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A欧洲源流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B美国源流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

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媒介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四)电子传播时代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考点:第一、二章: 1、传播学科起源 2 、黄色新闻 3 、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 ( 施拉姆)、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第三章:传播载体的发展顺序(口语、文字、印刷……八广播的优劣点、报刊与印刷革命、科技进步与 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体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报纸的大众化浪潮(特点、大众孕育的历史条件、报 刊的大众化结果);电视的特点、优势、劣势;新媒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旧媒体的死亡。

第四章: 信息、 符号、 讯息名词解释与区分, 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关系、 能指和所指、象征符的特点 (简 答)、符号的特性、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问题第五章:6段区隔理论、线性模式的特点、5W 模式、控制论、系统论(简单描述 +缺陷)、施拉姆一一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六章:把关人(角色弱化、可行性降低)(职业把关人,隐形把关人)、新闻流动模式、选择性把关模 式、双重选择模式、影响把关的因素,媒介专业主义(名词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 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功能(大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第八章:新老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技决定论?辨析) 第九章:受众的终结,对不对?、 主要的受众观, 使用与满足理论 什么微信这两年在中国发展超常速 第十章:传播效果。

魔弹论(图)、强化效果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宣传的七个方法、一面说和两面 说、休眠效应、防疫论 第十一章:两级传播(的修正)、伊里调查、人际传播的动力、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的种类适度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教养理论、知识沟)第三者效果、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 传播类型:人际传播、人内传播 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辨析)1234) 如何适应、(微信微博的特点、走势、趋向)传播媒体的演进规律(科受众的特点、选择信息的过程,获然率、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大题) ,什么是媒介接近权、 船体媒体与新媒体的异同 (隐匿性思考) 为第一章、第二章第二、二章: 1、传播学科起源 2 、黄色新闻 3 、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 ( 施拉姆)、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一、何谓传播学: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与时代相生相伴的学科、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 定义 :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特指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动物学上的信息流通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 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 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诞生于 20 世纪中叶的美国 传播学对经济、政治、社会、学术的影响:一)政治:1、美国的政治生活:美国总统与大众传播托马斯•杰斐逊:利用图书、报刊2、两次世界大战:招兵海报(二) 经济: 广告业、大众传播业(三) 社会:黄色新闻, 或黄色新闻学, 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 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 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总结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1.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大众传播的特点:①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②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传播对象是社会的一般大众,即受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具有商品和文化双重属性。

⑤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3.拉扎斯菲尔德、默顿关于大众传播功能的观点:①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②社会规范强制功能。

③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4.信息环境:所谓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5.拟态环境:由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提出。

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拟态环境存在于人与他的环境之间,人对拟态环境作出反应会作用于行为实际发生的现实环境。

6.传播制度: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应,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7.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控制的主要内容:①规定传媒的所有制形式。

②.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③限制或禁止某些消息的传播。

④对传播事业的发展进行总体规划或实行援助。

8.传播制度的社会责任理论的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体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④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

1 传播: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系统2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中设了《传播》一章——“传播指的是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的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

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新成果。

3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4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具有物质属性。

社会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5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有机整体。

6 传播学分为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见的信息传递)便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群体传播:许多个体系统活动,这些个体系统有机结合还产生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

群体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都是为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而设置的,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大众传播:(特点)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传播对象时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有反馈机制。

大众传播史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上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7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重点知识(含课后习题)

《传播学教程》笔记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

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

(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考试重点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题型:1.名词解释5*4=20′(第六、十一、十二章、库利、选择性原理、第八章麦克卢汉)2.简答题4*8=32′(都是最后一堂课讲到的重点关注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涵化理论米德、麦克卢汉、库利的研究风格和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3.案例分析题2*14=28′(1.用框架理论分析案例2.至少用三个维度解释一个传播事件)4.论述题1*20=20′重点章节:14章其他:把关人传播流容器人第九章媒介规范理论考一个自由主义理论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中非语言传播的某一个概念(姿态)传播学研究的五个要素:①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代表方法②两个流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③三个行为(行为科学理论信息科学理论控制理论)④四大奠基人⑤五个阶段一、名词解释1.第六章:群体群体传播群体意识群体感情集合行为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流言和谣言组织组织传播2.第十一章:传播效果子弹论(皮下注射论)传播流有限效果论诉诸理性诉诸感情警钟效果意见领袖3.第十二章:议程设置功能沉默的螺旋“培养”理论框架媒介框架新闻框架知沟数字鸿沟媒介素养第三人效果4.库利:“初级群体”镜中我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电视人和容器人(P118)二、简答题1.经验学派/批判学派2.涵化理论3.米德4.麦克卢汉5.库利6.使用与满足理论7.大众传媒的赋予功能背诵内容1.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传播: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3.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4.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

5.群体暗示:群体暗示是社会影响的主要形式。

个人或群体通过语言、表情、行动或某种符号,使群体成员在无批判、不自觉的情况下盲目接受某一意见、观点并产生与之相符的行为。

6.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复习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复习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2、心理学家卢因 (1890-1947) “把关人”; 场论,团体动力学; 实验法。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3、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 两级传播论;哥伦比亚学派;调查研究法。
传播学的四大先驱
4、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 (1912-1961) 态度说服理论; 耶鲁学派; 实验法。
有声语言符号(口语)
语言符号
符号
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文字、乐谱等
动态: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 视觉性
非语言符号
静态:标示、衣着、道具、绘画、摄影、雕塑等
类语言:笑声、哭声、呻吟、叹息等 听觉性
其他声音符号: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
实际上,人类的传播符号经常是混合使用的。
沟通双方
语调
表情
传播学的鼻祖和创建者
威尔伯·施拉姆(1907~1987)
威尔伯·施拉姆
▲对前人的传播研究加以系统化、正规化、完善化,创立 了传播学。 ▲一生写了30多部传播学论著,贡献了众多的理论成果。 《报刊的四种理论》 《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 《男人、女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概览》 《传播学概论》 ▲大力推进传播学教育,创立了四个传播研究机构,形成 了“施拉姆学派”。
4、印刷时代 开始于公元450年
5、大众传播时代 开始于19世纪中期
6、网络传播时代 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第二节 传播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1、人类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传播思想、传播实践、传播技术的发展
2、人类传播的形态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基本类型、 跨文化传播、发展传播、新闻、舆论、宣传、广告、公关、 营销等
因此,传播,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能指:也叫做意符,通常表现为声音或图像,能够引发人么对特定对象事物的概念联想。

