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萨满神歌越传承

锡伯族的萨满神歌越传承
锡伯族的萨满神歌越传承

锡伯族萨满神歌的传承与应用

摘要: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锡伯族现有人口172 847人1,主要分布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和西北地区的新疆查布尔锡伯自治区县以及霍城。长期处于氏族社会制度下的锡伯族,形成了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萨满信仰。历史上,锡伯族的每个哈拉族各有自己的萨满,服务于本哈拉族群的需要,其主要只能是举行萨满祭祀仪式为病人驱鬼治和祭祀祖先。通过此问我们从历史、经济和宗教信仰、祭祀仪式、萨满乐器等方面的比较,来了解萨满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锡伯族、萨满神歌、咒语、医疗作用

一、锡伯为何人?

锡伯族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民族。锡作为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也是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颇具民族特点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锡伯族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社会民俗风情浓郁绚丽,反映在其民歌创作与咏唱中的内涵不但丰富而且极具民族特色。其种类可分为多种有表达年男女纯朴爱情的民歌系统,也表达青年男女纯朴爱情的民歌系列,其他诸如生活、叙事、萨满宗教等方面的民歌也有历经社会和时代的变迁,锡伯族形成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内涵深远、古朴通畅、特色鲜明,类型丰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锡伯民歌深刻地诠释并展现了锡伯族浓郁的社会风情。

民俗的民族性,是某一民俗有别与其他民俗的重要特征。在历史上,锡伯族先后和蛮、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蒙古、哈克等兄弟民族共居果。这些民族及其文化和锡伯族及其文化有过相互影响。但锡伯族作为独立的民族,仍保持了其民族行,成为祖国56个民族志一,也就是民俗中也明显地表现其民族。

萨满歌是锡伯族最古老的民歌,过去是萨满为人“跳神”治病时唱的原始宗教歌,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而流传在群众中的萨满歌大部分去掉了迷信的色彩,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作品主要有《霍里色·萨满招魂歌》、《阿尔坦库里》等。萨满歌从侧面反映了锡伯族的文化、历史,在歌词中夹杂着许多古语词,因此,它们在研究锡伯族文化、历史以及在研究萨满教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锡伯族萨满民俗音乐以及功能

1、自古以来, 人类创作的民歌浩如烟海, 包罗万象, 同时各有特定功能。如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类型的民歌, 每一种歌不仅生动、简洁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和人们的心。理情感, 而且发挥着特殊特殊功能同时, 民歌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学体裁之一, 其中浑融诸多复杂的民俗事项。萨满教产生于人类母系氏族社会晚期, 延续漫长世纪, 人们创造的神话、仪式、艺术(包括岩画、绘画、雕刻、舞蹈、音乐等) 、咒辞、祷辞、神歌等, 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三号),1990年11月14日。

和诸多民俗事项浑融一体, 并具有多种功能。而古代人们认为文学的咒辞、祷辞、神歌等体裁中的语言具有超自然的神秘魔力, 能够对所指对象产生交感作用, 尤其诗歌语言是“更强烈的、适合于集体行动仪式的、幻想的、富于节奏的、有魔力的语言”。①这些原始文学形式与巫术浑然一体, 相辅相成, 其特殊的实用功能较之文学审美功能占主要地位。

2、锡伯族的萨满神歌医疗功能

萨满神歌是锡伯族萨满教中流传在世的已不重要景点之一。它汇集了部分早期萨满中自然崇和各种崇神信仰以及较晚的中国道教,藏传佛教等思想。尽管内容包罗万象萨满神歌从语言到内容还是自成一体的,它主要涉及的是萨满教的神道观和领神治病仪式活动。萨满神歌的语言是典型的“演唱形诗歌语言”这样,他作为诗体文学,诵的是具有一定曲调和韵律的、具有演唱形式的歌。

与其它古老的民歌一样,锡伯族的宗教信仰也经历了从原始图腾崇拜到信仰萨满教的过程。萨满教认为全世界皆有灵,萨满是人与神对话的“媒介”萨满教没有教义也没有固定的固定的宗教公共的固定宗教活动场所,一般在病人家里做法治病。生活在东北地区的锡伯族由于受到民族融合汉文化的影响,萨满与萨满教已经不复存在与此相反,由于锡伯族从东北长途迁徙到相对封闭的伊犁河谷,萨满教却在这里的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据调查,到1949年以前伊利察布尔锡伯自县的一、三牛录,萨满最多,其中有“佟家族、吴扎拉氏、扎斯胡里氏、那拉氏、觉罗氏、土木佳氏、伊拉里氏、额尔克勒氏”等。

萨满神歌播的较原始而又古老的萨满神歌,属于演唱形式,曲调幽远、粗犷。另一种以文字形态传播的萨满歌,语言顺畅,内容系统,他是口传形式的一种发展,是他的高级形式,文化优美,象征和比较绚丽多彩,洋溢着浓重的神话色彩,是西伯族的萨满教有力的文字佐证,也是锡伯族宗教文化的一种体现。

锡伯族的萨满神歌都与一定的原始一是相关,并具有各自不同的功能。原始仪式是人类在一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的创造能力、时间经验,信仰体系与超自然力量交往的一种形式,发挥紧密团结集体成员和增强个人自信心的作用。

此外,“原始仪式本来是一种多智能的复杂混溶性结构”这一结构同时满足集中社会需要,履行集中社会只能“2我们认为,锡伯族的萨满神歌是在一定一时的范围内产生和发展的(但不能完全排除仪式与萨满神歌同时产生的可能性),形成了内容各不相同专门化的神歌。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并由众人参与共同表演, 若没有众人参与, 萨满独自一人不可能“跳神”治疗患者。锡伯族萨满为治病而吟唱的神歌各种各样, 如在《萨满神歌》和《萨满场院之书》里, 除记录各种仪式神歌外, 大部分是萨满为治病或与疾病相关而吟唱的神歌, 内容丰富多样, 再现了锡伯族先祖的世界观、信仰、习俗、生活环境以及语言和民歌特点。在这些神歌里, 萨满祈求和赞美各种保佑自己和氏族的神灵, 其中包括氏族的诸多祖先神灵和萨满神灵, 以及属于全民族的人格化的诸多神灵, 如虎、鹰、豹、狼、蛇、野猪等, 还有慈仁的男女祖先神、灶火祖母神、喜利祖母神③、海尔堪祖先神④、天花祖母神、伊散珠祖母神等⑤, 萨满借助这些神灵的力量战胜恶魔。而当萨满祈求这些神灵时, 根据不同情况要“虔诚地祈求”、“悲

