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丁香花的思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丁香花的思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丁香花的思念顾晓蕊一场春雨过后,院中的丁香花开了。

重来北田镇的我驻足凝望,深吸口气,那香气浓郁、执拗,弥漫着淡淡的忧伤。

我忽然想起一个人,她的网名叫丁香,是紫丁香一样暗香清幽的女子。

去年初春,我到山西参加文学活动,在北田镇采访当地文化名人,她便是其中的一位剪纸艺人。

现场的人挺多,隔着绰绰人影,我远远地望去:她穿淡紫色的长裙,眉眼秀朗,眸子深邃,透着一股清贵之气:一把剪刀,一张彩纸,手指翻飞间,裁出花儿蝶儿:少顷,剪纸缓缓展开,蔓延出一个春天。

观望的人啧啧称叹,她盈盈一笑,大方地坐下,安静而端庄。

我们互加了微信,时间久了,聊得多起来。

这才知道,纤巧灵秀的她曾经是一名军人,退伍后在供电公司上班,爱人小胡是一位沉稳朴实的现役军官,两人的相识是巧合更是缘分。

在开往济南的列车上,两人恰好座位相邻。

她先上的车,踮起脚往货架上放行李,试了几次没够着。

他走了过来,微愣一下,随即说:“我来帮你吧!”火车开动了,他瞟了一眼,却是刹那惊鸿:她黑亮的眼眸如澄澈的湖水,身上的绿军装又如此亲切!他心里一片喜悦,于是就主动攀谈起来:“我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学生,赶上放假,回济南老家。

从小我就有绿色梦,还有一年毕业,就会跟你一样走进军营。

”说到这里,他不好意思地挠挠头,觉得太过冒昧。

可她并不介意,反而笑着说:“我父亲是军官,自小就生活在部队大院,很庆幸能成为军人,可惜明年就要退伍了。

”这一路上,他们聊得很投缘,但多数时间是他说,她微笑地听着。

临下车,彼此要了地址,从此书信往来,成了要好的朋友。

第二年,她离开部队,回到内地工作,而他也如愿去了西北大漠某边防连。

跟他同连队的指导员夏阳,有次回家探亲,舅妈悄悄递给他张照片说:“你这个表妹,年纪不小了,也不说找男朋友,你费费心,看有没有合适的人。

”夏阳倒是上心,觉得小胡不错,有一回训练间歇,说要把表妹介绍给他。

没想到小胡听了脸一红,吭吭哧哧地说:“我……还想趁年轻好好干,干出个样呢。

丁雅诵《心定而后方能静》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题)

丁雅诵《心定而后方能静》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题)

丁雅诵《心定而后方能静》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题)(四)阅读下面选文,回答25 - 29题。

(15分)心定而后方能静丁雅诵①“手机一会儿推送一条消息,总是忍不住去点开,怎么让人专心工作!”“想安静地看一会儿书,总是被人微信骚扰,真是烦人!”“真的好想静静!”与身边的年轻人接触,常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

②的确,如今的世界确实有些喧嚣嘈杂。

各种信息一股脑儿地向你眼前涌来,各种言论争先恐后地想要占领你的脑袋。

在干扰与诱惑面前,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专注地去做一件事似乎都变得难上加难。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难免被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所“绑架”:新闻资讯要看、热门头条要刷、八卦娱乐要追、朋友状态要赞……形象地说,就是手机一开一关,一天就过去了。

③静不下心、集中不了注意力,怪谁?是该怪这世界变化太快、科技发展太迅速,还是怪周围的人太吵闹、环境太嘈杂?外界的影响诚然不能否认,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从自身找原因。

有这样一则故事:两个僧人看见“风吹幡动”,于是开始争论到底是什么在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动”,一个僧人说是“幡动”。

六祖禅师慧能听后说道:“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

”如此解释虽有些唯心,但也大抵揭示出躁动的本源。

在纷纷扰扰之中,真想“静静”,关键在于增强自身的定力。

④什么是定力?郑板桥的《竹石》有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只要持心正、定力足,就能不随物流、不为境转,即使耳边乱纷纷,也自能岿然不动。

