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智慧》
中国哲学智慧

课程进度周次教学内容1 绪论、孙武的军事辩证法2 孔丘的仁学3 老聃的道论4 墨子与墨家5 孟轲的哲学6 庄周的智慧7 《周易》的哲学智慧8 名家的逻辑意识9 荀况的哲学10 韩非的法哲学11 中国佛教哲学概况12 禅宗的“顿悟”智慧第一章孙武的军事辩证法一、孙子其人其书二、“知胜有五”的整体观三、“知己知彼”的两点论四、“奇正相生”的变化观五、“致人而不致于人”的能动观六、《孙子兵法》的历史影响故经之以五事较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馀不足之处。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为神纪,人君之宝也。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昔,敌不知其所攻。
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中国哲学智慧

4、墨子對孔子之批評:
“執無鬼而學祭禮,是猶無客而學客禮也, 是猶無魚餌為魚罟也。”(墨子公孟) “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
(三)、“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对周文化的态度及其社会理想 1、对周文化的态度:
并周不家乱孔 上国仲陈 矣子 郁 。公蔽得术子 》。尼良 《吾曰 郁 齐于周足仁 之楚 论不: 乎 〄成道以知 道产 语复甚 文 《名积〄为且 《〄也 述梦矣 哉 荀与也举先不 孟北〄 而见吾 〄 子三。而王蔽 子学悦 》周衰 吾 解王故用者〄 腾于周 公也 從 蔽 德之。故 文中公 。〃 周 久 》 与〄一学 公 、 —— · · —
三、先秦诸子的题域:重建社会合法 性的根基
1、“天道观”与“宇宙论”:社会合法性超越根 基的重建 2、“古今”之争的历史观:社会变革的现实基点 的探讨 3、“人性论”:自我修养与社会控制的内在根据 4、“礼法”、“王霸”之争:社会体制的建构方 向 5、“名辩”之学:诸子学意识形态的言说方式与 自我确证的手段
3、孔子言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
言。”——肯定天(命)至高无上的价值理 想。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 也。”(《宪问》)在孔子心目中,天虽然 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 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在孔子看来,他的使 命和政治主张能否实现,完全是由命运决定 的。
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 渊》)
(5)落实到行动上的以“恭、宽、信、敏、慧” 等来律己。 (6)强调“仁”给他人和社会带来益处。“内聖 外王”之道:仁顯現為具體的道德踐履和外在的社 會功利:“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 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 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 仁!’” (7)仁是生命的内在感通,其特徵為:A、 “覺”,是生命感的萌動,其具體體現為對非禮之 事的“不安”、“不仁”、“不麻木”。 B、 “健”,人是健行不息,是通過“覺”所表現出的 生命的創造性。
中国哲学智慧

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考古发现:1、蓝田人 2、北京人 3、元谋人一、原始社会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一)原始群向氏族制度—约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前(二)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推动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虽然想尽办法企图克服自然力带来的灾祸,但人类的力量是有限的,因此产生了对捉摸不定的自然力和自身构造的各种错误、幻想的观念。
○灵魂不死的观念或灵魂崇拜是最原始的哲学唯心论的萌芽。
(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和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也逐渐地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对自然界的一些简单规律、物质现象也有一些朴素的了解,对客观世界在一定程度上采取现实的态度。
----无神论、唯物主义思想发展的萌芽。
二、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的发展及进入奴隶社会阶段(一)原始社会后期社会特点(二)奴隶制的社会特点1、经济上奴隶主贵族占有土地奴隶;;通过井田制和分封制分给各亲族和同盟的民族或部落2、政治上(周朝)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世袭制度,实行奴隶主贵族世卿世实禄的等级制(三)奴隶制度社会对哲学的影响◎夏朝----“有夏服(受)天命”1、阶级的烙印◎商朝----抬出至高无上的神,形成一种与巫术密切结合的早期宗教◎周朝----发展原始宗教,用统治者的德行作为补充,以说明上帝不断更换统治者的理由,总之,这时的宗教已成为奴隶主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了。
2、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科学知识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资料三、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及封建制的社会特点(一)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确立(二)春秋时期哲学的发展——农、商、手工业及科学的发展进步及社会、阶级矛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奴隶主统治者新兴地主阶级及同盟者小生产者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及“中庸”的观念—竭力鼓吹有意志的天 ---人文主义思潮老子—提出“道”与“无为”学说墨子—提出“兼爱”“非命”孙武—总结我国作战经验,包含有丰富的古代朴素军事辩证法(三)战国时期社会特点及哲学发展1、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和斗争及不同的解决主张----知识分子和奴隶农民的不同主张2、百家争鸣—田氏官学(1)新兴地主阶级的激进派----自由民因军功获得土地,或由工商业手工业转化过来的地主阶级代表---商鞅,孙膑,管子,后期墨家,荀况韩非经济上,剥夺奴隶主政权,废除分封制度政治上,主张用暴力、战争推翻奴隶主的统治,忘了世卿制,提出以军功论爵位世界观上,注重客观实际,朴素的唯物主义(2)改良派—旧奴隶主转化的地主—孟子经济上,承认封建地主经济的合法性政治上,用“仁义”感化奴隶主,笼络劳动人民实现封建制过渡,反对暴力世界观上,片面强调主观精神的作用,鼓吹主观唯心论的先验论和英雄史观。