2《魏书。序纪》有关于拓跋鲜卑”南迁大泽"的记载,至今新疆和东北沈阳新城子区的锡伯族民间流传类似内容的传说,称《鲜卑兽的传说》

戚地祈求”、“雄壮地祈求”、“诉说般地祈求”等。这不仅使萨满的吟唱富于艺术性, 而且增强了对患者的感染力。

三、锡伯族萨满音乐的传承

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尤其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带来了人文环境的失衡和传统文化的丧失等问题。但是“任何一种文化都要在发展中生存,保持民族民间文化独特性,也必须要在创新中实现发展。为了保持传统而与外界隔绝,会断送文化汲取营养和不断发展的机会,最终也将断送文化遗存。萨满舞蹈当中原生态的舞蹈元素,是人们对生活、生命的深刻体会,其情感是人类共同的神所在,市场喜欢这些人性的东西。但这些东西有时过于繁杂,我们采撷其中精华,像串珍珠项链一样串起来,它就更能打动人。锡伯族的萨满舞最突出的特点是质朴、生动,风格粗犷遒劲,动作刚猛有力。舞者萨满看起来像是乱蹦乱跳,大喊大叫,其实内中包含着很强烈的人体律动。舞蹈中的所有动作都遵循各自特定的节奏在进行,重与轻、快与慢、停顿与连续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独特的舞蹈语言,形成萨满舞的风格特点。由于萨满舞是萨满自我表现的舞蹈,所以随意性也比较大,萨满在表演中的即兴发挥,也会给萨满舞带来一些新的变化。而且萨满舞蹈常在众人围观的场合举行,所以也受到锡伯族民间舞蹈“贝伦”的一些影响,舞蹈里加入贝伦的抖肩、踏步、颠步等舞蹈动作,鼓点里也增加了锡伯族民间乐器墨克纳琴(口弦的伴奏。而且锡伯族的萨满舞需要特定的服饰和道具,有关萨满服饰和道具的来源及其制作过程,在萨满歌里都有生动的记载。但是目前会跳锡伯族萨满舞的人已经很少,现在只剩下82岁高龄的吴景石会跳比较完整的萨满舞。所以。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保留其基本的东西。

结语:

原始深厚的萨满文化像是一株灿烂花朵在我国北方中生根、发展。其文化内容以及它所反映满族和其他民族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而丰富,艺术性强,有真实感,犹如一座蕴藏丰富的矿山,影响着后世。

Xibe Shaman inheritance and application of Sacred Songs

Xibe,is a minority within China,and ancient and modern Manchu Xianbei a certain relaetionship.Xibe a population of 172,847 peopl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the Four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Main Figures" (the 3rd), November 14, 1990.、],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China's Liaoning, Jilin and Heilongjiang Province and Northwest China's Xinjiang Autonomous Prefecture and the ho Charles Buerxibo.Long-term system in the clan society Xibe, formed a nature worship and ancestor worship as the main content of shamanism.Historically, each of Harrah Xibe family have their own shaman, to serve the needs of the Saharan population, the main ceremony is only for patients at Shamanic Ghost governance and worship ancestors.Ask us

through the historical, economic, and religious belief, ritual, shaman music, etc. compared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haman music culture.

萨满民俗文化

、萨满民俗文化 (二)萨满跳神仪式的体现 萨满是天神的代言人,又是精灵的替身,把所有类似宗教职能的特点都融于一身,既代表人们许下心愿,又为人们排忧解难,尤其是他们还担负着与诸灵界接触、沟通的职责。但是,神灵的思想和启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理解和接受的,只有通过萨满的中介才能达到目的。萨满经过激烈的狂躁不安以后,进入半昏迷状态的忘我阶段,然后神灵借此显灵,说出所谓的神的旨意。因而,萨满被认为是这种原始宗教教义最具权威的解释者,能保佑人们平安免除灾难的神灵的代表。萨满跳神是萨满教最基本的宗教仪式,跳神的职能主要是祈禳与祭祀,为患者治病、为死者祝福等,这些仪式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得到了生动而具体的展现。 1.祭祀是萨满跳神的主要职能。为氏族祈福,通常在春秋两季跳太平神,为了全氏族的平安、兴旺,萨满必须主持大型的祭天和祭诸神仪式。《额尔古纳河右岸》未写到此类相关的大型祭祀活动,却描述了祭祀玛鲁神(总神)的仪式。一般来说,我们打到熊或堪达罕时,会在尼都萨满的希楞柱前搭一个三角棚,把动物的头取下,挂上去,头要朝着搬迁的方向。然后,再把头取下来,连同它的食管、肝和肺拿到希楞柱里玛鲁神的神位前,铺上树条,从右端开始依次摆上,再苫上皮子,不让人看见它们,好像是让玛鲁神悄悄地享用它们。到了第二天,尼都萨满会把猎物的心脏剖开,取下皮口袋里装着的诸神,用心血涂抹神灵的嘴,再把它们放回去。之后要从猎物身上切下几片肥肉,扔到火上,当它们“吱啦吱啦”叫着冒油的时候,马上覆盖上卡瓦瓦草,这时带着香味的烟就会弥漫出来,将装着神像的皮口袋在烟中晃一晃,就像将脏衣服放到清水中搓洗一番一样,再挂回原处,祭奠仪式就结束了[8]。 小说文本中最为悲壮、给人震撼最深的是妮浩萨满跳神求雨的场面。 2.治病招魂是萨满最经常、最大量的宗教活动。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不仅是萨满文化区域内各民族行为的直接动力,也是其精神和情感中最关心的问题。萨满跳神因为具有驱病消灾的世俗实用功能,满足了人们祈望健康的生存需求,因而在东北民间具有广泛性和普适性。在萨满世界中,受惊吓失魂的事时有发生。凡是人有昏迷、发呆发愣、小儿受惊、梦游、癔病、精神失常等,一般认为都是游魂走离造成的,这时就要萨满招魂。关于萨满跳神治病的宗教活动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也有极为详细、生动的描绘。作品一开头就讲,“姐姐列娜在秋天生病了,发着高烧,不吃不喝昏睡着,说着胡话。父亲在希楞柱的东南角搭起了一个四柱棚,宰杀了一只白色的驯鹿,请尼都萨满来给列娜跳神。他一边舞蹈一边歌唱着,寻找着列娜的‘乌麦’(小孩的灵魂)。他从黄昏一直跳到星星出来,后来他突然倒在地上。他倒地的一瞬,列娜坐了起来朝母亲要水喝,还说饿了”[10]。对于这样的描述在作品中不只一处,而且除了给人治病还有萨满跳神为驯鹿治病的描写。迟子建不惜笔墨描绘了萨满治病招魂的全部细节,从萨满治病的禁忌(不许点灯)、跳神的服饰(彩色神衣)、法具(神鼓)、神歌以及神奇效果等方面细致再现。尤其萨满治病时所唱的神歌融音乐、诗歌于一体,起着表达感情和渲染气氛等多种功能,既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民间艺术。整个治病过程,让我们看到萨满跳神所具有的科学无法解释的神秘力量。日伪统治时期,尼都萨满用跳神的方法杀死日军战马,让日本人大为吃惊,而他自己则因体力耗尽而死亡。同样的仪式,尼都萨满不仅用来治病救人,更是以此来对抗日本人,显示出抵御外敌入侵的那份正义感。 3.超度亡灵是萨满的又一职能。萨满教灵魂观念直接影响到北方民族的葬式及葬礼习俗,呈现出特色鲜明的丧葬文化景观。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向我们描述了鄂温克族特有的葬式———风葬。“我们这个民族没有存活下来的孩子,一般都是被装在白布口袋里,扔在向阳的山坡上。那里的草在春天时发芽最早,野花也开得最早”[11]。对于夭折的小孩的葬式,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天葬(风葬)。“那个时候死去的人,都是风葬的。选择四棵挺直相对的大树,将木杆横在树枝上,做成一个四方的平面,然后将人的尸体头朝北脚朝南

