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自主识字,读准“见”在文中的读音,理解“从”、“遇”、“云”、“岁” 等词的意思,积累古文中表示“说”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文,借助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3、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借助注释和字、词典以及译文了解全文的意思。

2、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体会“余日勤读”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的?(板书:勤读)

3、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题目。看看课文,谁知道这篇课文选自于哪?

4、董遇是三国时期魏国有名的大学者,可谓学富五车。这段古文写的是他

劝人勤学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范读全文。认真听我读课文。

2、自渎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导难读句;

三、再读懂意思

1、课文读通了。能否借助注释,根据译文内容,一句一句对照着理解古文

的意思呢?

2、交流。

(1)“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 者:……的人遇:董遇云:说。古文中表示说的字还有哪些?

(2)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言:说见:现。出现,明白

(3)从学者云“苦渴无日” 苦于没有时间干什么?

(4)遇言“当以三余。” “当以三余。”干什么?

(5)或问“三余”之意。或:有的人。回顾“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中“或”的含义,进行比较。

(6)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日:一天。时:时令岁:年。还有哪些词或者诗句中“岁“有年的意思?岁月、年年岁岁花相似、守岁……句意解释:古时候下雨就没法下田地干活,所以也是空余时间。冬天,不种庄稼也有时间读书,晚上在家没有现代的娱乐活动,有多余时间读书了。

3、看了注释,读了译文,了解了古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谁能连起来说说这段古文的意思。

四、三读明道理

1、读通了古文,了解了意思,再认真读读这段古文,边读边想:关于“勤读”,你知道了些什么?明白了什么道理?

2、交流。老师点拨。

(1)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得次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不能只简单地读一、两遍。书读得次数多,这就是“勤读”啊!

(2) 苦渴无日——不要总是“苦渴无日”,要善于挤时间读书。

(3) 冬者岁之余,夜者这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这里的“冬者、夜者、阴雨者”就是董遇说的“三余”。这些剩下的时间用来干什么?(古时候,人们趁农闲的时间,一天中休息的时间来读书。)闲时读书,这也是“勤读”啊! 董遇建议我们用“三余”来读书,而宋朝的大文学家欧阳修是利用“三上”来写课文。他们“勤读”“勤写” 出示:余平生所作课文,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读句、理解、简单讲解。

五、拓展

1、董遇有“三余”,欧阳修有“三上”,同学们想想,你有没有“一

余”“多余”可以用来看书呢?

2、小结:学了这篇课文后,希望你们不要以“苦渴无日”为借口不读书,

而要借用你的“余日”或者片刻之时来读书。同时书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理解。这也需要你善于挤时间来读啊!这就是“勤读”,也是课文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板书设计:

勤读

当以三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2:武松打虎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武松打虎的经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

生对打虎英雄的崇敬之情。

2.指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中武松打虎场景的精彩描写,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打虎的经过,想象武松打虎的精彩场面,感受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武松是怎样打死猛虎的,从而体会武松的勇敢无畏的英雄气概,并通过

对武松心理活动的分析,了解课文对人物描写的真实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

今天我们学习第29课《武松打虎》,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

一《水浒传》。这部小说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受大家的喜爱。明

末清初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对《水浒传》做了详细而全面的点评。他说打虎这一

篇啊,“人是神人,虎是怒虎。”老虎是发怒的老虎,而打虎的人呢那是个神勇

之人。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怎样的怒虎,武松又是如何的神勇。

二、直入重点,精读第二部分

1、刚才我们说到了虎是怒虎,我们先来看看老虎的出场,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这是对老虎的什么描写?

2、这样一只吊睛白额的猛虎突然随着一阵狂风出现在武松面前的时候,武松已经没有退路,他在打虎之时,使用了非常正确的战术。第四、五段都是写武松怎样打虎的,那么这两段武松打虎的战术有什么不同吗?

