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帮菜之牛肉系列
自贡盐帮菜文化的发展与变迁

自贡盐帮菜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作者:康珺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1期摘要:千百年来,“富庶甲于蜀中”的盐都自贡,因盛产“百味之祖”的食盐而制盐与商业贸易兴盛,餐饮业繁荣。
伴随着盐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而形成的自贡盐帮菜,成为有别于成渝两地“上河帮”、“下河帮”菜系的川南“小河帮”杰出代表,更是当代川菜系列中的重要品牌。
其在自贡地区两千多年的井盐生产历史进程中积淀下的与盐相关的饮食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自贡盐帮菜;文化;发展与变迁文化变迁指文化内容和结构的变化,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亦即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传播或文化自身的创造。
自贡盐帮菜文化的生成与延伸,包括了地域特征、菜品特点、独特技法、文化表现等综合的因素,是随着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生产力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
一、促使自贡盐帮菜发展的文化元素(一)地域文化奠定了发展基础地方菜系文化的形成和发扬离不开地域历史文化的特征和脉搏,个性的文化特点和历史资源奠定了地方菜系文化的形成基础。
盐帮菜的发展基于自贡两千多年的采盐历史,特别是川盐两次济楚的强力推动,使自贡盐帮菜发生了质的飞跃,形成别树一格的菜系流派。
自贡盐帮菜文化的丰富内涵是由盐都人民鲜明的地方饮食文化构成的。
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撑体系,“尚滋味”、“好辛香”的风味特征,以本地特产井盐、晒醋、辣椒、姜、蒜、泡菜、豆瓣为主要原辅材料,独特的地理特点、历史发展、文化积淀以及原料影响和决定了自贡盐帮菜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点。
(二)盐业经济决定了发展兴衰菜系文化不但是历史文化的反映,也是社会经济的产物。
盐帮菜文化的形成与其历史文化关系密切,同时自贡盐业经济发展对其也有着重要影响。
从清朝中叶起,自贡盐业步入了快速发展期,至抗战时期曾盛极一时。
这是由于沿海受日本侵略战火之灾,海盐生产几乎瘫痪,所有井盐需求量猛增,自贡盐业得以迅速发展崛起。
盐业资本家、盐商、盐工人数剧增,经济往来增加,人口流动活跃,在自贡雄厚的盐业经济支撑下,自贡赢得了”吃在四川、味在自贡”的美誉,也使自贡盐帮菜的发展空前繁荣。
自贡盐帮菜老一辈名厨

自贡盐帮菜老一辈名厨这里的老一辈厨师,最多也只能追溯到抗战时期。
在上世纪20—30年代,自贡出现了焦德章、范吉安、倪树章、牟绍云、梁东如、肖倪清、郭德胜、官海云、兰吉洲、廖华武、缪付三,著名泡菜师傅熊良臣等。
