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合集下载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历史街区是城市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意义。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的压力,许多历史街区面临着破旧、改建和拆除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街区的价值,保持其独特的风貌和文化特色,保护与更新成为当务之急。

一、保护历史街区的重要性保护历史街区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意义。

首先,历史街区是城市记忆的载体,是城市的“活化石”,它们记录着从古至今的城市发展历程。

其次,历史街区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意义,代表了城市的独特文化风貌。

最后,历史街区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的挑战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发展压力导致历史街区易受到拆除和改建的威胁。

其次,旧建筑的老化、维护费用高昂等问题使得历史街区日渐衰败。

最后,人们对历史街区的认同度不足,缺乏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三、历史街区保护的策略(一)加强立法和规划保护历史街区需要有明确的法律和规划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法规,明确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和限制,并制定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历史街区的可持续保护。

(二)注重保护与更新的平衡保护与更新不应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保护历史街区的同时,可以适度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基础设施和功能,以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三)加强公众参与和教育公众参与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环节。

政府和社区应该积极开展公众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民众对历史街区的认同和保护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历史街区保护中来。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历史街区保护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监督和协调。

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历史街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其保护与更新的有效进行。

四、历史街区保护成功案例——北京胡同保护与更新北京胡同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城市特色的象征。

为了保护和传承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功实施了胡同保护与更新工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1. 引言1.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中日益凸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改建或者遗忘的危险。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反映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和文化传承。

保护和更新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使城市更具魅力和特色,也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历史记忆的保留。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规划和保护,可以提升周边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经济繁荣。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还能够吸引游客和投资,为当地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不仅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更是对城市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让历史文化永葆活力。

2. 正文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意义在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城市历史风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利于传承历史文化。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保护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感受历史的魅力。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维护城市的历史风貌。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了城市特有的建筑风格、城市布局和人文景观,保护其可以维护城市独特的历史风貌,保持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形象。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还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传承和弘扬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风情,促进文化交流与交融。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旅游资源,保护其可以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和资本流入,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城市历史风貌、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和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概述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改建或遗忘的风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规划与建设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价值。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它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反映了城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其次,历史文化街区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是建筑文化的集中展示。

此外,历史文化街区还是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承载着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挑战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土地利用的变革,许多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被拆除和改建的风险。

其次,城市发展的经济压力导致历史文化街区的商业化和商业化开发,使得原有的历史文化环境逐渐丧失。

此外,人们对现代化的追求也导致了对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忽视和遗忘。

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原则为了科学合理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制定一套明确的保护规划原则。

首先,保护规划应坚持历史文化街区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持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特征。

其次,保护规划应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将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保护规划还应注重社会参与,鼓励居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管理中来。

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内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边界和范围,确保保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其次,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进行评估和鉴定,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保护规划还应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和管理制度,确保保护工作的实施和执行。

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方案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进行修复和保护,确保其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特征得以保留。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发展任务。

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是人们了解城市发展与演变的窗口。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压力,许多历史文化街区正面临被拆除或丧失原貌的危险。

因此,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和改造至关重要。

首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是人们了解城市发展历程的重要资源。

这些街区的建筑物和风貌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

这些文化遗产的保存和传承,对于维护城市的历史连续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改造也是必要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物和设施已经老化和腐朽。

一些建筑已经丧失了原有的功能,无法适应当代生活的需求。

因此,进行适度的改造和更新是必要的,以保持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保护和改造历史文化街区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明确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和标准。

政府应该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法律保护,明确建筑物的保护等级和使用限制。

同时,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提供财政支持和政策激励,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和改造工作。

其次,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历史文化街区管理机构,加强对建筑物的维护和保养工作。

严格控制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和改建,确保改造工作符合保护标准,避免破坏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和风貌。

同时,注重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更新和利用。

根据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物和空间。

可以将一些建筑改建为博物馆、艺术中心或文化展示场所,提供文化体验和旅游服务。

同时,鼓励在历史文化街区内开展传统手工艺和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空间。

最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宣传和教育。

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意义。

加强青少年的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尊重和认同,使他们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者和传承者。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优秀案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优秀案例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优秀案例一、北京南锣鼓巷。

南锣鼓巷那可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代表地儿啊。

以前这里就是普普通通的老胡同街区,住着老北京的居民,到处都是传统的四合院。

保护更新的时候,可没搞那些大拆大建的事儿。

首先把那些有历史价值的四合院精心修缮,保留了老建筑的结构和特色,像什么雕花的门窗啊,古旧的屋檐啊,都尽量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然后呢,在利用方面就很聪明。

把一些四合院改造成了特色的民俗客栈,让游客能亲身感受住在老北京四合院是什么滋味儿。

街道两旁的店铺也是一大亮点。

既有传统的手工艺品店,卖着老北京的兔儿爷、剪纸之类的,又有一些创意小店,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像京剧脸谱的手机壳、印有故宫图案的T恤。

