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赋PPT

合集下载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2.8《苏州赋》教案 冀教版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2.8《苏州赋》教案 冀教版
[k12]
苏州赋
1、掌握课文的有关字词。 2、适当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4、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题。 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点拨法 讨论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 思考这些句子的内涵和在文中的作 用。
知识技能目标
方法情感目标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一、预习导航 1、解释“赋” : 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 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 用来写景叙事, 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 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 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 2、了解作者: 王蒙:1934 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南皮县。当 代作家,1953 年发表处 女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 3、掌握生字: 恬(tián )静 参差( cēn cī ) 佳肴 ( y áo )亵渎( xièdú ) 弹(tán)词 4、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雷霆万钧 老趼 强颜 拙政园 时髦 惊涛骇浪 批注:让学生了解文体作者,掌握字词 5、读课文,谈收获: (同桌合作完成|)作者赞 扬了苏州哪几方面? 苏州的历史 苏州的腾飞 苏州的文化 苏州的园林艺术 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二、合作探究 1、 补充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内容, 让学生了解苏 州遭到破坏 的原因。同时也明白遭到破坏和不 仅是城市的容貌,还有人们的心灵。 2、理清文章的思路。 引出苏州 介绍苏州 赞美苏州 3、学生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体 会作者思想感情。 (小组交流) 批注:让学生理解文章,把握主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最新 K12


2、听读赏析: (评论学生的习作)

苏州赋

苏州赋
苏州好风光
• • • • • • • • • • • • • 上有呀天堂 下呀有苏杭 城里有园林 城外有水乡 哎呀 苏州好风光 好呀好风光 哎呀哎呀 春季里杏花开 雨中采茶忙 夏日里荷花塘 琵琶叮咚响 摇起小船 轻弹柔唱 桥洞里面看月亮 哎呀哎呀 秋天里桂花香 庭院书声琅 冬季里腊梅开放 太湖连长江 推开门窗 青山绿水 巧手秀出新天堂 哎呀哎呀 上有呀天堂 下呀有苏杭 古韵今风 天下美名扬 哎呀 说不尽苏州好呀好风光 哎呀哎呀 哎哎呀 说不尽苏州好呀好风光。
排比、对偶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明亮 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 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 幻梦。 作用:语句整齐、具有对称美和节奏美,使感 情表达强烈。
对比
初次造访:城市名胜失修、人心失去自信 疲劳忧伤、强颜欢笑 七年以后:恢复昔日光彩、各行迅速发展 万分感动、由衷喜悦
作用:强调苏州变化的巨大,为礼赞蓄势
反问
7段结尾两句 “是„吗?” “会„吗?” 9段五个问句 “还能„吗” “会不会„” 10段四个问句 “能不„吗?” “还有„吗?” “还能„吗” 作用:语势强烈,感情充沛
新旧苏州
走 进 世 博 看 苏 州
中外宾客进入世博苏州馆参观
竹 子 上 的 “ 苏 州 印 象 ”
小桥流水人家
曲径通幽园林
诗情画意田园
一曲《苏州好风光》,唱不尽四季江南的 风情无限。
昆曲一腔惊天下
走廊墙壁上展示了任嘒闲在晚年创作的10多 幅精品,如《新圣人新花》、《舞者》、《 姑苏春色》等,这其中包括了她独创的虚实 乱针绣作品。
双 面 绣 《 金 丝 猴 和 猎 狗 》
课文小结 体会感情
Hale Waihona Puke • 本文采用赋的形式,描绘了 改革开放以来古城苏州的巨 大变化,抒发了作者对美丽 苏州的热爱赞叹之情。

