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词语含义及作用
记叙文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相关手法
1、写作手法。(烘托、渲染、象征、对比、 象征、正侧面描写、伏笔、铺垫、反衬、动 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2、修辞手法。(不要忽视“双关”修辞) 3、感情色彩。(褒词贬用、贬词褒用) 4、人物描写。(联系方法,分析人物性格 品质、精神。) 5、词语本身的作用。(特别注意形容词、 副词、叠词等) 1、形容词、副词可表修饰、限制、范围、程度等。 2、如果是人物描写的,一定要点出该词写出了人 物什么心理或者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品质。
反思:
公式版:本义+结合相关手法(要有效 果词)来分析语境义+联系主旨。 注意:上述答题思路,是我们分析理 解词语在句中含义和作用的一般思路。 有的时候参考答案只需写出本义、语 境义(如《炸豆》第二问)即可,但 为了避免大家因漏答而失分,我们必 须坚持这样的分析过程。
方法小练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 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 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分析“胆怯”含义和作用。 明确:胆怯:胆小、畏缩之意,这里应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 企鹅害怕暴风雨来临的情态,与海燕形 成鲜明对比,衬托出海燕的勇敢、乐观。
方法小练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 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 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yǔ)着身子进 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 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老王送鸡 蛋) 分析“镶嵌”含义和作用。 明确:镶嵌,指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 物体,这里应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强调 老王身体僵直的病态,暗示(伏笔)老 王离大限之期不远,更加突出了老王的 善。
动作描写, “操”“奔”“窜”“解”“跳”“ 划”等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谭 立听到母鹤叫声而不明原委时内心的
现代文阅读词语含义题型专题

现代文阅读词语含义题型专题词句理解题型展示:1 、加点词、画线的句子(段)的含义与作用就是什么?;2、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3 、如何理解加点词、画线的句子(段)?4、请您对加点、画线的句子(段)进行赏析。
答题指导:ﻫ1、关键词含义的答题技巧:(1)结合特色语言环境,落实到文章所指; (2)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3)注意修辞手法,区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4)注意词的言外之意,区分一词多义。
表述格式: 关键词含义=字面义+ 语境义+ 扣主题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不?为什么?”类试题的答题技巧: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实战演练·课内经典文段阅读】(一)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就是什么呢?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就是海不?于就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就是,我却几乎就是哭着回来了一一在山的那边,依然就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妈妈,那个海呢?联系上下文,品味下边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1 .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这个词在这里就是什么意思?)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就是写山的颜色不?)(二)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就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您不让我,我不让您,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就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就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仔细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您能说出“偷偷地”与“钻”这些词语好在哪里不?“嫩嫩的、绿绿的”本该放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词语含义及效果(含人称代词)+课件

A. 她尽量高高地跳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 B. 我们班同学就数他能说,讲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C. 新颁布的控烟条例规定,绝大多数公共场所都不能吸烟。 D. 以前这条小河上没有桥,人们只能涉水而过,非常不便。
选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能”含义是“擅 长”。B.“能”,动词,“擅长,善于”;
20. 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是( )
