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教案(职称用)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模板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其与无机化合物的区别。

o掌握碳的价键特性和同分异构现象。

o了解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如取代、加成、消去反应)。

2.过程与方法o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机物的结构推断其性质。

o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通过有机实验加深对有机反应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o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o碳的价键特性和同分异构现象。

2.教学难点o有机反应机理的理解。

o同分异构体的识别和书写。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o讲授法:系统介绍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反应类型。

o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o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有机反应,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2.教学手段o多媒体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机理等。

o有机化学模型:辅助学生理解有机分子的三维结构。

o实验器材和试剂:供学生进行有机实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生活中的有机物(如塑料、药物、香料等)引出有机化学的概念。

2.新课讲解o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o讲解碳的价键特性,包括共价键、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o探讨同分异构现象,包括构造异构和立体异构。

o介绍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及其机理。

3.实验操作o演示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机实验,如烯烃的溴化反应。

o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4.课堂讨论o分组讨论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o讨论同分异构体的识别方法和书写规则。

o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给予反馈和建议。

5.课堂小结o总结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o强调碳的价键特性和同分异构现象的重要性。

o回顾常见的有机反应类型及其机理。

6.布置作业o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o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扩展有机化学的知识面。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高中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有机化学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有关有机化学的教学资料和实验仪器材料;2.学生准备纸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有机化学的概念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

二、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5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它元素组成的化合物;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特点是多样化和复杂性。

三、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则和结构特点(20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和规则;2.讲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官能团的作用。

四、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和机理(20分钟)1.介绍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反应类型,如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等;2.讲解有机化合物反应的机理,如自由基机理、亲核机理等。

五、进行实验操作(3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有机化合物的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

六、总结与检查(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学的掌握情况,并提出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七、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有机化学是化学中的重要分支,涉及到许多复杂的反应和结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理解官能团的概念。

(2)掌握常见的有机官能团,如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羧基、醛基等。

(3)能够根据官能团判断有机化合物的类别,并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有机化合物分类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2)通过对官能团的认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体会有机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官能团的概念和常见官能团的结构与性质。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2、教学难点(1)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2)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判断其所属类别。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有机化合物,如塑料、橡胶、药物、食品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这些有机化合物有什么特点?它们是如何分类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有机化学基础。

2、知识讲解(1)有机化合物的概念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强调有机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但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有机化合物,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等。

(2)有机化合物的分类①按照碳骨架分类分为链状化合物和环状化合物,环状化合物又分为脂环化合物和芳香化合物。

通过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理解这几种分类方式。

②按照官能团分类介绍官能团的概念,即决定有机化合物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然后依次讲解常见的官能团,如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羟基、羧基、醛基、酮基、酯基等,包括它们的结构、名称和性质。

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让学生判断其官能团和所属类别。

(3)官能团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以乙醇和乙酸为例,讲解羟基和羧基对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影响。

有机化学教案范文

有机化学教案范文

有机化学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结构特点,学会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和分析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思考、讨论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学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碳原子、氢原子、共价键、极性键、非极性键等。

2.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原则:烷烃、烯烃、炔烃、醇、酚、醚、酸、酯、胺等化合物的命名方法。

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链状结构、环状结构、立体结构等。

4.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和分析方法: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等分析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命名原则和结构特点。

2.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和分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命名原则和结构特点。

2. 实验法:进行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有机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课时:本教案共需4个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课后作业】1. 复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命名原则和结构特点。

2. 完成有机化合物的鉴别和分析实验报告。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 思考题: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脂肪烃、卤代烃、醇类、醚类、酚类、酸类、酯类、胺类等。

2. 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氧化反应等。

3.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逆合成分析、有机合成策略等。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反应类型。