百城赋一一苏州赋

百城赋一一苏州赋

百城赋一一苏州赋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万物复苏,川流滋润。

然则三山岛畔,人类遗址逾万年;草鞋山中,水稻耕作六千轮①。

蚩尤先民,兵仗威厉无比;良渚文化,玉琮精美绝伦。

江南并非荆蛮,华夏有此文明。

溯自商周,泰伯来而勾吴立国;延及春秋,阖闾起而伍员建城。

相土尝水,原野竖起吴都;开天辟地,水陆并列城门②。

都邑之纲纪,王业之藩屏。

兵圣奇谋,胥溪通而胜战强楚;霸王举鼎,江东出而扫灭暴秦。

运河纵贯,江海联横。

阊门内外,五更市贾不绝;河塘左右,八方生机依存。

集散东西兮货积如山;供输南北兮帆樯似林。

富丽州雄,东南称此都会;郡守府治,有吴据此中心。

攘往熙来,尽为四远客商;栉比鳞次,均属百年店亨。

日出万绸,衣被天下;苏湖一熟,禾泽苍生。

赋税尽出于此;贡物皆输于京。

此诚姑苏繁华之地,吴郡滋生之源也。

今得沪宁线之利,占长三角之春。

东毗上海,都市豪气辐射;西邻无锡,太湖山水连襟;南会浙江,民营经济并起;北偕长江,世界贸易繁频。

天境开图,泼墨挥写明天更美;平畴立画,敷彩细绘现实皆真。

一体两翼③,宛若大鹏展翅;七区五市,犹如群虎跃腾。

时代高新产业,先后落户;世界五百诸强,竞相捷登。

矢志发展探索,敢为天下先行。

制造益重创造;革新更能创新。

苏式品牌畅销;特色行业振兴。

各项成就,国内佼佼领先;诸类称誉,国际频频颁临。

古城与新区齐昌兮;经济共文化同赢。

人文既荟萃,地杰更人灵。

季札挂剑,君子终究诚信;陆绩载石,孝子果然廉明④。

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陆机赋,高启诗,三言梦龙奇逸文⑤。

顾陆朱张,三国藉此鼎立;彭宋潘韩,清季所以扬名⑥。

宋垂两范,诗文传诵百世;明有四家,书画流韵至今⑦。

吴氏泰伯,天下第一世家;历代名贤,赞碑五百有盈⑧。

金榜题名,状元竟成特产;科技进步,院士乃至独盛⑨。

陈艳青举重夺冠;费俊龙航天凌云。

吴文化之本源,苏州人之慧根。

精致化于从容,大气涵于学问。

无浮虚之躁意,有务实之耐心。

精细、雅洁、淡泊、宁静,皆市民所好;崇文、融和、创新、致远,即城市精神。

【教育教学】《赤壁赋·苏轼》PPT课件

【教育教学】《赤壁赋·苏轼》PPT课件

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
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
子之所共适。”
写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 的见解。
苏轼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变与不变 矛盾关系 取与不取

不变
逝者如斯(水) 盈虚者如彼(月)
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 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 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关于“赋”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 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 元明清。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 缘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一、 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 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 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朗读课文
读全文思考: 苏轼在游赤壁时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 愀然 喜而笑
(乐) (悲) (乐)
第一段 通“嘱”劝酒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 古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 义:
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 明
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 月
名→ 状
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 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写客听了作者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 畅饮。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
文化遗产: 书画成就:“宋四家”(苏轼、祭襄、黄庭坚、米芾);

8、《苏州赋》

8、《苏州赋》

苏州赋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有关字词。

2、初步了解“赋”的特点。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流程:一、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王蒙,当代作家、研究员。

1934年10月生于北平(现北京),祖籍河北南皮龙堂村。

文化部长、中共中央委员,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表长篇小说7部,中、短、微型小说集10余部,古典文学研究3部,旧诗集一卷,新诗集二卷,并有英语、维吾尔语的译作。

王蒙19岁创作的处女作《青春万岁》至今一再再版,经久不衰。

《我的人生哲学》、《青狐》轰动一时,深得好评。

2、关于“赋”“赋”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

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

本文重点不是描写,而是极力地铺陈,进行议论和抒情。

这也就是“赋”的特点。

作者借用这一古文体,把他的思想感情淋漓酣畅的抒发了出来。

概括来说,它的主要特点是:陈述铺叙多方面叙事大肆渲染使用多种修辞极尽赞美由衷喜悦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是怎样引出苏州的?2、介绍了苏州的什么?3、最后对苏州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二、小组讨论:4、文章写了苏州哪些方面,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

