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金色的鱼钩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15课 金色的鱼钩 说课稿

15 金色的鱼钩说课稿一、说教材《金色的鱼钩》是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在即将走出草地时,壮烈牺牲的故事。
作者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颂了老班长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题“金色的鱼钩”既是文章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历程,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鱼钩”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二、说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尝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过程方法目标:学习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感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关注人物的言行,体会以老班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可贵精神。
2.找出文中最让人感动的语句并谈体会。
教学难点:说说对课文题目“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四、说教法和学法说教法: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六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课前预习,教学中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分析人的言行,体会老班长的精神,并结合生活实际,在交流和分享中,感悟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说学法:学法和教法相辅相成,一是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梳理好文段,解决生字词;二是在教学中,侧重指导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结合课文导读问题,抓住人物的描写方法,让学安生通过自读、自悟、合作学习的方法,感悟人物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引导学生回顾上学期学习的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出示几幅红军过草地的图片,勾起学生对于长征的回忆,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历经千难万险,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草地,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设计意图】让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和图片导入,引入新课,这样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第1课时课件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5课 金色的鱼钩(第1课时)
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 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人物的对话和心理的语句, 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学习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尽职尽责、舍 已为人的崇高品质。
小资料: 杨旭: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主要作 品:报告文学集《检察官汤铁头》《田 野上的风》等。
多音字: 宿
近义词: 照顾--照料 安顿--安排 弥漫--充满 严厉--严肃 喜出望外--大喜过望 饱满--丰满 无边无涯--无边无际
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鱼钩”为题目? 既是行文的重要线索,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 事迹,同时又彰显课文的主旨。以此为题,具体、形 象地展现了老班长的思想光辉,又象征着老班长舍已 为人的宝贵精神。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金色的鱼钩》授课课件

合不拢眼 收敛了笑容
喜出望外 露出了一丝笑意
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从这 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合不拢眼”这个词可以看出老班长因为没有吃 的感到忧虑而整夜睡不着觉;
老 班 长
“喜出望外”可以看出老班长发现一条鱼时高兴 的样子;
的
神 “收敛了笑容”是当老班长看到三位小战士都不吃
态 鱼汤时的表现;
生命垂危
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
“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 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
不忘责任
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 党的话永记心头
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诉他, 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 老班长:赤胆忠心
们照顾好。看,你们都瘦得……”
1.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
每天只吃草根和鱼骨头,老班长的身体又怎么熬得住? 好景不长,就在“我们”快要走出草地时意外发生了。老 班长去找水塘时昏迷不醒了,“我们”为什么都慌了?
因为过雪山时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惊人的 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
快接近草地的边了,老班长终于精力耗尽,生命垂危, 说明老班长一直在用病体坚持陪伴着“我们”。他为什么 能这样坚持呢?
六年级上册第15课生字词组词

六年级上册第15课生字词组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金色的鱼钩生字组词及词语理解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为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生字组词
稞青稞稞麦
胁威胁胁迫
搪搪瓷碗搪拒
敛收敛敛容敛足
搀搀一段搀扶搀手搀水
奄奄奄一息
噎抽噎噎住
瞻瞻仰瞻顾观瞻
理解词语:
严厉:严肃而厉害。
文中指老班长的态度严肃认真。
收敛:①(笑容、光线等)减弱或消失。
②减轻放纵的程度(指言行)。
文中指老班长的笑容消失了。
粗糙:不精细,不光滑。
文中指老班长的手因长期劳作而不光滑。
抽噎:一吸一顿地哭泣。
喜出望外: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支吾:说话含混躲闪;用含混的话语搪塞。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鱼饵:钓鱼用的鱼食。
宿营地:军队在行军或战斗后住宿的地方。
无边无涯:没有边际。
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
15 金色的鱼钩 课件(共29张PPT)

