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记》教案设计
幼儿园语言教案《石头记》

幼儿园语言教案《石头记》教学目标:1.了解石头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等特点。
2.学习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表述石头的不同特点。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导入本课内容,简单地讲述《石头记》的故事,引导幼儿们了解石头的种类和特点,同时激发幼儿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习环节:(1)让幼儿观察教师所带来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的石头,引导幼儿发现石头的不同特点。
(2)教师根据石头特点的不同,逐一进行讲解,并让幼儿们模仿并表达出来,例如“这是一块灰色的小石头”、“这块石头形状像个三角形”等。
(3)让幼儿们利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述自己手中拿的石头特点,组织幼儿们分组练习并逐一展示。
3.巩固环节:(1)教师出示不同的石头图片,让幼儿进行观察,并利用所学到的语言表述出石头的特点。
(2)对于表述不清楚的幼儿,教师进行纠正指导。
4.总结环节:教师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幼儿们回顾所学过的石头特点,加深对石头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价:针对幼儿学习本课程的效果,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评价:(1)对于能够清晰表述石头特点的幼儿,给予表扬和肯定。
(2)对于表述不清楚石头特点的幼儿,要给予指导和帮助,让幼儿们重新理解记忆。
(3)对于整体课程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对幼儿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
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如何通过讲故事来导入本课内容,让幼儿们更加有兴趣参与教学活动。
(2)如何让幼儿更好地观察石头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表述石头的不同特点。
(3)如何引导幼儿进行分组练习,从而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本次教学,教师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石头记课程讲解

从一块石头开始,怎样带孩子认识万物启蒙?北京十一学校亦庄试验小学全课程教师钱锋:有一年夏天,有个孩子在树下捡到一个蝉蜕,又从石块下挖出若虫,问我为什么蝉小时候深埋地下,一声不吭,长大了却羽化歌唱?我无法回答。
万物静默如谜,教科书没有告诉我们答案,但世界孕育万物,真正宏大的教育总是视而不见。
我站在树下自问:一根竹,一片叶,一粒石子,我究竟能对孩子讲明白点什么?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从江南到北方,从语文公开课到沉入课堂田野实践;迁徙的意义,是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本土的原生启蒙路径。
“万物启蒙课程”就是解答孩子万物从“沉默”到“歌唱”的疑问的:一根竹子,是器物,也是美食,是玩具,也是乐器,是笔墨春秋,也是君子品格。
一块石头,是希腊神庙,也是万里长城,是西西弗斯,也是女娲宝玉。
物是物,不仅仅是。
见微知著,格物致知,人类正是从万物的时空中走来。
我希望孩子如万物生息,朴素而谦卑地长大。
文| 钱锋(小学名师)幸福的小石头秋季开学日。
北方的夏天,炎热而干爽。
那一天,我特意换上了一件中式盘扣的藏青麻布短袖,像开启一个仪式,迎接孩子们的到来。
忙活了一上午的开学典礼,午后,我叫了几个孩子,来到了学校外面的树荫下,让他们随意捡一些小石头,然后把石头都一一洗干净。
孩子们一个劲地在问,石头拣来干什么。
我笑笑,上语文课啊。
其实我也拿捏不准上的究竟还是不是语文课。
教室前面有一块地毯,我让孩子们全部来到地毯上,围着我坐下,然后我捧着刚洗干净的一盆石头跪在孩子们中间,仿佛一道美味将要呈上。
孩子们很好奇,盯着石头和我。
先一起来读一首小诗吧:How happy is the little stone.多幸福的小石头啊,That rambles in the road alone,独自在路上漫步,And doesn't care about careers,不汲汲于功名,And exigencies never fears——也从不为变故担心;Whose coat of elemental brown,匆匆而过的宇宙,A passing universe put on;也得披上它自然褐色的外衣。
如何在课堂中授课石头记:七年级语文教案分享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无疑都曾碰到过《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名著的授课难题,但是有经验的老师们也会知道,在我们的教材中,也会有一些相对较容易被忽略的优秀文本。
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这样一部几乎被人遗忘的作品——《石头记》。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加深对文学原理的理解.2.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深入剖析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3.提升学生文字表达能力,训练学生在不同文本中发现并掌握文化内涵的能力.二、课前准备《石头记》是一部非常重要但常常被人忽视的文学作品。
在准备教案前,教师需要阅读全文,对小说的各个方面、人物的行为举止、人物性格、梦境的描写等都应该有详细而深入的了解。
三、教法由于《石头记》是中学生的教材,我们的讲解应当更注重空间表现与细节元素的描述。
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和小说跟读等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我们可以指派学生准备一定数量的题目,令学生自由讨论,每个小组讨论完毕后,可以在课上进行互动讨论。
四、教学内容1.了解作者在教授《石头记》之前,应当先让学生了解曹雪芹的生平,以及他创作此书的背景和目的。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书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而更好地阅读分析。
2.小说的写作技巧有些学生可能会觉得《石头记》的故事情节难以理解,但是,只有理解书中的写作技巧,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如何理解这种写作技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探究:(1)用梦境描写人物的思想和情感。
(2)用丰富的细节描写以表现某些情感。
(3)根据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为他人物定位。
(4)用物理形象为人物定位。
3.人物分析《石头记》中的各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角色。
我们可以指导学生依据文本,分析人物,这样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感情和动机,从而更容易理解故事情节。
不同于其他大量的小说,小说的形象人物更显得生动逼真,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1)寻找人物的性格因素。
(2)结合人物的行动推断出他的动机。
珍视传统文化之石头记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精华版

