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电气与自动化课程设计

电气与自动化课程设计

电气与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电气与自动化基础知识,如电路组成、电器设备原理等;2. 了解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传感器、执行器等;3. 理解电气与自动化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电气控制系统;2. 学会使用自动化控制软件进行编程和调试;3. 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电路搭建和自动化设备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与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对我国电气与自动化领域发展的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电气与自动化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经验。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路基础知识: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电路元件的识别与使用、电路图的绘制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电器设备原理:学习常用电器设备的工作原理及选用,如电动机、继电器、接触器等,对应教材第二章内容。

3. 自动化控制系统:介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如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对应教材第三章内容。

4.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学习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对应教材第四章内容。

5. 自动化控制软件应用:学习使用自动化控制软件进行编程、调试和故障诊断,对应教材第五章内容。

6.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电路搭建、设备调试、控制系统设计和软件应用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电路基础知识学习及实践;第二周:电器设备原理学习及实践;第三周:自动化控制系统学习;第四周: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及实践;第五周:自动化控制软件应用及实践;第六周:总结与评价。

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

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

设备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设备自动化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化设备的工作原理。

2. 学生能够描述常见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方法及其在工业、生活中的应用。

3. 学生能够了解设备自动化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节能减排方面的重要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设备自动化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自动化设备控制系统,进行模拟实验。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设备自动化项目的实践操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设备自动化产生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认识到设备自动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共同进步。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设备自动化的基本知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初中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探索和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教学设计,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设备自动化基本概念:自动化设备定义、分类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自动化设备工作原理: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基本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常见自动化设备及其使用方法:分析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家居设备等实例。

- 教材章节:第二章4. 设备自动化在节能减排、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意义。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一节5. 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原理图绘制、控制程序编写、模拟实验操作。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第三节6. 设备自动化项目实践:分组进行项目实践,设计并搭建简单的自动化控制系统。

教育机构自动化课程设计

教育机构自动化课程设计

教育机构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教育机构自动化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功能;2. 掌握教育机构自动化系统中常用的软件工具及其操作方法;3. 了解教育机构自动化在我国教育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自动化工具进行教育数据处理和分析;2. 能够利用自动化系统设计并优化教育流程;3. 能够针对实际教育场景,提出合理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教育机构自动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3.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其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教育机构自动化相关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兴趣。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新兴技术充满好奇心,但可能对教育机构自动化系统的实际应用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教育机构自动化原理;2. 强调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3. 注重团队合作,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教育机构自动化概述- 自动化基本概念- 教育机构自动化系统的发展历程- 教育机构自动化系统的功能与应用2. 教育机构自动化系统组成- 硬件设备及其功能- 软件工具及其应用- 系统集成与数据交互3. 教育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收集与整理- 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数据可视化与报告生成4. 自动化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管理系统- 学习分析工具- 个性化推荐系统5. 教育流程设计与优化- 教育机构业务流程分析- 自动化技术在教育流程中的应用- 教育流程优化案例分析6. 教育机构自动化解决方案-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系统实施与评价- 案例分享与讨论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2周:教育机构自动化概述2. 第3-4周:教育机构自动化系统组成3. 第5-6周:教育数据处理与分析4. 第7-8周:自动化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5. 第9-10周:教育流程设计与优化6. 第11-12周:教育机构自动化解决方案教材章节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机构自动化”章节相关,涵盖该章节的核心知识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拓展。

工业自动化课程设计

工业自动化课程设计

工业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工业自动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其主要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

2. 学生能够掌握工业自动化中常用的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的原理和功能。

3. 学生能够了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和流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工业自动化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自动化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工业自动化系统,包括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器的选型和连接。

3. 学生能够使用相关软件或工具进行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模拟和编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工业自动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先进技术的热情。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沟通和协作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工业自动化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工业自动化基本概念:包括工业自动化定义、分类及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一章 工业自动化概述2. 工业自动化系统组成:介绍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主要组成部分及其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 工业自动化系统组成3. 常用传感器及其原理:学习温度、压力、位置等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常用传感器4. 执行器与控制器:了解气动、电动和液压执行器的原理及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执行器与控制器5. 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学习工业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原则、流程和方法。

- 教材章节:第五章 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6. 工业自动化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工业自动化应用案例,了解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

关于自动化的课程设计

关于自动化的课程设计

关于自动化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2. 使学生了解自动化系统的组成,掌握其工作原理。

3. 帮助学生掌握自动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提高对技术发展的认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动手实践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设计简单的自动化系统。

3.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自动化技术相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追求创新的热情。

2. 增强学生对我国自动化技术发展的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3.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在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积极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自动化基本概念:介绍自动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化概述内容列举:自动化的定义、发展历程、应用领域。

2. 自动化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自动化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等,并探讨其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化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内容列举: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工作原理、典型自动化系统案例。

3. 自动化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介绍自动化技术在工业、农业、家居等领域的具体应用,以实例展示自动化技术的优势。

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化技术应用内容列举: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家居自动化、交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自动化课程设计

