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越的播音生涯

合集下载

开国大典播音员齐越先生的上学往事

开国大典播音员齐越先生的上学往事

2018年,陕西省档案馆在国家档案局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档案史料选编》实施期间,发现开国大典播音员齐越(齐斌濡)、杨沙林(杨淑贞)夫妇的学籍档案。

这些档案包括:1941年11月,教育部特准颁发齐越在国立西北大学先修班肄业证书、1945年齐越在国立西北大学参加城固学运期间被通缉、起诉,以及在校同学录等档案。

因为齐越在毕业前夕参加学运遭通缉并被取消学籍,故70余年来其在校事迹成为谜团,难考究竟。

因此,这些档案的发现,弥补了研究齐越的空白,再现了其跌宕人生,是中国共产党广播新闻事业史研究史料的重要补充。

齐越(1922—1993),又名齐斌濡,生于内蒙古满洲里,河北高阳人,共产党员。

齐越是我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第一位著名男播音员、第一位播音学教授。

1941年肄业于国立西北大学先修班。

1942年考入国立西北大学外文系俄文组,1945年因参加学运被通缉。

1946年10月参加革命,1947年担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1949年10月1日,与丁一岚一起在北京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开国大典盛况,在中国人民广播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国土沦丧,三千万儿女沦为亡国奴的局面,齐越的父亲不愿做亡国奴,弃官携全家从满洲里逃至北平。

不满十岁的齐越随即入关,成为背井离乡的流浪儿。

少年的齐越虽然并不懂得国仇家恨的道理,但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强烈的民族意识,朦胧之间,也产生了对日寇肆意践踏我国领土的仇恨。

入读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齐越开始阅读鲁迅、茅盾、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作品,爱国主义思想由此而生。

1941年,满怀家仇国恨的齐越和三位同学一起逃离日伪统治下的北平,奔向西北大后方。

同年11月,齐越考入已经迁往城固的国立西北大学预科性质的先修班。

本馆中这次发现的档案,是教育部复国立西北大学学生齐斌濡(齐越)特准分发先修班肄业一事给国立西北大学的电报,上有西北大学陈石珍代校长的签章和教务处签署的意见。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简答题)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简答题)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简答题)简述政治家办报办台的基本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性质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要求;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基本素质的要求。

要做到政治家办报办台,就要做到以下几点:1讲政治、讲党性、提高政治素养。

2,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处理问题。

3,突出宣传重点,把握政治方向。

4,增强全局观念,加强宏观意识。

5,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引导水平。

简述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特征:新闻工作者在其生产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职业的鲜明特征:1,敏感性:能够及时、敏锐地反映社会和时局的变化。

2,群众基础:新闻工作以全社会为其工作对象,也以全社会为其服务对象,新闻工作者能够与社会活动和人名群众保持着十分广泛的联系。

3,政治性:新闻工作者要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具有很强的政治洞察力,作为喉舌、工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

4,新闻媒介在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方面具有权威性。

5,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6,新闻工作者往往具有浮光掠影的弱点。

简述新闻真实性的内涵:新闻真实性的内涵就是以事实为基础和依据来报道新闻,其本质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具体要求是:1,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2,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更高要求是本质真实。

简述新闻真实性:新闻真实性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准确无误;新闻所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而且要做到全面、客观、实事求是。

简述广播的传播特点:广播的传播特点主要有:1,传播迅速,信息量大。

2,听众广泛,覆盖面广。

3,声情并茂,参与性强。

4,转瞬即逝,不易保存。

5,线性传播的选择性差。

简述对外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1,党性原则。

也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

2,旗帜鲜明地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和祖国统一。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第十四届齐越朗诵艺术节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第十四届齐越朗诵艺术节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第十四届齐越朗诵艺术节
第十四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朗诵大赛,日前在中国传媒大学拉开帷幕。

来自全国95所高校的500多名参赛选手齐聚北京,将在齐越朗诵艺术节的舞台表演360多个参赛作品,用声音重现经典,用真情表达真谛。

为纪念齐越先生等老一辈播音艺术家,传承发扬以“齐越精神”为代表的新中国播音事业的优良传统,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于1996年创办了“齐越朗诵艺术节”,发展至今,影响力日渐扩大。