其中,焦德章带出了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闻名自贡厨界的“五朵金花”。
范吉安更是以“水煮牛肉”“洗手鮓”、“明蒸杂脍”等名菜在自贡盐帮菜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倪树章、梁东如等则以高超的技艺选调北京,为中央领导服务,为自贡盐帮菜传了名。
1、范吉安。
范吉安(1887-1982年),排行第三,人尊“范三爷”。
出生于自流井大塘山(今大安区)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读过私塾,幼年丧父。
12岁时在自流井一家茶馆作杂工,15岁时到新街南华宫“兴发园”包席馆当学徒。
从1911年至1949年近40年间,范吉安先后在大坟堡(今大安)同盛井、三圣桥义兴园、三圣桥桃园、正街金谷园、大码头餐厅、十字口民江饭店等做厨师。
他谦虚谨慎,喜欢与别人交流技术经验,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有时不惜花钱买别人做的某一拿手菜来品尝研究,不放过一切学习机会。
由于他锐意进取,烹饪技术不断提高,不仅精通红白两案,对海鲜、雕花摆碟也有相当研究。
除川菜外,他还熟悉京、鲁等菜肴的烹制技术。
范吉安用心做菜,勤于思考,敢于创新。
他是自贡盐帮菜名菜“水煮牛肉”公认的创始人。
他在氽汤牛肉的基础上,改进配料及制作方法,创新出以麻、辣、嫩、鲜、香为特点,肉质滑嫩、入口化渣、油而不腻的“水煮牛肉”,风行全川,1981年选入《中国菜谱》。
他对来自农家的“洗手鮓”,在颗粒、肥瘦肉搭配、干稀、油度、火候、作料上下功夫,创作出的“岷江洗手鲊”和对自贡家常杂脍用料、进汤、火候上的改进创作的“明蒸杂脍”,风行自贡城乡,成为民江饭店当家菜。
范吉安对菜肴的制作从原料抓起,对猪、牛、羊、鸭、鱼等的产地、特性很有研究,烹饪时善于因物而异。
如鱼类,分塘鱼、田鱼、河鱼,塘鱼和田鱼又分质量高低、肥瘦不同用不同的烹饪方法,作出不同的菜肴。
自贡有什么美食

自贡有什么美食话说食在四川,味在自贡。
吃货们对于自贡的情怀只有美食,哪儿还管你什么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和南国灯城哦,是不是?就一起来看下面小编介绍的自贡特色美食你是否都吃过吧。
自贡美食推荐1.自贡火边子牛肉与张飞牛肉和太和牛肉一起称为“川中牛肉三杰”,做成后的火边子牛肉红亮透明,文字图案隔肉可见,最后涮上辣椒红油即成。
火边子牛肉吃起来酥而绵,干香化渣,味醇可口,回味悠长,成为自贡名产。
2.自贡冷吃兔自贡冷赤兔呢又叫香辣兔,是自贡、富顺、荣县一带比较传统的美食。
制作时最关键的要把握好火候,兔子肉的水分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干。
3.富顺豆花以前上大学那哈,周边学校的小吃街上都有富顺豆花,便宜实惠,几乎每周就要切整一次加餐。
富顺豆花是嫩豆花,或称水豆花儿、灰馍儿。
米饭、豆花、蘸水三位一体,简直就是密不可分。
4.盐帮菜自贡呢是井盐之都大家都晓得,盐帮呢是美食之族。
盐帮菜呢又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其特点就是香辣鲜,口味重!5.水煮牛肉牛肉肥嫩异常、味道酸辣鲜香。
