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关系思维与高考话题作文
因果关系思维与高考话题作文

因果关系思维与高考话题作文第一篇:因果关系思维与高考话题作文因果关系思维与高考话题作文“因果关系”概念并不是由某一位先哲的个人思想所提出,也不是一种导出的规律或派生法则,而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个关于事物联系和生灭变化的基本法则,并在历史和实践中长期经受应用与检验而不断完善,成为人们事实推理和认识未知的指南。
历史与社会将因果元素充溢人们的头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寻求或运用因果关系分析来处理、解决矛盾,乃至创造生活。
教师若能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关系分析进行作文构思,就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更精彩、更优秀的话题作文,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在话题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文章构思较常规思维更有优势,更有逻辑性。
平时我们向别人诉说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的始末时,我们总是先说事情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最后说出结果,做数学证明题,也往往由“因为”推出“所以”来,我们在运用因果关系进行话题作文时,也可由因推到果;当然还可以进行变通,采用因果颠倒法,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
这样,先把结果说出来,使得作者的思维有了立足点,文章有了论证的方向,由结论再分析原因,可使思维聚合到一点,不再分散精力,不再受其他因素干扰,在考场上容易成篇。
举学校的一次高考模拟卷话题作文“老师喝药水”(曾经是台州市高考模拟卷材料作文的材料)为例:有位心理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从一个瓶子里倒药水喝,这使他班上的同学非常感动,他们认为他应该请假在家休息,但是他每堂课照上不误,因此大家学习心理学要比学其他课程用功得多。
期末,同学们告诉老师,他们非常感激他带病上课,为了表示关心,他们问老师得了什么病,吃的什么药。
老师满意地微笑说:“我没病,那是一瓶茶水。
”请以“老师喝药水”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笔者通过对温岭中学123位考生作文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做出来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1)谈做事态度。
因果关系 思辨作文

因果关系思辨作文英文回答:Causality is a fundamental concept in human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We often try to make sense of events by looking for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s. For example, when I was in high school, I stayed up late studying for exams and ended up falling asleep in class the next day. The cause of me falling asleep in class was staying up late studying the night before.Understanding causality helps us make better decisions in our daily lives. For instance, if I know that eating junk food causes me to feel sluggish and tired, I can make the choice to eat healthier foods to feel more energized. This cause-and-effect relationship allows me to takecontrol of my own well-being.However, it's important to remember that not all relationships are clear-cut. Sometimes the cause of anevent can be complex and multifaceted. For example, if a student fails a test, it could be due to a variety offactors such as lack of studying, personal issues, or even just a difficult exam. It's not always easy to pinpoint a single cause for every outcome.中文回答:因果关系是人类对世界的理解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因果联想思维写作文

因果联想思维写作文联想的桥梁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
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
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随地会产生联想。
一提到“秋风”,往往立刻会想到“落叶”,为什么会想到“落叶”呢?因为“秋风”和“落叶”不但在时空上往往相伴出现,而且它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这就是“相关联想”和“因果联想”。
我们好把小朋友比作“花朵”,因为花朵的鲜艳、惹人喜爱,和小朋友有相似之处,这就是“相似联?quot;。
当我们提到过去“四人帮”打着“反对‘师道尊严’”的幌子迫害广大人民教师时,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现在广大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大幅度提高,这就是“对比联想”。
我们在分析阿Q这个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有时会想到孔乙己,而不会想到祥林嫂或〈〈一件小事〉〉中的那个车夫,为什么?因为阿Q和孔乙己在某些方面相近,和祥林嫂或车夫相去较远,这就又是“相近联想”了。
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在社会生活中,这种联系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我们把这种具体的联系点称之为“联想点”。
我们既要善于联想,又要善于准确把握联想点,为作文的构思服务。
1、“有联系”;2、“另一个”。
如果两个事物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那么这种联想是牵强附会的,给人矫揉造作之感。
例如:从“绿”联想到黑板,虽然东绕西绕也能找到二者之间的联系,但已难以给人深刻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联想物与本体必须是两个事物,不能是同一事物,否则,也不是成功的联想。
我们有些同学写联想型作文不成功的原因往往在于不懂得或忽略了什么是真正的联想。
写联想型作文,要在起始阶段正确判断自己的“联想”究竟是不是联想,不要徒劳而无功。
二.联想的展开作家秦牧在〈〈土地〉〉一文中写到:“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才收住缰绳,缓步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中来。
”为什么要称之为“野马”呢?就是要强调无拘无束,自由驰骋。
作文教学中的因果思维论文

