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练习题(地球上的大气)

合集下载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参考答案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参考答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C【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不同大气层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 km 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10。

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冬季易出现辐射逆温;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行。

3.D4.A【解析】第3题,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包括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A包括。

水汽、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B包括。

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雨,C包括。

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D不包括。

第4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A对,B错。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辐射,C错。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地面辐射的吸收,D错。

5.C6.D【解析】第5题,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故C对。

第6题,与诗句中“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密切相关的是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

7.A8.A【解析】第7题,飘浮在大气中的火山灰能使①增强,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第8题,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数值大小有关。

9.A10.B【解析】第9题,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会增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含量,会改变大气的组成成分,A正确。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 方向的辐射由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汽车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降,大气逆辐射减弱,故选B。

11.D12.A【解析】第11题,从表中可知,干洁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和质量所占比例均>70%,故选D。

第12题,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形成温室效应。

13.C14.B【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地球辐射的纬度变化比太阳辐射小,A错误。

图中显示,高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比损失能量少,B错误。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1.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读图回答下题.(1)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B.②C.③D.④(2)影响该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地面辐射B.二氧化碳C.臭氧D.人类活动(3)下列关于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2.在平静无风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处偶尔会在空中或“地下”出现高大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这种现象被称为海市蜃楼.当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即“上现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即“下现蜃景”.据此完成下题.(1).下列关于蜃景的说法,合理的是( )A.夏季的湖面可能出现"下现蜃景"B.夏季的沙漠可能出现"上现蜃景"C.冬季的暖流上空可能出现"下现蜃景"D.夏季的柏油路面可能出现"上现蜃景"(2).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 )A.对流运动强盛B.易出现逆温层C.等压面下凹D.水平气压梯度力大3.2013年11月18日,印度尼西亚的两座火山先后爆发,其中一座喷出的火山灰高达8000米.据已学知识完成下列两题.(1)依据材料可知,这次火山灰物质飘浮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2)该层的主要特征有(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天气复杂多变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④厚度基本相同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4.2014年7月17日23时左右,马来西亚MH17航班,在乌克兰靠近俄罗斯边界坠毁.机上载有283名乘客与15名机组人员,298人全部遇难.据此完成下列两题.(1)一般认为飞机在平流层中飞行是较为安全的,那么该客机在飞行中的安全高度为( ) A.10千米以内 B.13千米以上 C.50千米以上 D.3000千米以上(2)据统计,多数失事飞机基本上发生在对流层,以下解释最可能正确的是( )A.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这一层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空气密度最大C.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导致飞行环境不稳定D.该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5.飞行航向是指飞机在空中所在位置的经线由北端顺时针测量至飞机纵轴前方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下图为北京时间2020年2月5日22时43分某国际航班从我国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飞往该国首都的飞行信息实况记录图(空中飞行航向总体在180°-220°之间).据此完成下题.(1).推测该国的首都国际机场可能是( )A.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机场B.加拿大渥太华国际机场C.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机场D.俄罗斯莫斯科国际机场(2).该国际航班飞行到甲地上空后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改变飞行航线B.提高机舱温度C.遭遇云雨天气D.防止飞机失重6.