A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 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 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 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B项。“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表示任指,指任何人。B. 表示任指,“谁都 需要表达和交流”中“谁”是指任何人。
C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人称代词的用法的能力。 画横线处的“你”和C项中的“你”都是泛指,非具体所指,
而A、B、D三项都是特指。
(2022·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二轮《金版教程》P197 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最有名的算
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 店、茶庄、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A. “谁主沉浮”中“谁”用于问人,可以指一个人或几个人。 C. “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中“谁”是用在反问句中,表示没有一个人 ,此处“谁知 道”是“不料”的意思。 D.,“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中“谁”是表示无须说出姓名的人。
(2023·全国卷乙卷)
郭老头、耿老头,俩老头,这两个老头,从前面看,像 五十岁;从后面看,像三十岁,他们今年都已经做过七十 整寿了,身体真好!郭老头能吃饭,斤半烙饼卷成一卷, 攥在手里,蘸一点汁,几口就下去了。他这辈子没有牙疼 过。耿老头能喝酒。
(完整word)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一、导入我们知道,不同下语境下说的话往往有不同的意思,这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会有不同的意义.例如:有一辆汽车尾端写着:“别吻我”三个字,如果脱离了语境就无法理解了,这是为了提醒司机注意不要追尾。
又如,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第二,语境赋予词语某个具体的含义.例如《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里的“晴”,第一个晴朗,第二个指的是“情”。
二、考点解读及题型分析词语题,通常考察如何辨析词语、或理解词语在上文中的意思,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什么不同的意义等。
语文试题经常考察我们对于文章中词语的正确理解,题型主要以下几种:1、选择题.在提供选项中选择正确答案2、填空题,把提供的词语填入相应处3、运用题,造句或者写语段。
对策:练习为主三、考题探究(一)关联词的辨析运用一种是单独的关联系,如那么,因而。
一种是两个或以上的词形成的关联词.特点:搭配固定对策:理解句意(二)结合语境选择词语对策:辨析选项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二是要读懂句子。
推荐:语素法。
(三)词语在语境的新意思比喻感情色彩转化反语旧词新意:喜新厌旧。
(作家)(四)同义词、近义词的辨析语素法-—辨异不胜其烦”与“不厌其烦"相比,前者的“不胜”有“不能忍四、词语理解的方法1、语素法2、联系上下文,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3、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4、对多义词要弄清它的本意,根据语境分析其引申义和比喻义。
五、成语的运用考查成语的特点如下:考题中常见的成语使用的错误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1.望文生义。
如“告别时,这位服装个体户一定要送我几件高档的衣服,真是大方之家.”“大方之家"是指专家学者,句中误理解为“出手大方的人”。
2.意思弄反.如“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事倍功半”是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
与句意相反,应该改为“事半功倍"。
七年级上册语文《阅读-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

词语的含义及作用(表达效果)考点解读词语在备用状态时的意义叫“基本意义”,即词语本身的字面义,而当词语进入语境后,它的意义就是动态的、变化的了,往往含有某种特殊的意义,即语境义。
与一词多义不同,语境义是不固定的,离开了特定的语言环境,其意义就不存在。
这种含义与词的基本义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与基本义不同。
本考点侧重考查语境义。
对词语语境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修辞义:主要指比喻义、借代义、移觉义、讳饰义、比拟义等,要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
2.隐含义:隐含义即词语的深层含义,就是人们常说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它是相对于字面义而言的。
理解隐含义应注意象征义。
3.临时义:临时义是相对于词语的固定意思而言的,它是指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意思,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的临时义也就消失了。
4.附加义:作者从情味、感情色彩等方面给词语附加的含义。
容易被考查的重点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与文章内容、主旨密切相关的词语。
2.体现作者感情、立场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4.有着丰富内涵或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
5.包含修辞手法,能增强表达效果的词语。
另外,一些重要的代词,对文章的结构起连接、照应作用的词语,在语境中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等。
