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那些

合集下载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 ( sin A P 又 称 乙酰 水 杨 酸 ( S , 常用 的历 A p i,S ) r A A)是 史悠久 的非 甾体类 抗炎 药 , 也是 非 选 择性 环 氧化 酶 (o ) 制药 , cx抑 具有较 强的解热 镇痛 作用 , 广泛 用于 抗炎 、 抗风 湿 。 故其 临 床应用 范围大 大扩展 , 不 良反应 时有 报道 其 。
2 1 年 5月 01
4 5
阿 司 匹林 的不 良反 应
王 晓 丽
关键词 : 司匹林 ; 良反应 ; 杨酸反 应 阿 不 水 中图分 类 号 : 9 9 R 6. 3 文 献标识 码 : B 文章编 号 :0 6 0 7 (0 1 1 — 0 5 0 10 — 9 9 2 1 )0 0 4 — l
【 吴 冰 冰, 琼 . 司 匹林 不 良反应 的 国 内文献 分析 . 1 1 梅 阿 中国药 师,
2 0 1 ()2 4 2 5 0 8, 2 :2 — 2 . 1
【 马 慧芬. 司 匹林 的 不 良反 应[. 2 ] 阿 J 海峡 药学, 0,8 )2— 2. ] 2 71(: 8 29 0 42 [ 李 军环 等. 甾体抗 炎 药致 上 消化道 出血的 临床特 征『. 消 3 】 非 J 中华 1 化 内 杂志, 0 , ( : 1 14 镜 2 8 8 ) 5— 5 . 0 1 31 【 张丽 霞. 使 用低 剂 量阿 司 匹林对 老年人 胃肠黏 膜的影 响f . 4 】 长期 J ] 医药导报 , 0 , () 0 — 0 . 2 7 4 : 66 7 0 2 76 『 夏兴. 5 1 阿司 匹林 的 不 良反 应 与合理 应 用 . 首都 医药, 0 , : — 2 61 4 0 08
1 常见 不 良反应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析

对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严格按照 医嘱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 反应。
联合用药
定期检查
当患者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时,应咨询医 生是否与阿司匹林存在相互作用,以避免不 良反应的发生。
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血常规 、肝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 反应。
处理策略
停药观察
《阿司匹林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分 析》
xx年xx月xx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ontents
目录
• 阿司匹林简介 •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 •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展望与挑战 • 参考文献
01
阿司匹林简介
阿司匹林的背景与历史
阿司匹林由德国药厂拜耳于1897年发明, 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增加出血风险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如华法林、低分子量 肝素等)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 险,特别是胃肠道出血。
减弱抗凝效果
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合用,可能会减弱抗凝 药的效果,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与抗炎药的相互作用
增加胃肠道副作用
阿司匹林与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等)同时使 用,可能会增加胃肠道副作用,如溃疡、出血和穿孔等。
阿司匹林最初被用于解热镇痛,后来被发现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并广泛应用于心
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阿司匹林的化学与药理特性
1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其主要成分是乙酰 水杨酸。
2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A2的合成 ,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3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还包括解热镇痛、抗炎、 抗风湿等。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虽说阿司匹林是一种常见药物,但是如果不正确服用的话一样会出现不良反应,首先表现的胃肠道方面,比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其次是过敏反应,身上出现皮疹等;还有的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比如头痛、眩晕、耳鸣等,严重的话还会出现视力减退现象。

★1 胃肠道症状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

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吐。

长期使用易致胃黏膜损伤,引起胃溃疡及胃出血。

长期使用应经常监测血像、大便潜血试验及必要的胃镜检査。

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的药物,如米索前列醇等,对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消化性溃疡有特效。

★2 过敏反应特异性体质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

系阿司匹林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所致,也与其影响免疫系统有关。

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一般用平喘药多无效,只有激素效果较好。

还可出现典型的阿司匹林三联症(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

★3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症状一般在服用量大时出现,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停药后2-3天症状可完全恢复。

大剂量时还可引起中枢性的恶心和呕吐。

★4 肝损害阿司匹林引起肝损伤通常发生于大剂量应用时。

这种损害不是急性的作用,其特点是发生在治疗后的几个月,通常无症状,有些患者出现腹部的右上方不适和触痛。

血清肝细胞酶的水平升高,但明显的黄疸并不常见。

这种损害在停用阿司匹林后是可逆的,停药后血清转氨酶多在1个月内恢复正常,全身型类风湿病儿童较其他两型风湿病易出现肝损害。

阿司匹林引起肝损害后,临床处理方法是停药,给予氨基酸补液、VitC及肌苷等药物,口服强的松,症状一般在1周后消失。

★5 肾损害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简述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1.胃肠道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可以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胃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泻等。

