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册语文雨霖铃教案-上海高二下册语文课本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宋词相关知识,及柳永词作的特点和创作风格。

2积累字词及名句,流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方法1通过感受形象,领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低沉伤感之情。

2品味语言,学习艺术特色,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趣味,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2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做到“举一反三”。

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离别是永恒话题,穿越时空,永驻于岁月长河。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二、词的相关知识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慢词是宋词主要体式之一,“慢”是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鍀迟缓了。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成婉约派和豪放派。

三作家作品简介(1)(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狂放不羁,擅长词曲,熟悉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还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时有人向仁宗举荐他,但仁宗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何用浮名,且填词去!”遂落第。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后,别无出路,只好以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能够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词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编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人的生活情境,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3)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用诗词表达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和背景。

(2)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3)掌握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2)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运用古典诗词表达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古代诗词的学习,分享学习心得。

(2)介绍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诗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课堂讲解:(1)分析柳永的词风和艺术特色。

(2)解读诗人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

4. 课堂实践:(1)学生朗读《雨霖铃》,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5. 总结提升:(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展示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作一首古典诗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雨霖铃》的情况以及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自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雨霖铃》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内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1.2 教学内容1.2.1 作品简介:《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首长调慢词,表达了词人对离别的深情和无尽的思念。

1.2.2 教学重点: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1.2.3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唐代社会背景。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2.1.1 导入:以唐代长安的雨季为背景,引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1.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了解作品内容。

2.1.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意象和情感。

2.1.4 成果展示:选取优秀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2.2 教学方法2.2.1 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等基础知识。

2.2.2 读书指导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培养阅读能力。

2.2.3 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提高批判性思维。

2.2.4 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作品情感。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目标3.1.1 知识与技能:考察学生对《雨霖铃》的作者背景、作品特点的掌握程度。

3.1.2 过程与方法:评估学生在阅读、分析、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观察学生对作品情感的内化程度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情况。

3.2 评价方法3.2.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作品基础知识的理解。

3.2.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2.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3.2.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雨霖铃》及相关阅读材料。

4.2 多媒体资源:图片、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雨霖铃》的诗意和主题。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和对离别的哀愁。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和主题。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背诵和默写《雨霖铃》。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中意象和情感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朗读《雨霖铃》。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情感。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背诵《雨霖铃》。

(2)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鉴赏文章。

2. 评价:(1)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2)评价学生的鉴赏文章,关注其对诗歌内容、意象和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高中语文》课本。

2. 参考资料:有关柳永和《雨霖铃》的文献、鉴赏文章等。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雨霖铃》为例,讲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3. 利用比较法,将《雨霖铃》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雨霖铃》的背景和作者柳永。

2. 学生自读,感知诗歌意境。

3. 教师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 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生平。

(2)能够把握《雨霖铃》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艺术特色。

(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离别之情,培养学生珍惜眼前人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内容及主题。

(2)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3)背诵《雨霖铃》的名句。

2. 教学难点:(1)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理解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

2.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珍惜友情、珍惜当下的意识。

3. 欣赏教学: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及作者柳永。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雨霖铃》,理解其主要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情,分享自己的友情经历。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的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雨霖铃》的情况,以及读后感和友情观念的表述。

3. 单元测试:设置有关《雨霖铃》的测试题目,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艺术特色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的选择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1. 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词鉴赏讲座,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柳永《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知识,把握词牌的特点,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柳永的词风,理解其对爱情的执着和无奈,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感情。

二、教学重点1. 《雨霖铃》的背景知识和词牌特点。

2.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词中意象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2. 对柳永词风的鉴赏。

四、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相关章节。

2. 《雨霖铃》原文及其注释。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柳永的背景和词牌的特点,引起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

2. 朗读: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3. 讲解: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难点词汇和句子。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进行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5. 总结:总结《雨霖铃》的特点和柳永的词风,强调正确对待感情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学生书写《雨霖铃》的读后感或对词中某一意象的解析。

六、教学拓展1. 比较柳永的其他词作,如《夜雪临砌》、《八声甘州》等,分析其词风的共同特点和变化。

2.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了解柳永在词坛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设计问答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雨霖铃》和柳永词作的问题,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组织小组竞赛,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对《雨霖铃》中某一意象的解析,增强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