自动化课程设计

自动化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自动化的基本概念,掌握自动化系统的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3. 引导学生了解自动化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自动化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设计简单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能力;3.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课程实验,学会使用自动化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自动化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其在小组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支持;3.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自动化技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自动化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已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和信息技术基础,具备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自动化基本概念:自动化定义、自动化系统组成、自动化控制系统分类;2. 自动化控制原理:反馈控制、开环控制、闭环控制;3. 自动化技术应用: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家居自动化;4. 自动化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器设计、系统仿真;5. 自动化设备及其应用: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编程语言;6. 课程实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自动化基本概念、自动化系统组成;第二周:自动化控制系统分类、反馈控制原理;第三周:开环控制与闭环控制、工业自动化应用;第四周:农业自动化、家居自动化;第五周:控制系统的建模、控制器设计;第六周:系统仿真、自动化设备介绍;第七周:课程实验一:传感器应用;第八周:课程实验二:执行器与控制器编程;第九周:课程实验三:自动化控制系统搭建与调试。

电气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

电气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

电气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气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电路分析、电机控制、PLC编程等;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电气自动化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了解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电气自动化系统设计、调试与维护的能力;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电气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共同完成复杂的电气自动化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2.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意识、质量意识、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电气自动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解决实际电气自动化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电气自动化基础知识:包括电路分析、电机原理、传感器与执行器、PLC编程等,涉及教材第1-4章内容;- 电路分析:讲解基本电路元件、电路分析方法;- 电机原理:介绍各类电机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方法;- 传感器与执行器:阐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执行器的选型与控制;- PLC编程:教授PLC的基本指令、编程方法和应用实例。

2. 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涵盖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涉及教材第5-6章内容;- 控制系统设计方法:讲解控制系统的设计步骤、原则和注意事项;- 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介绍仿真软件的使用,进行控制系统仿真与优化。

3. 电气自动化项目实践:包括项目分析与设计、设备选型、控制系统搭建与调试,涉及教材第7-9章内容;- 项目分析与设计:分析实际项目需求,设计电气自动化解决方案;- 设备选型:根据项目需求,进行电气设备选型;- 控制系统搭建与调试:指导学生动手搭建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调试与优化。

自动化制造课程设计

自动化制造课程设计

自动化制造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自动化制造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发展历程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2. 掌握自动化制造系统中常见的设备、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3. 学会分析自动化制造过程中的控制策略,理解其优化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化制造流程;2. 能够对自动化制造设备进行简单的操作与调试;3. 能够分析并解决自动化制造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化制造技术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其在团队中发挥个人优势的能力;3. 提高学生对我国制造业的认识,培养其产业兴国、技能强国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自动化制造的相关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喜欢动手实践。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1. 自动化制造基本概念:介绍自动化制造的定义、分类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教材章节:第一章 自动化制造概述2. 自动化制造设备与传感器:讲解常见的自动化制造设备、传感器及其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自动化制造设备与传感器3. 自动化制造控制策略:分析自动化制造过程中的控制策略,包括程序控制、传感器控制和智能控制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自动化制造控制策略4. 自动化制造优化方法:探讨自动化制造过程中的优化方法,如生产调度、设备维护和质量管理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自动化制造优化方法5. 自动化制造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自动化制造案例,使学生了解实际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技术应用。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化制造案例分析6. 实践操作:安排学生进行自动化制造设备的操作与调试,巩固所学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责声明:文档在线网中所有的文档资料均由文档在线网会员提供,该文档资料的版权属于提供者所有。

文档在线网会对会
课程设计任务书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工作单位:
题 目: 单级移动倒立摆建模及串连滞后校正 初始条件: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包括课程设计工作量及其技术要求,以及说明书撰写等具体要求)
1、研究该装置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提出合理的线性化方法,建立该装置的
线性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以u 为输入,θ为输出);
2、用Matlab 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并求其阶跃响应. 时间安排:
1.15~16 明确设计任务,建立非线性模型 1.17~19 线性化,设计校正装置
1.23~24 仿真分析,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系主任(或责任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图示为一个倒立摆装置,该装置包含一个小车和一个安装在小车上的倒立摆杆。

由于小车在水平方向可适当移动,因此,控制小车的移动可使摆杆维持直立不倒。

21,0.2,0.5,10/M kg m kg l m g m s ====
目录
1 系统介绍
2 单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
3 系统稳定性分析
4 分析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
5 系统仿真
6 总结与体会
参考文献
单级移动倒立摆建模及串连滞后校正
摘要
倒立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和不稳定系统,作为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通过以单级倒立摆为被控对象,来掌握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和及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掌握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

本次课程设计包含如下几个内容:
[1]研究该装置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提出合理的线性化方法,建立该装置的线性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以u为输入, 为输出);
[2]用画根轨迹方法对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用BODE图求出系统的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
[3]用Matlab求系统阶跃响应.
1 系统介绍
单级倒立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单级倒立摆系统示意图
图示为一个倒立摆装置,该装置包含一个小车和一个安装在小车上的倒立摆杆。