都是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应特别重视。
【常考题型】1.阐述词语的含义;2.句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更换或删除;3.从某一角度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解题策略】一、词语的理解中考阅读中对词语含义的考查一般为理解文中或句中的含义。
这里的“文中”或“句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
考向01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考向01 词语、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考点解读考点剖析:本考点主要考查根据文章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及作用,这也是课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能结合文章的背景、内容和中心,结合上下文、上下句以及句子本身内在联系,理解词语和句子的表层意思、深层含义、言外之义,并能评价其表情达意的效果。
重点考向(一)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主要考点:1.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2.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3.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或表达效果(作用);4.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词语的含义与作用考题类型解释词语的含义(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作用)用得好,好在哪里,某词的表达作用怎样理解某个词,能否删掉或换成某个词①表面含义,深层含义②中心词或修饰语表意的准确性;③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准确、形象)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传递了某种感情、运用了修辞方法:①联系上下文,结合前后内容理解;②依据语境,把握作者感情,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③同义词、近义词替换比较分析;④删除比较文章中的任何词语都不是孤立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总是跟上下文及文章的主旨紧密联系,并受其限制和制约。
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考查题型1、词语在句子中的指代内容。
此题型的标志在于指示代词的出现,如“这”“那”“这些”“那些”“此时”“它”等。
2、对词语的品味。
即词语的表达效果或含义。
常常这样来考查: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妙处;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你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等。
(二)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1、把握特定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汉语中很多词语是多义词,即一个词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因此,在理解这些词语时一定要联系上下文,体会语言使用的具体条件,才能准确理解它的意思。
如《学会合作》中,说明合作必须具有协作精神时举的事例,写悠扬的乐曲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
“倾泻”的意思就是吹奏、弹奏。
2、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的含义。
记叙类文章中不乏写人之佳作名篇,自然,理解词语的含义就要联系人物的形象来分析了。
如《三打白骨精》中“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中“闪”的意思,指动作敏捷、很突然,显然与老妇人的年龄不相符合,突出了白骨精的诡计多端,善于变化。
3、联系写作手法理解词语的含义。
很多句子往往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在理解词语的含义时就要结合修辞手法的特点来分析。
如“幽雅的歌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中的“贝多芬”“莫扎特”显然用的是借代手法,分别指代贝多芬、莫扎特的优美乐曲。
8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考题型之:词语含义的理解

中考说明文阅读理解,常见题型之——理解词句的含义说明文中对于词句的考查除了体会语言特色外,还会考查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这类题型也是在考试中常常遇见的,因此对于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题应该怎么答,掌握住这两个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一、常见的考试题型1、解释某词在文中的含义;2、某词在文中指代内容;3、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4、画线句的理解。
二、解题思路(一)说明文词语含义(1)关键词的类型○1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和其他特殊含义等,结合特定语境去分析临时意义或隐含意义。
○2指代性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指代的内容。
答题技法○1分析词语所在语句、段落、篇章对词义的限制;○2借助语感确定词义;○3通过语境(上下文)理解词语;(二)说明文句子的含义(1)关键句的类型○1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段落的首尾处的概括性强的中心句;○2起总领、过渡、照应的结构句;○3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句。