3、第一个阶段采用的什么战术?(守)。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对手,他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武松怎么样?(十分机智)

4、默读。用——勾出老虎进攻的招数,标出序号;再用~~~~勾出武松应对的动作,标出序号。

5、老虎首先就使用了三招:一扑、一掀、一剪,这真是一只怒虎。不过,我有个疑问:既然是写武松打虎,应该突出武松多么神勇,为什么把老虎写得那么厉害呀?(写虎是为了写人)

6、而武松实际上用了几招?进一步说明了武松的机智。

7、过渡:等老虎这三招用完以后,老虎已经气性先自去了一半,而武松能够躲过这三招,他自己的自信心也会大长,所以这三招下来以后,他开始防守反击,反守为攻。

8、自由读第六段,看武松打虎分别用了哪几招,在课文旁边做上批注。

9、刚开始用什么打?结果呢?

10、武松没有了梢棒,第二招是什么?老虎的反应呢?

11、这时老虎还能咆哮,还能扒泥,武松仍然处在危险之中,这时他又使出了第三招,是什么?老虎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说是“迸”出鲜血而不是流出?

12、虽然老虎已经七窍流血了,但武松还是使出了最后一招——?这时的老虎已经……彻底解决了老虎。

12、小结:我们看到,武松在梢棒打折的情况下,临危不惧,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表现得十分(勇敢)

三、回顾前文,学习第一部分。

1、指读提问:第二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具体写出了武松打虎的经过,我们

仔细阅读过了同时也体会到了武松的性格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有什么联系,省略掉可以吗?

2、默读第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主要写的是什么?

3、武松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用笔圈画出表现武松心理活动的

句子加以体会。

武松明明害怕,却仍然不肯回去,还对自己说“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表

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好面子)

5、武松虽然心中也会害怕,但他仍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也说明

他还是勇敢,所以在后面打虎时才表现得那么勇敢。

小结:这一部分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对于武松性格的刻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使武松的形象显得更真实,也为下文做了铺垫。

四、总结全文,激励阅读

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3:餐桌上的大学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微不

足道”、“迫不及待”“聆听”“琐碎”“拯救”“正中下怀”“压轴戏”。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重点句子的理解,感

悟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学习是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领悟,就会有所收获。

3、能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想象,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联系课文理解并积累词语:“微不足道”、“迫不及待”“聆听”“琐碎”“拯救”“正中下怀”“压轴戏”。

2、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重点句子的理解,感悟父母的用心良苦。明白学

习是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领悟,就会有所收获。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1.5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每一位同学都在你们的父母亲谆谆教导下,细致入微的关怀下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位普通的父亲常这样教导他的孩子(出示句子“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指名学生读。

2、师:在这位父亲的眼里,知识是多么可贵,作为一个人,每天都必须得学到点知识,因而他规定——(引读句子:我和弟弟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在晚餐时交换。)

3、揭题:于是,每天在餐桌前的学习是孩子们一生都忘不了的,他们把这段幸福的时光称为——《餐桌上的大学》

(说明:每一位学生都感受过父母对自己的关怀,课的伊始,教师的导入语能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而父亲教导孩子的这句话也正是文本想要传达给大家的主旨,通过对这句话的朗读以及教师的讲述,将学生自然地带入到餐桌上学习的情境中去。)

二、初读课文

1、检查预习情况

(1) 出示词语,正音嘈杂微不足道聆听斟酒鸦雀无声琐碎拯救正中下怀迫不及待

(2) 分小节读课文,读通课文,思考:他们在餐桌上是怎么学习的?这种学习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

2、交流思考题

3、交流思考题

(一) 回答要点:用餐时,我们热烈地谈话,双亲随时评论用餐后,交换今

天所学到的东西,这是每天晚餐桌上的压轴戏。(理解词语:压轴戏)

(二) 回答要点:地点不同,学习的内容不同,学习的方式不同…… (说明:学生已事先预习过课文,因而省去了让学生自读课文的环节,以抽读词语和分小

节读课文的形式,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此时,教师因及时纠正学生读词、读

文中的错误,而且,对于一些比较拗口或较长的句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确保

学生扫除阅读的障碍。两个思考题有助于学生理清课文的结构,初步读懂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

(一)细读品味,感悟父母的良苦用心

1、师:父亲是因为知道学习知识的重要,才为我们安排了餐桌上的大学,

可当时,我们都还是孩子,你们也都是孩子,你们心里最想干的事情是什么?

