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作文素材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作文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作文你知道屠呦呦吗?那可真是个超厉害的人物,就像现实版的“超级英雄”,不过她拯救世界的武器不是超能力,而是小小的青蒿。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这事儿啊,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扔了一颗超级重磅的石子,激起了全世界的惊叹水花。
在那之前呢,疟疾就像一个超级大坏蛋,在全球好多地方肆虐,特别是那些卫生条件不太好的热带地区,疟疾简直就是一个噩梦般的存在。
多少人被这个病魔折磨得死去活来,家庭也因此破碎。
屠呦呦就像一个勇敢的探险家,一头扎进了传统中医药的大宝藏里。
那里面的知识啊,多得就像满天繁星,可是要找到对抗疟疾的那颗“星星”可不容易。
她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白天黑夜,整天和那些瓶瓶罐罐打交道。
据说啊,她光是筛选的草药就有两千多种,这得是多大的工作量啊,感觉就像要从大海里捞出一根特定的针一样。
她研究青蒿的过程也充满了戏剧性。
你想啊,青蒿这东西,一直就在那儿,但是之前大家都没发现它能成为疟疾的克星。
屠呦呦就像一个智慧的侦探,不放过任何一点线索。
她发现青蒿在低温下提取才有效,这个发现就像打开宝藏大门的钥匙。
她不断地尝试、失败、再尝试,那种坚持就像一个倔强的小孩,非要把数学题解出来才肯罢休。
当青蒿素被发现的时候,就像黑暗里突然亮起了一盏超级大灯。
青蒿素可不得了,它就像一个精准的疟疾杀手,能迅速地找到疟原虫这个“小恶魔”,然后把它打得落花流水。
那些被疟疾折磨的病人啊,有了青蒿素,就像在绝望的深渊里抓住了救命的绳索。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那是实至名归。
这个奖不仅仅是给她一个人的,也是给所有在背后默默支持她的团队,给整个中医药界的一个大大的肯定。
她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中国科学家的风采。
她就像一个闪闪发光的明星,告诉全世界的年轻人: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肯坚持,不管这条路有多难走,你都能做出伟大的成就。
而且啊,屠呦呦的故事还特别激励咱们中国的科学家们。
以前啊,总觉得诺贝尔奖离咱们有点远,但是屠呦呦做到了,这就像给大家打了一针强心剂。
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

[2016高考作文新素材]屠呦呦:从“三无”教授到诺奖得主热点素材三维透视青蒿素的提取是一个世界公认的难题,美国筛选了近30万个化合物而没有结果;中国在1967年就组织全国7省市开展包括中草药在内的抗疟疾药物研究,先后筛选化合物及中草药达4万多种,也没有取得阳性结果。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医研究院接到了一个“中草药抗疟”的研发任务。
时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科技组组长。
屠呦呦和同事们通过翻阅中医药典籍、寻访民间医生,搜集了包括青蒿在内的600多种可能对疟疾治疗有效果的中药药方,对其中200多种中草药380多种提取物进行筛查,用老鼠做试验,但没有发现有效结果。
直到第191次试验,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
从蒿族植物的品种选择到提取部位的去留存废,从浸泡液体的尝试筛选到提取方法的反复摸索,屠呦呦和她年轻的同事们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体会过无数次碰壁挫折。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满身都是酒精味。
为了验证青蒿素的疗效和安全,她以身试毒,弄坏了肝脏。
她的同事们也都愿意在自己身上试验药的毒性。
在谈及青蒿素药物开发的过程时,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不是我一个人的成绩,是多年来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是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她说:“这次获奖,说明中医药是个伟大的宝库,但也不是捡来就可以用的。
”“荣誉多了,责任更大,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素材解读:“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这个昔日里少为人知的任劳任怨、执着坚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一时名声大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其实,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并非偶然。
窥探屠呦呦数十年来的科研之路,她的敬业、奉献、坚持、合作,都为她今日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她摘取世界大奖做了最好的注脚。