“冷岛效应”指地球上干旱地区的绿洲、湖泊,其夏季昼夜气温比附近沙漠、戈壁低,温差最大可达30℃左右,这是由于周围戈壁沙漠的高温气流在大气的平流作用下,被带到绿洲、湖泊上空,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形成一种温润凉爽的小气候.读图,据此完成下题.(1).“冷岛效应”会使绿洲地区( )A.空气对流增强B.热量交换变缓C.水汽蒸发加快D.地面风速增强(2).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冷岛效应”最显著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7.近年来,滑翔伞运动成为国内年轻人追捧的极限运动之一.滑翔伞需要借助自然上升气流达到滑翔与滞空目的,下左图示意了滑翔伞运动的部分自然动力原理,右图是我国某大型滑翔伞训练基地(30°N,120°E附近)地形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1).如左图所示,在右图中甲、乙两地驾滑翔伞滑翔和滞空需要借助不同的上升气流,其中( )A.乙地上升气流白天比夜晚强烈B.甲地气流不会受人类活动影响C.在乙地主要借助热气流上升D.在甲地主要借助山脊气流上升(2).图中滑翔伞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合这项运动,因其( )①起飞场位于山谷,地形较低平开阔②三面环山,风向较稳定③起飞场高度适中,与山麓落差约370米④全年气候暖湿适合训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其方向是________.(2)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①与③的关系是________.(3)实际大气中的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此图表示的地区在________半球.(4)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A;(2)C;(3)D.解析:(1)图中大气层高度位于12km—50km之间,可知该大气层为平流层,该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该层大气的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但在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只有①曲线符合.故选A.(2)结合上题及所学知识可知,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故选C.(3)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无对流运动.排除A、B、C项.读图分析①曲线可知其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约50℃.故选D.2.答案:(1).C;(2).B解析:(1).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C项,冬季暖流底层气温高,密度低,上层气温低,密度高,可能出现“下现蜃景”.A项,夏季白天湖面气温较低,密度高,上层气温略高,密度低,可能出现“上现蜃景”.故A项错误.B项,夏季的沙漠底层气温高,密度低,上层气温低,密度高,可能出现“下现蜃景”.故B项错误. D项,夏季的柏油路面底层气温高,密度低,上层气温低,密度高,可能出现“下现蜃景”.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故选C.(2).本题考查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当“上现蜃景”出现时,底层空气密度高、上层密度低.B项,此时上层空气可能气温高于底层空气,形成逆温层.故B项正确.A项,此时底层空气密度高,对流运动弱.故A项错误.C项,底层空气密度高,气温低,等压面上凸.故C项错误.D项,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同一水平面气压差.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故选B.3.答案:(1)A;(2)A解析:(1)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在低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为17~18千米,中纬厚度为10~12千米,高纬厚度8~9千米.由材料分析可知,喷出的火山灰高达8000米,由此判断火山灰主要分布在对流层,故选A.(2)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这主要是因为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该层的对流运动显著.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因此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对流层的厚度与纬度有关,不同纬度,对流层的厚度不同.因此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4.答案:(1)B;(2)C解析:(1)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利于飞机飞行,中纬度地区对流层的高度范围为10~12千米.故选B.(2)对流层因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因此不利于飞机飞行,故选C.5.答案:(1).A;(2).C解析:(1).本题考查对飞机飞行航向的判断,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常飞机起飞后多在平流层飞行,飞机到达平流层前需要穿越对流层.由于对流层在不同的纬度带高度不同,一般而言,低纬度地区对流层平均高度最高,中纬度地区次之,高纬度地区最低,并且夏季高于冬季.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位于中纬度地区,对流层厚度在10-12km,在飞行的后半程飞行高度不断升高,且超过12km,说明这架航班的目的地应位于低纬度地区,再结合该航班空中飞行航向总体在180°-220°之间,飞机向西南方向飞行,所以可推测该国首都国际机场最可能是马来西亚吉隆坡囯际机场.故选A.(2).本题考查大气运动对飞机飞行产生的影响,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读图可知,该国际航班在到达甲地上空后飞行高度迅速上升主要是由于甲地区上空的前方对流云团厚,为避免遭到云雨天气的干扰,给飞机造成安全隐患,飞机被迫爬升到云层上部.故选C.6.答案:(1).B;(2).B解析:(1).“冷岛效应”形成了一个上热下冷的大气结构,大气结构稳定,会使绿洲地区热量交换变缓,B对. 气流稳定,年降水量减少,地面风速减弱, A、D错.下面温度低,水汽蒸发减慢,C错.故选B.(2).读图,图中甲、丁、丙三地的绿洲面积小,“冷岛效应”不明显,A、C、D错.乙地位于图示西部地区,绿洲面积大,“冷岛效应”最显著, B对.故选B.7.答案:(1).A;(2).C解析:(1).从图示可知,甲地为平地,只能借助热气流上升,乙地可以借助山脊气流上升.甲地为平地多为耕地,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乙地为山地,白天吹山风,上升气流比夜晚强.故A 正确, BCD错误.故选A.(2).滑翔运动要求大气稳定,起飞高度要适中.练基地的自然条件应该在大气稳定地区安全,高度适中,不一定全年适合,起飞点应位于高处.由图可知,图中滑翔伞起飞点海拔高度是410米,山麓地带的海拔高度是50米左右,其落差大约是370米.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8.答案:(1)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2)平行;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成一夹角;北(4)N;N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风速之间的关系.图中①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②与等压线成一夹角,从高压指向低压,应是风向;③与风向垂直,应为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方向相反,应是使风速减小的摩擦力.。

