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识别控制

合集下载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在各个行业和工作场所中,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是确保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探讨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并提供相应的方法和指导。

一、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指那些可能对工作环境和从事工作的人员造成伤害或危害的物质、设备、工艺或环境条件。

识别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第一步是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实地观察、记录和收集相关信息。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识别方法:1.1 直接观察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观察来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如不符合安全标准、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或区域。

1.2 数据分析法:通过分析历史事故记录和疾病报告,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1.3 专家评估法:请经验丰富、专业知识丰富的专家对工作环境进行评估,识别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1.4 员工参与法: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识别,他们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增加他们对工作安全的认识。

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评价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评价是对其潜在风险和影响进行系统分析,以便确定相应的管控措施。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对员工、设备、环境和公众健康安全可能产生的风险水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方法:2.1 定性评价:通过描述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特征和潜在风险,进行辨识评估。

2.2 定量评价:通过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潜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例如风险矩阵分析和可靠性工程方法。

2.3 风险识别方法:包括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和事件树分析(ETA)等,用于分析系统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和事故。

2.4 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历史事故和疾病数据,确定频率和程度,并评估其对安全和健康的影响。

三、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策划控制策划是为了降低或消除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和控制措施的方案制定。

有效的控制策划有助于保护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并减少潜在的经济损失。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程序一、环境因素识别识别环境因素是环境管理的第一步,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信息。

以下是识别环境因素的步骤:1.收集信息:通过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如调查问卷、采访、观察等方法,收集与企业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信息。

2.整理信息:将收集到的环境因素信息进行整理、分类并建立数据库,以便后续分析和评价。

3.分析信息:通过对收集到的环境因素信息进行分析,确定对企业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

二、环境因素评价环境因素评价是对识别到的环境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以下是环境因素评价的步骤:1.确定评价指标:确定评价环境因素的指标,如污染物浓度、资源利用率等,以量化地评价环境因素的影响。

2.收集数据:收集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可以通过实地调查、监测等手段获取。

3.分析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环境因素的评价结果。

4.评估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对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行评估,并确定其对企业的影响程度。

三、环境因素控制环境因素控制是为了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环境因素控制的步骤:1.制定环境政策和目标:制定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政策和目标,为环境因素控制提供指导。

2.制定环境管理计划:根据环境政策和目标,制定相应的环境管理计划,明确环境因素控制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

3.实施环境控制措施:根据环境管理计划,采取相应的环境控制措施,如减少排放、优化资源利用、加强环境监测等。

4.监测和评估:对环境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措施,确保环境因素控制的效果。

5.持续改进:根据监测和评估结果,不断完善环境管理计划和环境控制措施,实现环境因素控制的持续改进。

总结起来,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程序是一个循环过程,通过不断地识别、评价和控制环境因素,企业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个程序需要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也需要企业与政府、社会各界等相关方面的合作和支持。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管理程序制度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管理程序制度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管理程序1 目的与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环境因素辨识步骤、范围、方法及风险评估方式的要求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XXX科技股份公司。

2 规范性引用文件2.1 GB/T24001-2016/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2.2 《EHS管理手册》3术语和定义3.1 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 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3.3 环境影响:全部或部分地由组织的环境因素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变化。

4 职责4.1 EHS部4.1.2 组织各单位进行因素辨识,收集、汇整、统计公司各部门环境因素识别的结果;4.1.2 组织对辨识之环境因素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策划重要环境因素控制措施并监督各单位实施。