中国哲学智慧3

第三章 汉唐哲学第一节 秦汉学术的转接与汉代哲学1.秦汉之际学术的转接秦汉之际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扩大一点,可以将与儒家的消沉和再兴相伴随的战国后期到汉初作为一个整体的阶段来把握。
这一阶段在中国文化、中国整个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自那时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批对后来学术文化的发展有深刻影响的标志性成果,其中便有前述阴阳家邹衍“五德终始”的尚变之说,存在于《中庸》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尚同之说,以及汉初董仲舒将“天、道不变”和“独尊儒术”的不变与同一熔铸为一体之说等。
这些看起来前后似乎并没有什么连续性的主张,却既对维持中国政治架构的运转,也对中国学术发展的路向,起到了非常特殊的定向的作用。
“五德终始”的核心是尚变。
在中国历史上,它第一次以理论的形式说明,任一历史朝代的合理性都不是永恒的。
在这里,变虽然是针对不变(常)而言,但它作为必然的存在,本身就又具有“常”的意义。
因而,“常”不仅仅是指尚具有合理性而存在的朝代自身,也是指它必然为新的朝代所取代的“变”的大势。
秦的统一王朝的诞生是以“同”为标识的.从墨家的“尚同”到法家讲“要在中央”,为“三同”的实现提供了必要的政治和权威的基础。
“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所突出的“同”,虽然要求规范统一的社会国家秩序,但它又不是僵化不变,而是以经济文化的普遍交流为前提的,它们对形成统一的中国国家及中华学术文化的作用,是无论怎样估计也不会过分的。
从哲学上说,“同”通常是与“和”相对立的范畴,但二者的对立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
它们中也存在着相互的交流,原因就在于“变”的调节机制。
从“变”出发,“和”便可以适用于“同”与“和”的概念本身。
“同文”、“同伦”正是以不同之文、不同之伦的和合为基本的前提的。
当然,如此的“同”文化又是附着于常在不变的规范管理秩序上的,一世、二世、以至万世。
虽然秦仅二世而亡,但“汉承秦制”,不常中又有常,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继续了下来。
中国哲学智慧

第一节儒这一名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说文解字:儒,柔也。
术士之称。
从人,需声。
荀子: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
(荀子¡¤儒效)章太炎在国故论衡等著作中把儒分为三类:一类是广义的儒,即『达名』之儒,指术士而言;一类是狭义的儒,即『私名』之儒,指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而言;介乎这两回者之间的是『类名』之儒,也就是从事礼乐教化的儒。
1孔子(1—4页)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内乱迁居鲁国。
父叔梁纥,母颜氏。
鲁襄公23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中年时,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
鲁定公9年(前501年),孔子51岁时任鲁国中都宰,不久迁升为小司空,次年升为大司寇,颇有政绩。
后因政治主张不得推行而弃职离鲁,周游列国14年,先后历经卫、陈、曹、宋、郑、蔡等国,鲁哀公11年(前484年),68岁时回到鲁国。
回鲁后,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一书中。
论语一书为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
后人为论语作注释的很多,主要有:三国时期何晏论语集解,南朝皇侃论语义疏,北宋邢昺论语注疏,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杨伯峻论语译注等2礼论何谓﹃礼﹄?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
礼记¡¤曲礼上: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2-1孔子思想的出发点:恢复周代所确立的礼仪法度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颜渊)子入大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大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八佾)2-2如何恢复周礼?孔子认为应当从仁字入手。
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哲学智慧道德经读后感《道德经》读后感老子道之所思——读《道德经》有感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其实每个民族都会有智者,会站在人群前面,站在天地之间把他所能看到的世界告诉给他的每一个人。
告诉后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活得更好,更长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被自己灭亡。
而老子便是这样子的一位智者。
老子将一切归咎于“道”,他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世间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成的,故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于是我们后人再次基础上理解的“道”便是——道是混沌是无极,由此生出鸿蒙之气,内含阴阳,再生而为天地人三才,进而构成世间万物。
但是老子又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说道是不能用语言所说出来的。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天道关系。
“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
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
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
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
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
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老子的“道”,寓意精深,无法企及。