高三高考地理专题验收卷:地球上的大气

高三高考地理专题验收卷:地球上的大气

地球上的大气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下图示意世界某岛屿地形。

读图完成下题。

1.该岛位于A.大洋洲B.非洲C.南美洲D.亚洲2.关于该岛的气候,说法正确的是A.11月至次年4月,全岛盛行西北季风,北部降水多B.5月至10月,全岛盛行干燥的东南信风,较为干旱C.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均匀D.地处低纬地区,全岛全年高温,温差较小3.该岛A.地处赤道附近,无飓风袭扰B.地处板块交界处,地震频发C.受海洋影响大,静风天气多D.土壤淋溶作用强,植被稀少【答案】1.A 2.A 3.B﹝2019届河南省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六)﹞下图示意亚洲东部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示陆地高压正以大致30km/h的速度东移。

据此完成下题。

4.据图判断A.预计陆地高压1天后离开大陆B.渤海、黄海风力大于日本海C.M点气压值可能是990hPa D.长江三角洲地区吹拂偏西风5.本州岛东岸大部地区即将出现的天气现象最可能是[来源:]A.风力减弱,天气晴朗B.气温下降,雨雪交加C.气压下降,有阵雨D.气温回升,阴雨连绵[来源:]6.该月份,图示黄河河段A.可能出现凌汛现象B.全段地下水补给河水C.处于灌溉引水高峰期D.流水作用季节性增强【答案】4.C 5.B 6.A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冻害,如图1所示;图2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题。

7.熏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A.削弱大气逆辐射B.削弱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8.图2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A.①—②—③B.①—④—②C.②—③—④D.③—④—②【答案】7.C 8.B下图为北半球中纬某学校附近一处山谷的等高线、夏季某日不同时刻25℃等温线图,图中a、b等温线表示当地时间10点、16点气温分布状况,读图回答下题。

9.导致该地当日25℃等温线不同时刻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坡向B.纬度C.海拔D.气压10.“山风是沿山坡吹向谷底的风,谷风正好相反”。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经典大题例题

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经典大题例题

(名师选题)部编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带答案经典大题例题综合题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切洋葱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泪流满面”。

为此,砧板两边放置点燃的蜡烛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下图是切洋葱的场景示意图。

(1)解释点燃蜡烛为何能缓解切洋葱“流泪”问题。

(2)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点燃蜡烛后形成的热力环流。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同学在研究冬季供暖时发现了一种“被动式节能房屋”,该房屋不需要主动加热,基本可以依靠房屋外侧搭建的暖棚被动收集的热量,使内室增温,使房屋本身保持一个较为舒适的温度。

下图为该同学绘制的被动式房屋冬季“制热”模式示意。

(1)分析暖棚内温度较高的原因。

(2)分别在图中A、B两个通风口处,用箭头绘制暖棚和内室之间的气流运动方向,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暖棚使内室增温的过程。

3、下图是北半球某地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相邻两条等压线相差2百帕,则图中甲、乙两处的等压线值分别为:甲是____百帕,乙是____百帕。