2.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反应类型。

有机化学教学教案

有机化学教学教案
学。
评价方式:采 用多种评价方 式,如观察、 口头表达、书 面作业等,全 面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
评价标准:制 定明确的评价 标准,客观公 正地评价学生 的学习成果, 激励学生不断
进步。
综合评价与反馈
教学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 标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主动性,是否能够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添加标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教学评价: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 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是否 能够为教学改进提供有益的反馈
教学反思
第六章
教学效果评估
学生掌握情况:是否理解并掌握了 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课后作业情况:学生是否能够按时 完成作业,作业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课堂互动情况: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和互动,是否能够提出问 题和思考
教学效果评估:根据学生的表现和 反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
教学方法改进
针对学生的反馈, 调整教学方法和 策略,以提高教 学效果。
结合实际教学情 况,引入更多生 动有趣的案例和 实验,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学生的互 动,鼓励学生提 问和参与讨论, 提高课堂氛围和 学生的参与度。
定期进行教学评 估和反思,总结 经验教训,不断 完善教学方法和 手段。
教学内容优化
引入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 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针对学生需求调整教学内容, 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 求。
注重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 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高中化学讲解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讲解有机化学教案

高中化学讲解有机化学教案
课题:有机物的结构
教学目标:
1. 掌握有机分子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了解有机物的分类方法。

3. 能够通过结构式表示有机分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理解有机物的分类方法。

3. 能够准确地用结构式表示有机分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化学基础知识,简要介绍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讲解有机物的基本结构和特点(15分钟)
1. 有机物是由碳和氢以及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 有机物的共价键结构使得有机分子具有许多重要的特点,如构象和立体化学等。

三、探讨有机物的分类方法(15分钟)
1. 按照碳原子数可分为:单体、低聚物和高聚物。

2. 按照结构类别可分为:烃类、卤代烃、醇、醚、醛、酮、羧酸、酯等。

四、学习用结构式表示有机分子(15分钟)
1. 通过示例讲解如何使用结构式表示有机分子的结构。

2. 详细介绍键线结构式和键角结构式的表示方法。

五、练习与讨论(10分钟)
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绘制结构式来表示给定的有机分子结构,并进行讨论和解答疑惑。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练习绘制有机分子的结构式,并思考有机物的分类方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讲解有机物的结构及分类方法,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通过练习和讨论,提高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理解。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教案

高中化学选修《有机化学基础》精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性质。

2. 使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2.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性质3. 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4. 有机化合物的研究方法5.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基本性质及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4. 采用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糖、醋、酒等,引出有机化合物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讲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历程。

3. 实验:安排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实验,如糖的燃烧、醋的酸碱度测定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的理解。

七、拓展与延伸1. 介绍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医药、食品、材料等领域的有机化合物。

2. 引导学生关注有机化学的最新发展,如生物有机化学、绿色有机合成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是否全面讲解了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基本性质和发展历程。

《有机化学教案》课件

《有机化学教案》课件

《有机化学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

2. 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

3. 学习有机化学反应类型,理解反应机理和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3. 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4.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5.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及反应机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2.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3. 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4. 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5. 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及反应机理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结合板书进行讲解。

2. 通过实例分析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4.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信息。

五、教学课时与安排1.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2课时)2.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方法(2课时)3. 第三章: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3课时)4. 第四章: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4课时)5. 第五章:有机化学反应类型及反应机理(3课时)六、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有机化合物定义和特点的理解。

2. 练习题:布置有关有机化合物分类和命名方法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和多媒体教学材料。

2. 有机化学教材和参考书籍。

3. 网络资源:有机化学相关网站、学术期刊等。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加深对有机化合物性质和反应的理解。

2. 邀请有机化学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应用经验和研究动态。

3. 组织学生参加有机化学知识竞赛或研究性学习项目,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九、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评价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代码:1101732.课程名称:有机化学3.学时/学分:68/44.开课系(部)、教研室:基础化学教研室5.先修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6.面向对象:制药工程、科学教育二、课程性质及目标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2. 课程目标: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合成和反应的一门科学,是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限选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为后继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碳原子的三种杂化;2、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断裂的方式及诱导效应,共价键的本质;3、熟悉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性。

(二)教学具体内容概述、碳原子的三种杂化、诱导效应、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断裂的方式、有机化合物的构造式的表示方式、价键理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碳原子的三种杂化;有机化合物中共价键断裂的方式;诱导效应;教学难点:诱导效应。

第二章烷烃(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烷烃碳原子的杂化状态及结构特点、烷烃的构象异构及其产生原因。