使得我们只能用仰望的目光触及他深刻的思想。
而老子所提倡的“徳”也被为后世奉行为处世哲学。
“道”是事物固有的规律,是神秘难测而又隐蔽在事物内部的东西,是不可理喻的东西,是不可及的。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

《中国哲学智慧》心得体会11071107 冯剑波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盛世,出现了百花竞放,百家争鸣的繁荣。
三教包括:佛教、道教、儒教,九流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名家、农家、杂家。
一、孔孟儒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我理解的知识分子积极入仕儒家思想的描写。
儒家主张率真、合礼、推己及人且不问后果的仁爱精神。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应该是最深的,古代文人十年寒窗,苦读诗书,为的就是能金榜题名时,一施自己的远大抱负,为国家兴利除弊。
韦编三绝,积极去游说,宣传自己就是他们积极入仕治国的体现。
他们一生中读圣贤书,闻天下事,谈到国家安危则忧之哀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达济天下”可以说是历朝来很多文人的人生信条。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文人的所有理想,忧国忧民、为国奉献是他们的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对这种思想所产生的行为的很好诠释。
半部《论语》治天下,大部分封建集权统治独尊儒术,利用儒家思想来统治国家。
中国知识分子包括广大民众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很多都形成了温顺善良的性格,不到最后一步绝不造反,我认为这也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原因吧。
二、老庄道学“宁生而曳宁尾涂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知识分子清静无欲,崇尚自然的另一种选择。
在封建时代,积极入仕的知识分子比比皆是,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如愿,“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状况每朝可见,有时候性命都难保,更谈不上什么大展鸿图了。
于是文人们隐居山林,玩弄花草虫鱼消磨自己的壮志,只留下“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趣句。
三国魏时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是典型的代表。
他们常集于山阳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
这种超越自古的传统礼制,其实都是对礼法尊严的一大挑战。
这或许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但是这种放浪形骸皆自然,鄙弃礼仪道德做性情中人的做法对后世乃至今世有很大的影响的作用。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概述: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智慧之学。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辨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智慧的鲜明特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
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学派与哲学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体现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中国哲学思维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精华有所感悟与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智慧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丰富哲学智慧,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以达本课程的实践指导目的。
教学方法:中国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
选修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须有较好的古文功底及人文历史知识,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须采取学生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二须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三须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四须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现代意义。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讲中国哲学史简述教学要求:中国哲学智慧与中国哲学史密不可分。
考虑到本校学生均未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故在介绍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哲学智慧之前,须对中国哲学史向学生作一简要介绍,以使学生对中国哲学智慧的发展,对选读的各时期中国哲学智慧思想有更系统的把握,对各家之哲学智慧有更好的理解,为以下各讲学习奠基。
教学内容:一、中国哲学的源头。
新石器时期的精神文化: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智慧》课程教学大纲(2005年制定)课程编号:310061英文名:The Wisdom of Chinese Philosophy课程类别:通识教育选修课学分:2学分课时:36课时主讲教师:谢树放选定教材:向世陵.中国哲学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课程概述: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智慧之学。
中国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思辨的结晶,它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程,逐步形成了自己有别于世界其他民族哲学智慧的鲜明特征,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宝库。
