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整肃文风名人故事
他是北宋一大文豪,为人清正严苛,他就是欧阳修

他是北宋一大文豪,为人清正严苛,他就是欧阳修一提到欧阳修,我们第一印象就是高居庙堂之上的一代文豪。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更是北宋文坛的一代领袖,领导了当时的文化革新运动。
他的慧眼识人也是被后人津津乐道的,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苏家三父子考试时是他担任的主考官,他第一眼就认定了他们的才华。
所以后人称他为千古伯乐。
虽然他降生的家庭是个家底不错的官宦世家,但是等他出生的时候家族已经有落寞的趋势了。
他的父亲在朝廷当官,职位却不高,再加上为人也是老实敦厚,作风清正,并不会去讨好上司,所以多年以来都没有升官。
他4岁那年,他的父亲就因为仕途上的不如意,郁结于心,不久就逝世了,他唯一的依靠就只有他的母亲了。
然而一个女人如何在这样的一个世道中教养三个孩子呢?他的母亲深知其中的困难,所以带着他们投奔了在随州当官的叔叔。
虽然这是他的亲叔叔,但毕竟是别人的家并不是自己的家,生活肯定不如以往那么自由愉快。
他从小就懂得了寄人篱下的苦,因此他更加地用功读书。
况且他叔叔与母亲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他叔叔家中也并不富裕,但是会尽自己所能满足他成长道路上的需要。
由于家中请不起老师教他学习,所以他的教育都是由他的母亲一手包办的。
他的母亲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经常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读书。
家里买不起书,他就向有书的人家借书抄读。
大概是因为他头脑本来就比其他人灵活,再加上学习刻苦用功,往往一本书还没有抄完,他就已经能够熟练地背下来了。
也正是这段时间知识的积累,让他年少的时候就能够熟练的作诗写文章。
下笔写出的文章的老练程度,那些读过的人不敢相信作者竟是一位少年。
有一次的习读文章对他往后的文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那是当他第一次接触到韩愈的文章的时候。
韩愈的文章在当时并没有很盛行,那个时候的人还没有看懂这些其中的价值,因此韩愈的文集被随意丢弃在了书房的一个装旧书的竹筐里。
起初欧阳修感到这本书的时候也没有很在意,但是粗粗的读了其中一篇文章之后,他被这本文集惊艳了。
欧阳修整饬文风

欧阳修整饬文风宋朝初期,文坛承袭五代遗风,崇尚内容空洞、风格浮艳、纤涩气弱的骈俪体。
欧阳修中进士之后,到西京洛阳上任,就与当时许多有作为的文学家一起,针对当时的文风,写作平实朴素的文章,效法韩愈古文,开展了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古文革新运动。
不久,在一些青年读书人中,又流行起一种名叫“太学体”文章,险怪奇涩,令人难以卒读。
举子参加科举考试,一些考官竟对这种文章缺乏判断能力,每每评以高分,使许多写作“太学体”的考生得以高中。
欧阳修对这种与文学的健康发展相背悖的文章相当反感。
宋嘉礻右二年(1057年),欧阳修受命主持礼部贡举,这时的欧阳修处在文坛盟主地位,他所领导的古文革新运动进入重要发展阶段。
欧阳修决心借用这次科举取仕的机会,痛惩文场歪风邪气,培育平易自然的文风。
考卷交上来了。
欧阳修一翻,果然有许多“太学体”文章。
一份考卷中,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等不伦不类、莫名其妙的语句,这篇文章是一位名叫刘几的考生所作。
而刘几正是考生中学写“太学体”的代表人物,曾在国学考试中多次夺魁。
欧阳修决定拿他开刀,当即在刘的文末戏续两句:“秀才刺,试官刷。
”意思是说,你这个酸秀才写出如此咬文嚼字、文理不通的文章,我这个试官就把你从红榜上刷下来,接着又用大红笔将试卷从头到尾横抹一扛,批上“大纰缪”三字,并张榜示众。
读到苏轼的文章,欧阳修被苏轼平易的文风深深打动,不禁拍手称赞,逢人便说:“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
”选拔在高第。
登第名单和刘几的文章公布后,原先中选呼声最高的几乎全部落榜,而中第的都是如苏轼、苏辙兄弟这样的无名之辈。
顿时,社会舆论哗然,风波骤起。
写作“太学体”的落第举子受到了讽刺和打击,恼羞成怒,把矛头一齐指向欧阳修。
欧阳修一次上朝,途中竟遭到他们的围攻和辱骂。
还有人撰写《祭欧阳修文》,极尽侮辱、漫骂之能事,还把文章扔进欧阳修的住宅,诅咒他早死。
可欧阳修并没有被侮辱、漫骂所吓倒,仍坚持打击文坛险怪文风,终于使“太学体”销声匿迹,一代平易文风逐渐形成。
欧阳修的故事