这是因为阿司匹林抑制了胃黏膜内产生的前列腺素,导致胃酸分泌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饭后服用:可以在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内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使用缓释剂型:缓释剂型阿司匹林可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配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质子泵抑制剂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2.凝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能够减少血液凝固的能力。

这一特性使得阿司匹林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非常有效,但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增加出血的风险。

为了减少这种不良反应,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控制用量:使用阿司匹林时,要控制用量在医生或药剂师建议范围内,并遵守使用时程。

-停药时间:如果需要进行手术或其他可能导致出血的操作,应在手术前适当的时间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具体停药时间取决于药物的作用时间及自身凝血功能。

-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出血不停或其他异常的情况,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使用了阿司匹林。

3.过敏反应:一些人对阿司匹林存在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眼部水肿等。

在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停止使用阿司匹林,并及时就医。

对于已知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建议避免使用阿司匹林或选择其他药物代替。

4.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长期高剂量使用阿司匹林,特别是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嗜酸性白细胞综合症。

该症状包括发热、关节痛、皮疹和嗜酸性白细胞增多。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停止使用阿司匹林。

5.耳鸣和听力损失: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耳鸣和听力损失。

这可能是因为阿司匹林对耳蜗中的毛细胞有损害作用。

为了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应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阿司匹林,同时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总结来说,阿司匹林虽然是一种常用的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尤其是在长期高剂量使用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患者中。

阿斯匹林副作用

阿斯匹林副作用

阿斯匹林副作用阿斯匹林,也就是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

它可以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退烧和抗炎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头痛、感冒、关节炎等疾病。

然而,尽管阿斯匹林在医疗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但它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我们注意和避免。

阿斯匹林的最常见副作用是胃部不适。

乙酰水杨酸可能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从而引起胃痛、消化不良、溃疡等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胃溃疡或敏感的胃部,最好避免使用阿斯匹林。

另外,乙酰水杨酸还可以影响血小板的功能,从而导致出血问题。

如果你正在接受手术或有出血倾向,应该避免使用阿斯匹林。

除了胃部问题和出血倾向,阿斯匹林还可能引发哮喘。

有些人可能对乙酰水杨酸过敏,导致呼吸道症状加重、喘息和肺炎等问题。

因此,如果你有哮喘或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最好在使用阿斯匹林前咨询医生的建议。

另外,乙酰水杨酸还有一些少见但可能严重的副作用。

例如,长期大量使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导致肾脏损伤和肾衰竭。

此外,阿斯匹林还可能导致可逆性听力损失,尤其是在年长的人群中较为常见。

所以,如果你有肾脏问题或听力损失的风险,最好避免滥用阿斯匹林。

除了这些明显的副作用,还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需要注意。

例如,使用阿斯匹林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荨麻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此外,乙酰水杨酸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的副作用或降低其疗效。

因此,在使用阿斯匹林之前,最好告诉医生你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综上所述,阿斯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广泛的应用,但也有一些副作用需要注意。

胃部不适、出血倾向、哮喘、肾脏损伤和听力损失是一些常见的副作用。

此外,阿斯匹林还可能引发过敏反应和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因此,我们在使用阿斯匹林前应该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并在必要时咨询医生的建议,以确保安全使用该药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 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 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为预防各种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临床上有许多中老年人都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ASA)。

一、阿司匹林的4大危害1、对胃肠道粘膜的损害值得关注。

ASA对胃肠道粘膜产生损害的机制主要有局部作用和系统作用两方面。

①局部损害。

②系统作用,最容易导致胃的消化性溃疡,发生出血、穿孔;同时低剂量ASA长期应用也可致食管、小肠、结直肠的损伤,发生溃疡、出血、肠腔狭窄和穿孔。

出血症状包括:呕出鲜红血(上消化道出血)、呕血呈暗红色(上消化道出血减缓或停止)以及黑便(肠道出血)等。

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2、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可引起皮下出血,患者表现为皮肤青紫或有出血点,甚至牙龈出血或鼻出血,老年女性尤为常见。

由于阿司匹林具有抗凝血作用,会使手术出血风险加大。

这些应引起广泛的重视。

3、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能引起中毒,使患者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4、孕妇在怀孕3个月内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发育异常,之后长期服用,可致分娩延期,并有出血的危险,故分娩前2~3周应禁用。