锡伯族传说

锡伯族传说与民俗综述 姓名:徐文滔学号:2008041023 班级:08级4班 摘要:锡伯族传说是锡伯族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它往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锡伯族传说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与历史价值,与锡伯族远古的生活和历史有密切关系,是研究锡伯族早期社会风俗习惯等很重要的文献资料。锡伯族传说与民俗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涵现。锡伯族的传说中蕴含着锡伯族独特的风俗习惯,而锡伯族的风俗习惯中也隐藏着锡伯族的传说。 关键词:锡伯族传说民俗 传说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现实性,所反映的内容与一定的社会生活、历史事件、信仰共识、民俗事象紧密结合。锡伯族传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它们大都寄寓着锡伯人对自己本民族的敬仰和热爱。大致可分为人物传说、历史事件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如《喜利妈妈的传说》、《海尔堪玛法的传说》、《西迁节的传说》、《抓嘎拉哈的传说》等。其中有些传说与神话相互交织在一起,如《喜利妈妈的传说》、《海尔堪玛法的传说》不仅体现了锡伯族的民俗,也表现出锡伯族人民对祖先的崇拜之情。本文现对这三类锡伯族传说与民俗的关系分别给以阐析和解说。 (一)锡伯族的人物传说与民俗 在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民族的古老传说中都有一个被神话了的女人。同女娲造人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战胜严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在不断演化和传说的演绎中,这些女人被部落人民神化,渐渐成为一个民族祈求人丁兴旺的祖神。例如喜利妈妈的传说:故事讲述在大兴安岭的一座山洞里生活着一个狩猎部落,部落里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喜利。一年,男人们出去打猎,长久不归,老人和孩子们面临饿死的危险,喜利姑娘在海尔堪的帮助下,带来大量的食物救活了大家,使这个狩猎部落得以生存繁衍。从此人们把喜利奉为自己的祖神。喜利妈妈在原始社会时代是记录世系的象征物,后逐渐演变成“子孙保护女神”,被人们虔诚供奉,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无文字时代结绳记事的家谱。由“天地绳”和象征物两部分组成,“天地绳”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上系小弓箭、布条、嘎拉哈等象征物。家里生了男孩要在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象征长大后弓马娴熟,能成为好猎手或勇将;生了女孩要栓布条,象征善做衣物和成为持家的能手。现如今,锡伯族人仍然保持着对喜利妈妈的祭祀传统仪式。喜利妈妈的祭祀方法也具有一定的特点。喜利妈妈在除夕从口袋中取出,从房间的西北墙角斜拉到东南墙角,家长带领全家人为其烧香磕头,到二月初二再装回袋中,挂回原处。 锡伯族对喜利妈妈的崇拜,其主要原因也很简单明确,首先,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对远古时期母系祖先的崇拜,是“母系祖灵上升为神灵”的意思反映。其次,喜利妈妈是一位为了锡伯族繁衍向自然与社会所降临的大灾大难,进行了英勇斗争的英雄,所以锡伯民族信奉她为“女祖先”神。再次,喜利妈妈是庇护、保佑自己子孙后代的神灵,具有降福本民族的神秘力量。 还有些锡伯族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阐述了他们的传奇事迹和遭遇,表达了人民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崇拜和引以为傲的情感。例如海尔堪玛法的传说:早先年,锡伯族的老祖宗,住在大兴安岭的南坡一代,靠打猎捕鱼为生,常常受到住在大草原上的匈奴人的欺负。锡伯人被逼无奈,只好奋起反抗。但惹恼了匈奴人的可汗,可汗要发兵攻打锡伯人,锡伯人连夜北跑。牧马能手和神射手海尔堪的带领下锡伯族人民在山脚下朝阳的地方安了新家。但是,好景不长,锡伯人的住处被人发现了。海尔堪和同族人中的青年集合在一起于敌人激战了三

论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歌舞

满族研究2003年 第4期论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歌舞 赵凤山 (铁岭市群众艺术馆,辽宁 铁岭 112000) 摘要:二人转是东北古老的民间演唱艺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观点。作者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教歌舞形式的观点。本文从二人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音乐唱腔来源于萨满神歌、舞蹈动作来源于萨满舞蹈、曲目唱段多成萨满神歌中来、曲目中表现的古老婚丧习俗来自萨满文化、二人转是东北满汉文化融合的结晶等六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证明了二人转与萨满文化的渊源关系。观点新颖,说服力强。 关键词:二人转;起源;萨满歌舞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2003)04-0065-08 二人转是东北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有的说“二人转”来源于“莲花落”;有的说源于“打连厢”;有的说来源“秧歌”;有的说“莲花落”打底,“秧歌”镶边;有的说“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还有说“秧歌”打底,“百戏”镶边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只好悬案于历史。 笔者近二十年来涉猎东北满族民间术术品收藏与对东北满族民俗文化的研究,历经较长时间查阅大量图书资料、走访调查、研究论证,终于对二人转的历史渊源、文化特征等理出一个较清脉络,并从文化形态学和比较文化学角度,力求揭示其发展渊源和历史面目。 以下从六个方面阐述二人转起源于萨满教歌舞文化: 一、二人演唱形式是萨满教祭祀歌舞形式的承袭。 二人转产生年代约在清代前期,通过二个演员说、唱、做、舞、绝等表演手段的综合艺术,早年二个演员扮“上装”、“下装”,其上装男扮女装称“包头”,下装男扮“丑角”。统称“一付架”。这两个演员歌舞表演形式和北方萨满祭祀歌舞中大神、二神演唱形式、形态基本一致。祭祀歌舞中大神为主神(女),二神(男)为帮神,和二人转同样“下装”(男)围着“上装”(女)转。通过分析比较可见二人转最早来自萨满教祭祀歌舞演唱形式。 萨满教诞生在北方原始母系氏族社会,最早“萨满”由女酋长担任,随着时间的推移父系氏族社会的出现,也出现了男萨满(男酋长担任)。由于那时受女神权习惯势力的制约,故男人当“萨满”必须装扮成女人的样子 。祭祀时脸要涂黑,并在神帽的帽檐部缝上很多皮条遮面等。这就是东北二人转早期’男扮女装”,面涂黑色的历史由来。 二人转早期化妆与装束:“上装”头上包一块青布,戴上五朵大红花和用玻璃珠子串成的齐眉帘子戴在脑门上。还有一类 — 65 —