1、勤于钻研,敬业奉献。
对于“三无教授”屠呦呦荣获诺奖,不少人表示惊讶,不可思议。
然而,了解了屠呦呦的科研之路,这样的惊讶就可以悄然消失,这样的疑问自可以烟消云散。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

屠呦呦作文素材(6篇)屠呦呦作文素材1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
虽然生活很拮据,但父母依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作为家中唯一的女孩,和哥哥一样接受了从学校到高校的完好教育。
14 岁时,屠呦呦的哥哥给她写了一封信,告知她说:“学问是无止境的。
当你局部胜利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满意;当你不幸失败的时候,亦千万不要因此灰心。
学问绝不能使诚意求她的人绝望。
”1951年屠呦呦报考了北京高校医学院药学专业,高校毕业后被安排到中医讨论院中药讨论所工作。
作为新中国首批女高校生,屠呦呦参与了为期两年半的卫生部全国第三期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
1969年1月,屠呦呦第一次接触了“523”的神奇抗疟药物讨论项目,认准了“523”任务就是她自己的担当,屠呦呦以“发觉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殊是进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屠呦呦以“从中医药古典文献中猎取灵感,先驱性地发觉青蒿素,开创疟疾治疗新方法”,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她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她的事迹被写入教科书,成为全国青少年学习的典范。
,她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屠呦呦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讨论奖。
屠呦呦,她把学问的冷凳子坐热了。
更不易的是,荣誉接踵而至,在屠呦呦身上,我们仍能清晰地观察一个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品质。
屠呦呦作文素材2情景聚焦失败190 多次后提取青蒿素20世纪60年月,全球的疟疾疫情难以掌握。
1967年5月23日,“全国疟疾防治讨论协作会议”在北京召开,“5·23”就成了当时讨论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
彼时,全球的疟疾疫情都难以得到掌握。
两年后,39 岁的屠呦呦加入“5·23”。
她经过200 多种重要的380 个提取物的筛选,最终将焦点锁定在了青蒿上。
又经过进一步的讨论,她确定用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
1971年10月4日,经受了190 多次的失败之后,在试验室里,屠呦呦最终从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的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
屠呦呦介绍事迹小作文

屠呦呦介绍事迹小作文今天咱得唠唠屠呦呦这位超厉害的科学家。
屠呦呦啊,就像是医学界的一位超级英雄。
在很久很久以前,疟疾就像个大恶魔,在全球好多地方肆虐,特别是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那是搞得人们苦不堪言啊。
这时候,咱们的屠呦呦站出来了。
她一头扎进了研究里,那个时候的科研条件可不像现在这么好。
没有什么高级的设备,就靠着一股钻研的劲儿。
她和她的团队呢,开始从传统的中医药方子里找灵感。
要知道,咱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可不少,就像一座巨大的宝藏。
屠呦呦就在这堆传统药方里,对青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过呢,提取青蒿里有效的抗疟成分可不是件容易事儿。
她做了无数次的实验,试了各种方法。
据说啊,她光是提取青蒿素的实验就做了191次,这得是多有耐心和毅力的人才能做到的啊。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她还亲自试药呢,这可太勇敢了。
万一有点啥问题,那可不得了。
但是她不怕,就为了能找到真正有效的药。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成功地提取出了青蒿素。
这青蒿素可不得了,就像疟疾这个恶魔的克星一样。
青蒿素出现之后,拯救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
特别是在那些贫穷的、医疗条件差的地方,青蒿素就像黑暗中的一道光。
屠呦呦的这个发现,让全世界都重新认识了中医药的价值。
以前啊,很多外国人都不太了解咱们的中医,觉得有点玄乎。
但是青蒿素这么一亮相,大家都对中医刮目相看了。
屠呦呦也因为青蒿素的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呢,这可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荣誉。