(2)A和B两处风力较大的是____,原因是____(3)图中A、B、C、D所标风向正确的是:____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之后,该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成功开启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出舱舱门,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已先后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并完成在机械臂上安装脚限位器和舱外工作台等工作后续将在机械臂支持下,相互配合开展空间站舱外有关设备组装等作业。

材料二:下图中,甲为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图示意刘伯明太空出舱。

(1)推测航天员太空出舱后所面临的宇宙环境特征。

(2)说明图甲所示圈层对地球生命活动所起的作用。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2022高考地理)新高考版 作业试题

第三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2022高考地理)新高考版 作业试题

第三单元地球上的大气选择题(新情境:位温)位温指干空气块被绝热膨胀或压缩到标准压强后的温度。

空气块受热时位温升高,空气块放热时位温降低。

在对流层内,位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下图表示1979—2013年7—8月20°N—30°N、30°N—40°N和40°N—50°N三个纬度范围内对流层顶平均位温的经度变化。

读图完成1—3题。

1.同一纬度范围内对流层顶平均位温经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海陆分布D.洋流2.据图可知,下列地区对流层顶最高的是 ( )A.青藏高原B.恒河平原C.巴西高原D.墨西哥湾3.①地对流层顶平均位温高于②地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B.海拔高C.距海近D.冰雪多阿尔泰山呈西北—东南走向,耸立于亚洲腹地的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带。

下图为阿尔泰山1800—2000年夏季南北坡降水量变化对比图。

据此完成4—6题。

4.阿尔泰山降水( )A.南坡多、北坡少B.北坡多、南坡少C.南北坡总量相同D.南北坡变化趋势大体相反5.给阿尔泰山南坡带来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 )A.印度洋B.大西洋C.北冰洋D.太平洋6.图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说明阿尔泰山( )A.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B.是气候现象的地理边界C.是草原和荒漠的分界线D.气候垂直差异大[2021山东潍坊期中]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地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分布状况。

据此完成7—8题。

7.①点的风向是( )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北风8.③点对应的近地面天气状况很可能是( )A.晴朗B.阴雨C.高温高压D.低温高压[2021湖北四地七校联考]气象谚语凝聚了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明显的地域性。

某地理研学团队通过记录我国北方某县天气实况(下表示意部分摘取记录),开展气象谚语“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验证实践。

据此完成9—11题。

月份前期天气大雾时间雾之后天气1 1—13日晴14日早晨14日白天降水1 17—19日晴20日早晨20—22日降水1—21月23—28日晴1月29日—2月1日2月3—5日降水7 26—30日雨31日早晨31日白天晴好9.该县1月主要受( )A.冷高压影响B.锋面气旋影响C.副热带高压影响D.中纬西风影响10.该谚语中前后两次“雾”的出现分别预示当地大气 ( )A.云层消散水汽减少B.水汽增加云层消散C.水汽减少云层增厚D.云层增厚水汽增加11.当地预测雾后天气,失准率较高的地区最可能是( )A.弃耕荒地B.平原公路C.居民社区D.大型水库一、选择题[2021湖南名校联合体摸底]广西荔浦生产的砂糖橘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题(附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读“我国某地某时段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下题。

经过该地该时段的天气系统可能是( )A.冷锋B.暖锋C.台风D.寒潮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60~20℃3.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4.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A.太阳辐射B.大气辐射C.地面辐射D.大气逆辐射下图是某区域形成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关于图中四个箭头代表含义正确的是A.a-风向B.b-摩擦力C.c-地转偏向力D.d-水平气压梯度力6.关于影响风的几个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B.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且大小与地转偏向力相等C.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D.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7.某同学在图示区域背风而立,高压区域在他的A.右前方B.左前方C.右后方D.左后方8.有关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的运动即是风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C.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D.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下图为俄罗斯年均气温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与圣彼得堡相比,奥伊米亚康年均温明显偏低的原因是()①盆地地形,冷空气易聚集②深居内陆,冬季低温时间长③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小④受千岛寒流影响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作为人类最冷的永久定居点,下列对奥伊米亚康的描述不可信的是()A.由于纬度较高,夏季的夜晚非常短B.气温年较差非常大,气温日较差却很小C.为防止室内热气融解冻土地基,该地民居多建在深埋于地下的木桩上D.由于气温低,全年降水中的大部分是固态降水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为验证二氧化碳对温室效应的增强作用,用玻璃瓶设计了以下实验(图a)并获了相关数据(图b)。