锡伯族民间故事

锡伯族民间故事 接生婆的奇遇 ——永寿林 阿尔潭扎布大叔是我们村里最能讲故事的人,他肚子里有许许多多锡伯民间的传说。这天,他又在给大家讲故事了: 深秋的夜来的很早,刚吃过晚饭,就掌灯了。户外时常听到狗的叫声,可叫了几声就歇了,也许狗也觉得天色已晚了吧?! 突然,从村子的南边听到急切的马蹄声,这马蹄声虽有序而有些碎,由远而近,蹄声愈来愈逼近村口。顿时,各家的狗用不同的声音叫了起来,狗的叫声淹没了马蹄声。不到一会儿,这辆马车就到村东头的春花接生婆家门口停住了。 马车是前后四匹白色长鬃毛马,套在一辆俄国式的“皮力斯卡”车上,用白帆布罩起了蓬,车后面站立着两个人,看起来象是一个护兵。有一个是赶车的,坐在前端,双手持着缰绳,鞭子横握在右手上,看上去象个木偶,只有看到白马的头部的摆动带动缰绳,赶车人的手联动才知道他是个活人。也许这才是他们的规矩呢! 这家是方圆百里皆知的接生婆家,女主人名叫春花。 主人家的女儿呵斥着拴在棚子下的狗,让客人进屋,两人一前一后地进到了春花接生婆的厢房。前面的有个三十来岁,中等个头,目秀面善,精练聪明,微笑的眼睛里总是透露出丝丝温情友善和利落干练,看起来像个绅士。可是春花大妈从来没有见过这个人。这位青年左手脱帽,双手放在膝盖上向春花接生婆一边作揖一边说:“我是南边水磨沟的,家里媳妇生小孩难产了,听说春花大妈接生手艺高超,特来邀请,现在产妇母子的安危就落在您的手中,请您救救他们母子吧!”这位青年人有些激动,双目凝视着春花大妈,眼睛里透出那种无奈并渴望的目光,立在门口边,用乞求的目光看着一会大妈,慢慢地低下了头,弓着腰,双手放在前胸。他的随从紧紧跟在这位青年人的身后,低着头,帽子压得很低,看不清他的面目,双手托着一个大的包袱,这时候这位青年人从随从手中接过这包东西往前走两步坐在炕沿边说:“若春花大妈出诊接生,母子健康,日后将重重酬谢。” 春花大妈赶紧收一收手中的针线活儿,看着这位来客,努力辨认着,并非常有礼貌地请来客上炕就座,但来客的青年人伫立在门边,这时春花大妈理一理粗黑并有些凌乱的头发,抬头看到坐在炕头对面一直在吸烟的丈夫。 春花是本村人,虽然四十七、八岁,可人很精明,除了从不大的双眼中看到她的精明之外,她那黝黑麻利的双手,罗列着、摆弄着家务,膝下有二男独女,女儿大了,说好了婆家。明年春天播春麦时就嫁了。丈夫忠厚老实,是村南何叶尔家的老小,生来也没有多少主意,什么事都是老婆作主。个头不高,不管是冬天、夏天,他有一个习惯总是披一件衣服,双手藏在衣服后面背着,嘴上总是叼着一根烟,烟瘾号称本村老大,春花大妈自嫁给他就叫

关于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摘要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他们独具特色的歌曲、节日保留了他们本民族的民俗文化。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和习俗,对保持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关键字:节日;歌曲;历史;文化;习俗;

Abstract Xibo is a minority in China. It ha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with the ancient Xianbei and modern Manzu. Its current population is nearly nineteen million!they mostly live in Yili, Xinjiang Autonomous Region Qapqal Xibo,Liaoning, Jilin and other provinces. Now the Xibo living in xinjiang has a population of 4 million people (of which Charles County Erxi Bo Buchanan 2 million people), about 5 million people in Shenyang, the rest are mainly settled in the northern provinces and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ir unique songs and festivals retains their native folk culture. It plays an important and active role for maintaining the diversity of our national culture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to understand their history, culture and customs! Keywords: festivals; songs; history; culture; customs;

跟我学锡伯族口语

跟我学锡伯族口语 乌市/郭尔佳(334670333)2007-11-2617:47:20跟我学锡伯族口语第一课 锡伯、满口语转写字母表 以后争取每天整理上传一课锡伯族口语学习内容 跟我学锡伯族口语第二课 1.a(叹)表示惊异;答应;啊 2.ame(名)父亲,爸爸 3.ambame(名)伯伯,大伯 4.ba(名)地方,土地 5.ma(形)粗;(语气)给(表示给予) 6.maf(名)祖先,祖宗 7.mame(名)奶奶,祖母 8.bi(代)我 9.fe(形)旧,陈旧 10.fi(名)笔 11.beda(名)饭,食物 12.em(数)一,一个 13.fa(名)窗户 14.bam(动)懒得(做),嫌麻烦 锡伯族口语第三课 1.nan(名)人 2.du(dou)(名)弟弟 3.te(名)现在,目前 4.mind(代)在我(手里),我(这儿) 5.ilam(动)站,立,停,止 6.nun(名)妹妹 7.tatem(动)拉,拽 8.dolum(动)倒,注入,灌 9.dulem(动)通过,渡过 10.dudum(动)躺下 11.ton(名)数字,数目 12.tem(动)坐,坐下,居住,住