由于小车在水平方向可适当移动,因此,控制小车的移动可使摆杆维持直立不倒。

21,0.2,0.5,10/M kg m kg l m g m s ====
系统组成的框图如图2所示。

图2 单级倒立摆系统组成框图
系统通过给小车施加外力,使摆杆与小车相互作用,达到平衡,维持不倒。

2 单级倒立摆的数学模型
对系统建立数学模型是系统分析、设计的前提,为了简化分析,忽略空气阻力,仅考虑小车与倒立摆之间的摩擦力。

将倒立摆系统看成简单的小车与单级摆组成的系统。

在水平方向施加控制力u ,相对参考坐标系产生位移x 。

建立系统的线性数学模型-传递函数(以u 为输入,θ为输出)。

设小车瞬时位置为 ,
摆心瞬时位置为
在水平方向,由牛顿第二定律
施加外力
运动状态
摆角θ
x
(sin )
x l θ+22
22(sin )d x d M m x l u dt dt
θ++=
即:
在垂直方向:惯性力矩与重力矩平衡
即:
2sin 0,cos 1,θθθθθ≈≈
很小时,忽略项 则有:
联立求解并进行拉氏变换:
则传递函数为
u(s)
θ(s)
3 系统稳定性分析
代入参数,M =1kg,m =0.5kg,l =0.5m,用如下程序将传递函数在MATLAB 中表示出来: num=[-1]
den=[0.5,0,-7.5] sys=tf(num,den)
用MATLAB 显示为:
用如下程序将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在MATLAB 中表示出来: num=[-1]
den=[0.5,0,-7.5] rlocus(num,den)
2()cos sin M m x ml ml u
θθθθ++-=
22(sin )cos sin d m x l l mgl dt θθθ⎡⎤+=⎢⎥⎣⎦22cos cos sin cos sin x l l g θθθθθθθ+-=
)M m x ml u θ++=(
x l g θθ
+= 2)(1
)()(Mls g M m s u s -+=θg
M m Mls )(1
2+--
用MATLAB做出的根轨迹如图3所示:
图3 校正前系统根轨迹
由于系统在右半平面有极点,因此为非稳定系统.
4 分析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
利用下列程序MATLAB中画出BODE图,并算出相角裕度和截止频率: num=[-1]
den=[0.5,0,-7.5]
sys=tf(num,den)
[mag,phase,w]=bode(num,den)
[gm,pm,wcg,wcp]=margin(mag,phase,w)
margin(sys)
用MATLAB做出BODE图如图4所示:
图4 校正前系统BODE图
gm = Inf ,pm = Inf, wcg = NaN ,wcp = NaN
其中gm为幅值裕度, pm为相角裕度,wcg为相角交界频率,wcp为截止频率.
所画的BODE图没有穿过频率轴,使的没有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
4系统阶跃响应
因为求单位阶跃响应要求在闭环条件下,求出闭环传递函数为:
利用如下程序在MATLAB中对系统绘制单位阶跃响应:
num=[2]
den=[-1,0,17]
step(num,den)
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如图5所示:
图5 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因为系统为不稳定系统,所以当它时间趋于无穷时,它的幅值并不趋于输入信号,即不会趋近于1.
5系统仿真
在MATLAB命令窗口中输入SIMULINK,然后点File→New→Model,在SOURCE中选择STEP 模块,在SINKS中选择SCOP模块,在CONTINUOUS中选择传递函数,双击更改极点和零点,用直线将模块连接后,点击START,双击示波器,即可看到仿真图形.
系统MATLAB仿真图形如图6所示;
图6 系统MATLAB仿真图形
6总结与体会
控制系统设计是让我们学会一些概念相对比较抽象,如系统的稳定性、可控性、收敛速度和抗干扰能力等。

倒立摆系统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强耦合、多变量和不稳定系统,作为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通过本课程设计我以一阶倒立摆为被控对象,掌握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及控制系统的调试方法.
此次课程设计首先我明确了设计任务,详细的分析了设计情况,然后制定了设计的具体方案.
我先对此物理系统进行了受力分析,然后通过列牛顿第二定律运动方程建立起了数学模型,在受力分析时,曾对小车对杆的支持力的方向确定不下,之后通过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到可以用整体受力分析方法,问题得到解决.然后就是将 替换正弦和用1替换余弦达到线性化的目的,进行拉氏变换,得到最后的传递函数.
然后利用MATLAB将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画出,分析其稳定性,我所建立的模型为非稳定系统;画出BODE图求出截止频率和相角裕度.然后绘制其时域下单位阶跃响应,因为是非稳定系统,当时间趋于无穷时,它的幅值并不趋于输入信号,即 1.最后利用MATLAB的SIMULINK工具进行了系统仿真.
课程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锻炼的环节,在课程设计期间,虽然没有设计成功,但是我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的我能够正确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且在调试程序的过程中,我基本的能够运用MATLAB仿真软件;通过课程设计掌握系统的调试方法,提高工程设计能力;而且因为是分组合作,培养了我们的团队,为进一步接触实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强,梁冰,刘建军,刘晓丽.矸石山渗滤液在地下水系统中运移的仿真分析[J]. 系统仿真学报,
2004,16(2):356-359.
[2] 金忠青。

N-S方程的数值解和紊流模型[M]。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
[3]
[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