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 第二节 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优质课件共87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优质课件共87张PPT[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6d4ca71b240c844769eaeef7.png)
表6.1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产品生产周期全过程控制
比较稳定 明显减少 减少 增加 减少
增加 降低 增加 减少
无
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 污染物达标排放控制 产污量影响处理效果
间接可推动减少 减少
无显著变化 增加
无显著变化 增加(治理污染费用) 减少(用于治理污染)
随排放标准严格,费用增加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表现
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原则
学习目标
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性。 掌握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个人在可持续发展实践中的途径。
学习重点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
必然性:
指事物发展、变化中的不可避免和一定不移的趋 势。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决定的,认识事物的 必然性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
2011年海啸引发日本核危机
美国内华达州的一个沙漠垃圾堆积场,废弃 的轮胎
俄罗斯,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
加拿大的这一原始森林被称为北方的巴西
大量的废弃过时的电脑和其他电子产品通常 运往发展中国家进行处理
马尔代夫群岛正严重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印度新德里鸟瞰图,2200万人口,每平方英 里3万人
有可能
清洁生产过程中不会产生废弃物?
清洁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因为清洁生产从原 料开采一生产制造一消费使用一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 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 端治理的弊端。但清洁生产是相对的,是与现行的技术相 比较而言的,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更新,清洁生产本身也 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清洁生产过程中也会有废
• 我国人均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8吨,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7%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六章第2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课件(共39张PPT)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基本国情
发展中的大国,肩负着提高社会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 史任务。
2、面临挑战
(1)、人口压力大
中国人人口口=众俄罗多斯给+发美展国带+日来本了+沉英国重+的德负国担+法。国我+国人 口基数意大大,利每+年西班净牙增+人加口拿多大+,罗有马相尼当亚一+越部南分+新增 产造成值了被一新澳系增+大列人…利问口…亚…题+消荷…。耗兰(掉+3,1葡个萄再国牙加家+上总比人人利口口时)+素瑞质士较+低瑞典,
黄河从1972年 经常断流,19 97年从2月7日 开始,到年底 共断流13次累 计断流226天, 造成胜利油田 因少产原油损 失30多亿元。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1/3,每年流失 的土壤高达50亿吨,相当于每年损失1厘米厚的土 壤,而自然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需400年。
我国沙尘暴频发 和荒漠化扩展的步 伐是一致的。沙尘 暴就是土地荒漠化 的警报,沙尘暴发 生的频度和速度的 增大则是敲响了生 态危机的警钟。
2、工业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
一是清洁的能源,二是清洁的生产过程,三是清洁的产品。
产品生产制造
产品包装运输
产品销售
原材料加工
产品利用回收
资源的摄取
环境
产品废弃物处理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 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从而达 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案例2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国之君却不能严格地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
立他做天下帝王
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必修2课件:第六章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核心归纳
学科素养
(2)解决城市垃圾的措施
减量化 无害化 资源化
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粗放式的资源利用方式;提 高商品加工深度;改善能源结构;商品减量化包装 卫生填埋、焚烧
发电;生产沼气;生产有机复合肥料;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等
-5-
本章整合
知识网络
典例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核心归纳
思路导引:第(1)题,①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颗粒
物 ,大气
,降水 ;②酸雨形成与大气中的
气体和
过程有关;③北方冬季
,排放的颗粒物多
于南方,所以雾霾重;④北方冬季
,出现酸雨的概率较
南方小。第(2)题,减少雾霾天气的关键是减少
的排放。
思路导引答案:第(1)题:①多 稳定 少 ②酸性 降水
③取暖 ④降水少 第(2)题:废气(大气污染物)
知识网络
典例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核心归纳
学科素养
“粮—酒—糟—畜—沼—粮”循环经济型现代农业模式
酒文化在中国已有3 000多年的历史。然而,传统酿酒工艺却因
生产周期长、效益低、原材料浪费、废弃物污染等问题,面临危机。
某品牌酒业首创了“粮—酒—糟—畜—沼—粮”循环经济型现代农
业模式,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生产、产业循环组合”的循
①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②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作物减产 危害 ③腐蚀树木,毁坏森林 ④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 坏
措施
建立酸雨污染控制区;限制高硫煤开采;开发新能源;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污染等
-4-
本章整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课件【完整版】