13.lef(名)狗熊,熊 14.telem(动)张开,展开 15.nimem(动)疼,痛 16.lim(动)打开 17.bum(动)给 18.bo(代)我们,(名)房子,家 锡伯族口语第四课 heh妇女,妻子,母的 hel哑巴,结巴 meji一些,稍微 ajig小,微,袖珍 ambu大,巨,伟 aelim等候,承受,接受 alin山,山峰 aelhin名望,威望,名气,名声 aenem做什么,干啥 uxin农田,田地 teni刚才,刚刚,才 gehe姐姐,女士 ixhim抖落,抖动 taqixi学生 笔帖式(294770040)2007-11-2815:05:42 阿尔问=工作 依车满洲(147642920)16:33:22 下午 inenggi amala 额尔古伦父母原来是盛京(沈阳)熊岳人,1764年奉命西迁伊犁。1765年锡伯爱曼(部落)设为一昂吉,六个牛录。1767年增编两个部落后,按清政府颁发的旗纛的颜色编为八个牛录。额尔古伦父母被编入镶红旗(六牛录)。第二年(1768年)额尔古伦出生在镶红旗的这个农民家里。 额尔古伦从小为人忠厚,讲义气,喜读兵书,好武艺,勇敢而有谋略。十八岁他被选为披甲。在锡伯营严格的军事训练中,不到几年,他就脱颖而出,成为一名武艺高强 ,胆识过人的勇士。一次在卡伦巡查时,沙俄匪徒在我边境骚扰,抢夺我牧民的一群马匹,额尔古伦一人击败了二十名外寇,夺回了马匹。 还有一次,锡伯营总管图伯特到卡伦巡查,额尔古伦正好和入侵的外寇激战,他数次躲过敌飞镖,穷追不舍,将匪徒生擒过来。路上,匪徒想挣脱,拼命挣扎,额尔古伦稍一用劲,竟把他夹死在

《合唱歌曲集》曲目

附件2 《合唱歌曲集》曲目 (123首) 一、祖国颂歌 001、祖国颂………………………………………………乔羽词刘炽曲002、祖国,慈祥的母亲…………………………………张鸿西词陆在易曲003、爱我中华………………………………………………乔羽词徐沛东曲004、我爱你,中国……………………………………………瞿琮词郑秋枫曲005、我和我的祖国………………………张藜词秦咏诚曲秋里编合唱006、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曹火星词曲秋里编合唱007、新的长征新的战斗………………………………………乔羽词瞿希贤曲008、歌唱祖国…………………………………………………………王莘词曲009、红旗飘飘……………………………………………………………词孙楠曲010、我的中国心……………………………………………………………张明敏曲 011、龙的传人…………………………………………罗大佑词曲张明敏唱012、绿叶对根的情意………………………………………………………毛阿敏曲 013、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宋祖英曲 014、中国的春天……………………………………………………………张也曲 015、我爱你中国…………………………………………………………汪峰曲 016、爱我中华……………………………………………………………祖海曲 017、走进新时代……………………………………………蒋开儒词印青曲018、春天的故事……………………蒋开儒、叶旭全词王佑贵曲司徒汉编合唱

019、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020、让世界充满爱……………………………………………陈哲王健郭峰孙铭词郭峰曲 021、春天的脚步……………………………………………………任志萍词伍嘉冀曲 022、共和国之恋(合唱)…………………………………………………刘屹然词刘为光曲 023、爱的人间……………………………………………………王健词谷建芬曲024、爱我中华(合唱)……………………………………………………乔羽词徐沛东曲025、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宋青松词王佑贵曲026、春天的故事…………………………………………………蒋开儒叶旭全词王佑贵曲027、跨世纪的新一代……………………………………………………李幼容词刘磬声曲028、山路弯弯……………………………………………………李京利词黄磊曲029、去远方……………………………………………………王晓岭词铁源曲030、大海的故事……………………………………………………家承张辛词李嘉评曲031、太阳少年……………………………………………………王晨湖词宋小兵曲032、长江之歌……………………………………………王世光曲胡宏伟填词033、在希望的田野上………………………………………晓光词施光南曲 034、红旗飘飘(合唱……………………………………………………乔方词李杰曲035、团结就是力量…………………………牧虹词卢肃曲杨余燕编合唱036、我们心相连(合唱)……………………………………………………申溪词徐沛东曲037、留住阳光……………………………………………………韩景连词平安俊曲038、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合唱)贺东久任红举词朱南溪曲039、敦煌的故事(合唱)……………………………………………………陈日国词彭根发曲040、长城长……………………………………………………阎肃词孟庆云曲041、我的根啊,在中国(合唱)………………………………………………瞿琮词司徒抗曲042、准备好了吗……………………………………………………张意词李亮曲043、雪(合唱)……………………………………………………毛泽东词劫夫曲044、歌唱祖国…………………………………………王莘词曲(附罗平编配的钢琴伴奏)045、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附有钢琴伴奏)…………………………………周郁辉词寄明曲046、当兵的人……………………王晓岭词臧云飞、刘斌曲刘云厚编合唱

锡伯族的萨满神歌越传承

锡伯族萨满神歌的传承与应用 摘要: 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锡伯族现有人口172 847人1,主要分布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省和西北地区的新疆查布尔锡伯自治区县以及霍城。长期处于氏族社会制度下的锡伯族,形成了以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的萨满信仰。历史上,锡伯族的每个哈拉族各有自己的萨满,服务于本哈拉族群的需要,其主要只能是举行萨满祭祀仪式为病人驱鬼治和祭祀祖先。通过此问我们从历史、经济和宗教信仰、祭祀仪式、萨满乐器等方面的比较,来了解萨满音乐文化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锡伯族、萨满神歌、咒语、医疗作用 一、锡伯为何人? 锡伯族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民族。锡作为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也是是我国东北地区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颇具民族特点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锡伯族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社会民俗风情浓郁绚丽,反映在其民歌创作与咏唱中的内涵不但丰富而且极具民族特色。其种类可分为多种有表达年男女纯朴爱情的民歌系统,也表达青年男女纯朴爱情的民歌系列,其他诸如生活、叙事、萨满宗教等方面的民歌也有历经社会和时代的变迁,锡伯族形成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内涵深远、古朴通畅、特色鲜明,类型丰富且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锡伯民歌深刻地诠释并展现了锡伯族浓郁的社会风情。 民俗的民族性,是某一民俗有别与其他民俗的重要特征。在历史上,锡伯族先后和蛮、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蒙古、哈克等兄弟民族共居果。这些民族及其文化和锡伯族及其文化有过相互影响。但锡伯族作为独立的民族,仍保持了其民族行,成为祖国56个民族志一,也就是民俗中也明显地表现其民族。 萨满歌是锡伯族最古老的民歌,过去是萨满为人“跳神”治病时唱的原始宗教歌,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而流传在群众中的萨满歌大部分去掉了迷信的色彩,成为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作品主要有《霍里色·萨满招魂歌》、《阿尔坦库里》等。萨满歌从侧面反映了锡伯族的文化、历史,在歌词中夹杂着许多古语词,因此,它们在研究锡伯族文化、历史以及在研究萨满教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锡伯族萨满民俗音乐以及功能 1、自古以来, 人类创作的民歌浩如烟海, 包罗万象, 同时各有特定功能。如劳动歌、仪式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类型的民歌, 每一种歌不仅生动、简洁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和人们的心。理情感, 而且发挥着特殊特殊功能同时, 民歌也是人类最早的文学体裁之一, 其中浑融诸多复杂的民俗事项。萨满教产生于人类母系氏族社会晚期, 延续漫长世纪, 人们创造的神话、仪式、艺术(包括岩画、绘画、雕刻、舞蹈、音乐等) 、咒辞、祷辞、神歌等, 都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三号),1990年11月14日。

