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依赖症社会调查报告理论背景

合集下载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调查报告

导语一、调查背景二、调查目的三、调查方式四、调查对象、时间正文1调查结果分析2产生手机依赖原因分析2.1从众心理的影响22心理诉求的需要2.3人格特质的差异2.4不良情绪的排遣3手机依赖症危害4建议及意见4.1建立良好的群体氛围,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4.2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4.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调控学生的不良情绪4.4采用科学的方法,鼓励大学生自我教育总结附件一: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程度调查问卷附件二: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信息反馈表错误!未定义书签。

导语一、调查背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推广,几乎每个大学生,手上都有一个手机。

我们不能否认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我们可以用手机进行沟通、进行学习、进行购物……甚至我们平时出门什么东西都不带, 带一个手机究竟可以解决我们的所需。

但是随着手机功能的多样性日渐丰富,使得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不断变深。

我们曾多次看到网络报道,身边的低头族越来越多,人们的沟通越来越少。

前不久的报道,一位女大学生因为周末在宿舍连续在手机上看视频,除了吃饭和上卫生间,其余时间都捧着手机看视频最终导致她患了急性青光眼。

造成这些个现象的原因,也正是因为大家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在如今的社会,手机这种沟通工具随处可见。

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多,它已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当代的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链接:2、纸质调查,发出200份回收200份四、调查对象、时间线上针对广大的大学生群体,线下针对本校学生及周边学校的大学生时间:2016年2月23日一一2016年3月5日正文1调查结果分析学生拿着手机打电话、听歌、玩游戏…无论是课上课下,无论在寝室还是食堂, 手机频频亮相。

现在大家的一些聚会场面,都会“没收”手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做法?究其原因还是对手机的依赖太深,甚至已经影响到我们平时的正常交流。

网上时常有张啼笑皆非的图片,以前毒害我们的是鸦片,大家都躺着吸鸦片;现在毒害我们的是手机,大家都躺着玩手机。

学生对手机依赖情况调查报告(通用11篇)

学生对手机依赖情况调查报告(通用11篇)

学生对手机依赖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对手机依赖情况调查报告(通用11篇)在发生了某些事情、情况后,我们有必要弄明白问题情况,并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那么调查报告要注意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对手机依赖情况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生对手机依赖情况调查报告篇1一、调查时间:x年x月x日——x年x月x日二、调查对象:在校大学生三、调查方式:网络问卷四、调查方法:自己制作调查问卷,通过e-mail发送给认识的朋友,并请他们转发给熟识的同学进行调查。

通过回复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五、调研统计人:xx本次调查共有167人参加并且完成了问卷,有效回复率为90%。

并且参加调查的朋友具有很高的随机性,保证了本次大学生手机调研具有一定普遍意义。

我们主要针对大学生手机拥有和需求状况、学生手机的使用要求分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力分析、学生手机族的消费动机分析、学生手机族的目标确立分析5个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并最后给出结论。

在接受调查的167名大学生中,涵盖了从大一到大三的样本,性别构成上基本持平,其中女性占53.3%,男性比例是46.6%。

1、大学生手机拥有和需求状况:你现在是否拥有手机?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访者中有89%的学生拥有手机。

同时45%的学生将会在近期更换手机。

在没有手机的学生中,71%学生将会在近期购买手机。

从这些数据可看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在大学里已不再是新鲜事物了,已开始普及化了。

大学生已经成为手机市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消费者群体。

现在使用哪个牌子的手机?这是手机商们最想知道的问题,到底哪个手机商拥有的顾客最多呢?马上揭出我们的谜底,最多人使用的手机牌子是--诺基亚,在调查中,一共有40%的人使用这款手机,耐用是它的一个最大卖点,而不断扩张的功能也使不少人选择它;而排名第二位的是索尼爱立信,虽然使用者人数却是诺基亚的一半,即总人数的22%,但它的市场份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亮丽的外形与实用的功能是不少人选择的重点;第三位是三星,占15%,三星虽然拥有高技术,但价钱却令不少学生消费者望而却步;接着是摩托罗拉和西门子均占6%;阿尔卡特占3%;飞利蒲占2%;接着是tcl和国产牌子,均是占总人数的1%。

