出楼板厚度。

(2)楼板强度检测:采用回弹法检测楼板混凝土强度,选取有代表性的测点,按照《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2002)进行检测。

(3)楼板耐久性检测:采用钻芯取样法检测楼板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氯离子含量和抗冻性能等指标。

(4)数据整理与分析:将检测数据进行整理,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评估混凝土楼板的质量。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楼板厚度检测本次实验共检测了10个楼板样品,平均厚度为120mm,符合设计要求。

2. 楼板强度检测回弹法检测结果显示,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满足设计要求。

3. 楼板耐久性检测(1)碳化深度:平均碳化深度为3.5mm,小于规范规定的5mm,表明楼板混凝土的耐久性较好。

(2)氯离子含量:平均氯离子含量为0.06%,小于规范规定的0.1%,表明楼板混凝土的抗氯离子侵蚀能力较强。

(3)抗冻性能:经过15次冻融循环,楼板混凝土未出现裂缝、剥落等损伤,表明其抗冻性能良好。

五、结论通过对混凝土楼板的厚度、强度和耐久性进行检测,得出以下结论:1. 楼板厚度符合设计要求;2. 楼板混凝土强度等级满足设计要求;3. 楼板混凝土的耐久性较好,抗氯离子侵蚀能力和抗冻性能良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
混凝土构件裂缝宽度、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测量实验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班级
组别
时间
一、项目概况、检测设备及检测依据
工程名称
工程编号
委 托 人
检测日期
2013-5-15
工程地址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
工程概况
检测项目
混凝土裂缝宽度
检测条件
检测仪器
DJCK-2/3裂缝测宽仪、DJCS-05裂缝测深仪
环境条件
检测方法
无损检测法
检测依据
《危险房屋鉴定标准》GJG125-99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CECS21:2000
检测方案
检 测 结 果 统 计
序号
裂缝位置
宽度(mm)
深度(mm)
长度(mm)
裂缝走向
备注
1
2
3
4
检 测
结 论
签发日期:








指导教师:日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