浅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浅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辽宁省地理位置独特,北接吉林、内蒙古,东接朝鲜,西接河北,南临渤海,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核心地带,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多以此为军事重地和重要后方。鲜卑族以朝阳为都城发展至中原,满族以沈阳为都城发展到全国,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蒙古族建立的元及北元,都以辽宁作为重要后方基地。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创造了辽宁独特的地方文化,积淀下了辽宁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 一、辽宁少数民族分布及自治概况 辽宁省是个多民族省份,其中汉族人口3710. 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664. 3万人,占巧.2%。全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和蒙古族共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其中满族人口占全国第一位;蒙古族人口占全国蒙古族人口居全国第二位;回族24. 6万人,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朝鲜族24万人,约占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的12%;锡伯族13. 2万人,约占全国锡伯族人口总数占66 %,居全国第一位。这

五个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9 . 5 %。所以,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以这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为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满族。辽宁是满族发祥地,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辽宁,主要分布在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等几个满族自治县所在的市和葫芦岛市。八个满族自治县(市)分别是:新宾、山由岩、清源、本溪、桓仁和宽甸,其中凤城、北镇撤县改市,满族自治乡、镇、街道88个。 二)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阜新和朝阳两市,分别占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76. 1%和%,分别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和33. 26%,两地合计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70%以上。两个蒙古族自治县是喀喇沁左翼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自治乡、镇、街道16个。 (三)朝鲜族。主要分布在辽河、浑河、太子河和鸭绿江流域以及大中小城镇和铁路沿线,主要居住城市是沈阳、抚顺、铁岭、营口、丹东等,朝鲜族自治乡、镇、街道12个。 (四)回族。主要分布在沈阳、锦州、鞍山、丹东、海城、开原等大中城镇,自治地方为建平北二十家子镇。 (五)锡伯族。辽宁是锡伯族的故乡,主要分布在

萨满教祭1

萨满教祭词、神歌的性质 作为蒙古萨满教基本要素的祭礼仪式,由礼仪的主持者、祭祀场所、祭祀器物、仪式活动和仪式活动中祀神的语言等因素构成,其中由仪式主持者"博"(男)或"依都干"(女)所创作诵唱的把神的语言,即是萨满教的祭词、神歌。蒙古族文学界一般将萨满教条词、神歌称作"萨满教诗歌",这一概念基本是按照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文学体裁分类所作的概括。从原始文化的观点看,远古的萨满教祭词、神歌是萨满教祭礼活动中萨满和神灵交流思想的语言,其目的和功能主要是宗教的,审美是宗教的附属部分,艺术是宗教的副产品。所以,准确地说,萨满教祭词、神歌是宗教、审美等多种原始文化的一种混合物,我们这里只是从审美方面研究其文学性。 策·达木丁苏荣在他所编写的《蒙古文学史》第一册中说,蒙古萨满教诗歌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作品。从流传到近现代的萨满教祭词、神歌看,这种概括有一定的正确性。 口头传承的祭词、神歌种类齐全,数量很多,无须多说。在口头传承的同时,确也有一部分较早记录的手抄作品书面传承下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记录成吉思汗祭奠礼仪和祭词、神歌的《金书》。据《成吉思汗祭奠》一书的作者考述,《金书》最早有元代大都的抄本,还有明代阿拉坦汗宫中的抄本,清代康熙三年、六十一年的抄本,乾隆三十一年的抄本等。另外,在清代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的斗争中,一些喇嘛高僧书面改写了一部分萨满教祭词、神歌,如十八世纪原乌兰察布盟乌拉特西公旗莫尔根庙活佛罗桑丹毕坚赞留下的基本属于萨满教性质的十几篇祭词等,应该属于书面作品。这一小部分作品划入书面文学的范围是可以的。但是,正如科尔沁地区的萨满所唱: 没有字的经, 职工是我的师傅传授。 没有书的经, 是我的师傅教授。 没有纸的经, 是我的师傅面授。 属于自然宗教的蒙古萨满教祭词、神歌,基本为师徒口口传授,具有口传文学的性质。 从世俗文学和宗教文学区分,萨满教祭词、神歌虽然属于宗教文学,但原始宗教属广义的民俗范畴,萨满教祭词、神歌和民间文学又存在着原生的密切关系。这不但表现在萨满教祭词、神歌同民间文学一样,具有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的特征,而且表现在相当一部分萨满教词、神歌向民俗民间文学的转化。蒙古民间文学中从萨满教祭词、神歌转化而来的祝赞词、风俗礼仪歌,特别是早期转化的祝赞词、风俗礼议歌的萨满教祭词、神歌,不但具有民间文学的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而且具有群众性,我闪都划入了民俗民间文学的范围。至于本章所写的宗教礼仪中由仪式主持者萨满诵唱的祭词不达意、神歌,应属宗教文学、宗教诗歌的范畴。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的基本特征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的基本特征 【摘要】科尔沁草原是蒙、汉杂居的地区,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相交融地带。蒙古族科尔沁萨满教受地域环境、生产方式和历史演变的影响,带有鲜明的文化特征,这一特征也影响了其音乐的特色。 【关键词】科尔沁蒙古族;萨满音乐;特征 蒙古族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青海、甘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其他散居在宁夏、河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区,现有人口4806849①。“蒙古”原为古代室韦诸部中一个部落的称谓。唐代的“蒙兀”、“蒙瓦”以及辽宋金时期的“萌古”、“盲骨子”、”朦骨”、“蒙国”等都是这个后来构成蒙古族核心部落名称的异译。蒙古民族源于古望崮可(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一个部落。蒙古的先民在山林草泽中,过着“滨散川谷,逐水草而处…每弋猎即相啸聚”埘的原始狩猎生活。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出自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族的铁木真在逐步兼并了分散在大漠南北蒙古各部落后,被拥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原先处于部落分散状态的族众,开始融合为一个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民族心理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科尔沁部是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儿及其后裔所属部落。14世纪,科尔沁蒙古人在额尔古纳河、海拉尔河和呼伦湖一带游牧;15世纪初,蒙古鞑靼部阿鲁台遭瓦剌部袭扰,哈布图哈撒儿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剌率部众东越大兴安岭以东的嫩江流域游牧,遂称“嫩江科尔沁”或称“嫩科尔沁部”,后来统称“科尔沁部”,成为兀良哈地较为著名的蒙古部落,北元时成为蒙古东部具有较大影响的独立势力。明万历二十一年(1693年),科尔沁部首领明安及内喀尔喀五部(扎鲁特、巴林、巴约特、翁吉剌特、乌齐埒特部)首领劳萨遣使者与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通好并进马匹、骆驼,是蒙古封建主中最早与女真人通使交往者。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科尔沁首领明安将女儿嫁给努尔哈赤,是蒙古封建主中第一个与后金联姻者。不久,明安率其他17个部落首领及3000军民归附后金汗努尔哈赤。 科尔沁蒙古族聚居于漠南之东,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特征的形成,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直接相关。科尔沁草原是蒙、汉杂居的地方,放牧和垦殖是科尔沁农牧交错区主要两个方式,是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的人类生产活动,这种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业文化的相互交融构成了科尔沁蒙古族独特的文化特色。②近十几年来,科尔沁蒙古族的萨满乐舞受到了音乐舞蹈理论界的关注。 1蒙古族萨满信仰的历史渊源 蒙古人的萨满信仰源远流长。《多桑蒙古史》载:“珊蛮者,其幼稚宗教之教师也。兼幻人、解梦人、卜人、星者、医师于一身,此辈自以各有其亲狎之神灵,告彼以过去、现在、未来之秘密。击鼓诵咒,逐渐激昂,以至迷罔,及神灵之附身也,则舞跃瞑眩,妄言吉凶,人生大事皆询此辈巫师,信之甚切。”(第31~

