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通用14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1一、复习齐读课题回忆课文写了两处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听泉,是哪两处?二、语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学习第2小节。

1、师:今天,就让我们乘坐作者铸造的文字之舟,去鼎湖山听泉。

2、学生打开课本,看第2小节,边听教师配乐范读边划出描写泉水和泉声的句子。

交流划到的句子自读感悟,抓住重点词语,在有感悟的词语旁边做个记号,并且写写自己的感想。

A、出示第一句:“刚过寒翠桥,B、就听到淙淙的流水声”引导抓住“就”“淙淙”体会泉声的响B、交流感悟下四句。

借助比较句子等手段引导体会泉水的多。

在感悟中以学生为主,教师相机点拨。

同时穿插指导朗读C、交流感悟最后几句。

感受到什么?引导抓住“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欢快活泼“等重点词句体会泉声之美。

“清纯悦耳”与“厚重安详”作对比,女生读泉声,男生感受。

男生读钟声,女生感受。

多媒体播放配乐组图,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泉水,听到了什么样的泉声?小结板书:美齐读三、学习第4节出示“入夜……聆听、辨识、品味”齐读,启发,聆听、辨识、品位这三个词语能交换位置吗?播放泉声,学生闭上眼睛,学习聆听、辨识和品味交流听后的感受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两句。

讨论:课文写了哪几种泉声?自由再读体会,你最喜欢哪种泉声?为什么?仅仅这几种泉声吗?引读最后几句。

四:总结:……课后想象还有怎样的泉声,下节课交流。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2【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本课上承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下连后三篇散文。

鼎湖山可写的景物很多,但是作者精心取材,把视线集中在山泉上;而且写景的角度也很独特,从“听”字入手,贯穿始终。

语言优美,词汇丰富,表达了作者对鼎湖山泉水的喜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学情分析】“听泉”令人耳目一新,是本篇散文游记的突破点。

初三的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一定的感悟、理解能力,富于想象,所以很容易利用优美语段来教会他们感悟鼎湖山泉声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命力。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运用图片、地图等辅助工具,直观地感受鼎湖山的美丽风光。

(3)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

(3)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分享美好事物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了解鼎湖山的特点。

(3)欣赏自然景观,培养观察力和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观的想象与感受。

三、教学准备:1. 课件:鼎湖山的图片、地图、相关视频等。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鼎湖山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

(2)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疑问。

(3)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体会角色的心情。

3. 学习生字词:(1)教授生字词,让学生跟读、拼写。

(2)用生字词造句,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他们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观的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鼎湖山的资料,进行深入了解。

(2)与家人分享课文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分享意识。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鼎湖山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体验,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4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存、感悟和运用,留意根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根底。

同时注意开发学生制造的潜能,促进学生持续进展。

教材简析《鼎湖山听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以写景为主题的开篇课文。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是闻名的游泳胜地。

那里群峰排列,古木参天,泉溪淙淙,飞瀑直泻,自然风光非常迷人。

课文以巡游线路的先后挨次,记叙了在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写在鼎湖山听泉的感受为中心,语言美丽,词汇丰富,表达了对鼎湖山泉水的宠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共五个自然段,按地点转移和时间的先后挨次可分为三段。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十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五个字只识不写。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详细的语言材料,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奇妙,培育学生喜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在详细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含义,体会其表达效果进展有感情地朗读难点:感受鼎湖山泉水声的奇妙。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1、师导入:鼎湖山轻纱一样的薄雾,湿漉漉的绿叶,安详厚重的古刹钟声,令人流连忘返,那仿佛汩汩流进人们的心田.布满勃勃生气的清泉更令人心驰神往.让我们随一同观赏鼎湖山奇妙的景致,去倾听鼎湖山天籁之音的泉声吧!师板书课题.(鼎湖山听泉)2、由朗读课文,师巡察指导。

3、沟通:读过课文后,你想说什么?(生汇报,师相机指导)二、抓住重点,直奔主题1、谁来读一读课文的其次自然段?2、在XX同学的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泉声响,泉水多,泉音美)3、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谁能告知教师?生汇报重点词句,师相机板书:(淙淙、处处、涌流、时隐时现,不绝于耳、遮断路面、纯洁动听)4、你能通过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告知大家吗?(生自由读)5、抽一生美美地读,其他同学谈感受。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3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3篇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3篇《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