这样一来,既吸引了大量游客,又传承了老北京的文化。

而且这里还保留了很多老字号小吃,什么炸酱面、卤煮火烧,游客边吃边逛,那叫一个惬意。

二、成都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就像成都的一张名片。

这个地方的保护更新可以说是把成都的休闲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建筑保护上,严格按照川西民居的风格来修复。

那小青瓦、雕花的门窗栏栅,一砖一瓦都透着老成都的韵味。

宽巷子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居住功能,有一些原住民还在里面生活,你能看到老成都人在院子里喝茶、打麻将的悠闲场景。

窄巷子就更偏向商业和文化展示啦。

有各种各样的茶馆,你走进去,服务员操着一口四川话问你“喝啥子茶”,感觉特别亲切。

还有川剧变脸的表演场地,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这一神奇的传统艺术。

这里的美食就更不用说了,龙抄手、担担面香气四溢。

而且宽窄巷子还会举办一些传统节日的活动,像春节的时候,满巷子都是红灯笼,有猜灯谜、写春联的活动,热热闹闹的,把老成都的年味展现得十足。

三、佛罗伦萨历史中心(国外案例)这个地方简直就是艺术的殿堂啊。

佛罗伦萨人对他们的历史中心保护得那叫一个精心。

从建筑上来说,那些古老的教堂、宫殿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比如说圣母百花大教堂,它那独特的穹顶和精美的外立面,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地维护修复。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

城市更新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改造近年来,城市更新成为了许多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老旧的城区逐渐失去了活力,建筑物老化、基础设施陈旧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然而,在进行城市更新规划时,我们必须要注意保护和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以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魂魄。

这些街区通常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街道布局和社会氛围,代表着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风貌。

因此,在城市更新规划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首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维护城市的历史记忆。

城市是一个不断演变的生命体,它的历史是城市居民的记忆和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留历史文化街区,我们可以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变迁,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这对于培养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心和社会凝聚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历史文化街区通常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街道布局,这些特点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环境适应性和节能效果,而紧凑的街道布局可以促进步行和骑行交通,减少对机动车的依赖。

因此,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可以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然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并不意味着完全保持原貌,而是要进行适度的更新改造。

城市是一个活力的生命体,它需要不断发展和变化。

因此,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同时,我们也要进行必要的更新改造,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首先,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和品质。

许多历史文化街区在长期的使用和老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功能上的不足和品质上的下降。

通过进行适度的更新改造,我们可以修复老旧的建筑物,改善街区的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同时,更新改造还可以引入新的商业、文化和社交功能,增加街区的活力和吸引力。

其次,更新改造可以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价值。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方案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方案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方案城市历史街区是一个城市的精神、文化和历史的体现,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许多历史街区受到了严重破坏和破碎化的威胁。

为了保护城市的历史遗产和提升城市品质,制定合理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方案至关重要。

一、保护与复原历史建筑1. 完整记录历史资料: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首先要进行详尽的历史研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历史文献、照片和图纸等,以便准确还原历史建筑的原貌和特点。

2. 精细修复:修复历史建筑时,应尽量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和材料。

采用传统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维持历史建筑的风貌和风格。

3. 合理利用:根据历史建筑的特点和现状,制定合理的利用方案,将其转化为文化活动场所、艺术展览馆或咖啡厅等功能,使历史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二、提升街区环境1. 恢复传统道路和布局:对历史街区的道路进行修复和恢复,保留街区原有的布局和风貌,给人们提供更好的历史体验。

2. 注重景观绿化:在历史街区中增加绿化带和景观元素,提升环境品质。

栽植当地特色的植物,打造一个和谐而宜人的街区环境。

3. 提供公共设施:增加休息座椅、文化雕塑和户外艺术装置等公共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好的休息和娱乐场所。

三、加强文化活动和教育推广1. 举办文化活动:在历史街区中定期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音乐会、艺术展览等,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前来参观。

2. 演讲和讲解: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向游客介绍历史街区的文化和历史,提升公众对历史遗产的认知和理解。

3. 学校考察和教育项目: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到历史街区参观考察,并开展相关的教育项目,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加强管理和监督1. 建立专门的历史街区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历史街区的规划、保护和管理工作。

2. 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加强对历史街区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的监督,定期进行巡查和维修,严禁违规建设和破坏行为。

3. 加强宣传和培训: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历史街区保护的意识,同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管理水平。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着保护与更新的问题。

怎样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了摆在城市规划者和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并非简单地“保护原貌”,更多的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使其得到有效的利用,发挥其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问题。

一、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重要性1. 保护城市“记忆”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的“活化石”,是城市的历史记忆,是城市的魂。

在这些街区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过去的风貌,了解到城市的发展历程。

这为城市增添了文化底蕴,也提升了城市的历史感。

2. 传承历史文化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和见证,是历史的活化石。

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让后人了解历史,传承文化,感受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精神。

3. 促进城市发展适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可以在城市更新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促进城市的发展。

这些历史文化街区往往都拥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通过合理保护和利用,可以成为城市的重要景观和旅游资源,促进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1. 建筑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这些建筑环境就是保护历史文化街区。