2、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普通命名法。

3、熟悉烷烃的构象异构烷烃中的碳原子是以sp3杂化轨道及另一碳原子或氢原子沿轨道对称轴方向“头对头”重叠形成C—Cσ键和C—Hσ键。

4、了解乙烷的构象异构;普通命名法(二)教学具体内容烷烃的组成和定义、烷烃命名法、 sp3杂化、已烷的构象、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自由基反应历程及自由基稳定性、Wurtz法合成烷烃(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烷烃碳原子的杂化状态及结构特点;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难点:烷烃中的碳原子的sp3杂化;烷烃的优势构象。

第三章不饱和烃(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烯烃的结构、双键特点,烯烃的命名,Z-E构型命名法。

2、掌握烯烃、炔烃的结构特点、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端基炔的酸性。

3、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共轭效应、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自由基加成及环加成反应;4、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5、掌握烯烃的加成反应机理,加卤化氢反应的各种机制。

(二)教学具体内容烯烃结构及键型特点、顺反异构、烯烃命名、亲电加成反应机理、反马式规则、烯烃的硼氢化反应、氧化反应。

炔烃的结构特点、sp杂化、C≡C三键、烃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端基炔的酸性及金属炔化物的生成炔、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点、共轭效应、共轭二烯烃的主要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及环加成反应。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双键特点、顺反异构体、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反马式规则、sp杂化。

教学难点:反应的机理、马氏规则,诱导效应、端基炔的酸性及金属炔化物的生成炔第四章环烷烃(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脂环烃结构及命名、环烃的构象、化学性质。

;2、熟悉一元取代环己烷的构象;3、了解脂环烃的稳定性。

(二)教学具体内容单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单环烷烃的结构、单环烷烃的构象、化学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脂环烃结构及命名、环烃的构象、理化性质教学难点:环烃的构象第五章旋光异构(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了解立体异构的分类及产生原因;2、掌握分子对称因素及旋光性的关系、对映异构表示方法及构型标记;3、由结构特征判断分子是否具有旋光性,掌握手性、手性分子、对映体、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外消旋体等基本概念。

4、掌握Fischer投影式的写法及构型的标示法(R/S,D/L 法)。

(二)教学具体内容同分异构体及立体异构、旋光度及比旋光度、手性碳原子及构型的表示、对映异构体和手性分子、旋光异构体构型的标示方法、立体有择反应和立体专一反应、(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分子的旋光性、含有一个手性碳的对映异构、含两个不同手性碳的旋光异构体。

教学难点:判断分子是否具有旋光性、Fischer投影式的写法及构型的标示法。

第六章卤代烃(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卤代烃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2、了解伯、仲、叔卤代烃按SN1或SN2历程;3、掌握格氏试剂的制备及重要性质;4、熟悉消除反应的立体化学、卤代烃的代表化合物。

(二)教学具体内容卤代烃的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伯、仲、叔卤代烃按SN1或SN2历程;格氏试剂的制备及重要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卤代烃化学性质、SN1和SN2的反应机理。

教学难点:卤代烃化学性质、SN1和SN2的反应机理。

第七章光谱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的基本概念及原理2、掌握化学位移概念及屏蔽原理、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掌握自旋——自旋偶合原理3、掌握各类有机物基团的特征频率4、了解波谱在有机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二)教学具体内容红外光和红外光谱、分子的振动能级和振动频率、分子基本振动形式、各类官能团的特征吸收、核磁共振光谱的基本原理、化学位移、不同类型有机药物的化学位移范围、自旋偶合和自旋裂分、分子离子峰同位素离子峰(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核磁共振、质谱的原理和在结构测定中的应用教学难点:红外、紫外、核磁共振、质谱的原理第八章醇、酚、醚(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醇要化学性质,酯化反应、氧化反应、脱水反应2、掌握醚的化学性质、醇的制备、酚的分类及命名3、了解醇、酚、醚的代表化合物(二)教学具体内容醇、酚、醚的命名,醇及金属钠的反应、及氢卤酸的反应(卢卡斯试剂)、及无机酰卤的反应、及无机酸和有机酸的酯化反应、氧化反应、脱水反应;醚的分类和命名方法、醚结构特点、醚的化学性质、醚的制备、冠醚(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醇的化学性质及反应、醚的性质及制备、酚的性质及反应教学难点:醇的制备、酚的性质及结构第九章醛、酮、醌(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醛、酮、的系统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2、理解掌握发生碘仿反应化合物的结构特征;3、了解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历程、羟醛缩合反应历程和碘仿反应的历程;4、了解醌类化合物结构特点和一般性质。

