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合集下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觉察 知识点复习(pdf版)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 对环境的觉察 知识点复习(pdf版)

2.光的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 线叫做光线。 (光线不是真实存在的,而是为了研究方便,假想出的理想模型。 ) (3)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4)小孔成像
第 2 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注:振动的物体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能听见;不振动的物体是不会发做介质。 (2)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4.光的色散 (1)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做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做复色光。
5
(2)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色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不同的单色光通过棱 镜时偏折的程度是不同的。实验中红光的偏折的程度最小,紫光偏折的程度最大。
5.物体的颜色 (1)我们看到物体的原因是眼睛接收到了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白色的物体能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 光,因此感觉是是“白色”的;黑色的物体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没有光进入眼睛,因此感觉 是“黑色”的。 (2)透明物体的颜色与能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与物体的反射光的颜色相同。如不 透明的红色物体反射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而透明的红色物体能透过红光而吸收其他颜色的光。 (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彩色电视机屏幕上 呈现的五彩缤纷的画面,就是由三原色混合而成的。
3.噪声污染 (1)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噪音。 (2)噪声的控制 根据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条件:声源的振动 → 介质的传播 → 鼓膜的振动,控制噪声从以下三个 方面入手。 在声源处减弱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在人耳处减弱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复习知识点总结详解+题型一、耳朵的结构和功能1.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耳的结构: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个部分;1)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2)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3)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4)各结构的功能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到大脑半规管和前庭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感受器过敏产生晕车晕船。

(2)人耳感知声音的途径:空气传声和骨传声(3)空气传声:声源→空气振动→骨膜振动→听小骨、半规管、前庭→听觉神经例1、七年级的学生到世界之窗春游,李丽同学做过山车时,因为害怕把眼睛闭上了,但仍旧感觉到过山时的翻滚、左右转动以及加速或减速,与此有关的结构是()A. 耳蜗和前庭B. 前庭和半规管C. 半规管和鼓膜D. 鼓膜和听小骨例2、如图是人的耳和脑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1)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听到铃声后陆续走进教室。

请用图中字母及箭头写出听觉形成过程的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听觉形成过程中,听觉神经传导的神经冲动是在_________产生的。

(填名称,同下)(3)一位战士的耳朵被炮声震聋,损伤部位最可能是_________,卫生员告诉其他军人遇到巨大声响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目的是使开放,以免耳被震聋。

(4)有些人晕车,这与耳的 _________发达有关。

(5)当A受损时,造成的是耳聋;能否治愈? (填“能”或“不能”)。

二、声音1.声音的产生(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物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2.声音的传播(1)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2)介质的种类:传声的介质可以是气体、固体,也可以是液体(3)真空不能传声3.声波(1)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介质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它叫声波。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2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2

光的反射第1课时1、光的反射: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有一部分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回来的现象。

2、光的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光路是可逆的。

3、反射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4、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相反。

——以镜面为对称。

5、平面镜的应用:可以成虚像;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潜望镜)。

6、区别: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光的反射事例:平面镜成象、看见不发光物体、物体反光等;考点1: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义: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β=α )【注意】①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②反射角是指反射光线与法线的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④光路具有可逆性。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例:镜面反射: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漫反射: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考点2:平面镜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物体发出(或反射出)的光线射到镜面上发生发射,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相交而形成的,点光源S在镜后的像S1并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的,所以S1叫S 的虚像。