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高考版】

地球上的大气练习【高考版】

地球上的大气(2020·新课标Ⅱ)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

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示观测时段内()7. 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8. 这种现象最可能发生在()A. 1~2月B. 4~5月C. 7~8月D. 10~11月(2020·江苏卷)下图为“亚欧大陆某时刻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下列四地中,吹偏南风的是()A. ①B. ②C. ③D. ④6. 此时①地最可能()A. 暴雨倾盆水难排B. 细雨蒙蒙衣难干C. 烈日炎炎似火烧D. 黄沙满天车难行(2020·江苏卷)选择大洋航线时,应在确保航行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气象、海况条件和岛礁等因素,尽可能沿地球表面大圆(以地心为圆心过地表两点的圆)航行。

下图为“巽他海峡西行好望角的大洋航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60°E以东航线的选择,主要考虑的是()A. 航程最短B. 风阻最小C. 逆水最短D. 岛礁最少8. 7月航线西段明显北移,主要是为了()A. 避开南极冰山B. 减少西风带影响C. 远离热带风暴D. 便于沿途补给图(2020·天津卷)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

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

完成下面小题。

10. 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A. 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 大气吸收作用增强C. 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 地面反射作用增强11. 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A. 作物生长时的排放B. 大气中氮气的转化C. 秸秆燃烧时的产生D. 生产中氮肥的施用23. (2020·浙江卷)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练习(含答案)