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手机依赖情况调查报告

调查范围与限制
本次调查以某大学为例,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
由于不同年级、专业和地区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的习惯和依赖程度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本调查结果仅供参考,不能代表所有大学生的情况。
02
调查方法与样本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进行收集。
深度访谈
对于部分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使用 动机和使用行为。
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
家庭对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一些家庭过度保护和监控孩子 ,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和逃避现实的行为,从而增加手机依赖程度。
社会环境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成为大学生社交的重要工具。一些学生因为社交 需求和群体压力,会过度使用手机以保持联系和融入群体。
心理与社会因素
孤独感
一些大学生由于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等原因,会感到孤独和社交焦虑,从而依赖手机来寻 求情感支持和安慰。
02
手机使用对学业产生 负面影响
部分学生因为沉迷于手机游戏、社交 媒体等应用,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上 课注意力不集中。
03
学生缺乏手机使用自 律性
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在上课、休息 等时间段内频繁使用手机,缺乏自我 控制能力。
建议与对策
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 机
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引导学生树 立正确的手机使用观念,限制上 课时间使用手机,并鼓励学生在 休息时间多参与户外活动、体育 运动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使用高峰时段
大部分学生在中午和晚上高峰时段使用手 机,中午主要是用餐和休息,晚上主要是 学习、作业和娱乐。
手机使用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学习影响
部分学生因为使用手机时间过长,影响了学习效果,导致成绩下降。

对手机依赖性调查研究报告

对手机依赖性调查研究报告

对手机依赖性调查研究报告
根据最近的调查研究,手机依赖性在现代社会中已成为普遍现象。

下面是关于手机依赖性的调查研究报告:
1. 调查对象:调查对象包括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的人群,涵盖了学生、上班族和家庭主妇等。

2. 使用频率: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的频率超过5小时,其中一部分人使用手机的时间甚至超过10小时。

3. 出现问题:对于过度依赖手机的人来说,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出现了严重的效率问题。

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浏览社交媒体,导致无法专注于工作或学习。

4. 睡眠问题:使用手机过多也对睡眠质量造成了影响。

很多被调查者晚上在床上花费时间使用手机,导致入眠困难和睡眠不足。

5. 社交问题:手机依赖性也影响了人际交往。

许多人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与朋友交流,而不是真正面对面的交流,导致深度和质量上的交流减少。

6. 心理健康问题:过度依赖手机也与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例如焦虑和抑郁。

手机成瘾的人往往在没有使用手机的时候感到不安和失落。

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手机依赖性对社会的
影响不容忽视。

为了减少手机依赖性带来的问题,个人需要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如设定使用时间限制和注意与他人的交流。

同时,也需要社会和教育机构加强对手机依赖性的宣传和教育,提醒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平衡。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工作效率下降
在工作时使用手机可能会干扰员工的工作流程,导致他们的工作效率下降。此外 ,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使员工感到疲劳和压力,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
CHAPTER 04
手机依赖症的成因分析
个人因素分析
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很多人无法控制自己使用手机的 频率和时长,往往沉迷于其中, 这可能与个人的自控能力有关。
01
02
03
颈椎疾病
长时间低头看手机,容易 导致颈椎曲度变直,颈椎 间盘突出,颈椎退行性改 变,引起颈椎疾病。
睡眠障碍
晚上看手机会使人兴奋, 导致失眠,长时间看手机 还容易导致眼睛疲劳,影 响睡眠质量。
手腕疼痛
长时间手持手机,容易导 致手腕疲劳综合征和腱鞘 炎。
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焦虑和抑郁
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导致社交孤立 和抑郁,因为人们会感到他们需 要一直在线并回应他人的请求。 过度使用手机也可能导致焦虑和
手机的时间更长,且在日常生活中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更高。
02
过度使用手机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过度使用手机可能导致睡眠质量下降、视力受损、颈椎问题
以及心理压力增大等健康问题。
03
手机使用习惯存在性别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女性在手机上花费的时间普遍多于男性,且更容易受到
手机使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对个人和社会的建议
学校教育
学校可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和活动,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培养 良好的使用习惯。
社会宣传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手机依赖问 题的认识,引导人们正确使用手机。
CHAPTER 06
结论和建议
研究结论
01
青少年群体对手机依赖程度较高

高中生手机依赖状况社会调查

高中生手机依赖状况社会调查

高中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以昌平三中为例2010020307107雍文雯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改善,消费水平也随之日益提高。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手机人数最多的国家,且使用手机的人口仍在逐年攀升。

信息产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990年,中国仅有手机用户1.8万户;到2000年底,飞速攀升到8453.3万户;202年8月14日,达到1.206亿户,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中国手机用户在2005年底就已预计,到2006年底我国手机用户数将超过4.4亿。

在手机用户群体中,高中生是新生主流,他们在享受新的通讯工具带来方便的捅死,也被不合理使用手机而困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目前高中生拥有手机已很普遍。

什么是手机依赖当今社会手机已经全方位地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了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高中生手机拥有率的不断提高,高中生对手机产生了一定的依赖现象。

目前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引起了有关心理医生的关注,他们指出:手机依赖症属于一种心理疾病。