4.2 各部门4.2.1 辨识、更新本单位的环境因素,参与本单位相关环境因素的评价;4.2.2 依据环境因素评价结果,考虑相关之财力、人力、技术、相关方意见、法规要求等资源,确定并实施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5管理内容与方法5.1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的步骤与时机EHS部每年至少组织复审所有环境因素一次,复审时,由各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更新《环境因素识别表》;当以下情况发生时﹐由责任单位以《环境因素识别表》向EHS部提出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需求﹐EHS部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并完成公司环境因素和控制措施的更新﹕a. 新建﹑扩建﹑改建项目或增添新设备对工作环境有明显影响﹔b.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新颁布或重大修订﹔c.相关方要求有较大变更﹔d.新活动﹑产品或服务出现以及活动﹑产品或服务变化产生新环境因素﹔e.员工在各自岗位或工作范围发现新环境因素﹔f.发生重大事故。

g.其它经公司管理者代表决定,需要更新环境因素并进行评价的情况。

5.2 环境因素辨识方法和范围5.2.1 在公司范围内﹐采取全员调查和现场巡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环境因素辨识。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目标指标及控制措施清单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目标指标及控制措施清单

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目标指标及控制措施清单
一、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
以下是对夹江口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其特点:
1、气象因素:夹江口气候暖湿,炎热多雨,全年均温为18.9℃;常
年秋季和冬季温度为19~20℃,春季和夏季温度为21~22℃,具有江南湿
润气候的特点,雨季降水量较大,尤其以夹江口西部较多。

2、水环境:夹江口水质为中度污染,污染指数为6.5、7.5,属于轻
度污染水体,污染物主要为氨氮、石油类物质以及重金属元素,污染源主
要为农村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

3、土壤:夹江口的土壤类型为以砂和砂砾为主的沉积性土壤,pH值
稳定在6~8之间,密度稳定在1.4~1.6之间,东部地区盐分浓度较高,
西部地区盐分浓度较低;总有机质较低,有机质/无机质比偏低,具有肥力、速效性较差的特点。

4、植被:夹江口的植被植物以江南常见植物和沿海常见植物为主,
主要有桂花树、槐树、无花果等。

5、野生动物:夹江口野生动物丰富,主要有鸟类、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等,比如:鲤鱼、草鱼、叉鳞鱼、鸬鹚、百灵、松鼠等。

二、环境因素的控制目标与措施
1、气象因素控制:构建县级空气质量监测系统。

施工现场主要环境因素的识别及控制

施工现场主要环境因素的识别及控制

第一部份:施工现场重要环境因素识别及预防措施 (1)一、环境因素识别及重要环境因素的确定 (1)二、对施工现场主要环境因素分类识别及控制方案 (3)三、施工过程对环境监督管理方法及措施 (11)第二分部:施工现场主要危(wei)险源辨识及风险控制措施.. 13一、施工现场主要危(wei)险源辨识 (13)二、危(wei)险源分类 (13)三、危(wei)险源的辨识方法 (14)四、风险控制策划 (19)(一)对环境因素的识别1、在环境管理体系中要求识别的环境因素是指组织在其活动范围内,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它能够控制或者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能够控制的环境因素"是指在组织的管理权限内能够实施管理的环境因素;“能够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是指当法规或者合同无要求时,对生活、产品或者服务中的环境因素不能直接进行管理,但能够对其施加影响。

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的环境因素可以通过监理服务施加影响,但监理单位不能对其实施控制.2、识别环境因素主要从其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原因加以识别。

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振动、固体废物、能源和资源消耗、有毒有害化学品的使用、臭氧层的破坏、电磁辐射、光热辐射、恶臭及其它因素.3、重要环境因素确定:施工现场生产活动中对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或者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是必须加以控制和消除的重要环境因素。

4、重要环境因素普通判断(1)已违法或者接近违反法律及强制检测结果的环境因素。

(2)并不违法但当地政府高度关注或者强制性监测的环境因素,如噪声、排水污染、垃圾抛洒、扬尘等。

(3)政府或者法规有明文但无定量指标的环境因素:废弃物的管理(工业废弃物、生活废弃物、危(wei)险废弃物) ,能源和资源消耗,危(wei)险化学品管理等。

(4)政府或者法律命令禁止使用、限制使用或者限期代替使用的物资:如氟利昂气体等应用等。

(5)异常或者紧急状态下将产生严重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如火灾、爆炸、危(wei)险品泄露、蓦地断水断电、大风扬尘等。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工作危险环境因素指的是工作场所中对工作人员的生命和身体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