水煮牛肉中的牛肉片,不是用油炒熟的,故名水煮牛肉。
口味厚重,滑嫩适口,香味浓烈,具有川味火锅的麻、辣、烫的风味。
6.豆腐脑水粉自贡地区的名小吃之一,水粉细如银丝、跟条均匀、洁白柔软;豆腐脑细嫩、清香,配以酥黄豆,三种食品配制而成豆腐脑水粉。
尤以自流井庆荣森豆腐脑水粉为正!7.跳水蛙自贡跳水蛙,源于盐商时期。
跳水蛙红彤彤的煞是好看,辣得你跳脚刘眼泪,挑战辣得极限,越吃越停不下,同时搭配的豆花更是入味,鲜嫩可口,巴适得板!8.牛佛烘肘沱江水码头富顺县牛佛镇的厨师吸取传统烘肘长处,试制成功独具特色的牛佛“碗碗烘肘”。
“碗碗烘肘”造型美观,色泽鲜嫩,味美香甜,吃起来耙而不烂,肥而不腻!。
自贡特色冷吃牛肉的做法

自贡特色冷吃牛肉的做法
人这一辈子很长,面临的疾病也很多。
人生了病,大多时候都
是需要药物治疗的。
药物治疗固然有效,但其实很多病都是可以靠食材来辅助医治的,而治病的食材还得经过你精心的烹饪才行。
那么,下面我就来为大家介绍自贡特色冷吃牛肉这道菜的做法。
1.牛腿肉洗净
2.12焯水。
可以稍微煮久一点,方便切条。
煮完肉的水,留着
备用。
3.21切成条。
稍微粗点,没关系。
4.1爆炒几分钟以后,改成中小火,进入漫长的煸炒阶段。
此时可以加入八角、大料、花椒等慢慢煸炒。
煸炒过称中加入少许盐、糖以及鸡精
5.2沥干水分以后放入油锅爆炒,此时可以添加一些姜片
6.煸炒至亮油阶段·加入少许生抽、料酒。
7.改成微火加入辣椒面。
稍稍翻炒。
切忌辣椒面不能加入的太早,以免炒糊。
火一定是小火。
8.加入辣椒面翻炒几分钟,待锅内水分以及牛肉干透。
9.加入适量刚才煮过牛肉的水回煮一下干透的牛肉。
此步骤比较关键,用水回煮了一下的牛肉。
会比较入味,也不干到咬不动、
方便食用。
10.当锅内的水分再次干到亮油的时候。
OK,加入味精收工。
也许你以前吃过自贡特色冷吃牛肉,但是你绝不知道它竟是这样做出来的。
而深谙其真实做法的你,还有什么理由你自己动手做呢?这样,你才会体会到真正的甘甜。
盐帮菜六大烹饪模式及代表菜品

2.一滚当三鲜,油多不坏事
在自贡当地,有“一滚当三鲜,油多不坏事”的说法。“滚”即炒菜时油温滚烫,因此要多下油,食材下锅后能够迅速受热,达到爆炒的效果,成菜味道更滋润,口感更脆嫩。另一方面强调菜品出锅后即时品味,稍一放凉滋味便会
改变。
2.兔肚先要预处理
作为川菜的特色食材,在烹制兔肚前要先少量食用碱处理一下,既去除兔肚的腥气,又可以让它的口感更加催爽。
3.经典的水煮牛肉
煮牛肉,传统上要选“腰沟肉”,即俗称的三角腩,此处的牛肉更为细嫩,油花也更丰富。牛肉不先过油,一片一片直接下锅,油温也不能太高。
凉拌
猪心+猪肚+猪舌+盐+姜蒜汁+辣椒面+花椒+葱=凉拌心舌肚
口味:鲜爽
凉拌要选新鲜食材
这道菜对食材的新鲜度要求极高,食材不能冷冻更不能过夜,最好是宰杀2小时之内的新鲜下水直接上桌。制作时无需过油用新鲜的姜蒜汁干拌,将猪心、猪舌、猪肚不同的口感融合在一起,突出干拌的葱香味,是当地广受欢迎的凉拌菜。
3.特色食材风萝卜
风萝卜是当地特色的食材,将萝卜用竹签或帖子穿好后自然风干,做好后手感像海绵般柔软,制作前也要火烧后刮去外皮,入锅后久煮不烂。
4.熬汤无需先放盐
在蹄花汤的整个熬制过程中都无需放盐,上桌后客人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需求加在自己碗中,这样汤品咸淡的口味更好把握,符合每人的个人喜好。
TIPS:盐帮菜有哪些特点?