八、情感教育1. 通过解读《雨霖铃》中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讨论正确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价值观。

九、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思考深度,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8篇《雨霖铃》教案篇一一、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相聚是欣喜,是快乐;而离别却往往令人无限伤感,无限惆怅。

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词人施展才情与笔力所咏叹的主题。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宋代着名词人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字耆卿,原名三变,后改名为永,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宋仁宗进士,官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凤栖梧》等较有名。

三、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四、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整体感知,领会文中情1、学生自由读(读出感情,体会意境)2、听配音朗诵。

(投入理解)3、把握总体基调——————伤感凄切。

文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述离别情形的句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接着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伤心?相见时难别亦难。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二)文中景:(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问题:为了渲染悲伤凄凉的离别,作者选择哪些景和物作背景来加以烘托?明确:寒蝉(凄切,“孟秋之月,寒蝉鸣”)点明清秋节长亭(天下伤心处,长亭更短亭)暗示离别兰舟(催发,客观原因骤雨初歇,天色已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下册语文雨霖铃教案|上海高二下册语文课本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在课前做好教案!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雨霖铃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高二下册语文雨霖铃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知识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教学方法
美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模式
双主导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曾在网上的对联雅座里和一位朋友对对子的时候,他出给我一副上联:狂风大作雨淋淋(雨霖铃),初看此联好象很简单,仔细琢磨才发现里面有个机关,我对了一个下联:乌云漫卷天尽沙(天净沙)细心的同学们你们发现其中的机关是什么了吗------由此引出词牌名-
二、检查预习:
1、了解词牌(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教师简要概括后提出疑问过渡:在封建时代,歌伎是很没有地位的,是受歧视、受迫害的社会底层市民。

那么作为封建文人学士的柳永,一个上层的文化人,与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谈起恋爱来,岂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贱?这好像有点不可思议。

大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2、了解词人(学生课前作好资料卡准备)
出示多媒体课件教师简要点拨: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穷困。

经常出入娼馆酒楼,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他同歌伎的交往并不像浪荡公子,纨绔子弟之流的风花雪月,虽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楼酒馆,他找到了感情的寄托,找到了发挥才华的地方。

正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在他的很多佳作中,很多取材于同歌伎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3、预习字词疑难生生对答
教师预备内容:帐饮、无绪、竟、凝噎、暮霭、堪、纵
三、听读全词感受离别
第一步:教师范背全词
第二步:学生初读全词,读准字音
第三步:师生听多媒体范读
师生共同探讨诵读要注意的问题:感情基调:悲戚低沉断句
语意的连贯
(学生集体朗读全词)
四、品读全词体味感情
1、学生分小组讨论重点分析上下阕写景抒情部分,并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出示板书:《雨霖铃》
叙别前(实)--情语:执手相看泪眼
景语情景交合
情语实写:寒蝉骤雨长亭兰舟虚实相济
思别后(虚)--景语虚写: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
2、学生观看FLASH图片,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根据词上下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个送别场景或回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惜别事件。

4、作者在本词中抒发了什么情感?他和我们的情感相同或是相似吗?(学生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注意读出感情,然后回答问题)
五、赏析名句体会意境
1、本词抒发了跟情人难舍难分的感情,从哪些词句最容易看出这种情感?
2、还有几句不能直接看出与情人难舍难分之情,那么这几句到底有没有这种情感(引导学生赏析名句,准确把握词中景物描写所起的作用)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教师明确:开首这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受,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2)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教师明确: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

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

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3)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此句中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给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教师明确:关于酒: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后,把一切苦恼抛诸脑后,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别。

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现实也罢,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时曹操为功业人才而愁,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的感慨。

《短歌行》) 愁时李白失意官场,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苏轼也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清照思念丈夫时,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声声慢》) 王维送别元二,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关于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关于风:古语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

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总结:柳有留意,残月西挂,伊人不再,晓风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

(回想整首词,指名背诵)
六、集体背诵反复涵咏
七、课下作业:
学生分组为本词写一个脚本,然后交流
看了高二下册语文雨霖铃教案的人还看:
1.高二语文下学期教学计划
2.高二语文《咬文嚼字》的教案原文
3.高二语文课本《登高》原创教案
4.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5.高二语文春末闲谈教案
6.高二语文教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7.高二上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
感谢您的阅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