高中地理--地球上的大气练习(含答案)1.“东北雾霾,孩子问是世界末日吗;长沙雾霾呛得辣眼睛;天津雾霾袭城……”成为热门词汇.据此回答下题.(1)雾霾天气发生时,当地大气中物质含量大幅度增加的是( )A.二氧化碳B.固体杂质C.氧气D.氮气(2)下列行为不易使雾霾天气加重的是( )A.北方大面积燃烧秸秆B.北方冬季燃煤供暖C.汽车尾气大量排放D.农村兴建沼气池2.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下图示意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高空处.据此回答下题.(1)该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递减→递增B.递增→递减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2)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分布的层应是( )A.对流层B.平流层C.高层大气D.电离层(3)该探空气球上升至某一高度时,与基站的通信发生异常,该高度可能处于( )A.臭氧层B.电离层C.对流层D.平流层3.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题.(1)图中适宜飞机飞行的是( )A.甲层B.乙层C.丙层D.甲层和乙层(2)下列关于乙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B.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C.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D.能反射无线电波4.在低层大气中,大气成分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下题.(1)在大气中含量虽然很少,但在天气变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A.二氧化碳和臭氧B.氩和氖C.水汽和杂质D.氮和氧(2)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在( )A.臭氧增多B.氧气增多C.水汽增多D.二氧化碳增多5.下图是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读图回答下题.(1)干洁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78%的是( )A.氮气B.氧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约占21%的是( )A.二氧化碳B.氮气C.氧气D.稀有气体(3)干洁空气中有极少的二氧化碳和臭氧,下列关于两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B.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使气温升高C.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D.近些年来,高纬地区易出现“臭氧空洞”现象6.下图为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面、实线为等压面).完成下列问题.(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A.动力辐合上升B.热力辐合上升C.动力下沉辐散D.热力下沉辐散(2).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7.如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C.B地温度低,气压高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2).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A.为白天,吹海风B.为白天,吹陆风C.为夜晚,吹海风D.为夜晚,吹陆风8.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1)该图反映的是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层中有_______________层._______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4)人类活动目前主要使__________层、__________层的大气成分比例发生变化.(5)A→B→C大气密度变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D.解析:(1)雾霾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颗粒物而形成的混浊天气现象.雾霾天气发生时,当地大气中固体杂质大幅度增加.二氧化碳、氧气、氮气是气体,与雾霾天气的发生关系不大.故选B.(2)农村兴建沼气池,有利于减少污染气体排放,不易使雾霾天气加重,D项正确.北方大面积燃烧秸秆、北方冬季燃煤供暖、汽车尾气大量排放会增加固体颗粒物的排放量,加重雾霾天气,A、B、C项错误.故选D.2.答案:(1)D;(2)A;(3)B.解析:(1)气球上升至100km高空处,说明其从地面往上依次经过了对流层、平流层,到达高层大气.对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增加而上升,高层大气的气温会随着高度增加先递减再递增.故选D.(2)水汽主要集中在对流层,该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应是对流层,故选A.(3)电离层大气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故该高度可能处于电离层,故选B.3.答案:(1)B;(2)D.解析:(1)根据大气垂直分层,适宜飞机飞行的是平流层,平流层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分布高度约12—50千米,对应图中乙层,B项正确.甲层是对流层,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A、D项错误.丙层是高层大气,空气稀薄,不适宜飞行,C项错误.故选B.(2)乙层的气温随着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臭氧吸收紫外线而使大气增温.能反射无线电波的是丙层,即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故选D.4.答案:(1)C;(2)D.解析:(1)水的相变能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故选C.(2)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森林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人类使用氯氟烃化合物会消耗臭氧.氧气含量相对稳定,水汽也处于平衡状态.故选D.5.答案:(1)A;(2)C;(3)B.解析:(1)干洁空气中,氮气约占总体积的78%.故选A.(2)干洁空气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21%.故选C.(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使气温升高,故B项叙述错误.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近些年来,南极地区出现“臭氧空洞”现象.故选B.6.答案:(1).B; (2).D解析:(1).由图中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情况可知,气温中间高,四周低,气压中间低,四周高,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是受热力作用,空气辐合上升,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由图中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情况可知,气温中间高,四周低,气压中间低,四周高.冬季,暖流流经的海域,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7.答案:(1).D; (2).A解析:(1).等压面分布的一般规律:高压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处等压面向下凹;故判断A处气压较B处高,判断A处盛行下沉气流,B处盛行上升气流,故判断A处气温较B处低.故水平方向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A流向B.故选D.(2).结合上题分析,A为海洋,气压高,气温较低,B位于陆地,气压较低,气温较高,故判断为白天,风由高压指向低压,为海风.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等压面的分布规律,进一步判断热力环流和海陆风.故选A.8.答案:(1)中;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空气对流显著(3)电离;太阳活动(耀斑);无线电波(4)对流;平流(5)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的密度逐渐变小解析: (1)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图示高度为12千米,可以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2)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二: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容易成云致雨.(3)太阳活动时,会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波被部分或全部吸收.(4)人类活动目前主要是改变了CO2和O3这两种大气成分的比例,其中CO2集中在对流层,O3集中在平流层.(5)由于大气层越高,地球引力越小,大气密度也越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届高三地理练习题
2017年2月8日,格陵兰岛北端的气温升至0℃以上,引发世人关注。

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据此完成1,2题。

1.“北极放大效应”现象的形成机制是( )
A.受高气压带控制,晴朗天气多B.极昼时间长,海水热量收入多
C.海冰消融,海面的反射率下降D.周边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剧增
2.受“北极放大效应”的影响,下列北极地区的现象中,首现日期推迟的是( )
A.苔原植物的花期B.北极鸭的北迁日期
C.入海河流的汛期D.沿海港口的封冻期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的太阳辐射强度日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该地点位于( )
A.黑龙江B.新疆C.海南D.山西
4.当天的日期和天气状况是( )
A.3月5日晴天 B. 6月12日阴天
C.9月15日多云
D. 12月20日阴转雨
5.当地日落时刻的太阳辐射强度,理论与实测数值均大
于日出,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A.纬度 B. 海陆 C. 海拔 D. 地形
读长江中游某地连续六天的天气情况统计图,分析回答下面小题。

