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里的疯女人—浅析《怨女》中的银娣形象

合集下载

怨女的电影与小说的差别

怨女的电影与小说的差别

《怨女》——电影和小说差几许?摘要:电影和文学有着两种不同的媒介,有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文字到影像是一个创作到再创作的过程,是一个从“读”到“看”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张爱玲的小说原著到后期改编的电影中找到人物心理活动的变化,苍凉意味的表达程度,人文关怀的变化来进行简单的分析《怨女》。

关键词:性格;情节;删减;正文:张爱玲应该被称作民国时期一个传奇的女子,一生经历颇多,不论是个人家族的变迁还是爱情之路的轰烈都是颇具坎坷的。

她算得上年少有才有智的奇女子,得益于士大夫的家庭和周围浓厚的文学氛围,自小就已在文学史上崭露头角,但她的小说作品因自己个人坎坷经历和特有的文学风格酝酿着悲凉的情怀。

《怨女》算是根据张爱玲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的小说《金锁记》改编,把《金锁记》进行适当人物情节的删减、更替,更加详细的铺开叙述。

《怨女》原著对少女银娣如何成为一个专横母亲和刻薄婆婆的人生经历,讲一个婚姻不幸的女人由“被压迫”到“压迫人”的畸形心理,张氏采用独特细腻的写作手法,将银娣的性格变化刻画得传神入微,将俗语“多年媳妇熬成婆”的负面含义演绎的淋漓尽致,揭露了旧中国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

1988年,台湾汉章导演、编剧以电影的形式呈现小说《怨女》,但或多或少有着和原著的差别。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看到的两者之间的差别:一、人物心理活动在电影中的的弱化小说《怨女》中银娣去药店抓药时,那药店的抽屉在她的注视下蒙上了一层奇幻的色彩,“一排排的乌木小抽屉,嵌着一色平的云头式白铜栓,看他高高下下一只只找着认着,像在一个奇妙的房子里住家。

”把一排排抽屉看做奇妙的房子,如此超乎寻常的想象,也只有在张爱玲的笔下才能得到肆无忌惮的展示。

从银娣对抽屉充满奇幻的想象中,能够传达出银娣对药店伙计小刘的浅浅爱意。

但在电影《怨女》中,银娣的奇幻想象无法在影像画面中呈现出来,改编者只能将银娣对药店抽屉的独特观察转变为银娣和小刘的简短对话,并从中挑明了他们二人的相悦之情。

《怨女》柴银娣人物形象分析 有什么性格特点

《怨女》柴银娣人物形象分析 有什么性格特点

《怨女》柴银娣人物形象分析有什么性格特点(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怨女》柴银娣人物形象分析有什么性格特点【导语】:《怨女》中柴银娣是女主,这篇小说讲述了柴银娣的一生。

不过是个凡人——解读张爱玲《怨女》中的柴银娣形象

不过是个凡人——解读张爱玲《怨女》中的柴银娣形象

不过是个凡人——解读张爱玲《怨女》中的柴银娣形象
吴雁云;卢妙清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张爱玲的长篇小说<怨女>与其中篇<金锁记>有着相似的故事情节,但不管从人生的经历还是人性的扭曲来看,柴银娣只是一个凡人的典型形象.本文从银娣对婚姻的选择以及她又不满于现实的婚姻而另有追求,在这个过程中随着时光的流逝和自身年龄的递增,她所体现出来的心灵的演变和人性的扭曲等方面进行剖析.从而得出灵与肉的冲突和碰撞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总页数】2页(P107-108)
【作者】吴雁云;卢妙清
【作者单位】广东省揭阳市广播电视大学;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怨女"银娣的挣扎和悲剧r——基于隐性进程理论的解读 [J], 杨春
2.从"他者建构"到"自我言说"r——论张爱玲对传统文学中怨女形象的改写 [J], 郭子涵
3.从“彻底的人物”到“不彻底的人物”--七巧与银娣的比较解读 [J], 徐慧珍
4.回忆不能承受之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角度解读张爱玲《怨女》 [J], 井源
5.从《金锁记》到《怨女》——七巧与银娣之比较兼及张爱玲的文艺观 [J], 葛艳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怨女》读后感