齐越朗诵艺术节不仅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用声音记录历史、用声音纪念辉煌、用声音展现风采、用声音创造明天”的语言盛会,也为各界朗诵爱好者搭建了一展风采、相互交流、学习提升的舞台。

本届大赛将举办多项特色活动,其中“印象十三载”邀请了齐越节历届优秀选手如白钢、王凯、曾湉、侯凯迪、阿木古郎等重返母校,参与主题沙龙,交流当年参赛感受,分享一线工作经历,畅谈齐越节的今昔;“我们爱读书系列文学讲座”邀请了彭吉象、叶延滨两位教授为大学生们深入解读文学作品,鼓励广大学子畅游书海、阅读经典;“互动配音秀主题交流会”将邀请李易、李立宏、杨晨、王明军等4位配音艺术家在现场展示配音艺术,分享配音经验,为广大配音爱好者搭建学习与交流的平台;“大家来讨论”将举办“诵读活动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会,业界学者共济一堂,进行以传承、创新、发展为特色的高端论坛;“让青春飞扬——首图朗诵会”,将为本届齐越朗诵艺术节优秀作品提供面向社会的舞台,更好地促进语言艺术的促进和推广。

从一所大学的校内活动,到如今近百所院校踊跃参与的大赛,齐越朗诵艺术节走过了十四届的历程,不仅为大学生朗诵爱好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将引领当代大学生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让他们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永不消逝的声音

永不消逝的声音

永不消逝的声音作者:黄波来源:《世纪风采》2019年第11期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70年前的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永恒的经典。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两位播音员担任了开国大典实况解说员,他们用声音把开国大典的盛况传递到了全世界。

其中,女播音员叫丁一岚,男播音员就是新中国播音事业的奠基人齐越。

刻苦奋发、积极有为的学生时代1922年2月23日,齐越出生于黑龙江满洲里一个官宦家庭,原名齐斌濡。

齐越的童年是不幸的,3岁时母亲便去世了,父亲因为公务繁忙,只好把齐越送回老家河北省高阳县,由姑妈抚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齐越的父亲带全家逃到北京。

在北京读书期间,齐越学习刻苦,并且逐步接受了进步思想。

日寇铁蹄践踏的种种惨景,对齐越的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他下定决心要离开北京,到更广阔的地方去迎接光明。

1942年,齐越考取了位于陕西城固县的西北大学。

由于自幼生长在东北,父亲懂俄语,受父亲的影响,齐越向往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于是选择了外语系俄语组,刻苦攻读。

到大学三年级时,齐越的俄语水平已经很不错了,翻译或自己撰写了不少文章在报上发表。

他参加了民盟和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秘密读书会“北方学社”,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投身党领导的学生运动。

同时,齐越还经常参加学校社团的朗诵活动。

在校期间,齐越认识了他后来的妻子杨沙林,两人都是社团活跃分子,通过学习办报、探讨文学艺术增进了了解,加深了感情。

1945年12月,为纪念普希金诞辰145周年,学生社团举办了一次文艺晚会,齐越在晚会上朗诵了普希金的《自由颂》:你在哪里呀,劈向沙皇的雷霆,你高傲的自由的歌手?来吧,揪下我头上的桂冠,把这娇弱无力的竖琴砸烂没有扩音器,但齐越高亢而浑厚的声音震撼了整个会场,充分展示了他的朗诵才华。

在齐越朗诵的过程中,有国民党特务学生企图冲进会场,被守门的进步学生挡在门外。

几分钟后,在图书馆外面突然响起了枪声。

西大校史上的几位“国”字号人物

西大校史上的几位“国”字号人物

西大校史上的几位“国”字号人物作者:千里青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1年第03期一、“國师”黎锦熙“国师”是一个古旧的称谓,这里姑且用之。