○4具有言外之意和多重含义的句子。
答题技法○1从整体入手,在比较中理解。
文中的句子都是为了说明对象服务的,而关键性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把握住关键句,就能快速、正确地理解文意;○2借助语法知识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主干部分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
○3从文章的内在联系、写作思路去分析。
有些句子的内涵较为丰富,需要仔细体会,弄清这些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和内在联系,对理解文章帮助很大;○4借助修辞手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
三、答题模板答题模板:解释词语本义+语境义(比喻义)四、例题示范例题1:第②段中的加点词语“朴实”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土豆——托起“生命的方舟”》②其貌不扬的土豆,一向以“朴实的块茎”著称,它能够负担这样沉重的责任吗?它又是怎么走进联合国的视野呢?原来,从安第斯山脉走向世界六大洲的土豆,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并逐渐成为了世界人口膳食中的一种主粮,这种主粮已经成为了全球粮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在加强世界粮食安全和减轻贫困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能理解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能力目标:能了解在特定语境中的特定语义——特定语境既指上下文语境,也指情境语境。
能推断生词语的语义——推断的依据大体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下文,二是词语中所含的语素。
类型:词语填空、词语指代、理解含义、分析词语作用等等。
1.词语填空(1)有备选词语例1、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
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摆弄游艇模型。
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
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
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
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
接着,又是一场的网球赛。
他听着这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选自《窗》)(年江苏南通市中考试题)根据语境,将下列成语的序号分别填入文中的空格里。
①栩栩如生②津津有味③扣人心弦④争相斗妍答题指导:这是一类比较简单的选词填空:一是有备选词语;二是所选词语的意思差异性大,不易混淆;三是一空一词,一一对应,非此即彼。
答这一类的题目,只要理解词语的意思,再分析一下词语的搭配,问题很容易解决。
上面四个成语应该说是我们比较熟悉的。
再看搭配:第一个词语是用来修饰花草的,当然应选“争相斗妍”;第二个词语是来描绘听的神态的,所以该填“津津有味”;第三个词语要修饰的是一场比赛,激烈的比赛无疑是“扣人心弦”;第四个词语用来形容描述的情景,能让听者感到“津津有味”的描述肯定是“栩栩如生”的。
填入以后读一读,是否顺口很重要。
例2、紧张忙乱的现代生活,常使人沉迷名利,忘了自己。
能抽空到山涯水滨,A (扔、投、放)一丝钓线在浩渺迷茫的烟波,体会一下俭素安闲的渔父生涯,会觉心胸开朗宁静,“渔父之意”,固也不必在“鱼”也。
而张志和的名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多么潇洒!能够B (领悟、领受、领略)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之乐的人,他的胸襟是多么飘逸!(选自《垂钓》)根据文章内容,分别在以上两段的括号内选择最恰当的词填在“A”、“B”两处。
(2003年江西南昌市中考试题)答题指导解题的要点是:一认真区分词义的不同,二明确各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三结合语境看词语搭配。
第一组备选词语“扔”、“投”、“放”,结合语境看,“放”没有方向感,也没有向远处抛出的意思,所以“放一丝钓线”不够恰当。
“扔”有了向远处抛出的意思,但是所扔之物要么较重,要么需要舍弃,显然“扔一丝钓线”也不合适。
“投”是有目标的抛出,对于垂钓时把钓线置于水中的情景是最合适的。
第二组备选词语“领悟”“领受”“领略”,先分析词义:“领悟”是领会的意思,侧重点是明白了某事某物;“领受”是接受之意,而且多指接受好意;“领略”有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从词语的含义上我们就可以判断“领受”一词用在这里不妥。
再比较“领悟”和“领略”,后者对于事物的理解和探究,在程度上超过前者,用在这里是合适的。
而且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看,“领悟”的常是道理,“领略”的常是风景,结合语境看,这里选填“领略”一词是最为恰当的。
(2)无备选词语2.词语指代(1)指示代词的指代例3、“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
”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
”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
那多有趣!(选自《捅马蜂窝》)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
(2003年山西省中考试题)答题指导回答词语指代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先找到这个词语,再以这个词语为中心点,向上下文寻找,搜寻路径是由近而远,先上后下。
这道题目中的“那”指代的内容,显然应该在上支中寻找,就是前一句中的“捅马蜂窝”这件事。
题目答到这里,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失误了。
但是不妨再细致一些:思考一下,为什么是有趣的?再向前文寻找,从奶奶和爷爷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捅马蜂窝是危险举动,否则奶奶不会说要请人来,爷爷也不会再三阻挠。