作文教学中的因果思维论文二、作文教学中的因果思维应用(一)寻找因果思维对提高作文构思能力的价值与机制因果关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个理解事物和预计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法则。
“比较一下在人类思想史上人们是如何理解这些原因的,就会得出无可辩驳的确凿的认识论”。
[6]1.激发作文分析的创见性运用因果思维分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思维角度的过程。
如果说结论是“果”,那么,论证结论的过程就是“因”。
正是两者之间这种有机的因果联系,才使分析具有推理的逻辑力量,展示出由浅入深的层次性,同时也使分析具有独特的视角、独到的思维,从而使文章的分析具有创见性。
因而,指导学生进行因果思维分析的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对写作的主题产生逻辑性见解的时候,是引导学生由现象到本质深入追问,进而对生命存在的价值意义和精神文化等相关联系深入挖掘,产生创意分析的过程。
如2012年浙江省高考作文题以三位网民对“做一个在路边鼓掌还是在路上奔跑的人”的讨论为话题,让学生选择其一作文。
作文的立意大致有四种:做一个在路边鼓掌的人;做一个在路上奔跑的人;做一个既在路上奔跑也在路边鼓掌的人;在路上奔跑和在路边鼓掌的人是相对而言的,是可以转化的。
无论你选哪一种立意为论点,若要拓展作文的深度就必须运用因果思维进行自我追问。
相对于前三种立意,第四种立意本身就充溢着因果思辨的色彩。
这是因为“在路上奔跑的人”和“在路边鼓掌的人”的“转化”背后有深层的原因,如果作文仅仅停留在对“转化”这种现象的表述上,文章的分析就会停留于表面。
只有围绕“转化”,对“转化”这一结果的深层原因作进一步揭示,才能体现文章的深刻性。
2.促进作文构思立论的多元化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作文从不同角度立论,多元的因果思维分析可以避免作文论证角度的单一化和表面化。
多元化立论,还包含正面立论(顺向思维)和反面立论(逆向思维)。
原因与结果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它们产生的相互作用的大小也会有异。
2023届高考作文备考:新材料作文——因果关系(由果溯因法)

新材料作文一一因果关系型以果溯因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方,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愿因,往往能找到最正确的立意。
一、高考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 分)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
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
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
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
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
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庐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
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
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2)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
[胡杨树](1)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
(2)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
第三步:分析这些句子隐藏的意思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
[思考]为什么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会无碍?为什么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后全被风刮倒?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确定立意]⑴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⑵一味关心保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⑶逆境成才、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范文展示:放手,让孩子自己走离开父母的怀抱,在遍布荆棘的世间飞翔,幼雕才会成长。
自然界各色动物都懂的道理,许多人却不懂。
殊不知,真正的成长,需要放手让孩子去历练。
林肯与十级台阶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早有耳闻。
圆乎乎的小手,吃力地攀着台阶,脸涨得通红,年幼的他回头望望母亲,可是母亲只是笑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高考语文因果关系材料作文

高考语文因果关系材料作文
《因果相伴,语文相随》
高考那阵子,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啊。
就说那次考语文前吧,我前一晚紧张得要死,翻来覆去睡不着,生怕第二天脑袋昏昏沉沉的。
这失眠就是因,而第二天状态不好就是果呀。
早上起来,眼睛都有点肿了,感觉整个世界都不太清晰。
到了考场,拿到语文试卷那一瞬间,脑袋还真有点懵。
看着那些文字,感觉它们好像在我眼前晃来晃去的。
心里那个懊悔呀,早知道昨晚就不想那么多啦,安安稳稳睡个好觉多好。
做着做着题,慢慢才进入状态。
记得有道题是关于古诗赏析的,那首诗其实我之前还挺熟悉,可突然就有点不确定了。
这时候我就努力回想老师讲过的内容,一点点分析,终于找到了那个关键的点。
哎呀,那一刻真像是找到了宝藏一样开心。
想想啊,要是平时没好好听老师讲课,这时候估计就只能瞎蒙了。
平时的积累就是因,考场上能顺利答题就是果呀。
等考完试,走出考场那一瞬间,整个人才松了一口气。
回想这一路,真觉得高考语文就是一场因果大冒险。
因为你之前的努力,所以才有考场上的
底气;因为你的用心,所以才能理解那些文字背后的深意。
高考语文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把我们平时的付出和最后那一刻的表现紧密相连。
不管结果如何,这段经历都是值得铭记的啊。
这就是高考语文的因果关系,奇妙却又真实得让人感慨。
2025届高考语文作文思辨类写作呼唤因果论证

