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孔子为人之道
孔子为师之道

孔子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重视道德修养,因而具备作为优秀教师的品质和条件。
他对教师素质和师生关系的论述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一[强调做教师必须具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孔子一生热爱学生,忠于教职,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辛苦耕耘,硕果累累。
当弟子们问他对待工作的态度,他回答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这种爱生忠诲的精神构成了师生关系的基础。
孔子把“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联系起来,把“学而不厌”作为“诲人不倦”的前提。
孔子所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对教师自己,为了教育好学生,就应该不断地学习,获得新知。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活到老,学到老,这是典型的终身教育思想。
二是对学生,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并不知疲倦地为他们工作。
孔子所提倡并身体力行的这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工作态度,勘称“万事师表”,后世楷模,即便在今天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值得大力赞扬。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二[主张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在如何看待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问题上,孔子提出“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的著名论题。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孔子看到了历史的发展,时代在前进,“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历史的必然,他鼓励学生一定要积极进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敢于并最终能够超过自己的老师。
孔子正是由于有这种虚怀若谷的豁达胸襟培养了三千弟子和七十二贤人,这些人在春秋战国之际遍布中原南北各地,就象燎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百家争鸣的把把火炬,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孔子论为师之道之三[提倡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表率]孔子要求教师以身教胜言教,成为学生仿效的榜样。
孔子认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并具体指导学生如何做人。
教书育人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孔子为人之道的名言

孔子为人之道的名言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思想和文化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
以下是孔子的一些名言:
1.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卫灵公》)——这句话强调了君子注重的是道德和正义,而小人则注重的是金钱和权力。
2.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而不思考则会让人感到迷茫,而思考而不学习则容易犯错。
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学而》)——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温习旧知识,可以开阔新的视野,从而成为一个好的老师。
4.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学而》)——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确定他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
5.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不在于追求它的表面意义,而在于享受其中的乐趣。
这些名言都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对于人们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很深刻的启示作用。
孔子——做人之道

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地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b5E2R。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p1Ean。
、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地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地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地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地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地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DXDiT。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地“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RTCrp。
、孙子——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中国地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5PCzV。
孔子:为政之道

孔子:为政之道简介: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提要:孔子说:“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来规范民众,以刑罚来管束民众,民众会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礼义廉耻。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来教化民众,以礼义来约束民众,民众会知道哪些事情是为人所不耻的,以此而入正道。
”【原文】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4.子张学干禄。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5.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6.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7.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译文】1.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君主以“德”来教化民众,处治政务,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处在一定的位置,而其它贤者皆如众星般的拥护在左右。
2.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没有可以使人入邪道的作品。
”3.孔子说:“治世之道如果以政法来规范民众,以刑罚来管束民众,民众会因避免刑法加身但不懂礼义廉耻。
治世之道如果以道德来教化民众,以礼义来约束民众,民众会知道哪些事情是为人所不耻的,以此而入正道。
”4.子张向孔子学习为官之道。
孔子说:“多听闻,不知道的方面先搁起来,知道的也要谨慎的说,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观察,有危险的事先放在一边,其它没有危险的事也要谨慎的去做,这样就能减少后悔。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

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自古以来传颂的经典。
在《论语》这部著作中,孔子用极其简单却又富含寓意的话教会了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孔子提倡的的为人处事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记录着一个故事:孔子对着自己的弟子们说:“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之后,就施施然而去,留下弟子们一头雾水地愣在那里。
唯独有曾子明白了孔子的话,并且深以为然。
别的弟子问曾子老师的话是何意,曾子回答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这个简短的故事里,明确鲜明地告诉了我们孔子为人处世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忠恕”二字。
忠恕二字何以解释,论语中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这是孔子在另外一个时间亲自回答的,他依旧简短地说了一句话,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后来被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领袖伏尔泰奉为圭臬,认为孔子的话语正是其思想启蒙的主旨所在。
这样简短的八个字,在两千年之后被一个法国思想家如此推崇备至,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是一个言简意赅,但却又意蕴深远的八个字。
孔子的思想以中正平和著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如此。
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就不要推到别人的身上。
这是一种典型的推己及人的思想。
虽说以己度人并非一种完全正确的思想方式,但是通常自己不愿意接受的,又有多少人会接受你的推脱呢?这是一种对于自我行为的原则性约束,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原则。
这个原则集中体现了两点对人态度:一,人人平等。
二,高尚自我。
人人平等是一种很难得的处世观念,尽管这个世界推行人人平等的观念推行了几百年,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也并没有真正做到。
人与人毕竟是不同的。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社会地位,会造就千差万别的世界观。
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眼界,对于与自己相差甚远的人,实际上无论是从心理情感上,还是具体行为上,都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