所指:也叫做意指,即意符所指代或表述的对象实物的概念。

如一个国家的国歌,歌词和乐曲构成了国歌的能指,而他们代表的国家历史和民族精神则是国歌的所指。

3、符号与事物的对应关系是人类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

4、库利的理论:镜中我、初级群体理论5、麦克卢汉的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人的延伸、“热媒介”和“冷媒介”其中最核心的是媒介即讯息6、“把关人”的概念是库尔特·卢因提出的7、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民主参与(后三项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制度)8、受众的基本权利: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9、大众传播效果四种类型:短期的预期效果、短期的非预期效果、长期的预期效果、长期的非预期效果。

(播效果的类型判断,看例子P173)10、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无变化、小变化、强化、结晶、改变11、传播学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为何诞生在美国原因:1)从传播媒介发展情况来说,此时的西方国家,大众报刊和电影已高度普及,作为新电子媒介的广播事业也发展迅速,媒介的增加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使得许多社会科学家越来越关注信息与传播的问题,并开始从各自的学科背景出发来研究这些问题。

(发展情况:媒介发展迅速,关注度升高,开始研究。

)2)从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处于世界范围的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利用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大规模宣传,信息心理战在战争进程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

这一切使得社会科学家对传播尤其是大众传播在战争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关心,对宣传的研究成了这一时期的热点课题。

(历史、社会环境:战争宣传、信息心理战影响巨大,宣传研究成热点。

)3)此时期与传播学有着许多衔接点的一些社会科学都已有了充分发展,为传播学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其他相关学科发展提供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最发达,提供环境、条件。

)2)1933年德国纳粹执政后,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法西斯逃亡到美国,推动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被迫的人才注入。

)1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夫兰、拉扎斯菲尔德13、施拉姆是世界第一位传播学家,是“传播学之父”。

他的《大众传播学》的出版标志着传播学的诞生14、传播学的三大基石: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15、传播学的两大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多选:人类传播活动分为几个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符号的基本功能: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施拉姆认为,传播至少要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传播的直线模式有两种:拉斯韦尔的5W模式、香农·韦弗模式人内传播,也称为内向传播、内在传播、自我传播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流言传播流言的特点: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形式出现,其目的是让人们“确信”或“相信”所传播的言论或消息是“事实”;流言传播的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流言的内容往往涉及一些特殊事件或敏感话题,这些事件或话题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关心或兴趣;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其流行期间缺少可靠的证据。

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联系与协调、社会遗产传承赖特的“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最重要的是娱乐功能)施拉姆重点提出了经济功能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了“麻醉作用”,这是首次提出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从哪些方面对传播进行控制: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各种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对传播媒介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0、大众的特点:规模的巨大性、分散性和异质性、匿名性、流动性、无组织性、同质性11、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护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12、“有限效果论”时期的三大研究:传播流研究、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研究13、“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在《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观点:(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14、宏观效果论包括:“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知沟”研究、“培养分析”研究15、传播技巧:(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明示理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3)“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4)警钟效果(恐惧诉求)16、拉斯韦尔的成就: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宣传技巧进行了研究;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中,提出了传播的5要素,及5W理论;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三功能说”)17、卢因的成就:社会心理学教授,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概念18、霍夫兰成就:出版了《大众传播实验》和《传播与说服》;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子弹论”提供了依据19、拉扎斯菲尔德成就:社会学家,出版了《人民的选择》;“两极传播”理论的提出者;提出了“政治既有倾向”的作用、受众对不同媒介或内容的“选择性接触”机制、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的影响等;他的“两级传播”理论对否定“子弹论”起了直接作用,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传统20、施拉姆成就:出版了《大众传播学》、《传播过程与效果》;是美国传播学的主要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传播学之父”、“传播学的鼻祖”;是最早向中国介绍传播学的外国学者之一名词解释:(下划线的是重要的)双重偶然性: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的社会聚集现象。

集合现象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大众传播: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也被称为“似而非环境”。

“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提出的。

其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电视人: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的。

所谓“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

容器人:中野收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提出的。

指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保持一定距离是他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子弹论(或魔弹论、皮下注射论):20世纪30年代末提出的,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

指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集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它们的行动。

这个时代的受众是被动的。

意见领袖:在人们做出投票决定的过程中,有一些对他们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即“意见领袖”。

10、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起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

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简答: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它是一个简单奖单个人或少数人所独有的信息化为两个人或更多人所共有的过程。

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改变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这就是说,信息的传递总是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的。

任何一种传播,都必然是一种通过信息的传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共通的意义空间,意味着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否则传播过程本身就不能成立,或传而不通,或导致误解。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当把传播理解为“行为”时,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当把传播理解为“过程”时,考察从信源到信宿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当把传播理解为“系统”时,把它看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与社会系统一样,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人类能够主动发现并进行调整使之发展平衡。

简述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主我”,即意愿和行为的主体。

“客我”,即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

米德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客我”可以促进“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的自我。

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制约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