《怨女》读后感

《怨女》读后感第一次读张爱玲的小说觉得很不是滋味,很痛苦才把它看完。

本来那么多人喜欢读张爱小说我以为一定会很好看,会让人看的很舒服。

但是我错了,至少《怨女》并没有符合我的期望。

但看完这本书对我仍然还是有很多的启发。

一直以来我都对人生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总想弄明白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但想来想去却总也想不明白,有时也是在为自己徒加烦恼。

看了《怨女》中银娣的一生,让我觉得似乎人生也没有什么。

年青的时候有自己钟意的爱人却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终而嫁给一个病痨子,虽说吃喝无忧但也仅是吃喝无忧,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这是悲剧的一个起点,后来生了儿子,死了丈夫,分了家但又分的极不公平,虽有抱怨但也无用。

再后来靠大烟过完了下半辈了。

有个子也为了不让他离开自己而和自己“同归于尽”这也实在可悲。

不过至今我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给这本书取《怨女》这么个名字。

其实有时我也在怀疑,我现在这样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

一直以来我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顾。

别人有时问我为什么能对学习如此痴迷,其实我哪里是痴迷,大多时候的学习根本就不是出于兴趣,完全是意志与毅力。

完全是出于不愿甘于人之下,不肯向别人认输而已。

其实我也很向往别人那种为了了生活而生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但我总觉得很难做到。

我现在最大的一个愿望就是:能够早点毕业找个工作能够让爷爷奶奶在有生之年过上好日子。

确实,如果没有爷爷奶奶我现在还不知是什么样呢。

母亲去逝之后爷爷奶奶就和我们住在一起,他们帮着我们负责地里的事,让爸爸外出打工挣钱供我们姐弟三人上大学,每次回家看到爷爷奶奶累的已经廋成干枯的样子心里就一阵阵的痛。

因为长年的劳累,爷爷的胃病越来越重,而且因为年事已高近来生病的频率越来越高,病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去年从山上摔下来闪了腰现在还疼呢。

家里的事几乎全部落在奶奶一个人身上,每次我们回去都劝奶奶家里的地少种一点,反正她一个人种那么点儿地也不能有多大的收成,但她每次都说尽可能多种一点粮食也就不用买了。

从“空白”中寻《怨女》的平凡之处

从“空白”中寻《怨女》的平凡之处

从“空白”中寻《怨女》的平凡之处
张莉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38)10
【摘要】《怨女》是张爱玲20世纪60年代的代表作,小说围绕主人公柴银娣坎坷的一生进行叙述.在《怨女》中,以平凡人物的平凡事迹作为发展主线,平凡的人物虽不及英雄有力,但却是时代的负荷者.利用沃尔夫冈·伊瑟尔的“空白”理论解析《怨女》中的“空白”之处,从情节的“空白”、人物心理的“空白”及审美层次上的“空白”找寻《怨女》中主人公柴银娣平凡之处的具体体现,从而从深层结构中浅析小说的不平凡意义.
【总页数】5页(P100-104)
【作者】张莉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庆4013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平凡的"状元"及其不平凡之处 [J], 石立天香
2.培育“寻阳”文化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细微之处显“寻阳”文化 [J], 杨晓珺
3.怨男怨女遥相望——英国男怨诗怨男形象与中国闺怨诗怨女形象之共通性 [J], 李双燕;付君秋
4.空白之处纳深意——论电影中人物塑造的缺席和虚化 [J], 王莹
5.平凡中寻特最值得购买的5000元级笔记本 [J], 小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怨女读书分享 (第二版)

怨女读书分享 (第二版)