围棋传奇李昌镐被人称为“石佛”,就是因为他在与人对弈之时,总能从容镇静,临危不乱,有着超乎常人的定力。

所以,虽然李昌镐的棋风并不剽悍,也不出奇,但往往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⑤要想有定力,胸中必要有志向。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如果心中缺少大志向,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小情绪,外面的点点滴滴、风吹草动都会成为你的干扰源。

杨遥《父亲和我的时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遥《父亲和我的时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杨遥《父亲和我的时代》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题。

父亲和我的时代(节选)杨遥①有一天,父亲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加他的微信,帮他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一下视频。

我欣喜父亲终于有变化了,赶忙加上他的微信,打开发来的视频。

父亲在施肥,他穿着脏兮兮的蓝色中山装,头上脸上都是土,不多的头发被风扬起,上面沾着碎草屑。

他施的肥黑乎乎的,父亲捧着一捧,用我们老家的方言说;“这是纯天然的羊粪,我们的农产品不用化肥、不打农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视频中的父亲样子很认真,像背课文的小学生。

因为他的认真,方言听起来特别生硬、难听。

②原来父亲让我转发这样的内容。

看架势,他要卖啥农产品了。

③现在父亲竟要做微商了,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想起微信圈里被我屏蔽掉的那些卖东西的朋友,做微商一定很难,怎样能让别人信任你,买你的东西?我们镇坐落在山西中北部,一半盆地,一半山丘。

人们在盆地种些玉米、高梁等大田作物,山坡上种谷子、荞麦、胡麦、豆类等小杂粮,没啥特别的东西,谁买呢?而且想到父亲邋遢的样子,如果被朋友们看到……我便没有帮他转发,想过段时间,父亲或许会知难而退。

他不适合干这个。

④没想到到了晚上,父亲在微信里问我:“怎么没有看到你转发的视频?”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父亲,便索性装作没看见他的信息。

侥幸地想,父亲刚用微信,大概不太熟悉它的功能,能糊弄过去;或者,他能猜测到我的想法,不再问。

但是第二天一早。

刚打开手机,就窜出父亲的微信。

他还是问怎么没有看到我转发的视频。

没办法搪塞了,想到父亲的执拗,便不情愿地转发了。

⑤到了傍晚,父亲的微信又来了,这么多年,我们从来没有这么频繁地联系过。

这次他是来批评我的,他说朋友圈要互动,你不回复别人的留言,人家就不会给你点赞、留言了。

我好奇父亲怎么知道我没有给别人回复,打开微信,老家的那些同学和亲戚们居然都是父亲的微信好友,而且他们每个人都转发了父亲的视频。

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专项练习题(含答案)(甲)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乙)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注释)造次:急遽,仓卒。

颠沛:流离困顿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人不堪.其忧堪:(2) 饭.疏食饮水饭:(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之:(4)造次必于是.是:2.下列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B.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C.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4.甲乙两段文字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富贵观?它与“仁义”之间有什么关系?请结合乙文内容简要分析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5.文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6.文段开头“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究竟“妙”在哪里?7.“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一句中的“顶”字用得好吗?好在哪里?8.“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一、新课标卷地区选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我景观是一种非真实性的自我呈现,它依托于社交媒体,带有装饰和表演特色。

换言之,自我景观其实就是主我与客我的结合体。

个体对自我景观进行设置,并维持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互动,使得自我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认可,或者说实现马斯洛需求论中的“社交需求”。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必要的社会交往过程。

米德认为,“主我”与“客我”通过信息,即“有意义的象征符”这个介质进行互动,是一个社会过程。

那么自我景观也就等同于在新型社会交往中借助“有意义的象征符”所实现的主客我互动。

如微信尤其是其朋友圈已经成为人们新型交往的网络社会。

按照戈夫曼细分的三种关键角色,表演者即发朋友圈的人,接受表演者即浏览朋友圈、进行点赞、评论的人,局外人则是将朋友圈入口锁住的人。

当我们作为表演者发朋友圈时,实际上是在塑造一定的角色,通过扮演并相信自己的角色,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满足感。