传统上自贡盐帮菜被划分于“小河帮”菜系,与成都的“上河帮”、重庆的“下河帮”共同组成了川菜的三大菜系。盐帮菜注重调味,讲究百菜百味,鸡、牛、兔、牛蛙等食材范围很广,以鲜椒、仔姜为味道核心,突出亮油滚烫的做法。
大厨菜品
盐帮菜的门派

盐帮菜的门派自贡盐帮菜在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尤其在川盐两次济楚的黄金发展期和200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期,菜品层出不穷,丰富多彩。
它们有的来自富裕的盐商家,带有高贵的气质;有的来自贫穷的盐工食堂,有着简朴的气息;有的来自盐帮会馆,有着明显地区和行业特色;有的来自市井餐馆,具有专业的水准;有的来自普通家庭,有着平民的质朴。
可以说,自贡盐帮菜菜品成千上万,特色各异,来源不同。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对自贡盐帮菜进行分类呢?通常,对于菜品有如下分类方法:从地域角度划分,如川菜、粤菜等;从原料性质划分,如素菜、荤菜;从功用划分,如普通菜和保健医疗菜;从生产者主体划分,如市肆菜、食堂菜和家庭菜等;从时代划分,如传统菜、现代菜。
对于自贡盐帮菜而言,它出现于一个较小的区域自贡,显然没有必要再从地域进一步划分了。
如果仅从素菜、荤菜或普通菜和保健医疗菜去划分,彰显不出自贡盐帮菜的特色,意义不大。
通过综合考虑自贡盐帮菜的历史与现状,形成与发展,我们认为可先将自贡盐帮菜按时代分为传统自贡盐帮菜和新派自贡盐帮菜两个大类。
然后将传统自贡盐帮菜按菜的出处,也就是生产者主体再划分为:盐商菜、盐工菜、盐场餐馆菜、盐帮会馆菜、盐场家庭菜。
新派自贡盐帮菜因发展历程不长,有的还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且主要来自馆厨,故暂不细分,统称新派自贡盐帮菜。
在传统自贡盐帮菜进一步划分中的命名,为突出自贡盐帮菜中的盐文化,我们都加进了盐文化的元素。
如:自贡盐帮菜中用盐场餐馆菜、盐工菜、盐场家庭菜分别反映自贡地区的市肆菜、食堂菜和家庭菜。
另外,特别增加了来自盐商家和各种盐帮会馆的盐商菜和盐帮会馆菜。
由此,我们建立起如下分类体系:传统自贡盐帮菜由于自贡盐帮菜的发展与川盐的两次济楚有关,最后一次是抗战时期,所以我们一般把自贡盐帮菜的形成、定型,最终成为川菜重要派别的时间定在抗战结束后,考虑到不久新中国宣告成立,因此,我们将传统自贡盐帮菜和新派自贡盐帮菜的分界点定为1949年。
热辣麻烫水煮牛肉

热辣麻烫水煮牛肉川中名肴水煮牛肉,原是四川自贡地区著名的地方风味,以黄牛肉在卤汤中煮制而成。
其麻辣烫嫩、鲜香适口的滋味,深受饕客欢迎,享誉大江南北。
这款牛肉菜之所以出现,实与井盐的生产有着密切的关联。
早在战国时期,巴、蜀就成了中国井盐的主要产地。
起先是大口浅井,全靠人力采卤。
后来随着凿井技术不断的发展,到了北宋初期,荣州(包括今自贡市贡井区一带)已出现井口小、井身深、卤水多的竹筒井。
此井無法人力采卤,于是改用畜力,尤其是牛力车采卤。
从此之后,牛成了井盐生产中的主要动力。
当时的自贡,号称是:“山小牛屎多,街短牛肉多,河小盐船多,路窄轿子多”,大量生产井盐,行销中国各地。
而牛只的多少,则是盐业兴盛的重要标志。
清代咸丰到同治年间,自贡盐业鼎盛时,即有盐井五千余眼,役牛数万头。
长久以来,役牛的更新,一直为当地之饮食业者提供了丰富的牛肉资源。
由于淘汰的役牛数量多,价格低,牛肉自然成了盐工们的主食。
光是一个小小的自贡,经营牛肉的店铺至少有五十家,简直成了“牛街”。
