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高考文科必备)

中国现代史阶段特征

一、建国初期的中国(1949-1956年)

(或称过渡时期的中国)

总特征: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可分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年】)

(一)建国初期的中国政治

政治: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成为中国现代史的开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建国初期,确立了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

经济:1949-1952年党和政府采取措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一化三改造”同时并举。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局面被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建国初期的中国外交

外交:美国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表现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建国第一年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形成第一次建交高潮。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此后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万隆会议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发展中国家建交,形成第二次建交高潮。

(四)建国初期的中国思想文化

教育: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事业,确立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为国家建设和广大工农服务。

社会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改善。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时期的中国(1956-1978年)

总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可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文革”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和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1978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1966年】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中国经济

经济: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标志着中共在实践中探索

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中共“八大”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规定了党和人民的总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制定了经济建设的方针。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随后,党和政府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成为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为了克服经济困难,中共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中国政治

政治:由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但随后开展的整风运动中途转为反右派斗争,并且严重扩大化,成为后来中共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中国外交

外交: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60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新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空前严峻。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中国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

科技: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中国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

胜利油田等大油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思想:《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文化: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1957—1958年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教育:制定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

社会生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北、西南修筑铁路;1958年中国电视事业诞生。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二)“文革”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

1.“文革”动乱的十年的中国政治

政治:“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是中共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公然践踏。

2.“文革”动乱的十年的中国经济

经济:“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1971年和1975年,周恩来和邓小平相继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采取措施,纠正“左”倾错误,使国民经济先后出现复苏局面和回升状态。

3.“文革”动乱的十年的中国外交

外交:70年代初,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和转机: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得到恢复;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随后中国与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包括日本),形成了第三次建交高潮,开创了外交新局面。

4.“文革”动乱的十年的中国科技文化

科技: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南优2号”高产水稻,成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第一人。

思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潮占据统治地位;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成为重要的外交战略思想。

文化:学术问题被当作政治问题,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伤害。

教育: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社会生活:由于物资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供应,生活水平总体较低。加上受“文革”左倾思潮影响,服装式样和颜色比较单调。

(三)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1976-1978年】

1.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的中国政治

政治: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革”结束。但“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仍占统治地位。

2.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的中国经济

经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3.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的中国外交

外交: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4.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的中国思想文化

思想:“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仍占统治地位;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立了指导思想。

教育:1977年邓小平首先抓教育,恢复高考制度,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1978年至今)

(或称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

总特征:实行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经济

经济:⑴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作

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主要形式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⑵1979年开始实行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⑶1983年撤销农村的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⑷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并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⑸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⑹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的国企改革进入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阶段;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⑺20世纪末,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国家实施对外开放“走出去”战略。

⑻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⑼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政治

政治:新时期,党和政府在大力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民主制度: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的十六字法制建设方针,并在全国范围平反冤假错案。⑵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的八字方针发展为十六字方针。

⑶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上述举措完善了三大民主制度。⑷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建立村民民主自治制度。⑸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写进宪

法。⑹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在祖国统一大业方面:⑴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统一的方针;解放军同时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真正停火。⑵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⑶1987年两岸隔绝的状态被打破。⑷1992年汪辜会谈,两会达成“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⑸1997年和1999年香港和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⑹2005年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外交

外交:1979年中美建交,邓小平访美;根据新时期国际形势和工作重心的变化,中国调整了外交政策,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如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思想文化

科技:1983年成功研制出“银河—Ⅰ号”计算机;建成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1999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思想:⑴邓小平理论的形成: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80年代初,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

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并阐述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③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首次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④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系统概括;⑤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提出社会主义概念、本质和实现途径,提出“三个有利于”的标准;⑥同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⑦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001年江泽民在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上全面阐述其内涵;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⑶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文化:中国文艺再次呈现丰富多彩的繁荣局面。

教育:⑴80年代,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指导方针和教育应优先发展的思想;国家制定《义务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启动了基础教育的“希望工程”。⑵90年代,国家着手实施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计划。⑶20世纪末,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并加快西部地区教育的发展。

社会生活:90年代后水运呈现萎缩状态。“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1997年后实施多次大提速。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发展势头方兴未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