合理的“自我景观”是一种塑造健康自我的过程。

主我是人类本体的映射,客我则是在主体融入社会之后做出的改造,二者互动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

健康的自我是由积极的主我适度改造后形成的客我,互动是塑造自我的过程。

如对于表演者,如果发的朋友圈从来就没有人点过赞、评论过,甚至被人拆台、反驳,这无疑会使表演者的积极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其塑造健康自我。

对于点赞与评论的观众,他们或是出于真心喜爱表演者的形象;或是处于亲情、爱情、友情等情感圈中,借此增加互动、增进情感;或是出于“剧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表演者为迎合观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或展示自己内心向往的理想形象,会采取一定的美化方式。

如在朋友圈发图片,人像要美颜,景色要构图,美食要暖光。

又如在微信“看一看”中塑造人设,若是想展示勤奋好学的人设,则多对单词打卡、深度文章点击“在看”,若是想展示文艺青年的品位,则多分享影视评论、浪漫的艺术作品等。

这些均是塑造健康自我的方式。

《差序格局》阅读练习与答案

《差序格局》阅读练习与答案

《差序格局》阅读练习与答案一、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土社会逐渐出现离乡、离土、离家等生活形态,“陌生化社会”逐渐取代了传统圈层化的“熟人社会”,然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微信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的普及,塑造了一个个微信社交圈层,变革了传统社交方式,将人们传统的社交路径由“线下”演变至“线上”,将人们重新拉回到“熟人社会”。

②微信圈层作为网络聚合社交空间,它的参与主体无论是个体还是组织,都是基于熟人关系而连接起来的。

“加微信好友”的前提是和对方熟悉,微信朋友圈的点赞、转发、评论往往也是在熟人之间进行。

微信圈层相互交叉,不断重叠,但都是以“己”为中心,不断拓展出去。

微信圈层建立的目的是信息交互,情感沟通。

在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中,社会圈子具有很强的伸缩能力,这种伸缩能力简单概括就是“推”,同样的,在微信圈层亦如波纹一般向外“推出”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微信圈层”。

微信圈层迎合了人们多样化的社交需求,其呈现了一种公域与私人、现实与虚拟、线上与线下混杂互嵌的“网络差序格局”移动场景,也由此开启了新型社交互动方式。

③微信圈层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原生圈层,是基于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而组建的社会交往圈子,工作在不同地区的亲属常常通过这些微信群组建成跨越时空的交流平台,拉近了亲情关系。

二是拓展圈层,是通过广泛的社交而新组建的圈层,拓展圈层主要包括学缘、业缘、趣缘等圈子。

学缘关系圈层,指的是以外出求学或外出学习而有着共同生活经历的朋友之间建立的关系网;业缘关系圈层,指的是工作中的同事圈子,或者是由于某项工作而有了工作交集的群体;趣缘关系圈层,指的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而建立起的圈层。

所谓“拓展”,是指作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这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国为圈子中心的“己”通过个人努力和其他影响力而扩大圈子,以赢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微信控”们请抬抬头①不管是亲戚吃饭还是朋友聚会,常常是几个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但彼此之间都不说话,只自顾自低着头摆弄手机,不停地微信,语音,自拍,刷屏。

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微信像一块吸引力巨大的免费蛋糕,吸引了众多的勤劳的“低头族”。

控,出自日语“コン(kon)”,取complex(情结)的前头音,指极度喜欢某样东西的人。

“微信控”,就是有微信情结的人。

②微信作为一种网络社交工具,刚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应用。

人们利用手机上安装的微信,可以做到及时沟通、聊天、随时发布自己的状态。

每天到“朋友圈”里逛一逛,不仅能了解亲朋好友的资讯,还能看到各种信息,给生活带来了便利。

它更满足了人们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关注与被关注。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生存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就需要满足更高层次的要求。