具体症状可综合为:1、出门如果忘记带手机就会心神不宁,有落寞感或总想着手机;2、手机没信号或信号减弱便开始烦噪;3、常把手机放在随时都能拿到的地方,即使睡觉时也放在身边;4、经常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在开会或要求静音的其他场合,会下意识地悄悄查看手机;5、经常会感觉自己手机在震动或者在响,其实没有或者是别人的手机在响;6、如果手机铃声长时间不响或来电明显减少,会感到不适应,甚至心烦意乱;7、在与人沟通时过分依赖手机,明明可以直接面对面交流,却要发短信或打电话。

有关专家指出,如果具有上述症状一半以上,那么就很有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它实际上是一种焦虑、一种期待,表现为心理渴求和心理依赖。

虽然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疾病,但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后果。

如果时间更长则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异常,造成人脑的功能障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

关于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关于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

关于手机依赖症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手机依赖症1. 背景介绍:手机依赖症是指对手机的过度依赖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功能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手机产生了过度依赖。

手机依赖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重视。

2. 调查目的:调查旨在了解人们在手机使用方面的习惯,以及他们是否存在手机依赖症的问题。

3. 调查方法:使用在线调查问卷的方式,向参与者提供以下问题,并要求他们提供回答。

4. 调查问题:a. 您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多少?b. 您在家里使用手机的频率如何?c. 您在与他人交流时使用手机的频率如何?d. 您在工作或学习期间是否经常分心使用手机?e. 您是否会在无聊或焦虑时不自觉地使用手机?f. 您是否会感到不安或焦虑,如果手机不在身边或没法使用?g. 您是否会将手机放在床边并在睡觉前使用手机?h. 您是否曾因手机使用过度而影响到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i. 您是否曾经尝试减少手机使用时间,但很难做到?5. 调查结果:在收集了一定数量的调查问卷后,分析数据并得出以下结论:a. 高比例的参与者每天使用手机超过2小时;b. 大部分参与者在家里使用手机的频率很高;c. 许多参与者在与他人交流时经常使用手机;d. 相当数量的参与者在工作或学习期间分心使用手机;e. 许多参与者在无聊或焦虑时会不自觉地使用手机;f. 不少参与者在手机不在身边时会感到不安或焦虑;g. 一部分参与者会在睡觉前使用手机;h. 某些参与者承认手机使用过度影响了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i. 尝试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的参与者大部分表示困难。

6. 结论:根据调查结果,手机依赖症在人们中间存在着一定的普及程度。

手机的功能和便利性吸引了人们对其过度使用,对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减少手机依赖症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手机依赖情况

手机依赖情况
9. 你发现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比预期的长33.33%是有时,27.45%是偶尔,19.61%是从不 ,11.76%是经常,7.84%是总是
调查结果
1 10. 你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总是不够:47.06%从不,29.41%偶尔,19.61%有时,1.96%经常,1.96%总是
2
11. 你尝试减少使用手机但没有做到:37.25%从不,23.53%偶尔,21.57%有时,13.73%经常,3.92%总 是
手机使用最主要的动机:35.29%是 人际交往需求,15.69%是打发时间 ,23.53是娱乐消遣,25.49%是学 习和工作需求,相对占比最多的是 人际交往需求,这说明现在手机是 人际交往主要联系部分
调查结果
平均每天手机使用时间 :通过调查表格,每天平均使用手机超过6小时及以上的占比 49.02%,超过8小时占比13.73%,超过10小时占比11.76%,这表明手机已经成为了大学生 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结果
9.8%小于20元,19.61%20~50元之间,25.49%51~100元,1.96%100~150,5.88%151~ 200元,大于200元最多,是37.25%,说明当代大学生用于手机上的消费也是不少的,也体 现出手机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使用最多的手机功能:其中37.25%用 于上网,33.33%用于看电影听音乐, 11.76用于玩游戏,7.84%用于看电子 书,3.94%打电话,1.96%发短信, 3.92%手机拍照,通过这个数据可知手 机对于大学生更多是用来娱乐放松和 上网,其他占比相对较少
调查方法
经常 总是 19.因为花时间在手机上而导致你失眠 从不 偶尔 有时 经常 总是 20. 一段时间内,你全神贯注的想着错过了一个电话
调查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机依赖症( mobile phone dependence,MPD) ,又称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等,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手机做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但也有部分人群对手机形成了一种病态依赖。

手机过度依赖不仅对身体造成危害,还对日常生活、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本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泰安550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

参考文献:陆润泽,孔青, 薛晓嘉,郑路路,张慧,尹贻蒙, 张钦凤.泰安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泰山医学院学报,2013
信息化时代,手机凭借其小巧、便携、无线移动等特点和不断完善的上网、阅读、音乐、游戏等功能,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通讯和娱乐工具。