她就像一个火炬手,把中医药的智慧带到了全世界的面前,让大家知道咱们老祖宗的东西是真的能救命的。
她也成为了所有科研人员的榜样,告诉大家只要坚持、只要有探索精神,就一定能做出伟大的成就。
她在科学的道路上一直坚定地走着,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怎么样,屠呦呦是不是超级酷呢?。
关于屠呦呦的作文素材

关于屠呦呦的作文素材屠呦呦,中国著名的药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以发现青蒿素及其抗疟作用而闻名于世,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名字,她的发现改变了世界。
青蒿素,是一种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药物,被证实对疟疾有着极佳的疗效。
而青蒿素的发现者,正是屠呦呦。
屠呦呦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勤奋好学,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药学家。
她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期间,通过对中草药的深入研究,最终发现了青蒿素,并证实了其抗疟作用。
这一发现不仅在医学领域引起了轰动,也为世界范围内的抗疟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的发现,拯救了无数患有疟疾的人们的生命。
在她的努力下,青蒿素成为了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疟药物之一,被广泛用于全球范围内的疟疾防治工作中。
她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医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光彩。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在于她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她的品德。
她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了发现青蒿素,她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不懈努力。
她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年轻科学家,成为了他们的楷模和榜样。
屠呦呦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科学家中的骄傲。
她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医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光彩。
屠呦呦的成就不仅在于她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她的品德。
她一生致力于医学事业,为了发现青蒿素,她历经千辛万苦,不畏艰险,不懈努力。
她的精神激励着无数的年轻科学家,成为了他们的楷模和榜样。
屠呦呦的成就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科学家中的骄傲。
她的成就为中国在国际医学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也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增添了光彩。
屠呦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她的成就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她的发现不仅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屠呦呦语文作文素材

屠呦呦语文作文素材
《向屠呦呦学习》
嘿,大家好啊!今天咱来聊聊屠呦呦,这位超级厉害的人物可是语文作文素材里的大明星呢!
屠呦呦老奶奶那可真不是一般人呀!她就像一个超级女侠,默默地在实验室里与疾病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
别的咱先不说,就她那股子执着劲儿,真是让咱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想想,得试过多少种草药,熬过多少个日夜,才能找到那一丝丝攻克疟疾的希望啊!屠呦呦可没被困难吓倒,她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爬起来继续干。
这要是放在咱普通人身上,没准早就放弃了,可她就是不认输,非要跟疟疾死磕到底。
而且啊,屠呦呦还特别能吃苦。
据说她为了做实验,那可是不顾自己的身体。
这让我想起咱自己,有时候稍微吃点苦就开始叫唤,跟屠呦呦一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她就像是一头勤劳的老黄牛,默默地耕耘,只为了能给全世界带来健康和希望。
还有她的坚持,那简直就是“固执”得可爱。
不管别人怎么说,怎么看,她就认定了自己要走的路,大步向前冲。
这种勇往直前的精神,真值
得咱好好学习学习。
以后咱要是遇到点困难,就想想屠呦呦,告诉自己:“她行,我也行!”