本课程以中国哲学学派与哲学思想发展为主要线索,力求体现中国哲学智慧的连续性丰富性与多样性,力求将知识传授与智慧开发结合起来,突出介绍每一时代中国哲学思维的智慧精华,以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精华有所感悟与把握,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教学,须使学生了解中国哲学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思想智慧的精华,了解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家的主要哲学智慧观点,使学生增强哲学思维,丰富哲学智慧,以促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并引导教育学生联系实际,弘扬精华、剔除糟粕,以达本课程的实践指导目的。
教学方法:中国哲学智慧宝库博大精深,有限的课时决定本课程的讲授只能少而精。
选修学习本课程的学生须有较好的古文功底及人文历史知识,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较好完成教学任务,一须采取学生自学(课前预习)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法;二须在教学内容上把握重点,提纲挈领,主要向学生指明各时期主要哲学流派的智慧精华,训练学生的哲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三须力求运用启发式讲授法,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授抽象的哲理;四须力求联系现代社会及人生的实际,增强本课程教学的现实现代意义。
各章教学要求及教学要点:第一讲中国哲学史简述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中国哲学智慧与中国哲学史密不可分。
考虑到本校学生均未开设《中国哲学史》课程,故在介绍各历史时期主要流派的哲学智慧之前,须对中国哲学史向学生作一简要介绍,以使学生对中国哲学智慧的发展,对选读的各时期中国哲学智慧思想有更系统的把握,对各家之哲学智慧有更好的理解,为以下各讲学习奠基。
教学内容:一、中国哲学的源头。
新石器时期的精神文化: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中国哲学思想在原始社会开始萌芽,哲学与宗教的联系与区别。
二、先秦哲学(殷周时期)。
商代:以神为本的意识,信天信鬼、浓厚的宗教色彩。
周代:“敬德保民”(天命观动摇“天命靡常”“唯德是辅”,把对社会以外异己力量-天的崇拜,转为对社会的主体-人的信念)。
作为哲学理论体系出现的标志,是约在西周初出现的《易经》《尚书·洪范》。
春秋战国: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伦理哲学体系的思想家;老子是中国第一个建立哲学体系的哲学家;庄子把老子思想推到极致(他用诗和寓言喻意,将哲学思想体现于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之中,是中国古典美学的萌芽)。
墨子的“兼爱”;韩非的法家思想,综合法术势的观点,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政治学说。
荀子担负起对先秦哲学批判总结的使命,综合儒法思想。
三、两汉经学――是以先秦儒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体系中国哲学在先秦学术大发展基础上以儒家为主所进行的第一次综合。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说,“三纲五常”说适应大一统帝国专制政治,经学与谶纬相互结合,神学色彩。
四、魏晋玄学――是以道家思想为经典发展起来思辨哲学中国哲学以道家思想为主儒道互补所进行的第二次综合。
激烈社会震荡,儒家名教的危机需要新的哲学理论,于是“援道入儒”,以老庄道家思想解释儒学(易),结合《周易》儒家思想创立的一种更哲理化的新的哲学理论。
五、隋唐佛学――中国哲学以佛教哲学为主的儒、释、道融合的第三次综合。
中外文化的首次交汇-佛教中国化,气势恢宏的大唐文化。
兼容并畜,三教并行。
具有较高抽象思维能力的哲学家及哲学著作大都出现在佛教领域(华严宗的佛学理论代表中国佛教哲学高峰)。
禅宗(心宗)是中国佛教一次深刻变革。
六、宋明理学――再次弘扬儒家思想吸收道、佛教哲学的某些思想,完成中国哲学的第四次综合,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已发展到高峰。
(中国哲学的发展:儒-道-佛-儒)。
理学创始人北宋周敦熙、张载(唯物主义)、二程兄弟(唯心主义)后分化为朱熹为代表的唯理派(客观唯心主义)与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唯心派(主观唯心主义)。
理学深入探讨了人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本体论、心性论和伦理观等领域。
心性论是理学核心,理学的特点是把世界观与人性论有机结合起来。
天地之理是人性道德的根源,把封建伦理纲常神圣化。
七、明清之际的启蒙哲学思想-传统文化的转型。
列强入侵、西学东渐、危机四伏, 传统文化的转型不可避免。
就是在这样一个激烈的社会转变时期,黄宗義、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对空谈心性的理学心学展开了全面批判,主张建立注重实际的经世致用之学,对封建专制制度予以抨击,倡导民主思想,为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思想来源。
八、近代哲学的思想变革—资产阶级新学。
在帝国主义侵略、国家危亡之时,中国近代的爱国者和有识之士奋起批判保守的封建主义思想寻求救国救民的思想武器,学习西方的科学和民主进步思想。
十九世纪末的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谭嗣同维新变法的哲学智慧。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家:章炳麟与孙中山。
思考题:1、作为中国哲学理论体系出现的标志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什么?2、试说两汉经学的形成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3、试说宋明理学的产生、发展。
4、近代哲学(资产阶级新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什么?第二讲中国哲学智慧的总体特征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鲜明的哲学传统。
中国古代哲学智慧与西方哲学智慧既有相通又有区别,有其独特的思考与表述方式。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智慧的思想内涵有一总体把握,对中国哲学智慧不同于西方哲学智慧的民族特色有一较好的认识,也为学好以下各讲了解认识各历史时期各家主要哲学思想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中国哲学是植根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之上,服务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的意识形态,这是我们理解中国哲学智慧特征的一个总的前提。