高考作文思辨类写作呼唤因果论证一、因果论证的必要性有一种命题形式是直接给出观点,或者材料寓含了观点;还有一种命题形式是呈现一种情境(大多数时候是一种思维困境),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一困境。
前一种已有观点,尚可运用例证和喻证;后一种,单靠例证和喻证,缺少符合逻辑的推理论证过程,难以得出合理的结论。
前者命题如:“‘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个比喻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后者命题如:“读者只能读到他心中已然存在的东西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前者明确说明读书使人进步,观点明确,写作时可以援引具有代表性的例证或生动的喻证来证实这个观点。
后者没有直接呈现观点,需要学生思考“阅读行为”与“个人提升”之间的关系:读者为何读到的是心中已然存在的东西?所有的阅读行为都是自我重复、自我印证吗?阅读的意义在哪里?后一类型的试题,很难仅靠例证和喻证加以证明。
如,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材料并未告诉考生技术发展是让人成了时间的主人还是仆人,命题者要考生思考的恰恰就是:“技术发展”使得人面对时间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或者追问:“技术发展一定会让人成为时间的主人吗?”“人要成为时间的主人真的是靠技术发展吗?”再如,2023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材料并未告诉考生一个明确的判断,而是启发考生思考:“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好奇心与探索陌生世界是什么关系,还有哪些原因促成了我们去探索陌生世界?类似的试题还有很多,如:“接受更多的教育会让人更具有温暖的人性吗?”“经验会误导人吗?”“工作得越少,生活就越好?”这种写作试题不是给出观点,而是给出问题,要学生面对问题困境进行深入思考。
高考语文因果关系材料作文

