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三棵树》教学设计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范文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三棵树》的主题思想,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自然、生命、人文的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主题,分析课文结构,掌握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情况。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列出自己认为的重要语句和段落。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2)讨论内容:课文主题、结构、表现手法等。
4.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5.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作业布置(2)学生自主选择一篇课文,进行仿写练习。
四、教学反思2.针对不足之处,教师进行调整和改进,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教学资源1.课文《三棵树》2.相关背景资料3.教学课件六、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2.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读后感质量较高,仿写练习有一定创意。
3.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主题有深刻认识,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七、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的树木,观察树木的生长状态,了解树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开展以“保护树木,爱护环境”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三棵树》,分析了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对课文内容有较深入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了敬畏自然、生命、人文的情感,增强了环保意识。
《三棵树》教案

《三棵树》教案得缺憾,有了树让他觉得'弥合了我与整个世界的裂痕',关于果树的描写也是本文最为欢快的章节。
这说明他觉得没有树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者渴望完整,因此不断寻找,也因此作者在文中说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只有这样才有完整的生命形态。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有树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呢?你如何理解?明确:树的意象,并不仅仅是树,而是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
人类要改善自己的生存质量,就不能不牺牲一些植物;而植物的减少,又降低了人的生存质量。
这是人类生存的困惑。
这种困惑在作者看来,是很难解决的。
正是因为这样,当作家找寻他那第三棵树的时候,那棵树,那棵已经死亡的树,却在冥冥之中呼唤着他。
这种呼唤,从客观上来说是悲观的,从主观情感上来说,则是一种不懈的追求。
树是自然的物化,是自然的代表,因此呼唤我的树也是呼唤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环境,呼唤对树(自然)的珍惜和感恩。
3.如何正视自然?联系现实,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请学生尝试举例说明。
4.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明确:伤感、无助、无奈。
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的主旋律是一种无助的呼唤与渴望,对完整生命形态的热切的期盼。
二、总结1. 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2. 人与树的依存关系3. 对生命的思考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三、拓展训练,能力迁移口语表达练习题:请对照作者通过本文传达出的思想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三棵树》教案(精选13篇)

《三棵树》教案(精选13篇)《三棵树》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一)、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 结合文中语句分析。
苦楝树--幼小无依枇杷树--含蓄深沉石榴树--热烈奔放讲述'鸟儿、孩子'。
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二)、情感把握。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教师补充:最早在作者的想象中的树是很高很挺拔的挺立在原野上的,有着绿色的冠盖和褐色的树干。
但是这只是作者的想象,在现实中作者多次提到“我”没有树,这让“我”怅惘,成了“我”的隐痛,成年后我见过了很多树,但是那都不是我的树,这不由的将读者的思绪引向一个悬念:那么作者的树到底在哪里呢?在迁居新居之后,“我”得到了“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两棵树。
在作者欢快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其实无论石榴枇杷,还是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树,枝繁叶茂的树。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