而归属感、认同和自我实现都是较高层次的需求。

“微信控”正是通过“晒”来让朋友们找到谈资、了解近况,得到朋友认同和关注来满足这些高层次需求。

③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过度依赖微信,每天沉迷于“刷朋友圈”、“狂点赞”,熬夜玩微信,甚至一天不玩微信就会出现烦躁、空虚等反应。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网络中的社交高手,现实社交的“低能儿”。

④另外,经常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也会造成伤害。

据调查显示,青少年出现近视的原因中85%到90%是因为用眼过度。

近视的患者,绝大部分天天接触电子产品,而且每天玩半个小时以上。

眼睛的泪膜层遭到破坏,导致泪液分泌减少,从而出现干眼症。

长时间低头玩手机还会出现颈椎椎间盘突出、后颈部肌筋膜炎等病症,导致颈后部肌肉和韧带牵拉劳损。

⑤如何才能降低对微信的依赖度呢?首先,要认识到这些网络工具之所以被研发出来,是为了更好服务人类,而不是用来控制人类;其次,应强制自己合理有度地使用网络工具,将更多的时间用在与周围人的面对面交流上;另外,加强体育锻炼也可帮助减弱..“微信控”。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练习题及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训练练习题及答案口罩黄大刚①街上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了。

开始是零星几个人戴,人们还像看怪物似的,嘴上虽不说,眼里却藏不住不屑。

②那个时候,疫情就像天边的闷雷,除了偶尔传来隐隐的几声动静外,大力住的地方还是艳阳高照。

偶尔谈及,有人不以为意:“武汉离咱这儿十万八千里,远着呢,微信上说,不会人传人,可防可控。

”大力听说这种病毒像王冠,还打趣:“王冠多漂亮啊,怎么和病毒搭上边了。

”③朋友圈关于疫情的消息越来越多,还明确了,人是可以传人的。

大力所在的地方也不幸免,确诊了一例,过后每天都有新増病例。

官宣的防控措施中有一条“戴口罩,讲卫生”。

可口罩呢?大力走在大街上,找寻药店。

年假还没放完,不少药店还是铁将军把门,好不容易遇到开门的药店,有限的存货早已卖个精光。

④大力想到了几个平时消息灵通的朋友,电话刚一接通,他还没开口,对方就要他帮忙弄几个口罩,真是打铁打到钳子上来了。

⑤没有买到口罩,惶恐不安把大力裹挟得憋不过气来,总感觉病毒无处不在。

宁愿酱油拌饭,也不让老婆出去买菜;进出电梯时,他拿着纸巾,不用手指去按楼层键。

回到家,立马换衣服,洗好几遍手。

⑥怎么才能弄到口罩呢?他想到了在医院当护士的表妹,给表妹打了好几个电话,表妹都不接。

难道表妹知道他会要口罩吗?现在向表妺开口要口罩的人一定很多,表妹肯定没那么多口罩,便有意不接他的电话。

大力忐忑不安地胡思乱想。

过了饭点儿,表妺的电话来了。

表妺说,她被抽到发热门诊做疫情防控工作了,现在才下班,饭还没有吃呢。

“哥,你有什么事吗?”表妹关切地询问。

“哦,也没什么事,你要注意做好防护。

”心里想着口罩,可话到嘴边,却是这样说。

⑦大力发现,隔壁的亚方也没有买到口罩。

大力以前和他曾有过节。

亚方在农贸市场卖猪肉,一回到家里,就把卖猪肉的箩筐放在门口。

大力与亚方的家门对门,卖猪肉的箩筐有一种难闻的肉腥味儿。

一次,有几只苍蝇从市场跟了回来,围着箩筐边歌边舞,大力很是厌恶。

大力开始是委婉地暗示,后来义正辞严地交涉,可亚方总是置之不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使用的主要通信形式。

免费是其吸引使用者的一个最主要因素。

众所周知,国内手机通信费用一直居高不下,而微信的出现正好迎合了用户的某种需要。

微信与其他即时通信形式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在于用户之间关系的真实性,它使信息的传播主体更加精确。