当堂训练: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

()⑵苏州的街道,宁静的幻梦。

()⑶石径好吟诗,帆船应入画。

()5、“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

”这句话中的“是诗是画”能不能放在最后?为什么?6、“她太小巧,太娇嫩,太优雅,她会使见过严酷的世界,手掌和心上都长着茧的人不忍去摸她碰她亲近她。

《苏州赋》说课稿

《苏州赋》说课稿

《苏州赋》说课稿一、说教材这部分有三个环节:1.教材简析:这是一篇赋,以散文的形式来描写、议论和抒情,文章充分利用敷陈铺叙的手法,淋漓尽致地歌颂了苏州的变化及近年所取得的成就。

作者充满激情地表达了自己的好恶爱憎,对七年前人们对苏州古城的破坏感到气愤,对七年后人们对苏州古城的复原与发展感到喜悦。

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对这篇“赋”的了解,感受苏州七年间的巨大变化,从生活上树立追求美的决心,在心灵上产生美的共鸣。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问题能够深入理解和体会,对文章的一些重点词语能够准确解释和把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苏州七年前后的情感变化,并在探究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活泼生动且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说教法本节课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八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主要采用了课前师生分别从网上搜集关于苏州的资料,课上交流的方法展开教学;并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苏州的艺术和古建筑,课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问难,合作交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过程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的课堂结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课前两分钟,我播放关于苏州景物的视频相册,(播放视频相册),通过动画的播放,创设一种情境: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画面,吸引着学生走近《苏州赋》。

眼前画面中的苏州,和文章中的苏州,情与景的交融,给学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原来苏州如此美丽!在这种心情的驱动下,学生怀着激动和好奇去学习本文。

八年级语文上册 2.8《苏州赋》教案 冀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8《苏州赋》教案 冀教版
2
一、预习导航 自主学习 (一)基础知识 1.作者劳伦斯(1885—1930),20 世纪初英国著 名的小说家 , 诗人 . 他一生共有 10 部长篇小 说,40 多个中短篇小说,近千首诗和四部剧本. 本文写于 1924 年 5 月,发表在同年 9 月的《可 笑的恶作剧》 上.此时作者已经离开英国开始了 四处漂泊的生活 2.字词 ①垠(yín):界限,边际. ②广袤(mào):广阔,宽 广 . ③孑(jié)遗:遭受兵灾等大变故多数人 死亡后遗留下来的少数人. ④攒(cuán)动:拥 挤在一起晃动.⑤娴(xián)静:文雅安详. ⑥ 嘁嘁喳喳(qī qī chā chā):象声词,形容细碎 的说话声音. 二、整体感知 合作探究 1.在写观看蛇舞之前,作者先描写霍比人的土 地,小屋和村落,用意是什么 ? 批注: ①这是蛇舞表演的地方, ②也是印第安 人生存的空 间,生活的环境. 用意在于表现印第安人生活环境的恶劣,贫瘠, 窘困. 2.在星期天的下午人们赶到霍比来 ,仅仅是为 了观看那场规模实在太小的表 演吗 ? 批注:美国人到西南部的印第安人村落来不仅 仅是观看蛇舞,也是为了观看印第安人及其充 斥着原始味道的生活状态.在那些美国人看来, 这里 是一座天然的游乐场,这里有趣 的东西太 多了. 3、蛇舞表演是怎样?
最新中小学教案、试适当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4、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题。 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 点拨法 讨论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结合文章内容, 思考这些句子的内涵和在文中的作 用。
知识技能目标
方法情感目标 重点 难点 教法 学法

优品课件之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

优品课件之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

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苏州赋》教案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有关字词。

2、适当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4、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赋”的特点。

2、通过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章的主题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图片展示:民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里的“苏”就是苏州,一个能与天堂相媲美的地方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王蒙到那里去欣赏一番。

(板书题目)“赋”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

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

同学在读课文时注意理解它在这里的意思。

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

2、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引出苏州介绍苏州赞美苏州 3、学生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小组交流)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就是苏州。