师随机出示相关句子:当时我们都是孩子,只想迫不及待地走出屋子,去玩

喧闹地踢罐子游戏。理解词语“迫不及待”(先理解重点词素“迫”,再理解整

个词语)。

2、师:爱玩的孩子那时根本就感受不到父亲的这份良苦用心,丝毫没有察

觉这样学习的妙处,可最终,我们还是坚持每天这样做,每天都从这餐桌上的大

学里获取不少的知识,这期间,我的父母又是怎样发挥他们的作用的呢?请同学

们再来读读课文的2——12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组织学生交流

(1)句子:晚餐时声音嘈杂,碗碟的碰撞声衬托着热烈的谈话。我们叙述的

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教师点拨,圈出重点理解词语:微不足道,聆听,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来谈

谈词语的意思。(微不足道——重点词素突破法,聆听——找近义词,做动作演示)

微不足道的事情,双亲为什么却都会仔细聆听?

想象一下,他们会发表些什么评论?(教师可创设一些情景,让学生想象

双亲可能会发表的评论,让学生感受到双亲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们的教导)

师小结:他们用餐时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尊重,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尊重,孩子们才会畅所欲言,在相互的交流间不断获取信息,而双亲的评论更似锦上添花,使我们受益良多。

指导读句 (说明:教师的点拨应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以此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对于词语理解的方法,教师应帮助学生归纳、整理,以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2)句子:不论我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

首先,他会把我的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尼泊尔的人口……恩。好。”

学生可抓住“琐碎”和“拯救世界”来谈感受,教师随机做指导,引导

学生感悟到父亲对知识的尊重,对自己的孩子不断去获取知识的鼓励。

说话练习(父亲仔细想着,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我看着父亲,心想: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读句 (说明:在理解感悟前一句话的基础上,学生再来理解感悟这句

话并不难,此时,说话练习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进行语言实践,并深入体会到父亲这样做会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3)句子:接着,父亲会看着坐在餐桌另一头的母亲:“孩子妈,这个,你

知道吗?”母亲的回答总会让气氛轻松起来。“尼泊尔?我连它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正中下怀的意思是什么?(合乎某人的心意)

母亲什么样的回答正中父亲的下怀,引读相关的句子。

为什么这种回答正中父亲的下怀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雨生,” 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妈妈尼泊尔在哪里。”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4)师小结,引读课文(晚餐后交流今天所学知识的情景)

(5)分角色朗读,师指导点评。

(二)感悟餐桌上学习的妙处

2、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到了餐桌上,似乎就成了学不完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全家人一同长进,分享经验。而父亲的观察,聆听,尊重他们提出的知识,肯定他们的价值,对于孩子们来说,又是多大鼓励啊。于是,这一家的孩子们快乐地学习着,不断的学习着,而这就是学习的真谛。引读最后一节。

四、总结拓展

同学们,你们都感受到了餐桌上学习的乐趣,其实,学习真是无处不在的,或许是在用餐时,或许是郊游的路上,或许是在等车的时候……你与父母亲的一次交谈,能让你不经意间又学到了点什么,能否选一次这样的交谈,把它写下来呢?

(说明:“餐桌上的大学”是要告诉大家,学习是可以时时进行,处处进行的,课的最后,教师的总结语是将学生对本课的感悟带向更广的领域,激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进行语言实践。)

板书设计:餐桌上的大学 --------不断学习晚餐时热烈的谈话微不足道聆听评论晚餐后交换今天所学琐碎拯救世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