高考语文因果关系材料作文《因果那些事儿》
哎呀呀,说到因果关系,我就想起我高中时候的一件事儿。
那时候我们学校组织去参观博物馆,本来大家都可兴奋了,想着能看到好多新奇的东西。
到了博物馆,那场面,真是热闹啊!同学们都叽叽喳喳地讨论着。
我呢,就特别好奇一个古代的陶瓷罐子,那罐子上的花纹可漂亮啦,我就凑过去看呀看。
结果,我光顾着看罐子,没注意脚下,“扑通”一声,我就被一个台阶给绊倒了。
这一跤摔得呀,可结实了,我当时就觉得屁股一阵疼。
周围的同学都哈哈大笑起来,哎呀,那个尴尬哟!
这就是因为我太专注看罐子而没注意脚下这个“因”,导致了我摔了一跤这个“果”呀。
从那以后,我就知道了,做啥事都得留点心,不能只看前面不顾后面。
你看,生活中这样的因果关系多常见呀。
就像高考语文的因果关系材料作文一样,我们得仔细分析其中的因果,才能写出好文章来。
所以呀,我们得时刻留意身边的这些因果,说不定哪天就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悟呢!嘿嘿,这就是我关于因果的一点小体验啦!
怎么样,我这例子够细致吧,希望能让你对因果关系有更深的理解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果关系思维与高考话题作文
“因果关系”概念并不是由某一位先哲的个人思想所提出,也不是一种导出的规律或派生法则,而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逐步总结出来的一个关于事物联系和生灭变化的基
本法则,并在历史和实践中长期经受应用与检验而不断完善,成为人们事实推理和认识未知的指南。
历史与社会将因果元素充溢人们的头脑,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寻求或运用因果关系分析来处理、解决矛盾,乃至创造生活。
教师若能在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理性、准确地运用因果关系分析进行作文构思,就可以指导学生写出更精彩、更优秀的话题作文,从而在高考中取胜。
在话题作文中运用因果思维,可以使文章构思较常规思维更有优势,更有逻辑性。
平时我们向别人诉说一件事或一个问题的始末时,我们总是先说事情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最后说出结果,做数学证明题,也往往由“因为”推出“所以”来,我们在运用因果关系进行话题作文时,也可由因推到果;当然还可以进行变通,采用因果颠倒法,先写出结果或结论,再逐层交代原因。
这样,先把结果说出来,使得作者的思维有了立足点,文章有了论证的方向,由结论再分析原因,可使思维聚合到一点,不再分散精力,不再受其他因素干扰,在考场上容易成篇。
举学校的一次高考模拟卷话题作文“老师喝药水”(曾经是台州市高考模拟卷材料作文的材料)为例:
有位心理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总是从一个瓶子里倒药水喝,这使他班上的同学非常感动,他们认为他应该请假在家休息,但是他每堂课照上不误,因此大家学习心理学要比学其他课程用功得多。
期末,同学们告诉老师,他们非常感激他带病上课,为了表示关心,他们问老师得了什么病,吃的什么药。
老师满意地微笑说:“我没病,那是一瓶茶水。
”
请以“老师喝药水”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笔者通过对温岭中学123位考生作文的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做出来的作文,普遍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谈做事态度。
从材料中引出“做事要讲究正确的态度”这一论点后,文章重心便举例分析列宁、华盛顿、马克思、王安石、雷锋等等古今中外人物,他们从小就做事认真,态度严谨,从而他们成功了。
(2)谈教育方式。
从材料中引出“教育要注意运用正确的方式”这一论点后,文章中心便排比正反举例分析徐特立、爱迪生的母亲、海伦的老师莎利文等等如何如何讲究教育的方式,从而取得成功,通篇谈教育的“方式”。
(3)谈关注细节。
从材料中引出“注意细节可以使事情
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这一论点后,文章中心便排比正反举例分析刘邦、唐太宗、“微尘”等等如何如何注意到生活的细节,从而取得成功,通篇谈要关注细节。
(4)谈欺骗教育。
从材料中引出“心理学老师的这种教育是一种欺骗”这一论点后,文章重心便举例分析说这是一种欺骗学生同情心的教育,然后列举古今中外什么人运用了欺骗的手段,主题立意完全偏离材料的本意。
类似以上这些情况的作文有一个严重的缺陷,即缺少以关联的目光,运用因果关系分析去思考问题的作文观。
其实,如果运用因果关系思维去分析这则材料,就可以写出一篇分析准确、见解深刻的真正的话题作文。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材料所提供的范围,得出以下几组相关的“因”“果”关系:这位老师为什么采用上课喝“药水”的方法,从而收到学生学这门学科比学其他学科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他是位心理学老师,他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为什么会“非常感动”?(因为这位老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同情感激的心理)他为什么会达到教学目的?(因为他用了“欺骗”的做法)他为什么最后会“满意地微笑”?(因为他收到了有效的教学效果)等等。
从而也为学生多角度的分析论证拓宽了思路。
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这些“因为”,只是从材料本身而言,而这些“为什么”也只是材料的第一层面。
任何话题作文
都不能就材料而就事论事,它有一个延伸性,也就是说,材料蕴涵着第二个层面。
但第二个层面必须沿着第一个层面下去,否则就会跑题甚至远离话题的本意。
材料的第一层面清晰地告诉我们,“成功”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作文立意可以归纳到“成功来源于良好的心理”这一范畴,正如成功来自于“诚信”(2001年高考作文),成功的选择来自于“心灵的选择”(2002年高考作文),成功与失败来自于“感情的亲疏及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高考作文),成功来自于“人文素养和发展”(2004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成功来自于对“一枝一叶一世界”(2005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独特感悟,成功来自于“生无所息/生有所息”(2006年浙江省高考作文),成功来自于能“在消逝中行走”(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
虽然话题作文有较大的开放性,但也不能信马由缰任意为文,学生必须在“话题”提供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才智。
基于对第一层面的正确把握,材料所隐含的第二层面的深意也就自然而然随之浮出水面: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像“心理学老师”这样的人,他们为什么在事业、感情以及在处理日常事情中能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了解并正确运用对方的
心理。
我们可以例析历代历史人物在这一方面的成功作为论据。
可见,第二层面是对第一层面在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它能使文章跨越时空的隧道,纵横捭阖。
这部分分析同时也
是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的真知灼见,展现作者智慧的根本所在。
进一步剖析,我们会发现,“为什么”的背后,存在诸多原因。
如,成功来自于感动的力量:如《感动的力量》《因为感动》《感恩的心》《投我木桃,报以琼瑶》等;又如,成功来自于内动力:《当关爱成为动力》《也说“主观能动性”》《关爱中的激励》《智慧的暗示》等;成功来自于“善意的谎言”:《善意的欺骗》《美丽的谎言》《有时,谎言是一串紫藤花》等。
由此观之,成功的秘诀,从“为什么”的角度去审视,是多种多样的。
至于选哪种哪样,从哪个角度切入,那就看考生本身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敏锐度了。
学生可以抓住一个“因果关系”写,也可以就两个或三个“因果关系”,甚至是多个“因果关系”来写,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思考作出具体的把握和安排。
笔者在批改学生的考卷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建立正确的因果关系分析角度,以至在立论上偏了题。
如谈细节、欺骗、心态、教育、兴趣、态度、方法、暗示、理解等等,严格地说,由于这些分析角度与话题之间缺乏因果关联的目光,从而已经偏离了话题的本意。
因果关系思维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基本
问题。
正如列宁所说的:“因果性问题对于确定任何一种最新
‘主义’的哲学路线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为事物为何如此这般“存在”作出解释的“根据”。
所以,德布路易说“探究因果关系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本性趋向”。
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大量观察到的事实,迫使我们去寻找这些事物之所以如此这般的答案。
大至宇宙、星系、太阳系,小至夸克、电子、中微子,其质量、寿命、结构和性能等,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此外,还有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生命的起源等等问题。
因果关系思维的重要性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明显地得到突显。
因果思维的重要性同样反映在话题作文中。
因为居于话题作文写作者意识中的,是一种建立在主体性思想基础之上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若不明晰,必然会导致文章思维脉络的混乱,因此,因果关系分析内嵌于话题作文中。
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自己遭受风雨之苦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因果思维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