黎锦熙早年在长沙第一师范担任历史教员时,毛泽东是他的学生。

毛泽东后来成为国家主席,不忘旧缘,仍尊黎锦熙为“我的老师”。

因此,我们称黎锦熙为“国师”。

黎锦熙,字邵西,湖南湘潭人,1890年2月出生,仅比毛泽东年长三岁多。

他毕业于清末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一生从事文史教育和国语统一事业,著述甚丰。

1931年任北师大文学院院长,抗战爆发后随北师大迁来西安,后至陕南城固,执教于西安临大、西北联大、西大,曾任国文系主任。

黎锦熙与毛泽东交往密切,常通音信,并一直甘冒风险保存着毛泽东写给他的信件。

1939年,毛泽东得知他在城固,曾从延安寄赠新著《论持久战》一书给他。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接见马师儒(时任西大文学院院长,后任校长)时,曾嘱托马师儒:“返陕南后,请代我问候我的老师黎邵西先生。

”黎锦熙是无党派人士,一贯坚持进步立场。

1939年在西大时,国民党区分部曾动员他入党,他坚决拒绝,将申请表掷于废纸篓中。

为此区党部向来校视察的教育部次长说他的坏话,要求解聘他,因他资格老而未敢轻动。

他常对人说:“一般人都说什么反动学生,我看他们功课都很好,相反地党团员则功课都不好。

”一般人说的“反动学生”即地下共产党员、进步学生,他所说的“党团员”指国民党员、三青团员。

现存档案有当时西大中共地下组织向省委的汇报材料,称黎锦熙“对共无成见,不顽固”。

黎锦熙为西北联大撰写的校歌歌词保留至今,他还以歌词为纲,写了一部简明的西大校史,最先把西大校史溯源至晚清。

解放前一年,黎锦熙返回北师大,仍任文学院院长兼国文系主任。

1949年6月北京解放不久,毛泽东就亲临北师大看望他,一见面就喊“黎老师”。

此后,毛泽东曾多次接黎锦熙到中南海叙谈,师生之间,情意绵长。

黎锦熙于1978年3月谢世,终年88岁。

把声音献给祖国:人民广播80年播音传奇二三事

把声音献给祖国:人民广播80年播音传奇二三事

把声音献给祖国:人民广播80年播音传奇二三事作者:李艳梅来源:《中国广播》2020年第12期【摘要】人民广播创建80年来,一代代广播工作者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声音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真诚热情地服务党和人民。

本文主要梳理为人民广播做出卓越贡献的播音员及其传奇经历,总结他们的历史贡献及时代启迪。

【关键词】人民广播传奇播音记录历史【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从1940年12月30日麦风(徐瑞璋)在延安窑洞中播出清脆而响亮的XNCR呼号算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广播已经走过了80年历程。

人民广播80年也是一代代电台播音员发声和成长的80年,开启人民广播事业序幕的麦风、姚雯、萧岩,现场广播开国大典的丁一岚和齐越,实况广播中国体育比赛的张之,《小喇叭》节目中的“故事爷爷”孙敬修,“迷途者的指路灯”向菲,等等,都在不同时期书写了自己的播音传奇,并把延安广播的优良传统传承至今,为人民播音员、主持人确立了职业典范和学习标杆。

一、“我们是XNCR,我们是革命战士”“我们向着明朗的天空,我们向着广阔的星野。

我们向着祖国的山河,我们向着无边的海洋。

让党的声音自由奔放,让党的光芒照耀四方。

我们是XNCR,我们是革命战士。

我们播送党的声音,我们放射党的光芒。

”①这首《XNCR之歌》,是延安时期青年广播工作者麦风、姚雯、肖岩、孙茜等最喜爱的一支歌,是丁戈(汤翰璋)在王皮湾的山沟里创作的。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延安台)从诞生起就在党的领导下,满腔热忱、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②《XNCR之歌》激励着第一代广播工作者,她们用憎爱分明、生动有力的声音,开启了人民广播事业的篇章。

麦风成为延安第一个“麦克风”。

麦风(徐瑞璋)1938年参加革命,她的传奇故事从1939年夏天赴西北前线途中开始。

当时正值麦收时节,微风吹过麦田,金浪滚滚,同行的诗人就为她起了“麦风”这个富有诗意的化名。

我国广播播音主持的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播音主持的发展历程

我国广播播音主持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
阶段:萌芽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徐瑞璋、萧岩、孟启予(女)、齐越、丁一岚(女)、梅益等。