最早的水煮牛肉,只是割一块牛肉,洗净之后切片,投入罐内滚烫的盐水中,加花椒或几只干辣椒煮熟来吃,觉得麻辣够味,遂在民间流传。
后经历代厨师改进提高,已与原制法大不相同。
等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水煮牛肉已成川中名馔,还曾经大大露脸,为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称的川菜扬眉吐气一番。
事情发生于1988年5月,当时在中国所举行的第二届全国烹任大赛上,四川名厨刘大东以水煮牛肉献艺,由于成品色泽红亮,肉质细嫩,麻辣烫鲜,辣香四溢,因而技惊四座,出足风头,载誉返川。
此菜因此名扬五湖四海。
制作水煮牛肉时,先把黄牛肉洗净切片,盛于碗内,另加盐、料酒、湿淀粉拌匀。
接着把蒜苗、青葱切段,莴笋切片备用。
炒锅置旺火上,下菜油烧至滚烫,入干辣椒段炸至色呈棕红,随即下花椒,豆瓣酱煸炒,再下葱、蒜苗段、莴笋片炒匀。
然后添肉汤,烧至七成熟,下牛肉片,以筷划散,待肉煮到伸展发亮,即起锅装碗,淋上辣椒油,撒花椒粉即成。
自贡冷吃牛肉的做法

自贡倩姨冷吃牛肉的做法
原料:牛里脊肉,大葱,香料,料酒,干海椒(剪成筒),花椒,酱油,醋,味精,白糖
做法:将牛里脊肉切好,大小要均匀,不要太薄。
大葱切成一寸长的小截。
将料酒,盐巴,香料,大葱加入牛肉中,等待10分钟左右至牛肉已入味。
将油(要多)烧至七成热,花椒,牛肉下锅翻炒。
将牛肉中的大葱挑出来,继续翻炒加入少许酱油,醋炒匀后加盐。
翻炒直至肉已缩水(不能太干),加入白糖(可以不加,凭个人喜好)。
小火烘至水干(凭个人口味决定干的程度)将海椒面,干海椒倒入翻炒(两者可加其一,可都加)加入味精,出锅即可。
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
其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和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
中医食疗认为:寒冬食牛肉,有暖胃作用,为寒冬补益佳品。
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能。
适用于中气下陷、气短体虚,筋骨酸软和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贡盐帮菜之牛肉系列自贡盐帮菜可以说是靠牛肉起家的,它将牛肉菜做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自贡入选《中国菜谱》的两个菜都是牛肉菜品。
牛肉系列作为盐帮菜的主打菜品,与当地资源优势与经济特色密切相关。
牛是自贡盐场当年主要的动力来源和运输工具。
采卤、输卤、提取钻井工具一般用水牛,驮运煤、米、豆料和载盐的短途运输则用黄牛。
据记载,要维持自贡盐场的正常生产,每年至少要保证生产用牛约3万头,在鼎盛时期达到10万头,是中国生产用牛密度最大的地方。
一头壮牛服役,多者半年,少者三月,就已精疲力尽。
大量的牛被淘汰下来,卖给餐馆或分给盐工抵付工钱。
牛肉成为当时自贡最易获得,最廉价的做菜原料之一。
如此众多的牛肉,不免让自贡盐帮菜厨师动起了脑筋,使出浑身解数,将牛从头到尾吃了个遍,就连最不可能入菜的“牛板筋”,也采取先卤后烤,先渍后烘的办法做成形如豌豆,又香又脆的佐酒佳品“牛豌豆”。
由此形成蒸、炸、煎、炒、水煮、红烧、火锅、凉拌、冷吃、卤、渍、烤等多种做法的完整牛肉系列,如:水煮牛肉、火边子牛肉、粉蒸牛肉、毛牛肉、冷吃牛肉、卤牛肉、凉拌牛肉、牛肉汤、三巴汤、牛肉火锅、毛肚火锅等。