但这对孩子来讲,就是一种好奇和探险。
还有从捅马蜂窝时的武装和过程来看:“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对孩子而言,既满足了好胜的心理,又满足了游戏心理。
这些都是“多有趣”的有力证明。
因此,周密的答案是:“那”指的内容是头上蒙块布,手拿竹竿,冒着危险去捅马蜂窝。
(2)人称代词的指代我不曾搬迁户口,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选自《我交给你一个孩子》)阅读上文,回答问题:上面文段中加点的“你”指代的是什么?这里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2002年浙江宁波市中考试题)答题指导人称代词指代的内容也同样需要向上下文寻找。
这个文段的叙述人称开始是第一人称,从破折号之后,转用了第二人称。
文章转用第二人称的前提是,前面必须有直接的称呼,以“×××,你……”的形式出现。
因此,很容易找出第二人称指代的内容。
此外,文中转用第二人称时,一定是为了表达更强烈的感情。
所以,这道题目的答案是:“你”指学校。
表达的强烈感情就是:一个母亲对学校和社会的殷切希望。
(3)名词的指代例4、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
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得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
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伸展开来,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
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捉摸的意境。
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
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选自《阳光,是一种语言》)从文中看,两个文段中加点的“箔片”和“金箔”分别指什么?(2002年山东省中考试题)答题指导这是两个比喻句,而“箔片”和“金箔”恰恰是两个喻体,显然,廨这道题目的关键就是弄清楚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第一句是明喻很容易看出主干是“叶子像箔片”,那么这个“箔片”就是指“叶子”。
第二句是借喻,只有喻体,我们也能很快判断出这个“金箔”的本体应该是“水波”,再结合它与喻体的相似点看,就是指“闪着金光的水波”或者是“闪着金光的波纹”。
3.理解含义深海鱼类为什么跑到海面上来了呢?这是因为,深海鱼类所处的环境,其水温终年在0℃~2℃。
在海啸到来之前,由于温度的巨变,往往会有一些深海鱼类,因受不了深海地震而引起的水温骤升,仓皇逃命的到海面上。
因此,在海上游玩的人们如果看到怪模怪样的深海鱼类,就说明过不了多长时间,凶神恶煞....海啸可能就疯狂席卷过来了。
那么深海鱼类又是什么样的鱼类呢?让我们走进深海鱼类的神秘世界,深海鱼类成了预报海啸的先知..去探个究竟吧。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答题指导这样的词语可以根据语境推测其含义。
原意是迷信者所指凶恶的神,这里比喻海啸狂暴与可怕。
本指对人类或国家的大事了解得较早的人。
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深海鱼类对海啸的来临有预感。
如:西岗区初二期中考试阅读《痴心石》11.11.7请分析第⑧段中加点词语“痴心”的含义及其作用。
(3分)原文:⑧“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着。
我只是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爸爸发呆又发呆。
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⑨这两块最最朴素的石头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得上它们,是父母在今生送给我最深最广的礼物,我相信,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父母和女儿之间,终于在这一霎间,在性灵上,做了一次最完整地结合。
答案:加点词语“痴心”的意思是执著,不变心。
/ 这里生动形象,/ 突出了父母对我的爱的执著、无私,全心全意。
第一组:如:《种种有情》⑴我把叶子揉碎,它是早死了,而此刻,它的芳香在我的两掌复活..。
(“复活”一词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原文:原来是通风窗里掉下来的。
也不知是刚刚新落的叶子,还是某棵树上的叶子在某时候某地方,偶然憩在偶过的车顶上,此刻又偶然掉下来的。
我把叶子揉碎,它是早死了,而此刻,它的芳香在我的两掌复活..。
我张开微绿的指尖,竟恍惚自觉是一棵初生的树,并且刚抽出两片新芽,碧绿而芬芳,温暖而多血,镂饰着奇异的脉络和纹路,一叶在左,一叶在右,我是庄严地合着掌的一截新芽,爱恋着重生的生命。
答案:用拟人的手法(“复活”照应前文的“死”字;不说“芳香散发”,而说“芳香复活”),表现了“我”对生命的爱恋,语言生动形象。
⑵他们怎样在满地绿阴里相对坐编那织满..了蝉声的吊篮。
(“织满”一词含义及作用?)原文:我一直怀念那条乡下无名的小路,路旁那一对富足的母子,以及他们怎样在满地绿阴里相对坐编那织满..了蝉声的吊篮。
答案:“织满”是“交叉、充满”的意思(不说“盛”满了蝉声,而说“织”满了蝉声;将蝉声织进了吊篮),表现了编吊篮的环境的清幽,流露出“我”的怀念之情,用词新奇。
⑶他们的脸我是记不住的,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记得他们石破天惊....的欢呼。
(“石破天惊”一词含义及作用?)原文:元旦的清晨,天气异样的好,不是风和日丽的那种好,是清朗见底毫无渣滓的一种澄澈。
我坐在计程车上赶赴一个会,路遇红灯时,车龙全停了下来,我无聊地探头窗外,只见两个年轻人骑着自行车,其中一个说了几句话,忽然兴奋地大叫起来:“真是个好主意啊!”我不知他们想出了什么好主意,但看他们阳光下无邪的笑意,也忍不住跟着高兴起来;不知道他们的主意是什么主意,但能在偶然的红灯前遇见一个以前没见过以后也可能不会见到的人,真是一个奇异的机缘。
他们的脸我是记不住的,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记得他们石破..天惊..的欢呼。
他们或许去郊游,或许去访问一个笑靥如花的女孩,他们有没有得到他们预期的喜悦,我不知道,但我至少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