这个时期的广播播音研究主要
集中在解放区,因为广播是有力的宣传武器。

例如,1940年12月30日,陕北高原的革命圣地延安第一次发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的呼号。

同时,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出现一些关于播音工作的研究和规范,如齐越的《十天播音工作总结》详细记录了自己的播音错误和改进办法,对年轻播音员产生了深刻影响;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制定的《播音手续》《编播发稿工作细则》《口播清样送审办法》等,要求播音员“播音时必须严格依照稿件,不得错漏或更改一字”,“如发现错播,应立即重播”等,使播音工作更加责任化和规范化。

建国初期:新中国成立时,全国的广播电台已发展到40多座,并具备了一定的播音队伍。

随着广播事业
的蓬勃发展,人民播音也进入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发展时期。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定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更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在这个时期,广播事业飞速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对播音员的要求和培训。

中传广电新、国新考研复习重要资料-新闻学基础考题新闻史部分汇总

中传广电新、国新考研复习重要资料-新闻学基础考题新闻史部分汇总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攻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国新、广播电视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专业考研初试新闻学基础试题新闻史部分总汇一、名词解释部分1、邸报(90、98):我国最早的报纸。

始于唐,盛于宋,衰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2、新华通讯社(90、9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讯社,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简称新华社。

前身为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

1931 年11月7日成立于江西瑞金,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建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

1937年1月在延安改名为新华社。

3、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90):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

1949年12月5日,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使命,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壮大,如今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成为世界知名的重要媒体之一。

4、Radio Beijing(1990):即北京电台。

其前身是1949年2月2日诞生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51年其更名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中央从陕北迁往北平,同时利用接收国民党北平电台的设备开始广播,即北平新华广播电台。

5、北京电视台(1990):新闻史上的北京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的前身。

1958年5月1日开始试播,中国的第一座电视台,同年9月2日正式广播,1978年改名为中央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的建立,标志我国的电视事业开始加入世界电视发展的行列;也标志中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现在的北京电视台是以北京市观众为服务对象的电视台,1977年筹建并开播。

6、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92):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

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诞生。

在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由《大公报》记者范长江和新闻界同仁夏衍等人共同发起成立,60多年来,伴随中国革命的成长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越的播音生涯作者:韩文婷来源:《中国广播》2019年第01期齐越:曾用名齐斌濡,1922年2月生于内蒙古满洲里。

194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俄语系,同年10月参加革命,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社担任编辑。

1947年成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播音员。

1949年10月1日,齐越与丁一岚一起向全世界现场直播开国大典的盛况。

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几十年播音生涯中,他以特有的庄重、深沉的声音感染了亿万听众,许多人便是从他的播音中深切地感受到《谁是最可爱的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名篇的魅力。

1975年齐越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到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

为纪念齐越对播音艺术的杰出贡献,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主办“齐越朗诵艺术节暨中国大学生朗诵大赛”,鼓励广大学子向齐越学习。

“在记忆的积淀里,那是最亮最亮的一颗金珠——40年前的10月1日,我向全世界转播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各位听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就要开始了。

现在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登上天安门城楼……’林伯渠同志宣布大典开始时,毛主席的双肩抖动了一下,随即,那个庄严激昂的声音响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个声音通过电波,传遍了中国,震撼着世界。

”①这段文字刊登于1989年10月7日的《人民日报》,口述这段历史的是直播开国大典的播音员、我国著名播音艺术家——齐越。

他曾在广播史上用声音为听众留下诸多光辉的形象: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王进喜、把一切献给党的吴运铎、和时间赛跑的王崇伦、敢为人民鼓与呼的彭大将军、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的周总理……直播开国大典,广播诸多名篇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齐聚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典隆重举行。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对庆典进行了现场广播,齐越和丁一岚共同担任播音员,全国各地的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转播。