把屠呦呦放进作文素材里,那可真是熠熠生辉啊!她的故事能让作文变得特别生动有趣,还能让老师眼前一亮。
比如说,写一篇关于坚持的作文,咱就可以把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过程写进去,那绝对是满满的正能量。
总之,屠呦呦就是咱学习的榜样。
咱要学习她的执着、吃苦、坚持,虽然咱可能成不了像她那样伟大的科学家,但至少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有毅力。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唠到这儿吧!希望大家都能像屠呦呦一样,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闪闪发光,加油!。
屠呦呦获诺奖作文精选

屠呦呦获诺奖作文精选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公民。
她以其对疟疾治疗的突出贡献而享誉全球。
本文将探讨屠呦呦的杰出成就,并分析其对药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极具里程碑意义。
疟疾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通过蚊子传播给人类。
长期以来,疟疾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屠呦呦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青蒿素的植物提取物对疟疾的治疗非常有效。
她的发现带来了全新的治疗方法,为疟疾患者提供了希望和救援。
屠呦呦的青蒿素研究成果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认可。
由于其卓越贡献,她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是对她多年来艰苦探索和不懈努力的最高褒奖。
屠呦呦的成就由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她也因此成为中国科学界的骄傲。
屠呦呦的研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蒿素作为疟疾治疗的核心药物,让数以千万计的患者从疟疾的困扰中解脱出来。
此外,青蒿素还被证实对其他疾病如风湿病、风疹等也有治疗作用。
屠呦呦的发现不仅挽救生命,还为其他药物研究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屠呦呦的荣誉背后是她多年的科研工作和辛勤付出。
她毕生致力于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分离与研究。
她通过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逐渐发现了青蒿素的药理作用。
这个过程充满了坎坷和困难,但屠呦呦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屠呦呦的荣誉不仅属于她个人,也是对中国科学界的认可和褒奖。
她的成功证明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声誉。
同时,这也激励着更多年轻人投身于科研领域,为人类的福祉做出更多贡献。
总之,屠呦呦作为中国药学界的一位杰出代表,通过其对疟疾治疗的突破性研究,获得了国际上的认可和崇敬。
她的成就不仅对疟疾患者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药学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屠呦呦的荣誉不仅是她个人的成就,更是中国科学的骄傲。
我们应该向她学习,勇于追求卓越,为人类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本篇文章的内容,总字数为1093字。
屠呦呦获诺奖的事迹和影响不言而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向读者传递出屠呦呦的伟大和药学事业的重要意义。
中科院屠呦呦第一作文

中科院屠呦呦第一作文要是提起咱中科院的屠呦呦,那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就像科学界的一颗超闪亮的星星。
咱先说说屠呦呦奶奶开始研究青蒿素这事儿吧。
那时候条件可艰苦了,不像现在实验室里各种高科技设备齐全。
但屠呦呦奶奶就像个执着的探险家,一头扎进了传统中医药的大宝藏里。
当时疟疾就像个大恶魔,在很多地方肆虐,夺走了好多人的健康甚至生命。
全世界都在想办法对付这个恶魔,咱们中国也不能落后呀。
屠呦呦奶奶和她的团队就开始在那些古老的医书里找线索,翻来翻去,就发现了青蒿这个东西。
不过呢,发现是一回事,把它变成能治病的药可没那么简单。
他们要做各种实验,就像厨师尝试各种新菜谱一样。
但是,这个“菜谱”可难搞多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就像打游戏一直过不了关。
可是屠呦呦奶奶没有放弃,她就像游戏里有无数条命的勇士,继续尝试新的方法。
经过好多好多努力,青蒿素被提取出来了。
这青蒿素一出现,那可不得了。
就像超级英雄登场一样,它对疟疾有超强的杀伤力。
以前那些被疟疾折磨得不行的病人,有了青蒿素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
在那些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青蒿素更是大显神威。
好多非洲小朋友本来病恹恹的,用了青蒿素之后又能活蹦乱跳地去踢球啦。
屠呦呦奶奶因为青蒿素获得了诺贝尔奖,这可是咱们中国人的骄傲啊。
她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科学家的厉害。
她也给我们这些后来人树立了一个特别好的榜样。
让我们知道,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坚持,只要有探索精神,就像在黑暗的山洞里一直挖,总能挖到宝藏的。
而且她的成功也告诉世界,咱们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里有超级多的宝贝等着我们去挖掘。
在我心里,屠呦呦奶奶就像一个永远不会疲倦的领航员。
她在科学的海洋里航行,带着青蒿素这个伟大的发现,为全人类的健康开辟出了一条新的航道。
以后不管谁提起科学家,我都会第一个想到屠呦呦奶奶,这个在中科院默默耕耘,最终惊艳了全世界的了不起的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中新网10月5日电综合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据悉,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此外,另外两名同时获得此次诺贝尔医学奖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因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也同时获奖。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
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
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
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便不会获得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两人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
颁奖词: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
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位获奖者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