深度思考
-
THANK YOU
张爱玲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20位杰出女性"
XUN MENG DUN HUANG
第3部分
情节分析
情节分析
《怨女》的情节设计精巧且紧凑。小 说以银娣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通过回 忆与现实交织的方式,展现了她的成 长、恋爱、婚姻以及家庭生活的方方 面面。情节中充满了转折与悬念,使 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 的关注。同时,情节中的细节描写也 十分到位,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真实 感

睁大眼睛,厉害了
《怨女》作为张爱玲的经典之作,其影响深远且持久 它不仅揭示了旧时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也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通过银 娣这一形象,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女子在家庭与自我之间挣扎的心路历程。这不仅是对那 个时代女性的写照,也是对所有时代女性的反思与启示。在今天这个强调性别平等的社会 里,《怨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怨女读书分享
王子公主耐心听,就一会
-
PART 01 PART 02 PART 03 PART 04 PART 05
主要攻略 才女简介 情节分析 语言风格与技巧
结语
XUN MENG DUN HUANG
第1部分
主要攻略
主要攻略
《怨女》是张爱玲的中长篇小说集,它不仅 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也深入挖掘了 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XUN MENG DUN HUANG
注意
才女简介
才女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原名张煐, 笔名梁京,祖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生于上海,中国 现代女作家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 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 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 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 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 9月8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4岁。有《张爱玲全集 》行世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

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张爱玲于4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在当时的沦陷区上海,愁云惨淡的市民生活中,她的名字却风靡大街小巷。

张爱玲是带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在我国现代女性文学中,她占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张爱玲系出封建贵族世家,祖父张佩伦乃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之女婿,由于父母早期离异,张爱玲在家里并没有得到多少的亲情。

在这种家庭背景下,不幸的早年生活,使她过早成熟,使她对男权统治下的大家庭女性的不幸命运有着透彻的了解,使她能够用一种超然、冷漠的态度展示着封建大家庭内部摆不脱男性的奴役支配女性的血泪史。

她以犀利的笔锋毫不留情地捅开沪港两地半新半旧的家庭的天窗,让人们看清生活在这里的男女组成的两性世界的虚伪真相。

张爱玲在作品中突出描写了一批民国时期残存着的女奴形象,她笔下的女性骨子里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具扭曲的灵魂。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心理畸变的原因和过程。

一、时代更迭、观念混杂,造成女性畸变心理张爱玲创作的小说时代背景大多是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正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和新旧交替的时代。

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新的社会制度还没有正式形成,封建专制制度、封建家长制度、封建婚姻制度等在人们生活的环境里还占有重要地位,而这些制度所附丽的封建思想早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柢固,所以,它深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乃至各个角落,封建性的因素对人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上海又是一个开放型的大都市,外来文化首先从这里侵入,资产主义金钱至上的观念也是从这里涌入,直接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这两种意识形态相互排斥又相互渗透,产生的内在矛盾力就推动着人们滑入更深的生活漩涡,走向腐化和堕落。

这样的时代,女性深陷在封建礼教和人性压迫的窘境中,女人的爱是浅面的,谋生才是“爱”的本质,正是由于封建意识的侵蚀、性的压迫和金钱的异化作用,使得女性远离“人道”而趋近“兽道”。

小说《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是最具代表性的,刻画一个戴着金钱枷锁舞蹈的女人,一个戴着封建镣铐挣扎的女人;像一个充满病态的灵魂、一株渗透毒汁的罂粟花,她以其凄艳和狰狞风姿给人一个措手不及,是让人怜悯还是让人憎恶?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入了没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个自小就卧床不起的骨痨病患者。

阁楼里的疯女人—浅析《怨女》中的银娣形象

阁楼里的疯女人—浅析《怨女》中的银娣形象

阁楼里的疯女人——浅析《怨女》中的银娣形象张爱玲的作品像一首凄寂的挽歌,一抹在中华古文明的死亡环舞面前无奈而倦怠的微笑,她的作品展示的是一个正在逝去的国度,一个注定死亡的“种族”,已经历了“她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