在城市更新中,应该避免过度的拆除和改建,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和历史风情。

2. 文化传承与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将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深化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通过引入文创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使历史文化街区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3. 规划管理和监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需要有明确的规划管理和监督机制。

市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定,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管理和监督,保证保护和更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利用1. 建立专门机构在城市更新中,应该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

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

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

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

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

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

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

距今1700多年。

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

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

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

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

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

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

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

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平云接天,渔歌唱晚,挂帆返棹,享有“获埠归帆”之胜。

此二处,均列入“桐城八景”。

3.3建筑特征
孔城老街沿街建筑多为前店后宅式,多为三、四进,前店多为商铺和住宅,后进建筑多为住宅,其间的历史建筑有:黄家大屋、蒋家大屋、李鸿章钱庄、郑家大屋、桐乡书院、姚家大屋、怡昌栈、知府故居、程氏祠堂、痘神庵、美孚煤油站、亚细亚煤油站等。

现在都己经公布为批准和待定的文物保护单位。

中大街沿街及两侧现存老建筑基本为晚清和民初建筑,呈现徽派皖系民居的典型风格特征,所有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

木构架多为台梁式或穿斗式,开线薄砖、灌木山墙。

居宅小院廊,层层进深,高墙壁垒;店铺木板槽门,樨头隔墙,店号铺张。

建筑局部点缀雕饰彩绘,整体风格简约朴素,不拘一格,灵活使用,有徽派建筑向江北延伸过渡带的显著地域特色。

3.4保护方法
3.4.1划定保护范围
为做好历史街区的保护,将孔城老街划分成三个等级的保护范围,即核心保护区、风貌控制区、协调发展区。

使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和整体风貌特色受到保护,并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核心保护区为保护的重点内容。

其内涵及具体划定界限原则为应该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包含本街区“保存着历史信息的遗存”,以及载有真实历史信息的传统建构筑物,这是孔城镇当地历史文化价值的核心体现区域。

核心保护区可以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项保护基金的援助施放区域,以有限资金的重点投放,以精致代替粗糙,起到保护试点和带动的作用。

风貌协调区是为了保护和协调文物古迹及古城主要风貌带的完好所必须控制地段,即历史街区所有范围。

该范围内各种修建性活动应在规划、管理等有关部门指导并同意下能进行,其建筑内容应根据文物保护要求进行。

以取得与保护对象之间合理的空间景观过渡。

建筑形式以坡屋顶为主,体量宜小不宜大,色彩以黑、白、灰为主色调,以达到环境的统一。

协调发展区是整个古镇旅游区内为与历史街区风貌整体协调所控制的区域。

在此范围内的新建筑或更新改造建筑,必须服从“体量小、色调淡雅、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绿化带”的原则。

其建筑形式要求在不破坏古镇风貌的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新建筑应鼓励低层,禁止不符合上述要求的任何新的建设行为,对不符合要求的已有建筑,应停止其建设活动,并在适当的条件下予以改造。

以上保护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均应经规划部门批准、审核后方能进行。

3.4.2提出保护措施
保护与更新模式本着保护传统空间格局,充分考虑现状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对孔城镇历史街区的建筑及外部空间提出分区保护和改造的措施。

(1)修旧如旧
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保留和修复的建筑,按照原初格局、形制、结构、构造进行修葺和重建,恢复孔城老街原貌。

历史性建筑要按原样维修整饰,对那些改动不合理的地方,维修时可恢复其原貌或原来的风格,对有悖于历史风貌的新建建筑可以适当改造,恢复历史原来的风格。

(2)继承发展
翻建部分基本保留和继承了老街原有的空间格局、结构和肌理以及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和色彩等,必要的地方予以抽象和发展。

(3)公共空间
孔城老街公共空间十分缺乏,为满足现代社会生活对公共空间的需要,本项目适当规划设计了若干不同等级和类型的广场、庭院、步道等公共活动场所。

(4)综合交通
为满足防灾、消防、环卫、运输以及现代生活和旅游对机动交通的需求,在不破坏老街肌理的尺度,不干扰观光旅游的条件下,适当建设机动车道路;但老街核心街道和巷道仍维持步行状态。

3.5改造建议
历史街区的历史建筑不必像文物那样一切维持原状,可以进行适当的更新改造,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并通过发展旅游带动相关产业,提供就业和提高GDP。

也是为从容筹集资金,减轻政府压力,从而积极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素有“古城卫士”之称的同济大学建筑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阮仪三说: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它的合理利用是一种新的城市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因此,如果不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和就业,保护就成了一句空话。

建设中要实行逐步整治,反对大拆大建。

精心设计与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实历史遗存,更是为保存和延续社区文化,保护其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结语
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绝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建设特色城市的重要基础。

尤其是对一些着眼于建设国际旅游胜地的城市来说,发展历史文化街区独一无二的精神传承特性,已经成为该城市整体发展的精华所在。

而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历史,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增强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知感、认同感,进而产生自信心、责任心,最终形成热爱家乡、奉献家乡的热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