二、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ASA的剂量,每日50~100mg(大多推荐每日75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

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

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

有人根据夜里2时到上午10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

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

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的主要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摘要】阿司匹林是一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非常早,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阿司匹林的新用途不断被发现,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重新认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从而对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得到正确有效的使用,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阿司匹林;药理学;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7-0032-01阿司匹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临床上处方量最大的常用药物,该药物主要治疗发热、头痛、关节痛、风湿病等,同时该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抗肿瘤等均有良好的作用[1],具临床资料显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栓以来,减少了约为25%的心血管时间发生的几率,是一种效果明显且具有多重作用的药物。

但随着阿司匹林使用的增多,出现的不良反应也逐步增加,常见的有胃肠道副反应、阿司匹林过敏等,因此,临床上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用药人员对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特性有充分认识,降低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从而增加药物效果达到疗效。

1.药理学特性阿司匹林又名乙酰水杨酸,为一种白色结晶性粉末,味酸,遇水微溶解,阿司匹林呈弱酸性,溶于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中,同时发生分解,阿司匹林的解热止痛作用强于水杨酸钠,且临床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不断增多,研究发现,阿司匹林能够对血小板中血栓素的合成进行抑制,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2.临床应用2.1 解热镇痛阿司匹林的解热镇痛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范畴,其镇痛的作用机制主要为通过对引起化学性刺激的物质产生抑制作用,缓解短期内的疼痛,如阿司匹林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期的效果显著,在出现偏头痛早期服药,能够更好的达到控制效果;解热的作用机制是通过调控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血管发生扩张,从而使汗液的排放量增加,达到降低体温的作用。

阿司匹林具有消炎作用,但消炎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可能对溶解酶的释放产生抑制作用来达到消炎的效果。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阿司匹林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阿司匹林(Aspirin,ASP),又称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acid,ASA),是常用的历史悠久的非甾体类抗炎药,也是非选择性环氧化酶抑制药,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广泛用于抗炎、抗风湿、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阿司匹林在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防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改善老年痴呆症状等方面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但随着应用的增多,出现了大量不良反应如胃肠道症状、过敏反应、阿司匹林哮喘、瑞氏综合征、水杨酸反应、心脏毒性、肝脏毒性、肾脏毒性以及大疙性表皮松解型药疹、听力损害、习惯性和成瘾性、眩晕、鼻炎、涎腺肿大、诱发痛风、致畸等不良反应。

因此在服用阿司匹林时应选择合适的剂量、选择适宜的剂型、正确地服药时间、避免同时服用增加胃酸的药物及应该同时服用胃粘膜保护剂等即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标签:阿司匹林;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1 临床应用1.1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阿司匹林能够通过乙酰化血小板的环氧化酶,进而阻止凝血素的生成,以达到阻止动脉病变的目的,并能减慢β 细胞的功能退化进度,从而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无症状性糖尿病动脉疾病进展预防(POP)研究、日本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JPAD)研究及阿司匹林在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应用(AAA)试验结果均表明阿司匹林作为二级预防可以有效的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风险[1]。

长期高血糖可使血小板处于高度激活状态,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主要表现在:①血小板粘附功能增强;②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③血小板释放反应增强;④血小板促激活性增高参与血栓形成。

1.2预防心肌梗死阿司匹林在心肌梗死一级预防方面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很多国家的临床诊疗指南都推荐其用于一级预防。

在男性当中,阿司匹林可使首次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首次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66%[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有那些?不良反应比较公认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剂量有关,如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可导致胃黏膜损害、头痛、耳鸣及听力下降等;一类是与剂量不相关,如过敏等。

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中最常见为胃肠道刺激症状和轻度胃肠道出血。

阿司匹林引起轻度胃肠道出血与剂量相关,一项综合了5 1项临床试验包括338 191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100 mg/d以下阿司匹林胃肠道出血发生率为1.1%,100~325 mg/d为2·4%,325 mg/d以上为2.5%(Am J Hemat。

1.2004,75:40—47)。

这些不良反应可以通过与质子泵抑制药合用或肠溶剂型来处理,而缺血性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后果无论对家庭还是个人来说都是严重的。

当患者原有消化道溃疡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血液病、肝病、尿毒症或并用其他抗血栓药物及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时,不论什么剂量的阿司匹林或者其他抗血小板药物均可引起原有病损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不良反应及其发生机制有何不同?作为迄今为止唯一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直接比较的CAPRIE研究(Lancet,1996,348:1329—1339) 显示,325 mg/d阿司匹林和75 mg/d氯吡格雷相比,总不良反应无差异;出血并发症亦无差异,进一步亚组分析虽然阿司匹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略高,但二者差异很小。