(二)教学具体内容醛、酮、的系统命名和主要化学性质;发生碘仿反应化合物的结构;羰基上的亲核加成历程、羟醛缩合反应历程和碘仿反应的历程;醌类化合物结构特点和一般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醛、酮的结构,醛、酮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醛、酮的结构,醛、酮的化学性质第十章羧酸及其衍生物(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羧酸及衍生物的分类、命名和制备;2、熟悉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卤代酸的反应;3、了解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二)教学具体内容羧酸的结构及制备、羧酸的化学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羧酸及衍生物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教学难点:羧酸及衍生物的结构第十一章取代羧酸(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取代羧酸的结构、化学性质、制备;2、熟悉取代酸的命名的命名(二)教学具体内容α-氢的卤代、羟基酸和羰基酸的特性等反应;互变异构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取代羧酸的化学性质、制备。

教学难点:取代羧酸的结构及性质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胺类和酰胺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2、了解季铵碱的热分解反应—霍夫曼规则3、理解掌握芳香重氮盐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二)教学具体内容胺类和酰胺类化合物的命名、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芳香重氮盐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碱的热分解反应—霍夫曼规则,有机化合物的颜色及分子结构的关系。

介绍一些重要的胺、酰胺的代表化合物和几种常用指示剂和染料。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胺的结构及化学性质、反应机理教学难点:胺的结构及化学性质第十四章碳水化合物(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单糖的分子结构、变旋现象、差向异构、还原性、成脎、成苷及重要的反应;2、理解还原性二糖和非还原性二糖的结构特征;3、了解淀粉、纤维素、糖苷的一般性质。

(二)教学具体内容单糖的分子结构、单糖的变旋现象、差向异构化、还原性、成脎、成苷及重要的颜色反应;还原性二糖和非还原性二糖的结构特征,淀粉、纤维素、糖苷的一般性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糖的构象和立体异构、各种多糖的组成立体化学。

教学难点:糖的环状构象第十五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常见α-氨基酸的分类和构型及命名,α-氨基酸重要性质;2、掌握肽的命名方法;掌握蛋白质某些重要化学性质掌握3、了解核苷酸的分类、组成和结构(二)教学具体内容α-氨基酸的分类和构型及命名、α-氨基酸重要性质、脱羧和氧化脱氨反应、肽的命名方法、蛋白质某些重要化学性质、核苷酸的分类、组成和结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分类、命名和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多肽、蛋白质的结构第十六章类脂化合物(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油脂的分类、命名、结构和组成;掌握油脂的化学性质2、了解磷脂、蜡、甾族化合物;3、了解表面活性剂。

(二)教学具体内容油脂的分类、结构、化学性质,磷脂、蜡,甾族化合物,表面活性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油脂的结构和组成、油脂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油脂的化学性质第十七章杂环化合物(一)教学的基本要求1、掌握几种常见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译音命名;2、掌握常见杂环的结构特点及性质;3、理解掌握吡咯、吡啶的酸碱性、嘧啶、嘌呤的羟基及氨基衍生物的互变异构现象。

(二)教学具体内容常见杂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命名;常见杂环的结构特点及性质;吡咯、吡啶的酸碱性;理解嘧啶、嘌呤的羟基及氨基衍生物的互变异构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教学难点:杂环化合物的结构本课程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课堂讲授予为主,并对某些内容采取的各种教学方式给出指导性建议。

六、考核方法1.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试。

2.成绩评定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本课程成绩采用期末考试及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成绩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第二部分:作业成绩及平时检测占总成绩的30%;第三部分:上课考勤占总成绩的10%。

七、选用教材及教学参考书目1.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第四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 林尚安.《分子化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3. 冯新德.《高分子合成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4. 潘才元.《高分子化学》.合肥, 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说明:教材第八章为开环聚合,本章指定学生课后自学,一些相关内容不在其它章节穿插讲述。

第一讲绪论( 2 )学时三、共价键的健参数1. 键长:原子核之间的距离C-H键的键长0.109 nm, C-C键的键长0.154 n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