珍视传统文化之石头记教案:七年级语文教案精华版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和精髓所在。
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一直被推崇为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
而石头记作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之一,自然也成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材料。
在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石头记教案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篇文章就将围绕珍视传统文化之石头记教案展开探讨。
一、教案简介石头记教案是七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一份教案,是根据石头记这本小说所设计的。
它主要包括了关于石头记的阅读、分析、理解等方面的教学活动。
在这份教案中,不仅涵盖了历史背景、文本分析、情感体验等方面的知识,还通过阅读和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设计思路石头记教案的设计符合七年级语文的教学要求,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说,进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
1.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理解中华文化石头记教案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历史背景,并通过历史背景的介绍,让学生更加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说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描写了一个贾、史两家的家族兴衰史。
在上课时,教师通过介绍清朝康熙时期的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认同中国传统文化。
2.通过分析小说描写,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学形式石头记教案的第二步,是通过学习小说的具体内容,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形式。
在这一环节,教师会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了解构小说的方法和技巧,同时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思想。
3.情感体验,让学生更深入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一步则是以情感体验为主,通过想象、联想、诗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学。
通过小说中的描写,让学生感悟爱情、友情、亲情、忠诚等情感价值,同时也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三、教案特点石头记教案不仅具备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还有自身的特点。
以下是石头记教案的几个特点:1.注重情感体验教案更加侧重于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来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石头记》教案

《石头记》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石头记》,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
二、教学内容1. 《石头记》的作者及背景介绍2. 《石头记》的文学特点和价值3. 《石头记》的结构分析和主要情节4. 《石头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5. 《石头记》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6. 《石头记》与现实生活的关联三、教学步骤第一节:《石头记》的作者及背景介绍1. 开场导入:引入《石头记》的背景和作者的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作者: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介绍曹雪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石头记》的创作环境。
3. 学习材料:分发相关材料,引导学生阅读了解《石头记》的创作过程和特点。
第二节:《石头记》的文学特点和价值1. 文学特点:分析《石头记》的文学语言、叙事手法、结构安排等,展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价值评析:探讨《石头记》作为古代文学经典的价值所在,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石头记》的结构分析和主要情节1. 故事梗概:对《石头记》的主要情节进行概括描述,让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 结构分析:详细讲解《石头记》的组成部分和章回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整体架构。
第四节:《石头记》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1. 人物分析:探究《石头记》中各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技巧,让学生领略到曹雪芹的深厚写作功底。
2. 心理描写:阐述《石头记》中人物内心活动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中人物的复杂情感。
第五节:《石头记》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1. 思想演绎:分析《石头记》中表达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考,引导学生思索人生意义和社会道德。
2. 社会反思:探讨《石头记》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洞察,引发学生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第六节:《石头记》与现实生活的关联1. 当代生活:探讨《石头记》中的人物行为和情节与当代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五年级语文《石头记》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石头记》说课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石头记》说课稿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富有哲学意味的文章。
作者通过叙述自己在许久的身心疲惫后,去沙滩边放松自己,从中发现了一块块斑驳美丽的石头,在对美一次次的寻觅与获得后,又领悟到美其实存在于每一个它所处的角落。
一块小小的石头、一次偶然的出行,让作者的内心变得释然和畅亮起来。
文章文笔清丽,语言耐人寻味,让每一位阅读它的读者心灵得到滋养和释放。
目标设定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解读,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
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
如:“另一种美”“它轻微,它朴拙,它顽冥,它带着瑕疵,它充满个性……它,美。
”等语句。
3、让学生懂得其实心灵的倦怠和肉体的疲惫,往往是因为内心的焦灼和不安,放下该放下的,用明亮的眼睛去看世界,其实生活可以更美。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读文章,注意把生字。
石头记教学方案设计