近年来,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攀升,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17.0%[1]~26.1%[2],一些大学生患上了被心理专家定义为“手机依赖症”的心理疾病,并且已经影响到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亟需研究解决对策。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危害
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依赖综合症、手机综合症、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

”[3]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郑毅主任认为“, 手机依赖症表现为对手机过分依赖”[4],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

”[4]目前,上述症状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多方面体现,据对广州市8 所高校的600 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43.3%的学生曾因为发过多短信导致手指酸软不灵活,有35.8%的学生曾因为打太久电话导致耳朵嗡嗡作响,有41.4%的学生曾因为手机而影响睡眠,有23.5%的学生曾因为使用手机导致头晕头痛。

”[2]
参考文献:
[1 ]邹云飞,邹云青,姚应水.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与手机依赖症
的横断面调查[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 1 ,30,(1 ).
[2]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
软科学.201 0,24,(3).
[3]师建国.手机依赖综合症[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9,1 9,(2):
1 38- 1 39.
[4]王纯.关注手机依赖综合征[N].健康时报,2005- 01 - 27.
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学理论,2011(32).
“手机依赖症”是一种新型的“心理疾病”。

快速的社会节奏、忙碌的日常生活、复杂的人际交往使得人们,尤其是白领、学生等群体越来越依赖手机。

英国特许理疗师协会日前专门发布公告,智能手机不知不觉延长了使用者的工作时间,无意识“加班”时间平均达到2
小时18分钟。

该协会警告,智能手机正将使用者变成“屏幕奴隶”。

对于“手机依赖症”的重症群体——大学生而言,克服“手机依赖症“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刻不容缓。

前人的研究结果给与我们很多的启迪。

但是,不难发现,前人的研究都存在一个缺陷——将研究对象孤立。

即调查研究时,笼统的把大学生作为单一的研究对象,且在分析时没有充分考虑研究对象的属性会影响调查结果。

为此,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对象的属性纳入研究分析当中。

把中国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充分考虑学校背景、文化背景、地域及经济发展水平对“手机依赖症”的影响。

摆脱了前人研究局限性的框架,并得出了新的结论。

此次研究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
商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相关数据收集,并且得
出了以下结论。

参考文献:
朱凯悦、张玮芝.大学生“手机依赖症”情况的研究综述.CHINA-TODAY FORUM,2013
随着可以上网的苹果等高科技手机的出现,手机所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由原有的仅能通话和收发短信息升级到可以QQ 聊天、游戏、搜索网页、下载信息、Google 地球,现代版的手机实现了原先网络所承载的几乎大多数功能.大学生享受着手机所带来的便捷,但是一部分同学也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症状,他们过分沉浸于手机的聊天、游戏等功能,以至影响了正常的学习、人际交往,带来一系列身体和心理健康问题,朱其志(2009 年)等人在其研究中就指出大学生对手机短信依赖程度较高,很多同学出现了幻觉、焦虑暴躁、拇指酸痛等情况.[1]针对过度使用手机这一现象,不同的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命名.一些学者将其界定为手机依赖.如南开大学的一个学生课题组认为手机依赖是“使用手机作为人际互动的主要手段,存在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2]黄时华等(2010 年)认为手机依赖是“因过度使用手机而出现的心理及生理不适应的一种病症”.[3]还有的研究者将过度使用手机定义为手机成瘾.如屠斌斌等(2010 年)认为手机成瘾是“因为重复地使用手机,导致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持续的、强烈的依赖感和需求感的行为和心理,涉及手机信息搜集成瘾、手机娱乐成瘾、手机关系成瘾.[2]本研究认为手机成瘾相较于手机依赖其程度更重,手机依赖仅表现为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不适应,而手机成瘾已属于病态的范畴,影响了成瘾者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本研究将病态范围的手机过度使用行为即手机成瘾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手机成瘾界定为一种新型的临床障碍,其本质属性包括耐受性、戒断性、社会及心理功能受损.手机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不涉及任何具有直接生物效应的物质(即并不对手机本身产生上瘾症状),而是以物质(手机)为中介的功能成瘾.目前国内对手机成瘾的研究并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本研究以中小城市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作为研究对象,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更详实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赵林萍.晋中学院大学生手机成瘾调查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
〔1〕朱其志,宫佳,刘传俊,刘照云,原媛,孙明珠.江苏省513 名大学生短信交往行为与焦虑状况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3).
〔2〕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问卷的初步编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汉文综合版),2010,29(4).
〔3〕黄时华,余丹.广州大学生手机使用与依赖的现状调查[J].卫生软科
学,2010,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