。。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 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 ,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现在拿起你 的笔,写下你想对老班长或其他人说的话吧 。
老班长,我想对您说:___________
。。
hè 附和
nòng 摆弄
féng 缝补
弄
缝
lòng 弄堂
fèng 门缝
我会读
quán
bìn
kē tánɡ
mǔ
颧骨 鬓角 青稞 搪瓷 保姆
áo
ěr
liǎn ɡē dɑ chān
熬粥 鱼饵 收敛 疙瘩 搀扶
yǎn
yē zhān
xiù
奄奄一息 抽噎 瞻仰 生锈
语言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反复诵读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 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 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 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这句话表面上是在写鱼钩,实际上是在写老班长,他 亲手做的鱼钩挽救了三个战士的生命,他那舍己为人的精 神永放光芒!金色的鱼钩象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品质,代 表了老班长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课文以“金色的鱼钩“为题,不仅表达 了作者对老班长的缅怀之情,而且表达了 对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尽职尽责 精神品质的赞扬。
神态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他笑着说:“吃吧, 就是少了点儿。
老班长的笑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 收敛了笑容,眉头 拧成了疙瘩。
老班长看着我们吃 完,脸上的皱纹舒 展开了,嘴边露出 了一丝笑意。
用对比的手法 描写老班长的 “笑”,表现 了他心里只有 战友,没有自 己的高贵品质
15.金色的鱼钩

从中看出老班长具有怎样的闪光品质?
这些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景充分体现了老班长忠于党,忠于革 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 烂的金色的光芒
(这句话表面上描写鱼钩,实际上写老 班长。因为老班长亲手做的鱼钩,并用 这个鱼钩救了三个病员,帮他们走出草 地,而自己却牺牲了。这里的“灿烂”、 “金色”是指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像 金子一样闪闪发光。这句话了也点明了 文章的主题。)
quán 颧 áo 熬 da 瘩
bìn 鬓 ài 唉 yǎn 奄
kē 稞 liǎn 敛 yē 噎
táng 搪 gē 疙 xiù 锈
青稞 严峻
作料 收敛
回味 疙瘩
弥漫 瞻仰
粗糙
抽噎
喜出望外 无边无际 奄奄一息
热气腾腾 昏迷不醒
说一说,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 长接受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照 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他 不惜牺牲自己,送小战士走出草 地的故事。
为什么老班长看到大家不吃鱼汤,收敛了笑 容?看到大家吃完鱼汤,脸上的皱纹舒展开 了,嘴边露出了笑容?
(老班长看见大家不吃鱼汤,怕大家身体更 加瘦弱,走不出草地,完不成任务,所以心 里发愁。看见大家吃完鱼汤,虽然鱼汤很少, 但总可以维持生命,可以走出草地,完成上 级交给他的任务,所以他心里很高兴。)
老班长看见大家不吃鱼汤,说了什么话? 把老班长说的话读一读。为什么最后这 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小梁知道?
(最后一句话是暗示小梁,要他记住, “共产党员要服从党的分配。你的任务 是坚持走路,安定两个小同志的情绪, 鼓舞他们的信心”。这是老班长前一天 对小梁说的话。这里的暗示带有命令的 意思,所以是严厉的。)
15《金色的鱼钩》

15.金色的鱼钩一、教材解读1.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
“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揭示出人物崇高的内心世界。
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叙述,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为了使学生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教育,二是为了进一步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当“我”知道鱼的来之不易,以及老班长把仅有的一点儿东西都给三个病号吃,自己却硬咽草根、用鱼骨充饥时,“我”的内心极为沉重。
“我”实在不忍心喝下这少之又少的鱼汤,实在不愿意看着老班长忍饥挨饿,也实在不希望看到老班长的身体一天天衰弱下去,所以觉得手中的搪瓷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②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身的衣兜里。
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是课文的最后一段话,揭示了课文的主题。
“我”把鱼钩小心地包起来,不仅表达了“我”永远向老班长学习的决心,也是为了留下这个让子孙后代瞻仰革命前辈的遗物,学习他们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第15课《金色的鱼钩》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金色的鱼钩》中所体现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一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金色的鱼钩》的故事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特别是老班长忠诚、无私的精神品质。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瘦削、鱼饵、破晓、吝啬”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并能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同龄人之间纯真的友谊和互相帮助的情感。
6.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节课通过学习《金色的鱼钩》,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情感价值观。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感受能力,通过分析《金色的鱼钩》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促进学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集体主义精神,尊重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4.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加强对友谊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