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密度知识的应用》导学案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优秀5篇物理学是研究物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
课件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
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借鉴。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的运用教案【篇1】教学过程: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3、引出课题,齐读二、阅读感受(一)整体感知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2)交流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3)交流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三、拓展延伸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2、颁发“小博士”奖章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教学目标: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
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
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的应用》教案、教学设计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并能够熟练运用解决实际问题;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密度作为物质特性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密度知识进行物质的鉴别。
-设计开放性作业,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或调查,将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一系列与密度相关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为什么冰块在水中会浮起来,而铁块会沉到水底?为什么我们在海边捡到的贝壳,有些轻有些重?”这些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物理意义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我会强调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与密度相关的现象。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解题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汇报自己的发现和结论。我会鼓励学生们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会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练习题,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让学生们独立完成。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密度知识,我还会介绍一些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如浮力、热胀冷缩等,并通过动画和模型来展示这些现象背后的密度原理。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密度概念的引入2. 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3. 密度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密度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质量的概念,然后引入密度概念。
2. 讲解密度概念讲解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单位。
强调密度的物理意义,让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密度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质量、体积和密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密度公式。
4. 密度计算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密度实例,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5. 密度在实际中的应用讲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鉴别物质、测量物体质量等。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密度计算和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在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可能部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密度知识的应用》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密度知识的应用》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密度知识的应用》。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密度的概念、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2. 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密度公式的运用;难点:如何将密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尺子、天平、砝码、液体等);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潜水员潜入深水压强增大,引入密度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密度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密度公式的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密度实验,如测量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密度知识。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与密度相关的实例,如:为什么冰漂浮在水面、为什么气泡在水中会上浮等,让学生学会用密度知识解释现象。
5. 课堂练习:给出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定义、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冰漂浮在水面上?(2)为什么气泡在水中会上浮?2.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但在课堂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密度公式的运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密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进一步拓展到其他领域,如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等。
引导学生关注密度知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导学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难点与重点”和“教学过程”两个部分。
初中物理 密度教案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概念;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应用;3. 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2. 密度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计算公式的理解;2. 密度在实际应用中的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天平、砝码、体积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如书本、桌子、椅子等,思考这些物体的质量是否一样。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体的质量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如何比较它们的“密度”呢?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密度的概念: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公式为ρ=m/V。
2. 讲解密度的单位:国际单位是kg/m³,还有g/cm³等。
3. 讲解密度的特性: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状态和温度有关。
4. 讲解如何查找密度表和使用密度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砝码和体积测量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密度知识。
2. 教师讲解答案,解析难题。
五、生活中的密度应用(10分钟)1. 教师讲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鉴别物质、设计建筑物等。
2. 学生举例说明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单位、特性及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基本知识,能够计算不同物体的密度,并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密度的应用》 导学案

《密度的应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学会利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1)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
(2)运用密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知识回顾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还有吨(t)、克(g)、毫克(mg)。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 = 1000kg,1kg = 1000g,1g = 1000mg。
3、质量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天平的使用方法包括:放置天平、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称量物体、读数等步骤。
四、新课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物质,比如铁、铝、木材、水等。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其中一个重要的性质就是密度。
那么,什么是密度呢?密度又有哪些应用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五、密度的概念1、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2)实验器材:体积不同的铝块(或铁块)、天平、量筒、水。
(3)实验步骤:用天平分别测出不同体积铝块(或铁块)的质量,并记录。
用量筒分别测出不同体积铝块(或铁块)的体积,并记录。
计算出每个铝块(或铁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4)实验数据记录:|铝块(或铁块)的序号|质量(g)|体积(cm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g/cm³)|||||||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5)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密度 导学案

密度导学案: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质量的单位;2.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变化而变化;3.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4.学会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1.质量的单位及其性质;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自学指导一:质量的概念、单位及性质一、问题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4-95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物体的质量?质量用什么字母表示?2.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3.当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质量是否变化?二:自我检测:1. 叫质量,通常用字母表示。
2.质量的国际单位是,符号是。
常用的还有、、等,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1t= Kg 1g= Kg 1mg= Kg3.当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发生改变时,它的质量(变化,不变),这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的变化而变化。
三、小试牛刀:1.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一张纸的质量约为750 。
2.你在地球上的质量是60 Kg ,当宇宙飞船把你带到太空中时,你的质量将()A.大于60 KgB.小于60 KgC.等于60 KgD. 变为0自学指导二:质量的测量一、问题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95-9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什么仪器测量物体的质量?2.实验室中用什么仪器测质量?托盘天平的主要结构有哪些?3.为了保持天平的精确度,我们应做到哪些要求?4.如何使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二:自我检测:1.实验室里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分为和。
2.使用天平时要注意:(1)每个天平都有自己的,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被测物体的质量(能,不能)超过称量。
(2)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能,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托盘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密度知识的应用
1.会查密度表,能说出水等常见物质的密度值;用密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现象.