2苏州,还是苏州吗? 3苏州更加苏州!4苏州是永远的。

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这些句子的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

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这几句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感情线,把文章紧凑地串联在一起。

它包含了作者对苏州辉煌腾飞的喜悦与自豪,对苏州遭到毁灭与伤害的忧伤与愤慨。

齐读课文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补充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苏州遭到破坏的原因。

同时也明白遭到破坏和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还有人们的心灵。

5、文章写了苏州哪些方面,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

教师归结:苏州的历史苏州的腾飞苏州的文化苏州的园林艺术苏州的刺绣和佳肴反问与排比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主题探究
联系全文思考,为什么说“苏州是一种诱 惑,是一种挑战”。
苏州是中国优秀的旅游城市,有2500多年的历史 形成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交相辉映的众多的自然景 观和人文景观。任何一个人来到苏州,都无法抵挡它 的诱惑;在文中,你不仅能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而 且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国开始与国际同步的现代化气息。 传统与现代文化心态在相互影响,相互撞击,因此苏 州充满了挑战。
·恬美:恬静,优美。 ·亵渎:轻慢,不尊敬。 ·雷霆万钧:比喻威力极大
6
整体感知课文
1.文章写了苏州哪些方面?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 苏州的历史,苏州的腾飞,苏州的文化, 苏州的园林艺术,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反问,排比,对偶。
2013-10-12
·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小组交流) ·如 1.这就是苏州。 2.苏州,还是苏州吗? 3.苏州更加苏州! 4.苏州是永远的。
10
11
12
课堂小结
·了解作者王蒙和此文的创作背景 · 了解 •简单介绍“赋”的两层含义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用较短的篇幅抒情
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
陈述铺陈的意思。
· 陈述铺叙
· 大肆渲染 · 极尽赞美
多方面叙事
使用多种修辞
由衷喜悦
4
“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通 过 文 章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文章 重 点 不 是 描 写 苏 州 的 优 美 景色 ,而 是 极 力 地 铺 陈,进 行 议 论和 抒 情。这 也 就 是 “赋” 的 特 点之 一 。作 者 借 用 这 一 特 点 把 他对 苏 州 的 感 情 表 达
得 淋 漓 尽 致。
5
· 扫清文字障碍
亵渎(xiè )( dú ) 拙政园(zhuo 大轰趋时( qū ) 老趼(jiǎn ) ) 恬美(tián ) 雷霆万钧(jūn ) 大轰趋时( ) ·老态龙钟:形容年老体弱,行动不灵便的样子。 ·强颜:勉强作出(笑容)。
强颜:勉强作出(笑容)。 ·老趼:手掌或脚掌因摩擦而生成的硬皮。也作茧子。 摩擦而生成的硬皮。也作茧子。
2
创作背景
王蒙于1988年第二次来到苏州,他说苏州是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 苏州是中国的苏州。苏州的小巷是他神往,弹词,苏昆,吴语吴歌的 珠圆玉润使他迷失,那迷人的庭院,每一棵树与它身后的墙都使他倾 倒。回京后,他写了一篇《苏州赋》,尽抒他对苏州的珍爱。
3
· 什么叫“赋”?
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于汉魏六朝。是
苏州赋
王蒙
1
作者简介
王蒙,男,河北南皮 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 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中 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 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 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 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 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 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 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 作活力的作家之一。他是 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 央委员,第八、九、十届 全国政协常委,另外还有 元代画家王蒙、晋代尚书 王蒙。
·这几句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感情线,把文章紧凑的串联 在一起。它包含了作者对苏州辉煌腾飞的喜悦与自豪,对苏州遭到毁灭与伤害
的忧伤与愤慨。
8
· 体会修辞方法
对比 · 初次造访:城市名胜失修、人心失去自信 (疲劳忧伤、强颜欢笑) 七年以后:恢复昔日光彩、各行迅速发展 (万分感动、由衷喜悦) · 作用:强调苏州变化的巨大,为礼赞蓄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