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企业需要进行工作危险环境因素的识别、风险评价以及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以下是一套完整的控制程序,以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性。

1.识别:首先,企业需要对工作场所进行全面的危险因素识别。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调查、检测等方式,确定存在的危险因素,如化学物质、机械设备、噪声、高温等。

并将这些危险因素记录在危险源清单中。

2.风险评价:接下来,企业需要对每个识别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包括确定危险程度以及可能导致的伤害和损害后果。

评价可以通过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如使用风险矩阵、风险评估矩阵等工具。

3.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控制措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消除危险源:对于能够消除的危险源,企业应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例如,更换有毒化学品为无毒化学品,引进更安全的机械设备等。

b.风险的替代:对于无法消除的危险源,企业应考虑采用替代方式来降低风险。

例如,使用机械设备代替人工操作,减少工作人员的暴露。

c.控制风险的工程措施:企业应通过工程措施来减少危险源对工作人员的影响。

例如,设置防护设备、改善通风系统等。

d.制定安全操作指导书:为了确保员工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工作,企业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指导书,并进行培训和宣传。

e.个体防护措施:如果无法通过上述措施完全消除危险源,企业应提供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例如防护眼镜、耳塞等。

f.健康监测与职业卫生控制:根据工作环境的特点,企业应建立健康监测制度,及时掌握员工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职业卫生控制措施。

4.实施控制措施:在确定了控制措施后,企业需要严格执行这些措施,并确保员工能够正确、有效地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此外,企业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工作场所的卫生和防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5.监测与评估:企业需要建立监测与评估机制,对已实施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

工作危险环境因素识别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控制程序工作危险环境因素是指在工作环境中可能导致事故、危害人身安全和健康的因素。

识别这些风险是企业管理的基础,通过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套控制程序,以帮助企业进行工作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制定。

一、识别危险环境因素1.收集相关信息:通过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及从业人员的工作经验,收集与工作环境相关的信息,例如危险源、事故记录等。

2.巡视工作场所:对工作场所进行巡视,寻找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例如高温、高压等。

4.查阅文件记录:查阅文件记录,例如工作指导书、操作规程、检查报告等,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

二、风险评价1.确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根据危险因素的性质、暴露时间和频率、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等,确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等级,一般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2.评估风险值:根据风险等级和概率进行定量评估,计算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值,风险值越高,代表风险越大。

3.评估风险后果:评估危险环境因素发生事故后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

4.评估控制措施有效性:评估已经采取的控制措施对降低风险的效果,包括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三、制定控制措施1.制定风险控制目标: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每个危险环境因素的风险控制目标,即降低风险的程度。

2.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控制目标,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艺改进、设备维护、操作规程等。

3.评估控制措施的可行性:评估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包括技术、经济和管理可行性,确保措施的可操作性。

4.设立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得到有效执行,并进行监控和评估。

5.组织培训和宣传:组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从业人员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认知和遵守度,增强安全意识。

6.不断改进:定期评估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控制措施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环境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环境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目录1总则 (2)2 范围 (2)3 职责 (2)一、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3)(一)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 (3)(二)识别环境因素考虑的因素 (3)(三)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4)(四)环境因素的评价 (4)二、危(wei)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5)(一)危(wei)险源辨识范围 (5)(二)危(wei)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因素 (5)(三)危(wei)险源辨识方法 (6)(四)风险评价 (6)三、工作程序 (9)四、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的更新 (10)(一)定期更新 (10)(二)不定期更新 (10)(三)记录保存 (10)五、本办法由安质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 11为了使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行并持续改进,对所有活动区中的危(wei)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及评价,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合用于本工程所有活动及生产所产生的及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有关的危(wei)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活动。

一、项目经理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wei)险源清单的审核及批准,对重大危(wei)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

二、项目安质部是本办法的主控部门,负责指导施工作业区及活动区域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的调查评价,并汇总调查评价结果,编制并发放《环区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wei)险源,编制工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wei)险源清单》,经项目总工批准后发放到各个施工队伍。