”张爱玲就是用她悠悠的叙事语调在一块已然坍塌注定要湮没的墓碑上刻下了最后几行铭文。

张爱玲的“种族”只有两种人的存在:那便是美丽、脆弱、苍白而绝望的女人和没有年龄,因而“永远年轻”的男人。

而其中规定的情境永远是母亲、鸦片、女人、被虐与施虐,永远是“一出连演的闹剧”,在《怨女》里面,银娣便是那个美丽、脆弱、苍白而绝望的女人,而在其中“永远年轻”的那个男人是她的儿子玉熹,不能说银娣是个苦命的女人,但却是极为不幸的。

生得十分美丽,却父母双亡,由哥嫂做主“高攀”了一户名门望族,做的是这大呼人家的二奶奶,门面上是极体面的了,可是她的丈夫,这个在她生命中应该是作为极为重要的角色的男人,却是残疾的,如同她这“二奶奶”的身份,在张爱玲的笔下,男人是一个无梦的人种,除了闹剧,鸦片、女人之外,他们没有青春,没有衰老,他们是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但她们始终不是丈夫,不是男人,银娣的丈夫便是这样一种形象,银娣的儿子玉熹也没能改变这种命运,一方面是他自己不想改变,另一方面,他母亲的禁锢也束缚了他。

银娣也并不是从一开始便这样的,她也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待字闺中的女孩子,对未来与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她也有心底安安相投的男子,可这一切不过是个美丽的但过气的梦,父权社会已决定了她的命运,在这种强大的无可抵逆的命运掌控下,她才一步步变成了最终的样子。

“小刘不像是会钻营的人,他要是做一辈子伙计,她成了她哥嫂的穷亲戚,和外婆一样,人家一定说她嫁的不好,她长得再丑些也不过如此。

”到后来吴家婶婶过来提亲她是没有选择的了。

“他们二爷才比你们姑娘大三岁,他眼睛不方便,不过人家都说弟兄几个是他最好,学问又好,又和气斯文,像女孩子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阁楼里的疯女人
——浅析《怨女》中的银娣形象
张爱玲的作品像一首凄寂的挽歌,一抹在中华古文明的死亡环舞面前无奈而倦怠的微笑,她的作品展示的是一个正在逝去的国度,一个注定死亡的“种族”,已经历了“她生命里顶完美的一段,与其让别人给它加上一个不堪的尾巴,不如她自己早早结束了它。

”张爱玲就是用她悠悠的叙事语调在一块已然坍塌注定要湮没的墓碑上刻下了最后几行铭文。

张爱玲的“种族”只有两种人的存在:那便是美丽、脆弱、苍白而绝望的女人和没有年龄,因而“永远年轻”的男人。

而其中规定的情境永远是母亲、鸦片、女人、被虐与施虐,永远是“一出连演的闹剧”,在《怨女》里面,银娣便是那个美丽、脆弱、苍白而绝望的女人,而在其中“永远年轻”的那个男人是她的儿子玉熹,不能说银娣是个苦命的女人,但却是极为不幸的。

生得十分美丽,却父母双亡,由哥嫂做主“高攀”了一户名门望族,做的是这大呼人家的二奶奶,门面上是极体面的了,可是她的丈夫,这个在她生命中应该是作为极为重要的角色的男人,却是残疾的,如同她这“二奶奶”的身份,在张爱玲的笔下,男人是一个无梦的人种,除了闹剧,鸦片、女人之外,他们没有青春,没有衰老,他们是母亲的儿子,儿子的父亲,但她们始终不是丈夫,不是男人,银娣的丈夫便是这样一种形象,银娣的儿子玉熹也没能改变这种命运,一方面是他自己不想改变,另一方面,他母亲的禁锢也束缚了他。