许多菜品成为自贡盐帮菜经典菜肴。
1、火边子牛肉。
这是自贡盐帮菜最经典的菜肴,也是自贡最早入选《中国菜谱》的菜品。
在1964年,选入《中国菜谱》,1989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
它以刀功奇绝,薄如纸片,酥而不绵,细嚼化渣,麻辣鲜香,回味无穷,征服了大众。
火边子牛肉的原料非常讲究,只能选用牛后大腿上的“冬瓜牛肉”。
这样的肉一头牛只有10到15公斤。
有经验的师傅一般要先将牛肉用盐等调料腌一下,这样不仅上味、去色水,还更好开剥。
一块3斤左右的冬瓜牛肉可开剥成长达3米左右的薄片,开剥出的牛肉簿片被一张张粘贴在竹篾折上,放上适量食盐,让其尽快晾干。
待这种簿片的水气风干之后,慢慢地焙烤,以酥而不绵、细嚼化渣为度。
到此,制作还并未完成,还要蒸,蒸过的肉片还要放入由一百多味中草药香料做成的卤水中卤制。
最后,还要在卤后凉干的牛肉片上,用熟油海椒加花椒等调料反复刷,让其油浸、红亮。
如此的精心制作,不好吃都难。
如果要追溯“火边子牛肉”的历史,则要回到清乾隆年间,算起来应有200多年的历史。
谁是首创,是如何创造的,至今尚无定论。
以至于火边子牛肉的“边”字有两种写法,即“边”或“鞭”。
这主要是火边子牛肉的产生流传着两种版本。
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川南自贡盐场的盐工中有一个叫曾树根的小伙子发明了火边子牛肉。
曾树根,人称曾二娃,他勤劳朴实、机敏过人,其父是大安一带有名的“伙房”(即厨师),特别擅长做牛肉,可惜早死。
其母曾王氏,勤劳俭朴,善良能干,持家有方。
因家境贫寒,买不起柴火,只好四处捡煤炭花(未烧尽的煤)作燃料,当时穷人太多,煤炭花也不容易捡。
有一天,曾王氏见一堆堆牛屎中有许多没消化尽的谷草和葫豆碴,心想可否用它来当柴火?于是她把又稀又湿的牛屎混合一些粘性较强的黄泥,做成直径约一尺的圆形簿片,状似一张大饼,王氏给它们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牛屎粑”。
几天后,贴在墙上或石壁上的牛屎粑被晾干,她取回家中试烧,殊不知比煤炭还更容易燃烧,这“牛屎粑”火焰绿幽幽的,灶内不但没有牛屎的臭味,反而发出一阵阵奇异的清香。
曾二娃发明火边子牛肉,是不得不处理的大量牛肉与其母亲发明的“牛屎粑”,以及曾二娃的聪明和不懈努力珠联璧合的结晶。
在清朝乾隆年间,自贡闹了一场罕见的牛瘟,瘟疫从大安寨开始,然后遍及自流井、贡井、沿滩、邓关等地。
一个月之间,整个自贡一千多头用作推水(即提卤水)的强壮牯牛病死了一大半。
盐商们不仅有死牛的损失,还有因牛死后无动力推水烧盐的损失。
为尽量减少损失,盐商们想出了用死牛抵工钱的办法,将损失转嫁一部份给工人。
据说一位姓熊的老板就把盐工们招集起来,进行了动员:“伙计们,我熊某人算是倒了五辈子的大霉了,95条推水的壮牛几天之间死了85条,这损失三四年也捞不回来。
现在,哥子们遭了灾,你们帮哥子们一把,虽说是死牛,牛肉一样好吃,也不让你们吃亏,一人一条,一条牛顶发两个月工钱,抬回各人家去,兴许还可以卖点钱,这就算大家帮我熊某人的大忙了”。
当时的自贡,满街满巷都是卖牛肉的,这死牛肉卖给谁呢?既然拿不到工钱,无奈之下,工人们也只好忍气吞声地认了。
于是乎,盐工家家都把牛肉当饭吃。
这下可把盐工们害苦了,当年可不象现在可以用电冰箱来冷藏,那年头的自贡,正是八九月的三伏天,气温一般在三十几度,正是食物腐烂变质的季节,人人叫苦连天,家家唉声叹气。