欧阳修的故事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欧阳修的故事(通用12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欧阳修的故事篇1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
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
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
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
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
”“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
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在母亲的教导下,天资聪颖的欧阳修勤奋好学,叔叔给他留下的书籍很快便读完。
欧阳修整肃文风

欧阳修整肃文风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永固子,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
他是宋神宗时期的宰相,历任翰林学士、工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
在政治上,欧阳修主张“清议”、“旌表”,提倡以文治国,坚持礼教,反对庸俗之风。
在文学上,他主张肃文风,反对奢侈浮华的文风,提倡严谨简练的文风,被后人称为“欧体”。
他的《新定文选》、《文赋》、《文镜秘府》等文学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阳修整肃文风,主要是针对当时文风的一些弊端进行规范和改善。
北宋时期,文风日趋奢侈浮华,诗文中充满了词藻华丽、辞藻丰富的修辞手法,内容多为歌颂权贵和追求享乐。
而欧阳修提倡的肃文风则是要求文风严谨简练,内容真实,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注重理性与情感的结合,以及真诚、朴素、恬淡的风格。
这种文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推崇为经典。
在诗歌方面,欧阳修主张诗歌要真挚、朴素,以情感为主,不追求华丽的辞藻。
他认为,诗歌要有情有境,真实表达内心的感情和情感。
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哲思和对自然的感悟,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期待,内容质朴真实,感情真挚动人。
在散文方面,欧阳修主张散文要简练、深刻,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而要注重内容的真实性和深度。
他提倡通过散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展现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呼吁社会风气的改善与道德伦理的弘扬。
他的散文作品以“气实明切,直己见人”为宗旨,以“言之有物,意不虚发”为准则,深受后人的赞誉。
在对话文学的发展和规范方面,欧阳修提出了很多富有前瞻性的主张。
他主张对话文学要反映生活,贴近生活,写实、细腻、深刻,要求对话内容和人物形象要真实、深刻,不追求虚幻浮夸的情节和人物,不涉及罗曼蒂克的情感,要求对话内容要符合逻辑、合情合理,不能言之无物,不做空洞的谈天论地。
欧阳修整肃文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增强文学作品的真实性、深度和内涵,让文学作品更加接近生活,更加具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名人故事——醉翁欧阳修

名人故事——醉翁欧阳修欧阳修的父亲早逝,家庭贫困,母亲教年少的儿子学问时,没有纸笔,就用芦荻为笔,在沙地上画出字来教授给他。
母亲曾经对他讲述其先父的事迹:“你父亲在世的时候是一个小官吏,夜间在烛下看案卷,屡屡掩卷叹息。
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有个死刑犯,我想替他求生而不可得。
做官,就是为他人求生路的。
”不到20岁的欧阳修首次在湖北随州应举就失败。
韩愈古文是他向往的境界。
但当时的“高考要求”又是什么呢?他周围的同学津津乐道的,不是西昆体诗就是杨刘时文。
所谓西昆体诗,是以《西昆酬唱集》一书得名的,无病呻吟,雕章琢句,缺乏思想内容。
又过了两年,欧阳修再次应举,仍未得中。
两度落第,使他不免沮丧,在“高考指挥棒”下,他不得不把注意力转移到西昆体诗和“时文”上来。
21岁的欧阳修以自己新写的《上胥学士偃启》为贽,去拜会汉阳军长官胥偃,这篇并不高明的“时文”让胥偃“一见而奇之”,不久后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宋仁宗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欧阳修随未来岳父来到京师汴梁。
在开封三试第一,荣选为进士,被特授洛阳留守推官。
欧阳修忘不了这人生极荣耀的一刻,欧阳修等从崇政殿出东华门,前有引导,后有侍从,在东京街头傲然走过。
欧阳修23岁就步入了帝国的最高人才层,看来官运来了。
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五月,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为革除弊端,上章批评时政,指陈时弊,惹恼了当时的宰相吕夷简。
吕夷简指责范仲淹越职言事,荐引“朋党”,离间君臣,范仲淹因此被贬饶州。
肩负言谏之责的高若讷不仅不伸张正义,反而肆意诋毁范仲淹的人格。
欧阳修气愤不过,写了一封信给高若讷,在一番冷嘲热讽之后得出结论:“足下非君子也。
”因为这封意气用事的信函,欧阳修被贬为湖北夷陵县令。
醉翁欧阳修在这个偏远的小县城里,没有什么书籍可供他消遣,他便取出旧案卷反复阅读,看到其中冤假错案不可胜数,于是欧阳修发誓,即使是当个县令小官,对待政务也绝不敢有丝毫的倦怠、半点的疏忽。
之后,欧阳修在各地辗转做地方官多年,每到一个地方都留下了深受百姓拥戴的政绩。
欧阳修虚心求教,文风严谨,画获教子传佳话三则故事的启示