石头记教学方案设计一、引言《石头记》是中国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它以生动的人物形象、精细的情节构思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并广泛传播。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学习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石头记》的教学方案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石头记》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2. 培养学生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敏锐洞察力,以及对情节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 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4. 增强学生的批判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研究曹雪芹与《石头记》- 分析曹雪芹的生平背景、家庭教育和创作经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观点;- 讨论《石头记》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时代,帮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题、结构和艺术手法,以及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2. 主要人物与情节分析- 通过阅读小说中的关键章节和对话,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活动和与其他角色的关系;- 培养学生对小说情节的观察、整理和分析能力,探究小说中的起伏、环环相扣的情节发展;- 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小说人物和情节的深入思考,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鉴赏与创作批判- 举办名人演讲会或学术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文学评论家或学生代表分享对《石头记》的个人见解和鉴赏;- 开展写作比赛或文学评论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小说的评价和创作;-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相似题材或风格的文学作品,与《石头记》进行比较与对比,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作业与讨论- 布置《石头记》相关的阅读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在课堂上布置小组合作任务,鼓励学生相互合作、交流和探讨对于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书面评价与考试- 每学期安排一到两次的书面作业或考试,测试学生对于《石头记》的基本理解与鉴赏能力;- 评估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新能力,鼓励他们发表对小说的个人见解和评论。
小石头记教案-一等奖

小石头记教案-一等奖介绍这份小石头记教案是获得一等奖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部经典的文学作品。
教案通过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探索小石头记中的主题和人物,并促进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案结构1. 引言- 介绍小石头记的背景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2. 主题探索- 解释小石头记中的主要主题,并提供相关例子-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主题的意义和影响3. 人物分析- 分析小石头记中的关键人物,包括他们的性格、动机和发展- 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对故事发展的作用4. 批判性思维- 提出问题和情景,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论证能力5. 活动和讨论- 设计小组活动和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丰富彼此的理解- 鼓励学生分享观点和提出问题6. 总结与评估- 总结小石头记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和学生的收获- 利用评估方式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思考能力教学目标- 通过阅读和讨论小石头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塑造- 促进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教学材料- 小石头记原文和译文- 小组讨论问题和活动指南- 批判性思维问题和讨论点教学评估教学评估将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 课堂讨论和活动的质量- 学生的反馈和理解程度结论这份小石头记教案通过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部经典文学作品。
同时,它也帮助学生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这份教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了实地考察和验证,以保证对学生的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石头记
青岛长江学校小学部董璇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石头记》。
【教材分析】《石头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
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
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和5个二类字,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究底,乐于探究,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在阅读中学习和体会冒号、省略号的一般用法。
通过比较,了解科学小品文生动的写作方式。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石头书”的含义,了解有关化石的知识,培养学生对科
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科学的热情。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书是我们学习用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与书有关,题目是:17石头书
2、看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法?
二、初读指导:
1、自学:
⑴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不了解的词语。
⑵会读会写生字词。
⑶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勘探奇怪聚精会神足迹矿物地壳刨根问底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
⑴出示词语,让学生逐个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⑵指名解释词语。
⑶齐读生字词。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弄清脉络,出示思考题:
根据下面的意思,对照课文想一想,分别是哪几个自然段说了这些意思。
⑴川川和磊磊发现一位勘探队员趴在石头上看着什么,感到好奇。
⑵勘探队员叔叔的介绍使川川和磊磊理解了"石头书"的含义,了解了有关化石的知识。
⑶川川和磊磊很高兴,也想读这本书。
三、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指导学生书写“勘”、“探”、“叔”、“矿”、“刨”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
(2)追究底细,寻求根源。
()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
1、朗读第1、2自然段。
朗读指导: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过渡:勘探队员的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川川和磊磊的好奇,哪们,勘探队员
到底在干什么?
2、朗读课文
3、4自然段。
过渡:第1、2 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看着什么,这引起了川川的好奇。
哪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
指导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3、朗读学习5~13自然段。
思考:勘探叔叔夫人面前明明是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己在读书?(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考虑)
⑴川川和磊磊听了勘探叔叔的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⑵石头上的字、画指的是什么?⑶读第12自然段,联系第8、10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这里曾经是海洋和密林?
⑷“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用?只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
4、朗读第14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么说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应怎样理解?
5、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⒈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⒉行为指导:在大自然种,还有许多类似的"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我们去探究,去研究。
我们现在应努力学习,长大了去揭示哪些奥秘。
板书设计:
17石头书
雨痕
波痕
石头矿物学问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