各类声乐考试曲目

小组课声乐曲目范围 第一学期 中国作品 序号曲目:中文(外文)作者(中文外文)音域出处 1 问萧友梅d1-e2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人民音乐出版社 2 花非花黄自b-e2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 3 踏雪寻梅黄自b-e2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人民音乐出版社 4 大海啊,故乡王立平c1-d2中国艺术歌曲选声乐教学曲库(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5 兰花与蝴蝶谷建芬c1-f2中国艺术歌曲选声乐教学曲库(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6 北风吹马克,张鲁b-g2中国歌剧曲选人民音乐出版社 7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刘为光c1-f2中国艺术歌曲选声乐教学曲库(下册)人民音乐出版社 8 渔光曲仁光e1-f2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一人民音乐出版社 9 卖布谣赵元任c1-f2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 10 睡狮黄自#c1-e2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 11 春绪应尚能b b-f2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 12 长城谣刘雪庵d1-f2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 13 思乡曲郑秋枫b-c2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吉林音像出版社 14 码头工人聂耳e1-d2声乐曲选集中国作品人民音乐出版社 15 比波尔哈萨克民歌e1_e2新疆名曲 16 牡丹汗维吾尔民歌d1-#f2新疆名曲 17 亚鲁维吾尔民歌d1_e2新疆名曲 18 牧羊歌王震之词李曦曲b e1-g2中国教学曲库中国艺术歌曲选第五卷.上 19 美丽的黑发姑娘哈萨克民歌d1-e2新疆名曲 20 白鱼维吾尔民歌d1-f2新疆名曲 21 阿莱巴郎姜一民曲e1-f2罗布泊 22 我的花儿新疆哈萨克族民歌c1-f2高师教材声乐曲选.中国作品(二)

锡伯族建筑 锡伯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锡伯族建筑锡伯族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锡伯族建筑早在清代,锡伯族就在东北及新疆形成了村镇。锡伯族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住宅和庙宇两方面,建筑的门框、窗和屏风上都会雕刻精美的图案,还有茶楼也是锡伯族建筑中较为特色的一种建筑,别具一格。茶楼是锡伯民俗风情园里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古色古香的内厅设计颇有新意,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由六七个农村妇女自发成立的锡伯民间歌舞队。为了继承和发扬锡伯民间歌舞,她们从察布查尔县城文工团请来了退休的老演员葛峰晓为她们指导。在没有服装和资金的情况下,这些妇女自己想办法克服。现在,每当游人进入茶楼,她们都会表演具有锡伯族风格的歌舞。锡伯族的庭院大小不等,有的面积三四亩,有的则七八亩。庭院都是南北长方形,四周都栽有各种树木。庭院都用矮墙围成,以防牲畜家禽进入。庭院一般都以住房为中心分成前后两院。前院小、后院大,前院一般都种有果树(苹果、杏、桃、枣、葡萄等)和各种花卉。为防止家禽入院乱窜,大部分人家又把前院围以几十厘米的小矮墙,并安上小巧的木门。有些前院大者,把牛羊圈、草棚修在前院一角。在前院紧靠住房的旁边,一般都搭上固定棚,安锅灶,以便夏日天热时做饭用餐。出口处一般设在前院。后院比较宽大,都种果树、杨树、榆树、蔬菜、玉米等。大部分人家把牛羊圈、猪圈、鸡窝、菜窖、停车场等修在后院。锡伯族的住房日益向砖木、钢筋水泥结构相结合的房屋发展。过去的那种从清代遗留下来的人字形大屋顶房,已被淘汰。个别村庄只是作为文物保留。这种房屋的造型是从满族学来的,它的造价较高,用工、用料