6.图示天气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 冷锋过境
B. 暖锋过境
C. 气旋过境
D. 反气旋过境
7.有关该地区这几日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温日较差不断缩小
B. 空气的湿度不断增大
C. 7日洪水水位最高
D. 7、8日大气的保温作用最强
年均温,是指某地当年测出的每日平均温度的总和除以当年天数得到的平均温度。

下图为世界局部年均温等值线图。

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对应的数值正确的是()
A.0<P<10 20<Q<30 B.-10<P<0 30<Q<40
C.0<P<10 30<Q<40 D.-10<P<0 20<Q<30
9.造成甲、乙两地数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盛行风、洋流B.纬度、地形
C.海陆位置、地形D.纬度、洋流
下图为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该天气系统正以每小时50 km的速度向东南方向移动。

读图,完成
10-11题。

10.此时可能出现连续性降水的地方是()
A.①B.②C.③D.④
11.4小时后,甲地天气状况的变化是()
A.气温升高,风速增大B.气温升高,风速减小
C.气温降低,风速减小D.气温降低,风速增大
参考答案
1. C 【解析】北极地区受高压控制,晴天多,不是加速变暖的原因,A错。

2月8日为北半球冬季,出现极夜现象,B错。

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海冰融化,海面反射率下降,到达地面的辐射增加,导致升温加速,C对。

全球变暖属于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并非是周边国家排放温室气体所致,D错。

故选C。

2. D【解析】受北极放大效应影响,气温升高,苔原植物花期提前,北极鸭北迁日期提前,入海河流汛期提前,沿海港口封冻期推迟,故选D。

3. B【解析】读图可知,图中太阳辐射理论数值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点左右,而理论最高值应当在每天地方时12点,计算可得,该地应位于75°E附近,结合选项可知,应位于新疆,故选B。

4. C 【解析】由该日太阳辐射变化看,太阳辐射开始增加,在北京时间8点以后,降低到最低在20点以前,说明昼长为12小时左右,说明该日在二分日前后。

而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曲线不规则,正午时太阳辐射并非出现最大值,说明该日为多云天气,云层削减了太阳辐射,故选C。

5. D 【解析】该地在日出、日落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同,该地的海拔应该相同,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应该相同,故排除ABC。

由于该地日落太阳辐射大于日出,有可能是该地为盆地地形,散热较慢,导致日落时间太阳辐射大于日出,故选D。

6.B【解析】5-10日温度上升,经历一次降水过程,为暖锋过境,冷锋过境气温会降低,气旋过境不会形成明显降温,反气旋为下沉气流,不能形成降水,所以B正确。

7.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气温日较差先降低再升高,天气晴天-阴雨-晴天,空气的湿度先增大再减少,降水转化到河流流量要有一个时间过程与积累过程,9日前后可能最大,7-8日为阴雨天气,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温差小。

8. B【解析】图示等温线间距是10℃;温度是赤道向两极递减的;Q地处北非,是热带沙漠气候,由此可判断Q的温度在30-40℃;P地处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温度应-10-0℃。

选B正确。

9. A
10. D 【解析】根据风向判断,气流呈逆时针辐合,图示为北半球的气旋,可能与锋面结合形成锋面气旋。

图中四地中,④处是两个不同方向的气流相遇处,最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D对。

①、②、③处是单一气流,降水可能性小,A、B、C错。

11. C【解析】图示天气系统是向东南移动,根据图中比例尺,3小时后,甲地将受北部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A、B错。

根据风力符号判断,风速减小,C对,D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