高中高二选修《三棵树》教案一、课程目标本节课将通过阅读《三棵树》这篇短篇小说来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文章大意,理解文中主旨,想象文中情境;2.分析文中人物性格,形象描写以及情感表达;3.学习有关小说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并运用于文本分析;4.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思想感情认识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1. 知识点讲解小说定义及基本要素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是以表现人类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小说包括故事的情节与人物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内涵等多个方面。
其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是小说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是小说创作的重点。
《三棵树》的主题和结构《三棵树》是一篇短篇小说,它的主题是家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生命的珍视。
该小说的结构为三段式,即第一段描述两株灌木、一棵临近生命的树和一只小鸟;第二段描述聪明的麻雀和善良的女孩之间的互动;第三段则体现出故事中的主旨。
2. 阅读分析通过朗读短篇小说《三棵树》文本,帮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并详细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情感表达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3. 任务设计通过阅读分析以及小组讨论来完成以下任务: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故事结构;2.思考故事主题,讨论人与自然和家庭之间的关系;3.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及情感表达;4.辩论:女孩的做法是否正确?4. 写作训练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思想感情认识和表达能力。
1.练习描写,让学生描写场景、人物的形象和情感;2.练习写作主题,让学生写出有关家庭和自然之间的关系;3.练习写作篇章,让学生写出一篇文学作品。
5. 思考与探究通过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关小说、人生和社会的问题:1.学会尊重生命,爱护自然;2.了解家庭的意义和作用,学会尊重亲情和家庭价值;3.了解社会责任和个人担当,学会在自身范围内做出积极的贡献。
三、教学实施1. 教学步骤1.学生阅读短篇小说《三棵树》;2.教师讲解小说定义及基本要素,学生做笔记;3.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故事情节和结构;4.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及情感表达;5.教师辅助,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来分析女孩的做法是否正确;6.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故事主题与人与自然、家庭之间的关系;7.学生展开写作训练,并完成写作任务。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三棵树》教案设计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教师是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很重要的一环,可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却一直是一个难题。
为此,本篇文章将结合小学生阅读的特点和《三棵树》这个具有启发性的故事,设计一份简单而有趣的教案,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三棵树》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写作意图,并能从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
3.学生能够通过阅读《三棵树》并领悟其中的道理,培养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深入了解《三棵树》的主题和作品背景,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步骤Step1. 情境引入教师可以请学生们围坐在一棵树下,说一些与大自然和树有关的话题,例如:“你们最喜欢什么季节?在那个季节你们最希望去哪里?”等等。
通过引导学生们聊天,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大自然的美好和重要性,从而进入到《三棵树》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中。
Step2. 故事阅读教师可以给学生们现场讲解《三棵树》的故事情节,或者请学生们自己阅读故事。
教师要提醒学生们,读故事不要跟读,要理解故事情节,自己思考,尤其是对故事中那三棵树的去留理由要仔细思考。
Step3. 找出故事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教师指导学生们找出《三棵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例如老人为了筑房铲掉了树,父亲为了乘船建造甲板铰掉了树,而来到林子里和神聊天的小男孩与树成了亲密的朋友等等。
学生们需要注重理解书中的这些情节,并在讨论中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从事物之间的联系来了解世界的方法。
Step4. 学生阅读故事的感悟小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你是如何看待那三棵树的去留?你觉得神荣耀甲板最后被用来做什么了?你觉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等等。
探究《三棵树》主题的阅读教案设计

探究《三棵树》主题的阅读教案设计一、教材信息本教案设计的阅读教材为《三棵树》。
《三棵树》是克罗地亚作家刘易斯·卡努拉的代表作,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广泛。
该作品通过讲述三棵树的故事,揭示了什么是真正的爱与牺牲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棵树》故事的主要情节;2.理解主人公爱的表达方式和牺牲行为的内涵;3.探究《三棵树》中传递的爱与牺牲的主题。
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可以针对《三棵树》这个题材,让学生们谈论一下自己对爱和牺牲的理解,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思考方式。
2.阅读活动第一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语言,简要介绍这个故事的背景、主要人物、事件等。
然后进行集中阅读,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三棵树》这篇文章。
第二步,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别阅读故事的不同部分,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交流自己对爱与牺牲的理解。
第三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些书面活动,比如说写一篇书评、剧本、或者是根据故事情节构思自己的故事,以此表达对主题的理解。
3.深度探究活动教师可以分析小组讨论的结果,看看学生们对爱与牺牲的主题有什么共同的认识与看法,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深入探究主题的内涵。
例如:1.在故事里,父亲给孩子们的礼物包含哪些关键词,他分别代表了什么?2.人们爱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孩子们为什么觉得父亲不够爱他们?父亲在故事中如何展现出他的爱?3.为了孩子,父亲为什么不惜一切代价?4.孩子们与父亲的角色分别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教师可以总结本次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的主题进行回顾,强化他们对爱与牺牲主题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思考能力。
2.针对主题设计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探究。
3.采用小组讨论与书面表达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合作与创新。
4.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七三棵树教学建议