2.尝试用天平、量筒测量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养成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的习惯,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一、密度公式的应用
1.对密度公式变形.
(1)已知m和V,求ρ,可用公式ρ=来求解;
(2)已知V和ρ,求m,可用公式m=ρV求解;
(3)已知m和ρ,求V,可用公式V=求解.
2.一只能装500 g水的瓶子,(1)容积是多少cm3?
(2)最多能装多少g的酒精?(ρ酒=0.8×103 kg/m3)
答案(1)V=V水===500 cm3
(2)m水=ρ酒V水=0.8 g/m3×500 cm3=400 g.
二、学查密度表
3.铜、铁、铝、冰、汞、纯水、空气、氮的密度各是多少?
答案略
4.冰和水相比较,谁的密度大?你发现了什么?
答案水的密度大,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是不相同的.
5.通过查阅密度表,你能得出哪些规律?
答案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密度是不同的;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也可能相同.
6*.请你说说铝密度的物理意义.
答案 1 m3的铝质量是2.7×103 kg.
三、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7.该实验的原理是ρ=.该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质量m,体积V.
该实验所需的测量仪器是天平和量筒.
8.请你写出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答案①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m;②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读出其体积为V1;③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慢慢放入水中,并使其浸没在水中,读出水和小石块的总体积V 2;④结果表达式为ρ=.
9.请你写出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步骤及表达式.
答案 ①在烧杯中装有适量的盐水,测出它们的质量m 1;②把烧杯中
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③测出烧杯中剩余盐水的质量m 2;④结果表达式为ρ=
.
1.小组合作完成对石块密度和盐水密度的测量,并将实验数据填入下面的表格中,计算出它们的密度.
2.在讨论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方案时
,小丽说:“先测空烧杯的质量,
再测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量其体积.”慧慧说:“先测空量筒的质量,再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测体积,最后测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请你对这两种方案作出评价. 答案 小丽的方案实验误差较大,因为在将盐水倒入量筒中时,杯壁上会有盐水残留,会使测出的体积偏小,测得的盐水密度偏大.慧慧的方案违反了实验操作安全,因为量筒的重心较高,放在托盘上的量筒容易倾倒. 3.设计一个测量你身体密度的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所需的器材和实验的方法. 答案 器材:体重计、体积较大的水桶. 方案:(1)用体重计称出体重(质量)m ; (2)用体重计称出装满水的水桶的总质量m 1; (3)让自己浸没在水桶中,等水充分溢出后称出剩余的水和桶的总质量m 2;
(4)密度表达式为ρ=
.
4.有一款手机的主要参数如表所示,求:
(1)这款手机的平均密度是多少?
(2)如果用某种塑料做一款是实物体积1000倍的“广告手机”,其质量是96 kg(已知该种塑料密度为1.2×103kg/m3),这个“广告手机”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解:(1)手机体积V=100×48×20×10-9m3=9.6×10-5 m3
平均密度ρ===1.5×103 kg /m3
(2)广告手机的体积V0=1000 V=1000×9.6×10-5 m3=9.6×10-2 m3
广告手机的密度ρ===1×103 kg/m3<1.2×103 kg/m3,所以这
个广告手机是空心的.
见《导学测评》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