孔子的大成之道之二:孔子的为师之道《论语》开头三句话,就涵盖了人生的三个阶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第一,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要在适当的时机加以实践;第二,有了心得,可以和朋友交换意见、互相请益;第三,修养有成就之后,如果别人不了解我,也不要生气。
学而时习之的“时”,并不是时常,而是指适当的时候,也就是时机。
《孟子·万章下》推崇孔子是“圣之时者也”,就是说孔子该清高时就清高,该随和时就随和,该有责任感时就有责任感,这是需要大智慧的。
大智慧,正是我们通过学习之后希望能够蕴发出来的。
所以学习之后,要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印证练习,才能体会到成长的快乐。
孔子的学习,具体来看具有三个特色。
第一,学习五经六艺这些传统。
对于传统,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它毕竟已经存在了,也就没有人可离开传统。
只有理解了传统之后,才能使旧传统转化出新的力量,再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因此,首先就要把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学好。
第二,要设法将学习和思考相配合。
学习和思考要同时注意,光是学习而不思考,学不到半天就忘记了,也无法真正去实践。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人生的事情如果全部都靠自己经验,哪里来得及呢?唯有学习和思考配合,才有一种主观的觉悟。
也只有在了解了以后,才愿意去实践,所以通过学和思,可以使古人的生活智慧和现代的生活处境重新结合。
第三,要经由反省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鲁哀公曾问孔子,在他的弟子当中孰为好学,孔子回答说只有颜渊,而且还特别加了一句话,说颜渊:“不迁怒,不贰过”(《雍也》)。
好学是“知”,不迁怒和不贰过是“行”,两者一定要配合。
因材施教,用心良苦孔子作为一个老师的风范,是“学不厌,教不倦”。
能够学不厌,教不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生,也是最好的老师。
活到老,学到老,完全实践在孔子身上。
而他的学习是很广泛的,例如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做人之道

1、孔子——为人之道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
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
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2、老子——处事之道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道者,万物之奥。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进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3、庄子——养性之道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
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
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
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
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
4、孟子——君臣之道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
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
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5、荀子——学习之道可概括为七个方面。
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
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
虚者,虚心、谦虚也。
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
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
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
”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
6、孙子——韬略之道意指文韬武略。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
孔子的为官之道

《孔子的为官之道》在古代,做官和念书几乎是很难分开的。
古代大学的入学资格是限制在世袭封建贵族的子弟以及民间杰出人士的青年。
所以孔子小时候,也没有念大学的机会,他靠自学,所以其它念书人经过大学的训练,就是要出来做官,因为做官才能够实现他们读书人的抱负。
而另一方面,做官需要具备许多条件,如果这些条件有问题的话,社会就很难上轨道.一、孔子的生平经历1.孔子在季氏的工作经历根据历史资料,他小时候很穷,需要做各种家务。
到了二十一岁的时候成年了,真的需要有固定的收入,他就去做小公务员。
古代的官和吏是分开的。
他只能作吏,等于是基层的公务员。
他在季氏手下做过两件事。
孔子的第一个职位: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吏)孔子的第二个职位:乘田(管理牛羊畜牧的小吏)鲁国国内四天天下:鲁国国君、孟氏、叔氏和季氏。
季氏之家是非常庞大的一个组织和产业,孔子在二十一岁的时候到季氏的家。
起先孔子负责仓库里面的账跟货,能不能平衡,有点类似会计,他说我只要把进出货都掌握清楚就好了。
一年下来,成效斐然。
接着,季氏派他去担任乘田,就是负责管理像牧场这样的地方。
一年下来,牛羊长得非常茁壮,并且繁殖得特别多。
孔子好像是很有办法,事实上他只是尽忠职守。
2.孔子没有收束脩一个人要生存不容易,尤其孔子二十岁的时候要结婚,有孩子了。
他要养家活口啊。
他会怎么做呢?很多人都猜,说孔子大概是靠收束脩吧!在《论语》里面有这样的话,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句话的翻译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你自己带着肉干来找我,我是没有不教的。
但这话听起来有点尴尬,好像是补习班老板的话。
事实上我们也知道,孔子他是不收学费的。
经过研究发现,东汉郑玄他说的很有道理,束脩仅仅指的是十五岁。
所以遵从古代一位学者的见解,孔子的意思是说,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
他这样说,是因为他自己十五岁立志求学,到处拜访老师教他,他后来自己要回馈社会。
古人很喜欢用一种礼来代表年龄,譬如说,在春秋时代,你见到一位姑娘,你不能问她今年几岁了,因为古代人的年、月、日计算不像现在这样的精确,所以你问一个人今年几岁,他说比去年多一岁,那他去年呢?他答比前年多一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孔子为人之道
2017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孔子为人之道
孔子为人之道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为人之道文言文练习题
1.下列两句中加点的字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观仲尼庙堂②景行行止
A.①参观,看②大B.①道教的庙宇②景仰
C.①景象②同“影D.①观察②景致,景色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高山仰止③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②景行行止④可谓至圣矣
A.两个“止”字意思相同,两个“至”字意思也相同
B.两个“止”字意思不同,两个“至”字意思也不同
C.两个“止”字意思相同,两个“至”字意思不同
D.两个“止”字意思不同,两个“至”字意思相同
3.对“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一句中的“折中”一词解释正确的一
项是
A.调节过与不及,使适中,即调和。
B.“折中”犹言判断,“折中于夫子”即以孔子的理论作为检验正确与否的客观标准。
C.“折中”即折衷主义,指孔子把错误和正确的调和起来。
D.“折中”犹言“决断”,“折中于夫子”即对孔子的学说做出决断。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①当时则荣②学者宗之
A.①当时就光荣②读书人以他为头领
B.①在世时十分荣耀②读书人都尊崇他
C.①当时就光荣②读书人都尊崇他
D.①在世时十分荣耀②读书人以他为头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