如果把光屏放在S1处,是接收不到这个像的,所以虚像只能用眼睛看到,而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2.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将一张白纸对折后展开铺在桌面上,玻璃板垂直放在白纸的折痕上,在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透过玻璃板,会看到点燃蜡烛所成虚像,另拿一只未点燃的等大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前后左右移动,直到与点燃蜡烛所成的像重合为止,说明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像。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PPT学习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PPT学习教案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反射现象) 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 系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 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第9页/共18页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 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 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 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 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 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光(在3×真10空8m中/传s第)6页播/共,1的8页空速气度中最次快之。 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
镜面成像
凸面镜 6、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 汽车观 后镜)。 凹面镜 :对光 线有会 聚作用 (如: 太阳灶) 。
凹面镜
第10页/共18页
7、光的折射:光从一种透明物质斜射 入另一 种透明 物质时 ,光的 传播方 向会发 生改变 。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 方向不 变)
8、光的折射定律: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音调声声音的高低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响度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响度就越大音色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6物体在物体在1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秒内振动的次数叫1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4页/共18页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 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 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pdf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pdf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 3× 108m/s),空气
中次之。光年是 长度 单位。 1 光年 =3× 108 米 /秒× 365× 24× 3600 秒= 9.4608× 1015 米。
3、光的色散 :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
可统称为 冷热觉 。 2、人的感觉器官有: 眼、耳朵、鼻、舌、皮肤 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手背 ,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 指尖 。
,其中 冷觉和热觉 又
4、 嗅觉的形成 :气味 → 嗅觉神经末梢 ( 接收刺激 )→ 嗅觉神经 ( 将信息传递到大脑 )→ 大脑
(形成嗅觉 )
嗅觉的特点 :① 长时间 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 嗅觉中枢适应(疲劳) 而闻不出这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 年龄 , 动物种类 和 气味种类 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 味蕾 上都有 味觉细胞 和 味觉神经 。
味觉的形成 :食物 →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 味觉细胞 (接受刺激)→ 味觉神经 (将
b) 不透明的物体颜色 由 它反射的色光颜色 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注意 :白色物体 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黑色物体则 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
第五节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光的反射 :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 传播方向 ,又返回到 原先的物质 中。
2、 光的反射定律 :
f v 2f
应用 照相机
f u 2f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1

浙教版科学(七下):第二章 1

感觉世界及耳和听觉
一、感觉世界
1、人有各种感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痛觉、冷觉、热觉等
各种感觉形成过程:
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
刺激感觉器官大脑(形成感觉)感受环境中的刺激,并发出信息
2.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能。

手指的指尖触觉最敏感(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对热比较敏感。

3. 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味蕾内有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味觉的形成:食物→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味觉中枢→味觉。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味(注意:不是辣)。

如果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的味道。

麻、辣、涩等为多种刺激后的综合感觉。

二、耳和听觉
1、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
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

2、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为听觉感受器。

3、听觉的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
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神经中枢,最后在脑部形成听觉。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K12教育文档)

(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完整word版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第一节:感觉世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冷觉和热觉又1、人的感受器有:,其中冷热觉。

可统称为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2、人的感觉器官有:手背指尖。

、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3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4、(:(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长时间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①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年龄动物种类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和,味蕾味觉细胞味觉神经。

5、舌头表面的每个和上都有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将:(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接受刺激)→大脑(形成味觉)。

信息传递到大脑)→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光酸正立甜放大苦虚像咸放大镜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源固体、液体和气体真空中不能传播。

中传播。

声音在。

声音可以在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振动需要介质声波。

;声音传播的方式:;声音传播的条件:2、声音发生的条件:15℃340米/秒。

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在第三节耳和听觉耳的结构耳廓、外耳道;、:①外耳包括1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②中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③内耳包括耳的主要功能听觉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和。

2、:在听觉产生过程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将声波扩:→(收集声波)→(将声波转化为振动)→3、耳蜗听神经大脑(产生听觉)。

大并传导)→(传导信息)→(接受刺激、产生信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5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频率,单位是赫兹(Hz)。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2.1 运动和能的形式1.运动的多种形式(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比机械运动更复杂的运动:热运动、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例子:闪电是云与云、云与地之间的火花放电现象,闪电内部的温度极高,它会使闪电通过的气柱发生骤然变热、膨胀而发出雷声。

闪电甚至会使树木燃烧。

所以,雷电交加时除了声运动、光运动外,还有电运动和热运动。

(3)生命运动:生物能够生长繁殖,这是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运动形式。

2.能的多种形式:能也称能量,跟物体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能,这种能叫做动能。

气体、液体也会运动,也具有动能。

动能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一个物体,质量越大,运动速度越快,那么它所具有的动能也就越大。