在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87岁,平均58岁。
其中还有11名女性获奖者。
今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5日首先公布,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1930年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来自日本的Satoshi ōmura以及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与屠呦呦共同分享了本届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委员会称,屠呦呦,威廉-坎贝尔以及大村智三位获奖者发展了一些疗法,这对一些最具毁灭性的寄生虫疾病的治疗具有革命性的作用。
威廉-坎贝尔以及大村智发明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这种药物的衍生品已经极大地帮助降低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发生率,并且已经显示出对其他类型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性。
屠呦呦制成了青蒿素,这种药物显著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相关资料:生于1930年,今年85岁;她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屠呦呦曾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提名理由★屠呦呦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通过对提取方法的改进,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她的发现,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由于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今年获得医学科学领域重要的大奖——拉斯克奖。
简介:屠呦呦,出生于1930年,药学家。
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取得显著成绩,带领课题组人员发现和研制了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
2011年9月获得拉斯克奖的临床医学研究奖。
言论:“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文/苌清2011年9月23日,纽约。
本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被安排在一个酒会上举行,在这个轻松的西式社交场合,屠呦呦的些许拘谨看起来反而别有风度。
捧起奖杯,面带微笑地让记者拍照,然后照着讲稿发表获奖感言,“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
”这位80岁的女科学家声音清脆,带着浓浓的江浙口音,“我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治疗药物。
”从1600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屠呦呦最初的发现,让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为此奖励她25万美元的奖金。
沉默作为一个有66年历史的科学大奖,拉斯克奖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名声。
然而,“诺贝尔奖的风向标”这个说法却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不难理解,在拉斯克奖颁奖之后,屠呦呦的名字在中国很快就广为人知,人们都对这个“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人”充满期待。
再后来,她又被形容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屠呦呦对自己的突然出名似乎做好了准备,她对公众随之而来的强烈关注保持着超乎寻常的顽强抵抗。
在纽约领奖之后,她一直坚持对媒体一言不发,唯一的一次露面,是11月15日在她所在单位举办的“2011年科技工作大会”上。
这个听起来稀松平常的会议,其实只有一个主题——表彰屠呦呦。
会上授予她“中国中医科学院杰出贡献奖”,并奖励给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团队100万元人民币。
“青蒿素的成绩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这也是标志着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屠呦呦的讲话始终保持一致的“腔调”,在纽约的颁奖典礼上和在北京的表彰大会上,她都是这么说的。
然而对于屠呦呦的“低调”,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她从来没有承认过别人的工作,现在的致谢被认为是缺乏诚意的。
”不论是面对如今的“火爆”,还是多年以来同行之间的争议,屠呦呦都只做一件事——沉默。
对屠呦呦而言,迟来的拉斯克奖不仅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它另一个意义也许更重要——为她坚守了几十年的沉默做一个注脚。
即使如此,在获奖之后,屠呦呦仍然一如既往地用沉默来回应一切。
在《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仅有的一次与她的电话交谈中,屠呦呦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
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这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化工出版社出版,绿皮的,吴阶平作序,宋健题词。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屠呦呦的名字本身并不“沉默”,呦呦,是鹿鸣的声音,典出《诗经》。
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个名字和这种植物,两千多年前就以奇特的方式联系在一起,为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增添了几分令人遐想的诗意。
然而,这个故事的开始,却与战争有关。
攻关文革期间的1969年,各项科研工作都已停顿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
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共的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
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耗时3个月,从包括各种植物、动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中整理出640个,再从中进行100多个样本的筛选,最终选出的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其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
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
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要说知识产权了,即使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研究的结果也是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