欧阳修虚心求教,文风严谨,画获教子传佳话三则故事
的启示
一则启示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获得知识最有效的途径。
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是我们的老师。
不以不懂为耻,不耻下问,是一个人增长知识的有效途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都能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我们又有什么不可。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却是无限的。
不耻下问,能让我们从无知变成有知,从有知变得博学。
不论是不懂装懂,还是耻于下问,都是虚荣心在作怪,绝对要不得。
不懂不问,便永远不会懂。
二则启示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他每写完一篇文章,常贴在卧室里反复修改,直到称心如意为止。
晚年的欧阳修写文作诗更是反复修改,精益求精,有时忙得废寝忘食。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以及精益求精的思想,从而是自己成为越来越好的人。
三责启示
从“画荻教子”故事可以看出来,面对家庭贫困,郑氏没有抱怨,没有埋怨,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唠唠叨叨,而是教育欧阳修一起做家务劳动,一起引领孩子学习。
以伟大的母爱为孩子支撑起一个艰苦奋斗、刻苦学习、贡献社会的家庭教育氛围;而且用欧阳观的清正廉洁的品德教育孩子,要求孩子走正道,做好人,不贪财,不贪恋物质享
受,要立志为国家、为老百姓做事,从这里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我们也要学习这种对待困难,不折不挠、刻苦学习、为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价值思想。
历史名人故事关于欧阳修

历史名人故事关于欧阳修历史名人故事(一)欧阳修——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欧阳修在传统文化的重重束缚下挣扎着表现自我。
他淡视名利,无欲则刚,其目的也是为维护社会稳定,但他不是“守常”而是“图新”。
学术上对当时僵化风尚和陈旧价值观进行抵制和反拨。
在当时随波逐流,人人自保的人文环境中,欧阳修身居高位,仍坚守大节,保持人格尊严,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对习惯势力和庸俗无聊的生存状态进行抵拒,对社会责任自觉地担当。
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吸取勇于担当的因子,来培育抵拒庸俗、无聊的抗体。
这也是今天纪念欧阳修的重要意义所在。
历史名人故事(二)苏轼和欧阳修的故事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
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
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
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
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
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意思是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扩展资料:欧阳修与苏轼是北宋文坛耀眼的双星。
在诗文改革新运动中,欧阳修是英勇无畏的旗手,苏轼是名副其实的闯将。
他们分别团结了一群才华横溢的作家,携手铸造了北宋文学的辉煌。
欧阳修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读其文,诵其诗,想见其为人,私以为师。
嘉祐二年礼部试,欧阳修彗眼识苏文,提拔为进士第二名,虽引起一场风波,亦令科场风气大变。
欧阳修整肃文风名人故事

欧阳修整肃文风名人故事
欧阳修整肃文风名人故事
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
因他文章中诡谲险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
欧阳修很讨厌这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
有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意思是:天地初分时,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
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
”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你刷掉!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称作“红勒帛”,批上“大纰缪”三个字张榜公布。
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
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
欧阳修说:“清除邪恶一定要彻底,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以便铲除文坛祸患。
”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
”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
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定为第一名。
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
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几,
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
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苏轼和苏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整肃文风名人故事 没有伯乐,只能怀才不遇。
北宋嘉祐年间, 士人刘几多次在国子监考试中得第一名。
因他文章中诡谲险 怪的文句迭出,学子们纷纷仿效,一时形成了怪异浮华的风气。
欧阳修很讨厌这 种文风,总想整肃一下。
这年,欧阳修主持进士考试,规定凡是写艰涩险怪文章的考生一概不取。
有 个考生在文章中这样写:“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
”意思是:天地初分时, 万物始生长,伟人方问世。
欧阳修想:“这个人一定就是刘几!”于是戏谑地在 其后续写道:“秀才剌,试官刷。
”意思是:你秀才的文章违背事理,考官就把 你刷掉! 还用大红笔把文章从头到尾横涂一道, 称作“红勒帛”, 批上“大纰缪” 三个字张榜公布。
后来发现这个人果然就是刘几。
考场文风因此发生了改变,大 家都学着写内容充实、朴素的文章了。
过了几年,欧阳修担任廷试考官,发现刘几又来参加考试。
欧阳修说:“清 除邪恶一定要彻底, 今天一定要狠狠斥责这些个轻浮学子, 以便铲除文坛祸患。
” 他发现一个考生写的《尧舜性仁赋》,其中一句:“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 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
”意思是:所以能得宁静就可以养生,可以比五 帝还高寿;如果易冲动而莽撞,就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惩罚。
欧阳修便将这个考生 定为第一名。
等到张榜公布时,发现考生叫刘辉。
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就是刘 几,为了彻底改变文风,他连名字也改了。
欧阳修很感动。
欧阳修通过大力改革文风,发现了许多人才,经过他的提拔,一个个都成了 名家,其中就有王安石 、苏轼和苏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