“开国大典这一天,我和丁一岚对着话筒,足足站了7个多小时。

开始,编辑在旁边不断提示,后来越播越流利,嗓子一点儿也不觉得累。

”②齐越曾在其回忆文集中写道:“当时我们的广播岗位在天安门城楼西。

梅益同志亲临现场指挥,李伍同志负责机务,胡若木、杨兆麟同志负责写稿,丁一岚同志和我负责播音。

”③开国大典的女播音员丁一岚在其回忆录中写道:“临时转播机房设在天安门城楼西侧的拐角处,而发射机房设在天安门城楼前金水河一侧临时搭的木板小屋里。

电台精心挑选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最好的两支话筒,一个安放在天安门城楼正中间,专为领袖们讲话设置,另一个是为我和齐越播音准备的……我那天穿了一件蓝色双排扣列宁服,留着齐耳短发。

齐越穿着系领口的灰色干部服,精神焕发。

”④在后来与学生的交流⑤中,齐越也提到过这一段广播经历,能够担任开国大典播音工作在当时是非常荣耀和自豪的,是一个播音员的殊荣。

这段广播历程也奠定了齐越在我国播音事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之后,齐越还有两次在天安门广场播音的经历。

除了在天安门广场广播的经历,齐越还曾播送广播史上的著名长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斯大林逝世的讣告》和毛泽东发表的文章《最伟大的友谊》,广受听众欢迎。

1966年,齐越播出了那篇在数万人民心中引起强烈震动与感慨的著名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鞭策和激励了整整一代人,在播音史上至今仍称得上是杰作。

⑥“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路线的迫害,齐越停止了播音工作。

粉碎“四人帮”后,齐越先后播出了《在彭总身边》《王若飞在狱中》《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等关于革命年代的回忆录和《巍巍昆仑》电影剪辑小说。

20世纪80年代,齐越广播宣读了审判林彪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公审会的证词。

党的第一位男播音员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办后,除了短时期曾经有过一个男播音员以外,一直是清一色的女播音员播音,她们用坚定有力的声音冲破了国民党对宣传战线的封锁,向全世界人民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以及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

1947年,为了配合战时斗争形势,新华总社语言广播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副总编辑梅益开始挑选男同志进行试音,首要条件是会说普通话,聲音嘹亮。

后来,他发现编辑部里有4位会说普通话的男同志,其中就有齐越。

在4位男同志的试音过程中,齐越声音嘹亮清透,口齿清楚,加上他在西北大学参加学生进步团体时打下了很好的朗诵基础,对广播新闻稿的理解与表达都十分自然,成为男播音员的人选,于是齐越从新华总社语言广播部的编辑部调到了播音组。

1947年8月16日,齐越在日记中写下了对入选男播音员的感受:“今天早晨,我搬来沙河,参加了播音员的队伍。

临行前,梅益同志握着我的手嘱咐说,‘这是一个重要而光荣的岗位,你将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男播音员。

我们的广播代表党中央发言,你一定要做好这个工作!’”⑦当时,担任播音组组长的孟启予交给齐越的第一个任务——广播两篇记录新闻,并向齐越解释和介绍了记录新闻的广播方法和要求,帮助他进行练习,这是齐越第一次走进他为之奋斗一生的广播播音室。

排在前面的女同志结束播音后,齐越第一次坐到了话筒前。

就这样,齐越以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第一位男播音员⑧的身份拿起了话筒,开启了他的广播播音生涯。

在解放战争时期,齐越广播播出的《中共中央关于1948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人民解放军总部向黄维兵团讲话》等重要文告和新闻,不但瓦解了敌军士气,发出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声音,还鼓舞了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战士的士气,为取得民族解放贡献了力量。

北平(北京)解放时,随着军管小组的进入,齐越开始在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音,他不断广播播送《和平方法解放北平战事的经过》等报道,从那时起,齐越浑厚嘹亮的声音一直回响在北京的上空,铿锵有力。

此后,齐越长期奋战在广播播音工作一线,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历任播音部的播音员、艺术指导、主任等职务。

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播音工作,播出了大量震撼人心的优秀广播新闻作品,有很多听众都为齐越的播音所折服,还有一些听众成为齐越数十年的朋友。

“听众是我的良师益友”是齐越常说的一句话。

他说,从听众身上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听众就是自己播音创作过程中的一面镜子,是自己数十年播音生涯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

深入基层,身入、眼入、耳入、心入,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基层听众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这样才能把话说进听众的心里去,才能使党的宣传内容和思想与听众产生共鸣。