而严重皮疹和腹泻在氯吡格雷组较多见,二者引起胃肠道黏膜损伤和溃疡出血的机制不同。

阿司匹林机制:阿司匹林和其他NSAIDs类一样,其对胃肠道的损伤是药物对黏膜的直接局部刺激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系统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组织前列腺素的合成主、要有两条途径:即环氧化酶1(cox一1)和环氧化酶2(cox一2)遂径。

其中,COX一1途径是生理前列腺素合成的主要途径;由此途径合成的前列腺素参与多种生理过程的调节,如保护胃十二指肠黏膜、维持肾脏灌注和血小板的活性等。

而cox一2途径则不同,多由炎性刺激诱导,由此合成的前列腺素与炎症、疼痛和发热等病理过程相关。

抑制COX.1介导的生理性前列腺素的合成将阻断后者增加胃黏膜血流、刺激黏液和碳酸氢盐合成的胃黏膜保护作用以及对内皮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使胃黏膜更易被内源性损伤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及胆盐等)损伤(Gastroenterol clin N0rth Am,1996.25:279—298)。

其后果是增加患者对消化道溃疡和其他严重胃肠道并发症的易感性。

由于前列腺素发挥胃肠道黏膜保护作用的同时,还起维持血小板活性的重要作用,使用非选择性NSAIDs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增加消化道溃疡合并出血的发生风险(CurrMed Res Opin,2007,23:163—173).氯吡格雷:血小板聚集在损伤愈合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制主要是活化的血小板释放多种血小板依赖性生长因子,促进损伤部位新生血管形成。

而血管新生对于胃肠道受损黏膜组织的修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血小板减少的动物模型,其溃疡处新生血管较少,同时溃疡不易愈合(P,o。

Natl Acad Sci USA,2001,98:6470—6475)。

ADP受体拮抗药延缓溃疡愈合的机制是其抑制了血小板释放促血管新生的细胞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等,后者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加速溃疡的愈合。

胃肠道(GI)出血是系统性使用VEGF单克隆抗体进行肿瘤化疗的一项严重并发症(J Clin 0ncol。

2003.2 1:60_65)。

尽管氯吡格雷及其他此类药物对新生血管形成的抑制作用不是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但该作用可延缓黏膜糜烂或小溃疡的愈合过程,导致其他药物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损伤因素所致的溃疡加速进展,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症状性溃疡或导致其他严重并发症。

服用阿司匹林发生消化道副作用的高危因素有哪些?(1)消化道疾病病史(消化道溃疡或溃疡并发症史)。

(2)年龄大于65岁。

(3)使用大剂量阿司匹林。

(4)同时服用皮质类固醇。

(5)同时服用其他抗凝药或NSAIDs.(6)存在其他严重疾病等是发生消化道副作用的危险因素。

如何预防阿司匹林的胃肠道副作用?(1)识别高危人群: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胃肠道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任何程度的吸烟和饮酒,合并应用NSAIDs或皮质类固醇,联合应用多种抗血小板或抗凝药,联合应用螺内酯、抗抑郁药物、钙拮抗药。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尤其应用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建议长期使用阿司匹林的剂量不要超过100 mg/d,急性期抗血小板药物的首次负荷剂量应该酌情降低。

(2)合理联合应用抗栓药物:阿司匹林与抗凝治疗(包括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联合明显增加严重出血的危险,主要以消化道出血为主。

氯吡格雷与华法林联合应用也会明显增加严重出血的发生率。

因此,抗栓药物的联合应用必须有明确的适应证,且应该同时给予PPI。

尤其是长期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华法林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将抗栓药物剂量调整至最低,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 /d,国际标准化比率(INR)应控制在2.0~2.5,但是对于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强度的INR。

(3)筛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长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病例对照研究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肠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对于合并消化性溃疡病史和消化道出血史而同时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应给予根除治疗,并加用PPI治疗。

4)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药(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进行预防性治疗以减少胃肠道并发症时需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合并疾病。

合并1项以上危险因素(年龄>65岑、合用类固醇、消化不良或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溃疡并发症或溃疡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应考虑给予预防性治疗。

PPI是预防阿司匹林相关的胃肠道损伤的首选药物,优于米索前列醇、H2受体拮抗药。

内镜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均发现,PPI能明显降低服用阿司匹林(300 mg /d)或氯吡格雷患者胃肠道病变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于H2受体拮抗药预防阿司匹林相关胃肠道并发症的证据较少,H2受体拮抗药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不如PPI,但费用较低,不能使用PPI时仍可考虑。