2.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4自然段。

4.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情分析】听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看到课题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上学生会会学的比较投入。

文章的文字很美,想象也很丰富学生一定愿意读背。

【教学方法】重视朗读,以读为本。

在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对最后一段的理解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朗读中理解,在默读中思考,朗读和默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让学生聆听一下各种乐器的声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从学生查阅的作者资料和鼎湖山的资料导入课文的学习。

1.今天我们学习14课鼎湖山听泉,你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多少鼎湖山的情况呢。

(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

风景区内群峰竞秀,古木参天,以丛林古刹、飞瀑流泉著称。

山之绝顶有湖,四时不竭。

)2.今天,我们就在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

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纠错。

学生读课文时指导他们读准下面的字音。

万籁俱寂雄浑磅礴湿漉漉汩汩地古刹琵琶卵石菩提树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与大家交流或提示大家?3.交流点拨:重点指导:鼎和籁的书写不绝于耳:在耳边不停地作响。

《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鼎湖山听泉》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鼎湖山听泉》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吟哦讽诵的要领,通过诵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帮助学生领会文章写泉声的各种层次,并领悟话语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鼎湖山的优美景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1、掌握诵读要领,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

3、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由听泉而生悟,领会文中深含的哲理。

学习和运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鼎湖山有关资料、作者有关资料;认真阅读、思考、理解文章老师:诵读有关知识和技巧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掌握字音字形词义:(1)注音:楹联、怅惘、污垢、万籁俱寂、泠泠淙淙(2)解释下列词语:雀跃、楹联、怅惘、万籁俱寂(雀跃:高兴得像雀儿一样跳跃;楹联:挂在或帖在楹(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泛指对联;万籁俱寂:形容各种声音都寂静下来了。

)2、找出文中写泉的句子、写听泉的句子:3、在听泉的过程中,作者获得了怎样的感悟?请找一找文中体现作者感悟的语句。

二、口语训练:演讲:我所知道的诵读知识与技巧(引导学生了解“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

)(“吟哦讽诵而后得之”,就是要求能通过吟哦讽诵去体会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三、导学读标:1、导入新课:祖国的大好河山美不胜收,你在观赏美景时,面对大自然中的种种万物,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下面我们学习《鼎湖山听泉》,了解谢大光在鼎湖山听泉时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感受?2、明示目标:(1)学会吟哦讽诵,学会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6篇】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6篇】

《鼎湖山听泉》课堂教案【优秀6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精读精讲第八段2、完成课堂背诵教学过程一、导语引入什么时候人的听觉最灵敏感觉最细腻?应是深夜听水声时。

这个水声,可以是“雨打芭蕉叶”,细听“巴山夜雨涨秋池”;可以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倾听“青草池塘处处蛙”;也可以是坐着夜航船,听着一路的桨声,聊着一路的闲话。

可惜,在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这些传统的东西古老的享受早已消失在历史的记忆中。

让我们借谢大光的笔,来感受一下入夜时分,万籁俱寂,在古刹客房中倾听泉声的美妙之处吧。

二、课文朗读1、教师范读后三段。

2、学生自由朗读后三段。

3、指定两人次朗读后三段“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4、全班朗读“那柔曼如提琴者……各自发出不同的声响”。

5、快速背诵“那柔曼如提琴者……飞瀑落下深潭”。

三、课文理解1、完成课堂训练2、评讲课堂训练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训练2、预习《林中小溪》3、课后补充阅读《夜航船》《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直导新课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0课《鼎湖山听泉》。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二节1、设置情境:这一天呀,作者乘车来到了被轻纱似的薄雾笼罩着的鼎湖山。