广播学院执教20载,播音学的奠基者如今,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里,静静地伫立着一座雕像,常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播音学子在雕像前献花、鞠躬,以寄情思,这座雕像就是齐越。

1975年,齐越调往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任新闻系播音专业教师。

时年53岁的齐越常年患病,虽然离开了广播一线的工作岗位,却一刻都没有离开话筒,他的声音仍然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源源不断地播出。

在北京广播学院任教期间,齐越时常带领学生到广播电台的播音室进行现场广播教学,跟毕业班同学一起到地方广播站实习,还为地方台的新闻播音员、青年教师以及播音爱好者创办学习班,培训辅导播音员。

在从事播音教学的岁月里,齐越选拔、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他的学生遍布全国各级广播电视机构。

1979年1月,齐越被评为我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播音学硕士研究生。

在笔者对齐越的研究生付程的采访中,付程教授提到:“齐越老师每次上播音理论课都不是空讲理论,而是会直接去录音机前录下自己的播音范本,通过自己和学生的录播情况分析播音的方式方法,身体力行地去言传身教。

同时齐越还要求学生心口如一,在话筒前和话筒后应当是一样的,切勿矫揉造作,扮演角色,将在话筒前的话语与生活中的行动保持一致,做一个纯粹的人。

”⑨齐越曾到河南、江苏、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十余个省份讲学,参加过很多播音工作经验交流会,也在这一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广播战线的战友和听众,并从他们那里学习到了极其丰富的实践经验。

1980年,齐越与陕西广播界人士举行座谈会。

同年,齐越与北京广播学院教师成立了延安(陕北)台旧址调查组,到延安、太行山等地调查研究并收集资料,为编写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史做准备。

1984年11月,齐越获得了他人生中最满意的一个称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

有同志在对齐越的回忆文集中说,齐越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的宣传员和鼓动者,能够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称号使齐越非常自豪和骄傲。

⑩1986年6月,齐越作为播音专家出席了中国广播史座谈会,以广播工作的参与者和人民广播史建设者的身份参与了会议发言与讨论。

1987年8月16日,北京广播学院举行“齐越从事广播播音工作40周年祝贺会”。

齐越在会上做了题为《人生在世,事业为重》的发言,受到大家的热烈欢迎。

20世纪90年代,齐越患病,行动不便,需要入院治疗,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用仅能活动的右手写下了《献给祖国的声音》《情系七彩人生》等著作,并写诗、散文、随笔、回忆录。

1993年11月7日,齐越因病于北京去世。

为了颂扬以“齐越精神”为代表的新中国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的优良传统,纪念齐越为建设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在1996年创办了“齐越朗诵艺术节”,以此鼓励广大广播电视播音学子和爱好者向齐越老师学习。

一年一度的“齐越朗诵艺术节”在全国高校的参与以及各方机构的支持下发展至今,已不单是播音专业学生展示播音技艺的平台,还是选拔优秀广播电视播音员的最高赛事,为全国各地的朗诵爱好者们提供了展示、交流和學习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齐越朗诵艺术节”的鼓舞和引领下继续发扬“齐越精神”,共同推动广播电视事业不断发展。

齐越曾说:“如果我的一生能从头开始,让我重新选择职业的话,我还要选择做中国人民的播音员,做中国共产党的传声筒。

”话筒前的齐越,是人民广播播音事业的奠基者,也是新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开拓者。

无论是在广播工作一线还是广播教学之中,他对广播听众的重视、对广播工作的坚持、对播音事业的努力,都为人民广播事业的研究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释①②齐越:《献给祖国的声音》,《人民日报》,1989年10月7日,转引自《献给祖国的声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页。

③⑦齐越:《寄语青年播音员》,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31页、第16页。

④成美、陈道馥、薛夏原:《丁一岚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年版,第127页。

⑤⑨整理自笔者对中国传媒大学付程教授的访谈内容。

⑥杨沙林、姚喜双:《把声音献给祖国——齐越的播音生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版,第7页。

⑧笔者注:王恂同志曾于1946年间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承担过短暂的播音工作,是中国人民广播队伍中的第一位男播音员,不过他工作时间不长即离开延安,在播音领域没有特别深厚的造诣,因此我们常将齐越同志视为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位男播音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