较多。现在的住房,逐渐趋向砖木结构与“来兰皮”结构相结合的房屋。有许多房屋,钢窗、钢门取代了木窗、木门。个别农户还盖了楼房。

我所认识的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我所认识的锡伯族的民俗文化 摘要: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有一定的关系。有 一种说法说沙俄曾以此名称创造北亚的新地名:西伯利亚。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关键字:锡伯族历史风俗文化歌曲 我所认识的锡伯族: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淡化了自己的风俗习惯,而新疆查布查尔地区的锡伯族,至今还完整地保留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浓厚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经过与兄弟民族的长期交往,取长补短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主要从事渔猎和农业。锡伯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族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锡伯文是民国36年(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改变而成的,一直沿用至今。 锡伯族人喜爱骑马射箭。因而,锡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誉。他们能歌善舞,“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人的后裔。锡伯族与北朝拓跋鲜卑有相同的图腾——“鲜卑兽”(瑞兽),又称“鲜卑郭洛”。 锡伯族以米、面等为主食,也食用奶茶、酥油、牛肉、羊肉等。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清代,锡伯族男子服饰与满族服饰大体相同,多着左侧开衩的长袍和短衣,戴圆顶帽,穿白袜绣花鞋,喜欢戴耳环、手镯、戒指。老年妇女在春夏秋多包白头巾,冬季则戴棉帽,帽沿缝上海豹皮,叫做“坤秋帽”。姑娘只留一条长辫子,从背后正中垂下。结婚后梳双辫,盘结在头上。清朝末期,服饰逐渐与汉族相同,只有伊犁地区的锡伯族妇女至今仍保持着穿袍的习惯。 锡伯族十分注重礼仪,也有一些禁忌。比如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能从衣帽、被子、枕头上跨过;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严禁拍桌打碗;媳妇不能与公公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递刀给别人要刀尖朝自己,刀把朝对方,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锡伯族能歌善舞。最喜爱的弹拨乐器叫“冬布尔”,演奏时,将琴抱在怀侧,用右手指弹拨。音色近似冬不拉,用于独奏、合奏和舞蹈伴奏。口弦也是锡伯人爱用的吹奏乐器,又称口琴、口簧、响蔑,锡伯语称为“玛肯”。演奏时,左手将口弦置于唇间,右手弹拨簧舌尖端,以气振颤发育。曲调一般是即兴创作,音域较窄,音色优美,是锡伯族儿童和妇女喜爱的乐器。 鲜卑兽――类马似牛,吻上生角,背上长翼。是北方鲜卑等游牧民族喜爱的装饰。传说东汉鲜卑人南迁时,曾引导他们走出大兴安岭,平安到达南方大泽。因而成为鲜卑人崇拜的图腾。锡伯族先民曾以此为准钩绘出图案。 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是"杜因拜专扎坤节",也叫"四一八"节。其来历是锡伯族历史上的西迁。1764年4月18日,沈阳等地的锡伯族官兵及亲属共3 275人受朝廷调遣,去新疆屯垦戍边。历经了一年半的长途跋涉,才来到伊犁河畔建立新家园。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锡伯族同胞从四面八方汇集在一起,赶庙会,唱山歌,举行各种文体活动。四一八是锡伯族人民不可忘记的民族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这一天,人们都将隆重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把这一天定为自己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锡伯族的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盛装,欢聚在一

中国各民族简介

民族介绍讲稿 同学们好,很高兴能够在这为大家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了解民族风俗。 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人民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华大地上,共同为中华文明和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贡献自己的才智。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在全国各地,经济、文化发达,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满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渔牧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回族:主要聚居在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壮族:分布在广西、云南等地,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锦”享誉海内外,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湖北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刺绣、蜡染和银饰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蒙古族: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地,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藏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肃等地,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土家织绵以其“色彩斑斓,做工精巧”闻名于世。 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喜食“砣砣肉”,爱饮“杆杆酒”,舞蹈音乐独具特色, 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 瑶族: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等地,主要从事山地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 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关于经营农业。 哈尼族:分布在云南,主要从事农业,善于梯田。 哈萨克族:分布在新疆,主要从事畜牧业,善刺绣,绣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黎族:分布在海南省,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傣族:分布在云南,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畲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主要从事农业,除种水稻外,还普遍种植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 僳僳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等地,主要从事农业。 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主要从事农业。 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 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 拉祜族:分布在云南省,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水族:分布在贵州、广西等地,主要从事农业,善种水稻和糯稻。 佤族:分布在云南,从事农业,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国民族舞蹈中获奖。

萨满音乐历史探究

萨满音乐历史探究 作者:孙丽华单位:白城师范学院 元朝以来,萨满音乐的发展形态 萨满博曲是在蒙古族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漫长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演变和发展成熟的。博曲中时而出现的变化音不但给宗教仪式带来了特殊的现场效果,也很符合音乐内在氛围和情绪;蒙古族萨满神歌是烧香跳神时萨满所唱的歌,始终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喝喝咧咧,似唱似说,乐中舞,舞中歌的表现形态。萨满神歌有两种:一是“祝神”。代表人间唱给神的歌。内容多为美好理想、祝福、吉祥之类,主要用于祭天神典礼之家祭的仪式里;二是“领神”。在祭祀活动中代表神而唱之歌,与祝神相配合,形成对答,互相呼应的形式。蒙古族萨满神歌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它的音阶调式、节拍节奏等诸方面。 (一)音阶调式:神歌的旋律基本围绕着各组三音列上下左右回旋,曲调平稳,同音反复较多,主旋律有序进行,乐曲相对稳定。萨满调可分为叙述性音调和舞蹈性音调,两种风格各异的萨满调适用于表现诗词歌曲的抒情与舞蹈的动作性的不同需要。 (二)节奏与节拍:鼓点的快慢与强弱的变化是整个节奏节拍的生命所在,而鼓声的高低和音色变化就好像旋律的灵魂。满族萨满神歌的节奏体现在神鼓的演奏中,可分为规整节拍与自由节拍两种节拍形式。规整节拍中单拍和复拍均有。自由节拍分两种:一种有板无眼类似汉族戏曲的紧打慢唱,多用于吟诵类曲调中;一种无板无眼,节拍自由,常作为引子出现于宣叙类曲调。配合各种节拍(包括二拍子、三拍子、

混合拍子)的使用,造成萨满音乐的旋律多变,层出不穷。 解放后萨满音乐歌舞的演变 (一)神歌转变:萨满神歌的表现形式,源远流长。现在我们国家的东北民间戏曲艺术和北京的子弟书,还有东北大鼓,其艺术起源都可以追溯到萨满神歌的原始风韵。 (二)安代舞转变:原始萨满音乐里,专门给人治病去邪的“安代”舞,转换成现代人们节日里赏心悦目的民族舞蹈,给人们一种清新的享受。萨满音乐中那种庄严的宗教式的音乐,也换上了现代人高级的审美活动色彩,适合现代人崭新的生活面貌。 1.绕树、围圈的形式《蒙古秘史》中记载有,铁木真与扎木合二人以互赠拐骨、互换腰带的形式结成“安达”,在他们结为“伙伴”后,其部下随即“绕蓬松茂树而舞”,“踏出没肘之蹊,没膝之尘埃”的庆贺结盟成功的那种欢庆、热烈的场面。据安代舞研究者称,阴山岩画和古墓葬内的彩陶中,均有绕树、围圈这一舞蹈形式,例如,在阴山托林沟中段西边,有一条小山沟,这一地段的石壁上刻一幅原始舞蹈图,画的中央有四个系着长长尾饰、牵臂踏地而舞的人形,动作一致。可见,古老的蒙古民族确有绕树而歌的形式。 2.踏、顿足的动作特征《蒙古秘史》中记述的踏足、顿足“迭不色”(蒙古舞蹈一词,古代称“迭布色”),说明蒙古人最早的安代舞是从人脚上开始的。“踏”本身就是膝部以下的动作,踏破表明“踏”的节奏的强烈程度、节奏的速度,加上欢快活泼的音乐伴奏,表明了蒙古族先民们豪放、彪悍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