(5)高危人群PPI治疗的疗程:鉴于在长期应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前3个月内胃肠道副作用的发生率最高,故建议在此期间联合应用PPI;此后应注意随访,按需服用。

使用阿司匹林发生消化道出血应如何处理?急性消化道出血的治疗:包括停用抗血小板治疗、静脉应用大剂量PPI、内镜下止血。

若明确严重的消化道出血与血小板功能受抑有关,首先应积极输注新鲜血小板。

在溃疡冶愈后8周可恢复抗血小板治疗。

但此点不适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在内镜下止血后恢复抗血小板治疗,但应与PPI联合用药,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溃疡出血复发的可能。

在内镜和药物成功治疗胃肠道大出血后的急性期内,谨慎的做法是短暂地停用抗血小板治疗,直到在ICU期间不再观察到再出血的迹象。

由于目前应用内镜治疗溃疡出血联合持续静脉输注PPI治疗十分有效,这意味着高心血管风险的患者如果在3~7 d没有发生再出血,重新开始抗血小板治疗是合理的。

内镜治疗下消化道出血是一种很少见的情况,关于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出临床决策的资料更少。

由于这种情况下没有相应的药物治疗(就像PPI 溃疡出血),内镜学家倾向于使用非热学的治疗方法,如血管夹,并且倾向于把再次开始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间推迟到7~10 d后,具体方案要基于病变的大小和对每个个体内镜治疗充分性的评估。

使用阿司匹林发生牙龈出血和痔出血应如何处理?小出血应当在不停止积极治疗情况下进行适宜的局部处理。

如果局部处理使出血完全控制,则不需要停用阿司匹林。

严重痔出血者应在权衡利弊后停用阿司匹林,并在必要时采取止血措施(Eur Heart J,2007,28(13):1598。

1660)。

一般说来,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不增加颅内出血的发生。

什么是阿司匹林哮喘?由于服用阿司匹林而诱发的哮喘称为“阿司匹林哮喘”。

除了阿司匹林外,其他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消炎痛)、氨基比林、布洛芬等也同样会引起哮喘。

目前认为阿司匹林诱发的哮喘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综合征,又可称之为“阿司匹林诱发性哮喘”或“阿司匹林敏感性哮喘”。

阿司匹林诱发哮喘的机制比较复杂,过去认为这是因为病人对阿司匹林过敏所致。

但在阿司匹林哮喘时血清IgE并不升高,抗原皮试阴性,因此过敏机制已被否定。

目前比较公认的学说是阿司匹林等药物通过抑制气道环氧化酶途径,使前列腺素E的合成减少,而前列腺素E具有扩张支气管的作用,结果使合成前列腺素E的原料花生四烯酸在脂氧合酶的作用下生成过多的白细胞三烯D4、c4、E4、F4。

由于白细胞三烯类(尤其是D4)具有很强的支气管收缩效应,从而引发哮喘。

阿司匹林哮喘如何处理?阿司匹林哮喘一经确诊,应立即停用阿司匹林及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其他治疗同一般哮喘。

阿司匹林哮喘症状轻者可口眼或注射氨茶碱;症状重者应及时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白三烯药物。

应给予氧疗,并注意保持呼吸道畅通;危重者应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治疗。

但需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要避免使用有解热镇痛药成分的平喘药,如复方茶碱、银翘解毒片等,以防诱发或加重哮喘。

哪些药物可与阿司匹林发生明显的相互作用?(1)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甲氨蝶呤、巴比妥类药物及苯妥英钠:阿司匹林可增强这些药物的作用,因其在体内大部分水解为水杨酸盐,而水杨酸盐可竞争性与血浆蛋白结合,使这些药物从血浆蛋白结合部位游离出来,从而增强了它们的作用或毒性。

阿司匹林与其他NsAIDs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因其可降低其他NSAIDs的生物利用度。

而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却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

阿司匹林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包括肾乳头坏死、肾癌或膀胱癌的可能。

布洛芬可影响阿司匹林的心血管保护作用而增加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Lancet,2003,361:573—574)。

苯巴比妥、苯妥英和利福平可诱导肝脏产生代谢阿司匹林的酶,从而降低阿司匹林的疗效。

(2)抗凝药、溶栓药: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醋硝香豆素、维生素K拮抗剂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及其他可引起低凝血因子Ⅱ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有加重凝血障碍并增加出血的危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