221mv E k 。

(2) 势能:物体由于举高或是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

物体被举得越高,形变越厉害,它的势能就越大。

注意:动能和势能我们统称为机械能。

(3) 化学能:物体自身所存于的能量。

例如:食物,汽油、木材、天然气等燃料。

(4) 其他能:电能、风能、光能、太阳能等。

(5) 不同形式的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比如燃料燃烧可以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光能。

上抛的物体,动能转化为势能。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第二节 机械运动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注意参照物)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的分类:按运动路线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现在只研究直线运动)按运动快慢是否变化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4.匀速直线运动定义: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v=s/t 变形 t=s/v ,s=vt 。

(注意:在计算时,各个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 ;运输中单位km/h ;两单位中m/s 单位大。

(会换算)匀速运动的物体速度v 是个恒量与路程s 时间t 没关系。

5.变速运动(不一定是直线,速度包含大小和方向,方向变化也代表速度变化):定义:运动速度变化(大小变化或方向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当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时,由公式V=(S1+S2+…+S N)/(t1+t2+…+t N)算出来的速度。

(关键找总路程和总时间)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第三节力的存在第四节力的图示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A对B施加一个力,同时B也对A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在这两个力中,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的。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不一定接触,比如电磁力,重力)。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发生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由力的三要素共同决定!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6.力的测量: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的长度(不是弹簧的长度)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A 力的图示(精确表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从力的作用点起,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使线段的长度与力的大小成正比,并在线段的末端标上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画法:“四定两标”,一定:受力物体,二定:作用点(一般画在物体几何中心);三定:标度,四定:根据标度画出力的线段长度,一标:在线段末端标出箭头,即力的方向,二标:标出力的大小和方向。

B 力的示意图(粗略表示):只关心力的方向,不关心大小,即在物体力的方向上画一个箭头表示力。

9. 弹力(1)定义: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即弹力。

压力,支持力,绳子的拉力都属于弹力。

(2)大小: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产生的弹力与弹簧伸长量(假设弹簧原长为L1,发生形变后的长度为L2,则弹簧的伸长量为△L= L2- L1)成正比(F=k△L,k为胡克常数,了解)。

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产生的弹力越大。

(3)方向:弹力的方向和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相同。

第五节物体为什么下落1. 原因:物体下落的原因是因为物体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即重力作用。

2. 重力: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受到的力,即重力,简称物重,用符号G(gravity)表示。

注意:重力不等于地球的吸引力。

3. 大小:物体受到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G=mg,g为常数(重力加速度)=9.8N/Kg,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受的重力是9.8N. 重力大小还和位置(如纬度,星球,海拔)有关系。

4. 方向:唯一,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

5. 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称为物体的重心。

重心是一种模型,不是实际的点。

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以用悬挂法找。

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可能在物体外,比如空心球。

一般分析中,把物体的重心画在近似几何中心。

第六节摩擦的利与弊1. 摩擦力(f):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相对静止但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friction)。

摩擦力的形式: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摩擦力普遍性:气体,液体,固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动摩擦)或相对运动趋势(静摩擦)方向相反!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也可能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既可能是动力,也可能是阻力!大小:动摩擦力与接触面之间的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大,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越大,动摩擦力越大!滚动摩擦小于滑动摩擦!2. 增大或较小摩擦的方法(1)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a.使接触面更粗糙 b. 增大压力 c. 滑动代替滚动(2)减小摩擦力的方法:a.使接触面光滑 b.减小压力 c.滚动代替滑动 d.使相互接触的物体彼此分离:气垫船,磁悬浮列车,润滑油等。

第七节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斜面实验(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距离不同的原因: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同,摩擦力越大,运动的距离就越短,速度减小得越快,运动的时间就越短。

若水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速度减小越慢;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则小车滑下来的速度将保持不变,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⑷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惯性: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第八节二力平衡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词概括“同体,等值,反向,共线”。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重点):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物体受力条件物体运动状态说明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惯性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受非平衡力合力不为0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