怎么办呢?逼迫之下,勤劳而智慧的盐工们不得不想出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收拾”这一堆堆的死牛肉。
机敏的曾二娃,他背回五大筐牛肉,把不成张片的牛肉大刀砍成砣砣,腌进卤水缸里,将上等牛肉(主要是牛屁股一段)用快刀细心地割成簿片,然后将簿片一张张粘贴在竹篾折上,放上适量食盐,让其尽快晾干。
待其水气风干之后,他想到象熏腊肉一样,用松枝、花生壳等微火熏烤,不料牛肉本身缺乏油脂,熏后的牛肉干总有一股股烟焦味,口感不好,几次试验,均不成功。
在旁观察的母鞭子牛肉送上了劝业道在成都举行的赛宝会,用来鼓励叫化子创业生计。
因赛会上标其为“灯影牛肉”,所以后来的成都、万县等地制作的就称为灯影牛肉,而自贡一直沿袭“火鞭子牛肉”的称呼。
无论是此“火边子牛肉”,还是彼“火鞭子牛肉”,它们在清末民初已成为四川著名特产,至今仍是自贡盐帮菜一绝。
1964年,火边子牛肉选入《中国菜谱》,在1983年全国腌腊制品评比会上,火边子牛肉得分最高。
1989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银质奖。
现在自贡“火边子牛肉”的年产值达5000多万元,长明火边子牛肉,刀刀爽火边子牛肉,成为知名品牌,其产品远销海内外。
虽然现在的自贡的火边子牛肉已进入企业化生产,公司化运作,但传统的工艺仍得到了传承。
其代表人物是火边子牛肉的第六代传人李玉彬师傅,他能将一块3—4斤的牛肉开剥成3米多长的薄片。
李玉彬师傅15岁开始进入厨师行业,在自贡大安区利民饭店帮厨。
当时的利民饭店计划扩大经营,提高知名度,因此决定推出自贡最具特色的传统菜品——火边子牛肉。
经营者找来了火边子牛肉的第五代传人詹锡成师傅来饭店做大厨。
詹师傅来到利民饭店后需要一名助手,而当时的李玉彬勤奋好学、手脚麻利,很快便得到了詹师傅的赏识。
在学艺之初,学徒通常是做些洗碗、打杂的活儿,师傅切牛肉的刀是不允许碰的,师傅的绝技也只能在一旁观看。
直到两年后,李玉彬才开始学习磨刀、修牛肉,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偶尔有师傅不在旁边的时候,李玉彬尝试着完成师傅已经开刀一半的火边子牛肉,没想到还似模似样,渐渐的赢得了师傅的认可。
不久以后李玉彬便开始独立操作牛肉的切割,成为火边子牛肉的第六代传人。
2007年李玉彬在成都参加“中国第三届旅游美食节”并获得了“最佳风尚奖的称号。
其后,李玉彬作为自贡长明火边子牛肉品牌的促销代表,在各地的刀工表演大获成功,每次表演观看的人群络绎不绝。
来到自贡的餐馆,还可吃到现做的火边子牛肉。
餐馆的做法与传统的做法有些不同,它是先将牛肉切成块,下卤水锅卤熟,再切成片。
将净锅上火下油烧至6成熟,下牛肉片炸干捞起。
锅内留油,放进红辣椒面、八角、茴香、桂皮、草果炼制成红油,除去渣子。
再将炸干的牛肉放进锅中,烹料酒,鲜汤,改用小火烘制40分钟。
调入香油、井盐、味精、鸡精、白糖晾凉,就可以装盘上桌了。
虽方法有所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仍然能让你感受“火边子牛肉”特有的魅力。
2、水煮牛肉。
水煮牛肉可以说是自贡盐帮菜的首席之作,是川菜中的佼佼者,也是自贡人的骄傲。
这个菜不仅集麻、辣、鲜、香、烫于一体,给人以强烈地味觉冲击,而且还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烹饪方法“水煮”,成就了今天闻名的自贡盐帮菜水煮系列。
该菜于1981年入选《中国菜谱》。
自贡水煮牛肉公认的创始人是范吉安。