银娣也并不是从一开始便这样的,她也曾经是一个美丽的待字闺中的女孩子,对未来与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她也有心底安安相投的男子,可这一切不过是个美丽的但过气的梦,父权社会已决定了她的命运,在这种强大的无可抵逆的命运掌控下,她才一步步变成了最终的样子。

“小刘不像是会钻
营的人,他要是做一辈子伙计,她成了她哥嫂的穷亲戚,和外婆一样,人家一定说她嫁的不好,她长得再丑些也不过如此。

”到后来吴家婶婶过来提亲她是没有选择的了。

“他们二爷才比你们姑娘大三岁,他眼睛不方便,不过人家都说弟兄几个是他最好,学问又好,又和气斯文,像女孩子一样。

”媒人的话,总是不可靠的,可是对于她,嫁到这样的人家,还有什么挑的呢?“她嫁的人永远看不见她,他这样想着,已经一个人死了大半个,身上僵冷。

”然而这只是她命运的开始。

《怨女》所要展现的是一个少女变成一个有些变态的怨妇的过程,所以其叙事重点应该是在后半部分,小说可以分为三个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银娣出家之前,第二部分是从嫁到姚家到分家,第三部分是分家之后,这三个部分是环环相扣因果相联的。

但是怨女的“怨”的具体表现更展现在第三部分,就是对这对母子关系的描述。

张爱玲的穷凶极恶的母亲与孱弱、卑怯的儿子的母子关系式,是在中国式的家庭结构中呈现出来的。

在张爱玲的母子关系中,母亲是一个在场的权威。

他似乎不是要成为儿子欲望的对象,或压抑儿子对他人的欲望;而是相反,她总是慷慨的为儿子提供女人,而后再横亘于儿子媳妇中间。

她隐秘的施虐不是直接指向儿子而是媳妇。

对媳妇来说,这是个疯狂的世界。

母亲将通过把媳妇变为肮脏的客体,来完成她对儿子的阉割。

如果这还不足够有效,那她将借助鸦片,来完成她对儿子的阉割。

知道他完全胎化,成为一具死样的孩尸。

这是一场恶毒、残忍,令人毛骨悚然的谋杀。

一场发生在月光的黑影子里的谋杀。

杀手便是那永远被囚禁的女人,一个阁楼里的疯女人。

她会以疯子的审慎与机智去杀人。

这谋杀是一阕回声,一场复仇,它针对着已然久远的过去父权社会对一个纯真的、充满逃遁希望的少女无血、无声的虐杀。

银娣对她的儿子便有一种变态的依赖感,那是她一生中唯一的一点依靠,她恨不得将他拴在身上。

她知道他喜欢粉艳霞,就
给他编织一个会帮他娶她的梦,“她喃喃的娓娓说下去,织着她的鸦片梦,在他的年纪,他需要一个梦想才能够约束自己,让他以为他要是听话,她真肯拿钱来替他娶粉艳霞。

等他吃上了烟,他会踏实些,比较知道轻重。

”“总有一天,他也会跟她一样,就惦记着家里过日子与榻上这只灯,要它永远点着。

她不怕了,他跑不了,风筝的线抓在她手里。

”这是多么狠毒的想法,就这样为了一己私利,毁了儿子的一生。

不只是对儿子,对儿媳妇那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虐待,“熹嫂嫂这可怜,站在楼梯口剥莲子,手上冻疮破了,还泡在凉水里,问她为什么不叫佣人剥,吓死了,叫我别说,妈生气。

”最终将儿媳妇活活气死了。

在银娣的余生里,她扮演的是一个恶魔,用她的权威,残酷地统治着她生命里的人,因为她内心的积怨,因而也定不能让别人好过,这是她发泄的方式。

她就这样以父权社会最为暴虐的形式,玩味着支配他人的权力,对他施行种种绝密的精神上的虐待,因为那是她报复社会的唯一方式与途径。

《怨女》只是那些“阁楼里的疯女人”们的一个典型,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揭示着这些人性的黑暗,但不曾怪罪它们,她只是用了她的笔,铭记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