他边走边看,不知不觉就过了寒翠桥,这时,他似乎听到了什么。

你们听:2、播放课文第二节的录音。

3、指名说听到了什么?听到这些泉声,你有什么感受?4、带着这种感受,认真读课文第二小节。

5、指名读这一节。

及时给予评价。

三、学习第四节过渡:听着这美妙的泉声,怎舍得让人离去。

所以作者又决定在庆云寺借宿一晚,继续听泉:1、听课文第四节录音。

2、指名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3、那么文中哪些词语又描绘了泉声的多而美?请同学们用心读一读课文的第四小结,相信你一定会找出答案。

①学生读文,找有关语句。

②指名读。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8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8篇)

鼎湖山听泉教案(优秀8篇)鼎湖山听泉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感情发展的脉络。

2、能分析作者工于取材,扣住“泉”字,抓住“听”这个关键来组合材料。

3、能分析课文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详略有致、明暗交错的组材方式。

4、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5、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6、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背诵优美语段。

重难点分析: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是本单元要重点学习的学习方法。

是重点,也是难点。

要教会学生在吟诵中有所“得”、有所“悟”。

首先就要让学生产生朗读的兴趣,乐于沉浸其中,思考、感悟。

因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环节。

2、“学习本文将深刻的哲理寄予在景物的状写中,并随景致的变化,有层次地表达。

”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在学习中,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

第一课时课堂学习: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鼎湖山秀美风光。

教师补充。

在优美的音配画中,学生介绍有关鼎湖山的相关资料。

2 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思考:勾画作者游山踪迹,寻找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作圈点勾画和旁批。

3组织学生交流交流二、反复诵读,深入理解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问题设计:鼎湖山可写之景很多,而作为游记,也应较全面地介绍。

作者为什么要集中笔力写山泉?又是怎样做到以“泉”为主,兼及其他的?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交流3、指导学生重点朗读第二三段:1、体会比喻的妙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2、找出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比喻。

3、引用楹联有何作用?4、应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朗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语气语调、思考、交流、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评价三、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1、播送音乐,指导学生用心聆听、感受。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教案

语文课文《鼎湖山听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学会欣赏自然景观,提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用爱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地理、历史知识。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

(2)相关图片或图片资料。

(3)生字词卡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简要介绍鼎湖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分享查阅到的鼎湖山相关资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练习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运用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写一篇关于鼎湖山的短文,可以是旅游攻略、景点介绍等。

3. 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观,体会自然之美,拍摄照片或绘画作品,分享到班级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像……一样……”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地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第一、二自然段,了解鼎山湖泉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因而习称鼎湖山。

那儿的景色可美啦!山上有庆云寺、白云寺、荣睿碑亭、观雪亭等建筑,水帘洞、葫芦潭、飞水潭等瀑布。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水声吧!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自己最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并说说本课的生字在读或写时应注意些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问题,当场予以解决,对于重点问题在精读课文时解决。

(3)你最喜欢课文哪一个部分,为什么?读给大家听一听。

4、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

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小组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2):写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3-5):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及听泉的感受。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第一、二段,初步了解鼎湖山泉水的特点,背诵第二段。

一、复习导入: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点拨新授,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朗读这一段。

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给第二自然段分层(讨论交流:泉声响、泉水多、泉声美)
2、指名读第一层,说说读了这一层你体会到泉声怎样。

(板书:泉声响)齐读这句话。

3、自由读第二层,想一想“不绝于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出示句子: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

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互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读这两句话,体味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与泉水嬉戏的情趣。

4、请同学们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美在哪儿?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像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默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三段。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

请大家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庆云寺。

请同学简介庆云寺。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作者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作者听到了什么?请你读一读。

出示课文“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2、作者是如何辨识泉声的呢?引读(师“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生“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吗?请你们用心去听,细细地朗读、体会,看看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最用心,你们听到了什么?集体交流。

(1)“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什么?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吗?举例说说,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2)“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女生齐读。

(3)“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男生齐读。

(4)“飞瀑跌入深潭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指名读,齐读。

(5)你们还听到了什么样地声音?
4、尝试背诵。

(1)老师去掉了几个词,你还会读吗?
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2)再去掉几个词,你还能读吗?
出示“那像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学生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

2、各小组汇报本组成员完成题检测题的情况,老师进行查漏补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