做学问的功夫,是细嚼慢咽的功夫。
《三棵树》教学建议
一、预习指导
让学生课前阅读此诗,并以诗中的“三棵树”为本事,编一个“我”与“树”之间的小故事。
二、作品讲解
1.“拟人”手法的使用,给这首诗带来了一种强烈的感情色彩,让学生找出诗中的具体段落,讨论其中的情感色彩。
2.诗歌的表达不一定是合乎逻辑的,前面说三棵被伐倒的树是“三条盲汉”,后面又说树的“两个伤口像一双眼睛”,这两种“比喻”之间有什么矛盾?
3.分析诗中“我”的态度、情感的变化:开始“我”是一个旁观者,但随着观察的深入,“我”也被卷入了现场,感情彻底地投入(“我”愿意与树厮守),最后又是无言的离别。
三、扩展与比较
1.组织学生讨论,对砍伐树木的行为,诗人有一种无声的批判,但诗歌的含义更为深广,不仅书写了被砍的树木的伤痛,也表达了对世界上一切受伤害的人和事物的真挚同情。
2.本诗采用拟人化的写法,让树木有了人的感觉和心理。
回忆学过的诗,看看哪些也使用了相似的手法,进行参照阅读。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来的光泽。
高二语文课文《三棵树》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课文《三棵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理思考。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体会其作用和效果。
3.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象征手法,体会哲理。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老师通过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否见过树?树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阅读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分析课文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三棵树分别代表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第一棵树代表现实,第二棵树代表理想,第三棵树代表哲理。
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树皮”“树叶”“树根”分别象征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树皮象征现实的外表,树叶象征理想的追求,树根象征哲理的根基。
4.课堂讨论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课文中的三棵树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5.写作训练老师布置写作任务:“请同学们以‘我心中的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学生写作过程中,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6.课堂小结学生反馈学习心得,老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四、作业布置1.复习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收集关于树的诗歌、散文,进行阅读和欣赏。
3.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内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阅读、分析讨论、写作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象征手法,体会了哲理。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3.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下一节课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如探讨树的象征意义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六、教学资源1.课文《三棵树》2.相关诗歌、散文3.写作素材七、教学时间1课时八、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语文《三棵树》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三棵树》教学设计
高三语文《三棵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二)、朗读文章,把握大意。
(整体感知)
1、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什么?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我”生命中遇到的三棵树。
2、三棵树是指哪三棵树?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3、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它们象征了人生经历的哪个阶段时期?(提示:请先在文中找出描写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的特点的语句,然后再来分析它们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青壮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中老年)
讲述鸟儿、孩子。
作者在对果树的描写中还提到了孩子和鸟儿,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却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无边无际的奉献。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4、在作者的一生中,这是他拥有的三棵树,但是应该说在其余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没有得到树,那么关于树的其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三)、情感把握。
(合作探究)
在不同的阶段,作者在对待树的得与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从文章中找语句,来谈一下作者的情感脉络。
思树-----种树------------丧树-----------得树---------失树
怅惘---无奈自责---悲伤、隐痛与缺憾---快乐与欣喜---哀伤与缅怀
(四)、主旨理解。
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多次询问:“我的树在哪里”,请思考“三棵树”在“我”心中究竟有什么重要意义,“树”仅仅指自然界的树吗?如果不是,它又象征什么呢?(合作探究)
“树”象征着一个遥远的梦想,我寻“树”的过程象征着对梦想探寻的过程。
表达了作者渴望生命的完整,追求人生的完美。
(五)、在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中,你觉得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为什么?
伤感、无助、无奈。
关键是结果“我”没有了树,可见基调。
(六)、总结课文:人与树的依存关系、对生命的思考。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七)、拓展(表达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