三、项目部安质部定期组织施工队伍,更新识别施工生产及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并对浮现本规定情况时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更新评价。

四、项目经理部人员负责对施工活动区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进行识别、排查。

五、施工队负责对所属工作范围内的施工生产及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进行识别、排查。

(一)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1、工程施工中的环境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因素识别控制
1.目的
对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以确保重要环境因素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2.范围
适用于本公司在活动、产品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

3.职责
3.1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核《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3.2企业运营中心负责组织环境因素的识别和评价工作,对识别出
的环境因素进行汇总,为确定重要环境因素提供依据。

3.3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环境因素的识别,并将识别结果汇总到企业
运营中心。

3.4各相关部门负责识别可能施加影响的相关方的环境因素,并将
结果汇总到企业运营中心。

4.工作程序
4.1环境因素的识别
4.1.1 各部门负责进行本部门环境因素识别工作,并根据本部门的
环境行为特点,最大限度地排查出环境因素。

4.1.2 各部门要先收集资料,包括以往事故分析、相关方抱怨、污
染源、环境影响、环境报告等。

在排查环境因素时要考虑过
去、现在和将来的情况,并且要充分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
状况。

4.1.3 将所排查出的环境因素按照要求填写在企业运营中心分发的
《环境因素排查登记表》上,并将登记表交回企业运营中心。

4.1.4 相关部门负责组织相关方的环境因素的识别工作,并根据相
关方的环境行为特点,最大限度地排查出相关方的环境因素。

4.1.5 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试运行时,由装备部对
环境因素进行预测、.0
核实或重新识别。

4.2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4.2.1 由管理者代表主持,企业运营中心组织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对
识别出的环境因素进行评价。

4.2.2 重要环境因素确定的依据
a.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b.相关方的期望和合理要求;
c.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方法。

4.2.3 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
对重要环境因素的评价一般采用多因子评价法、打分法、问卷调查法、投票法、统计分析法、举手表决法等方法进行。

4.2.4 多因子评价法具体评价办法如下
a.评价因子a
○发生频率(a=1~5)分值
1)连续发生至每日一次 5
2)每日一次至每周一次 4
3)每周一次至每月一次 3
4)每月一次至每年一次 2
5)一年以上时间一次1
b.评价因子b
○(污水、废气)排放浓度与法规标准之比(b=1~5)
1)>90% 5
2)80%—90%4
3)50%—80%3
4)30%—50%2
5)30%以下1
○(噪声)厂界噪声与标准比较之差х(b=1~5)
1)х=15
2)-3<=х<-1 4
3)-5<х<- 3 3
4)-7<=х<-5 2
5)х<-7 1
○(其他)法律符合度(b=1,3,5)
1)超过法律规定5
2)符合法律规定,有影响无控制 3
3)轻度影响1
c.评价因子c
○控制状态(水平)(c=1~5)
1)无控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5
2)控制差,环境遭到较严重破坏 4
3)控制较差,环境遭到一般性破坏3
4)控制较好,环境遭到轻微破坏 2
5)控制好,环境基本不受影响1
d.评价因子d
○公众和媒介的关注程度(d=1~5)
1)社会极度关注的 5
2)地区性极度关注的4
3)地区性关注的3
4)地区性一般关注的2
5)不关注的1
e.评价得分=a + b + c + d(最高得分)﹥15的为重要环境因素。

4.2.5 投票法、举手表决法在使用时必须绝大多数人通过方为有效。

4.2.6 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填写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上。

4.2.7 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经管理者代表审核,由最高管理者最
终确认和审批。

4.3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时间
重要环境因素的更新每年年底进行,当下列情况发生时,要及时进行环境因素的更新识别和评价。

4.3.1 管理与评审要求时。

4.3.2 与本公司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修改或新颁布。

4.3.3 新建项目或购进新的设备。

4.3.4 本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5.相关/支持性文件
6.记录
6.1《环境因素排查登记表》
6.2《重要环境因素评价表》6.3《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