在双方交流过程中,信息仅仅会在双方的移动终端上出现,其他用户无法在自己界面获知。

这种私密性特征保证了微信用户在交流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微信用户在交流过程中始终拥有话语权,从而能够主导交流内容及进程。

微信传播不仅有即时性的特点,又可以实现差时浏览信息,从而使传播更加便捷自由。

用户发送图片和文字信息时,无论对方是否在线,信息都能够到达对方通信终端上,这就使得多数商家也利用微信进行精准营销。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微信在聊天、朋友圈之外的其他功能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
日前,“微信之父”张小龙表示希望每一个微信用户都尽可能减少使用微信。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的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30次。

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清华大学罗家德教授认为,人们的社交圈是一个包括内核圈、外层圈的分层结构。

内核圈是由强关系组成的紧密圈,外层圈是体现弱关系的一般圈。

某个手机微信名单可能包括几百人或几十个群,其中也有不认识的人,这就可能使外层圈的交流冲淡内核圈的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多了,关系却变淡了。

每天要花数小时看完每一条更新的朋友圈状态,得到的大都是碎片化信息,信息过剩使不少人产生了焦虑。

有时用户在微信群中需要绞尽脑汁提出点新的话题让大家来接,因为他很怕自己变成群聊的“终结者”。

可以看出,技术进步让我们变得无比强大的同时,也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极其脆弱。

另外,微信朋友圈也会带来“社交绑架”的隐忧。

你必须要对朋友圈的一些人给予回复、点赞、投赞成票等,你不说话或不配合就会显得不太合群,所以只能附和。

(摘编自《微信症候群正在袭来》) 材料四:
信息,曾经稀缺,并被当成鱼子酱来珍惜;但它现在却跟土豆一样充足,被视作理所当然。

在信息过剩的年代里,知识反而成了稀缺品。

得到信息,没转化成知识;得到知识,没转化成智慧。

电视媒体、熟人社会、户外广告信息、手机短信、微信、电脑互联网正在谋杀你的工作与私人空间,生活在一个信息过剩的年代里,甄别信息和利用信息需要智商。

现在很多人都患上了严重的信息反应不良与信息焦虑症。

你厌恶信息,却又离不开它。

你想摆脱信息社会,却被缠缚得越来越紧。

我们曾经向往知情权,但更加渴望拥有信息社会里的不知情权。

大多时候,我们滥用了知情权。

我们个人的内存有限,不是每个人都建立起了自己的信息管理与消化系统,谁也不能把别人当作信息垃圾箱或信息垃圾站。

(摘自《信息过剩时代的“不知情权”》) 1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概括介绍微信作为新型的通信形式所具有的多种优点,其他的优点都是由免费所派生出来的。

B.材料二表明微信在聊天功能之外还有更加广泛的用途,如“滴滴出行”便是其在民生服务方面的贡献。

C.材料三列举了“微信症候群”几种具体的表现,这些现象已经开始引起人们对过度使用微信的担忧。

D.材料四指出信息过剩对人们的危害,渴望得到“不知情权”是人们在信息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焦虑。

2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信的私密性特征能够给微信用户带来更多的话语权,从而能使微信用户彼此主导交流的内容及进程。

B.微店、网购和微信红包都应该属于微信的“电商金融”板块,这些功能确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C.微信有可能扩大圈的交流,此时虽然表面上扩大了人们的联系,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没有更加深化。

D.害怕变成群聊终结者和担心朋友圈“社交绑架”都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可见微信群中附和现象严重。

21.任何科技产品都有“双刃剑”的属性,微信作为最近流行的交流形式也不例外,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19.A
20.A
21.①可获得免费信息、给人的生活带来便利,却让人产生过分依赖;
②保证了用户关系的真实性、私密性,却让人不得不附和朋友圈的一些行为(或让人陷入“社交绑架”的隐忧);③传播文字、图片方便,却让人得到一些碎片化信息、剥夺了人的不知情权;④可以实现差时浏览信息,信息量大,但过多的信息谋杀人们的工作和私人空间,信息过剩会造成人的心理焦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