范吉安是自贡20世纪40年代的名厨,因排行在三,人们尊称“范三爷”。
范吉安发明水煮是受了当时盐工们的启发,穷苦盐工们只能将各种能弄到的食物放在清水里一煮了之,最多在配上一个麻辣碟子,蘸食。
当时牛肉是自贡最便宜、最容易弄到的肉菜,水煮牛肉片实际上是盐工们的大众菜。
善于观察研究的范吉安发现,这种吃法很难压住牛肉的腥味,口味欠佳。
尤其菜迅速变冷后腥味更重,鲜嫩也难保证。
为此,范师傅想到了“一辣当三鲜”“一烫当三鲜”的民谚,用麻辣烫作为压腥之技,创造性的将各种佐料和牛肉片一锅同煮,并在汤中加入由海椒、花椒炼成的双椒油,用沸油封烫的办法,使菜在一小时内不凉,从而创造出口感滑嫩,集麻、辣、鲜、香、烫于一体,色泽明亮的盐帮菜精品——“水煮牛肉”。
按范吉安的水煮技法做出的再也不是一个清淡的汤菜,而是一个集麻、辣、鲜、香、烫于一体,见油不见水的菜。
它既有肉片的滑嫩,又有菜片的清脆;既有汤鲜、菜鲜、肉鲜,还有因一烫一辣形成的鲜。
既有菜片的清香、肉片的肉香,还有淋在其上的双椒香。
吃在嘴里,麻、辣、鲜、香、烫一齐拥上心头,刺激着你的味蕾,那厚重而丰富的味道一定会给你留下深刻地印象。
1991年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期间,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赵忠祥先生,在自贡吃了“水煮牛肉”后,赞扬到:“我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盐都水煮牛肉最有特色。
”自贡盐帮菜对于牛肉菜品始终没有停下追求的步伐,不断改革创新,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如果说上述的“火边子牛肉”“水煮牛肉”,以传统自贡牛肉菜品的经典而被记入《中国菜谱》,那么,下列牛肉菜品则是广受欢迎的新品。
1、铁板牛眼肉。
时代在变化,牛肉系列的菜品也在不断创新,这道铁板牛眼肉便是结合了西餐的元素,配以传统盐帮菜口味,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由于主料为安格斯牛眼肉,非传统的本地牛,一种新的材质与口感搭配传统的烹饪做法,新旧之间的融合与冲击,让人耳目一新。
再配以辅料洋葱、新鲜青红椒,使之口味浓烈悠长,回味无穷。
2、盐帮千层肚。
过去为盐工们做集体伙食的伙夫,将人们弃之不食的牛下水——牛胃(当地称为毛肚或牛白叶),放在锅里与花椒海椒同煮,创造了毛肚火锅。
该道菜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变化与创新。
将新鲜的牛白叶用高汤快速汆熟后晾冷,再用小米椒、井盐、味精、鸡精、芝麻粉、花椒面、香油、醋调配成蘸水,食用的时候洒上香葱和香菜。
牛百叶天然的纯正口味,配以鲜香麻辣的蘸水,嫩脆爽口。
嫩白的牛百叶如瀑布般挂在餐盘架上,与红亮的蘸碟构成一副美丽的图画,给人以美好的视觉享受。
3、烧椒牛肉。
用牛腩作为主料,切成片后码上井盐和料酒,垫在切好的条形南瓜上用蒸笼蒸熟,取出晾冷。
将小尖椒在炭火灰上烧至皮煳,剁成细末,下油锅炒香调味浇淋在牛腩上就可以了。
此道菜尖椒清味浓郁,牛肉肉质嫩滑、辣味适中,即适合本地食客,也颇受外来游人喜欢,在自贡盐帮菜中红极一时。
4、小土豆烧牛尾。
自贡盐帮菜对牛的研究可谓精深,遍及牛的各个部位。
在自贡盐帮菜厨师的眼里,牛的全身都是宝,都能做出美味的菜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