中国哲学智慧总体特征主要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一、重人生重社会轻自然的哲学视角,中国哲学的伦理化。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方式三大方面的思考与总结,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关注焦点。
中国的哲学家着眼于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探讨。
中国哲学可谓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而从根本上说是伦理哲学。
“三纲五常”既是伦理也是政治原则规范,又具哲学意蕴。
二、重血缘重家族重农轻商重本抑末的社会心理、习惯。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传统的重要社会根基,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氏族宗法血亲传统的强固力量和长期延续。
儒家仁学是建立在亲子之爱的血缘情感心理基础之上。
可以说血缘基础是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整个传统思想的根基方面的本源。
中国社会的传统习惯、中国人的心理情感多与之有关,并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三、排斥“天神”主宰的宗教信仰,中国哲学的实用理性。
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哲学,它虽与中外宗教思想相互既斗争又吸收,具有神的成分,但其理性的哲学理论占据更高的地位,注重现世现实的社会人生的实践理性的思考,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特征,因此,它从本质上说是非宗教的,中华民族也因此而具更多的哲理睿智。
四、天人合一,整体统一的思维方式。
中国儒家重人生、人道,其哲学本体论的依据则在“天人合一”的天道观。
《周易》构建起包罗天地人宇宙万物相互联结的整体统一系统结构。
中国哲学一般缺乏严格的逻辑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讨,更多显示其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
五、中庸的哲学智慧,和谐的理想境界。
中华民族是一个尚中的民族,中国哲学中对“中”的理解比之西方有更深刻更丰富的内涵。
儒家视中庸之道为大德大智慧。
“和”也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经典概念,中和是真善美的统一。
六、自强不息,乐天乐观的宇宙人生观。
中国哲学的重人生重现实,重理性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乐天好善的宇宙观人生观。
“天地之大德曰生”,在中国哲学中,‘天道’本是“生生”是善,恶不是其本质而是派生从属的,罪、苦亦然。
中国哲学之各家均以不同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生活人生的肯定,尤儒家要求为生命生存生活而积极活动,要求在这现实的活动中、在世俗生活中取得安宁幸福,在人生快乐中求得超越。
与儒家以仁为本以德立身相联系,儒家的乐观乐天的又一特点是以后天的道德修养成果,以达“内圣外王”“仁”的人生最高境界为“乐”。
七、辩证思维传统,变化发展观。
注重辩证思维是中国哲学智慧的一个重要特征。
全面联系、变化发展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
中国哲人是以生生与变易的和合解释宇宙的生成发展和日新富有。
化旧开新,变化不仅在化解过去,更表现在开辟未来。
思考题: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可谓是政治哲学、伦理哲学,而从根本上说是伦理哲学?2、试析中国哲学智慧之重血缘重家族重农轻商重本抑末的社会心理、习惯。
3、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智慧之自强不息,乐天乐观的宇宙观人生观。
第三讲先秦儒家孔子的哲学智慧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立者,“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通过本讲的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孔子仁学思想所蕴含的社会、人生哲学智慧,辩证认识其对做人处事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双重作用,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现代社会及学生自身实际,弘扬其思想精华,促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教学内容:关于孔子与《论语》的简单介绍。
孔子的哲学智慧“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范畴,“仁”既是人伦关系、伦理精神、政治原则,又是哲学范畴,孔子的哲学智慧主要体现在其仁学思想中。
了解仁学主要从四方面:一、处人的哲学智慧:“仁者爱人”,儒家把个人看作是与他人不可分割与他人相互联系的社会中人,人须发挥人之为人的仁善本性(善性理性),通过忠恕仁爱可求得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才能由爱人而爱己、利人而益己,求得人们的共存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处世的哲学智慧:“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身,讲求礼仪,在对立中求统一,使个人与社会相合相融,维护社会整体等级秩序。
三、立身的哲学智慧:以德立身,内圣外王,追求实现人生最高价值。
四、中庸的哲学智慧:中庸是儒家的大智大德,集中体现儒家的真理观、矛盾观,也体现其现实的政治伦理观、人生观,更具方法论意义,体现儒家的最高哲学智慧。
辩证分析儒家中庸的涵义、内容、实现途径,弘扬其思想精华,运用其哲学智慧指导实践,正确认识其现代意义。
思考题:1、谈谈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涵义及其现实意义。
2、试谈“克己复礼为仁”的涵义及其意义。
3、如何正确认识“中庸”之内涵?联系实际谈谈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第四讲先秦儒家孟子荀子的哲学智慧课时分配:4课时教学要求:孟子、荀子分别继承发挥了孔子仁与礼的学说,是继孔子之后的百家争鸣中儒家主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