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胚重点知识点(15EB1)-精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胚重点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在电镜下清晰可见。

4.血象:血细胞的形态、数量、百分比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结果。

5.软骨:由软骨组织和周围的软骨膜构成。

6.软骨组织:主要由软骨细胞和软骨基质构成。

7.软骨陷窝:包埋在软骨基质中的软骨细胞所在的腔隙。

8.软骨囊:软骨陷窝周边具有强嗜碱性的软骨基质。

9.骨陷窝:细胞体所在的腔隙。

10.骨小管:突起所在的腔隙。

11.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位于暗带与明带交界处。

12.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结构。

13.眼球:近似球体,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

14.眼球壁:由外至内依次分为纤维膜、血管膜和视网膜三层。

15.心瓣膜:位于房室孔和动脉口处,是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16.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内的淋巴细胞可经淋巴管进入血流,循环于全身,他们又可通过弥散淋巴组织内的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再返回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如此周而复始,使淋巴细胞从一个淋巴器官进入另一个淋巴器官,从一处淋巴组织进入另一处淋巴组织。

17.激素:内分泌细胞的分泌物。

18.旁分泌:少部分内分泌细胞的激素可直接作用于邻近的细胞。

19.肠绒毛: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形状不一。

20.肝板:肝细胞单层排列成凹凸不平的板状结构。

21.胆小管:是相邻两个肝细胞之间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微细管道,在肝板内连接成网。

22.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与肝板之间的狭窄间隙。

23.门管区:相邻肝小叶之间呈三角形或椭圆形的结缔组织小区。

24.肺小叶:由每一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分支和肺泡组成。

25.皮质迷路:位于髓放线之间的肾皮质。

26.肾小叶:由一条髓放线及其周围的皮质迷路组成。

27.肾叶:由一个肾椎体和相连的皮质组成。

28.肾柱:位于肾椎体之间的皮质部分。

29.髓袢:近直小管、细段和远直小管三者构成的U型结构。

30.滤过屏障:又称滤过膜,是血液从血管滤过到肾小囊腔所经过的结构,由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构成。

31.精子发生:精原细胞形成精子的过程。

32.排卵:成熟卵泡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33.黄体:排卵后,残留于卵巢内的卵泡颗粒层连同卵泡膜向卵泡腔塌陷,在黄体生成素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成一个体积较大又富有血管的内分泌细胞团,新鲜时呈黄色。

34.受精:指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35.植入:又称着床,指胚泡进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一)上皮组织

1.被覆上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有腔器官内表面。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其内皮主要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其他部分分布在肺泡和肾小囊中。

(2)单层立方上皮:其主要分布于肾小管中。

(3)单层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胃、肠、胆囊和子宫中。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呼吸道中。

(5)复层扁平上皮: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分为角化和未角化。角化的分布于皮肤表皮,未角化的分布于口腔、食道和阴道中。

(6)复层柱状上皮:其主要分布在眼睑结膜、男性尿道。

(7)变移上皮:其主要分布于肾盏、肾盂、输尿管和膀胱中。

2.上皮细胞的侧面的细胞连接

主要分为四种:

(1)紧密连接:又称封闭连接,可阻挡物质穿过细胞间隙,具有屏障作用;

(2)黏合带:又称中间连接,具有黏着作用和具有保持细胞形状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3)桥粒:起固定和支持作用;

(4)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

3.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1)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

功能:具有支持、连接、固着作用,半透膜有利于上皮细胞与深部结缔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2)质膜内褶是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折向胞质所形成的许多内褶,主要见于肾小管;

功能: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3)半桥粒: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为桥粒结构的一半;

功能:将上皮细胞固着在基膜上。

(二)结缔组织

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

1.疏松结缔组织其特点是及功能:细胞种类较多,纤维数量较少,排列稀疏,血管丰富;具有连接、支持、防御、修复等功能。

2.细胞组成: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脂肪细胞、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和白细胞。

①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常附着于胶原纤维上。

a.活跃时,细胞较大,多突起;细胞核大,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细胞质较丰富,呈嗜碱性。电镜下,丰富粗面内质网、发达高尔基复合体,这类细胞是持续型蛋白质分泌细胞;

功能:其分泌物构成疏松结缔组织的纤维和无定形基质;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调节各细胞的增殖和功能。

b.静止状态时,称‘纤维细胞’,细胞较小呈长梭形;细胞核小而细长,着色深;细胞质少,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功能:创伤情况下,纤维细胞逆转没成纤维细胞,并分裂、增殖,移向受损部位,产生细胞外基质,形成瘢痕组织,修复创伤。(P21,22)

②巨噬细胞:体内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源于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形态多样,随功能状态改变,胞质丰富,多称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表面有许多褶皱、微绒毛和少数球形隆起。在疏松结缔组织内又称“组织细胞”,具有‘趋化性’;

功能:吞噬作用(特异性、非特异性);抗原呈递作用;分泌功能。

③浆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主要分布于脾、淋巴结及消化管、呼吸道等黏膜的淋巴组织内及慢性炎症部位,而在一般结缔组织内很少。细胞核圆,且偏向一侧。电镜下,细胞质内含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细胞核旁浅染区内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功能:能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抗体能和抗原结合,能抑制或是杀灭细菌和病毒,促进巨噬细胞对抗原特异性吞噬。

④肥大细胞:源于骨髓的嗜碱性粒细胞祖细胞,经血液循环迁移到全身的结缔组织内,分化成熟后可生存数月。

功能:是免疫系统中首先与病原体接触的哨兵,能够释放多种物质启动针对病原体的炎症反应(组胺,白三烯)。且分泌肝素具有凝血功能。

⑤脂肪细胞:功能:合成、储存脂肪,参与脂类代谢。

⑥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

⑦白细胞:具有防御功能。

纤维

1.纤维主要分为三种: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由45%血细胞和55%血浆构成。

2.血细胞的组成: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

3.白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的白细胞,分叶核一般为2-5叶。杆状核和2叶核增多时称核左移,表示机体受到严重细菌感染。4-5叶核增多时称核右移,表明骨髓造血功能发生障碍。

②嗜碱性粒细胞:数量最少。核分叶,或呈S形或不规则形,着色较浅。

③嗜酸性粒细胞:核多为两叶。

④单核细胞:是体积最大的白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