2.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 5%至
10%的税率。其初衷是( )
A.鼓励生育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以税养老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答案】A
知识点2 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如何理解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先理解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很多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
策以及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人口的出生率由较高的水平慢慢 下降。如图 1-1-3。
(2)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 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增长很快
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 障、生育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等
影响
劳动力不足,国防兵源不 足,青壮年负担重
加大对资源、环境、就业和 经济等的压力,影响经济发 展,也不利于人口素质提高
农业革命之后,人口增长速度⑤_加__快___;工业革命之后,人口 ⑥迅__速__增__加__;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⑦_快__速__时期。
(2)地区差异: a.发达国家:目前,欧洲、大洋洲和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 人口增长缓慢。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不少国家 采取了⑧____鼓__励__生__育____的政策。
图 1-1-7
5.下列关于两国人口发展变化及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1)构成:图 1-1-1 中 a.⑫__死__亡__率___、b.⑬__出__生__率___
和 c.⑭____自__然__增__长____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类型
出生率
基本特征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A.⑮___原__始__型_____ 高 B.⑰___传__统__型_____ 高 C.⑳___现__代__型_____ 低
地理必修2人教新课标第6章第2节同步课件34张

效益 低了人类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干扰与破坏
效益
资源利用率增加,资源消耗减少,产品产量 经济
增加,产品成本降低,治理污染费用减少, 效益
经济效益增加
第二十一页,共35页。
3.农业循环经济模式(móshì)——生态 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 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 概 念 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 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具有综 合性、多样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解析] 第(1)题,既能提供生活能源(néngyuán),又有 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式为④,沼气可以作为能源 (néngyuán),沼渣可以作为肥料。第(2)题,大面积焚烧秸秆 ,会产生烟尘和灰烬,形成大气污染;秸秆焚烧会造成资源的 浪费。
[答案] (1)D (2)A
第三十三页,共35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十四页,共35页。
(2)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是
()
A.实现人口和经济、社会、环境及资源协调发展(fāzhǎn)
B.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C.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D.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解析:第(1)题,中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其制约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fāzhǎn)。第(2)题,我国人口问
第三十一页,共35页。
(1)既能提供生活能源,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利用方
式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zīyuán)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同步课件:第六章 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
A.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B.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C.降低运费和劳动力的成本
D.实现粉尘和酸性气体的零排放
解析:第 5 题,读图可知,电解铝厂发展的区位优势是原
料丰富。第 6 题,循环经济主要的目的是实现资源的综合
利用,但仍会有污染物的排放。
答案:5.A 6.B
读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回答 7~ 8 题。
是“创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揭示了全国 和各省的资源环境绩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 的动态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
[探究] 我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示:我国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基数,应对着人均资源不足 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挑战。
[在归纳中理清]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在目前以经济发展为重要 任务的阶段,而临更多的压力, 更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分析如下: 1.庞大的人口基数
二、传统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差异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 化,集约化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 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 效益相结合
[在训练中用活] 读某农业生态园生产链循环模式图,完成 1~3 题。
7.该村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 A.杂草秸秆、沼渣、化肥 B.沼渣、粪肥、塘泥 C.化肥、植物的秸秆、沼渣 D.菌渣、沼渣、塘泥
()
8.该地农民使用沼气作为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

中国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庞大的人口压力
人口基数大 人口增长快
1/4的新增产值用来 养活新增加的人口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1、人口压力大
中国人口=俄罗斯+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 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罗马尼亚+越南+ 澳大利亚+荷兰+葡萄牙+比利时+瑞士+瑞典 +…………(31个国家总人口)
生存权和发展权。代内公平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变的必要 前提。
“给蛇让道”是有必要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公平性 原则,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的公平,即人类的发展不应 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它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人类发展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但这种利用必须以保护环境为前提, 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
(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
②表现:a.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b.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
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 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读P93图6.7“开垦荒地引起的恶性循环示意”,完成下列问题。
1.该地区粮食不足,单产不高,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扩大耕 地面积可提高粮食产量。
2.人们主要通过围垦湖海、填塘塞河、开垦草场、牧业缩小、毁林 开荒、破坏植被的方式扩大耕地面积的。例如黄土高原地区由于人口增长较 快,对土地的压力较大,农民主要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产量,主要 采取了向陡坡地、林地、草地要粮的措施,造成植被的破坏,形成严重的水 土流失。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六章 第二节 课件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 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第十页,共16页。
第十一页,共16页。
(2)生态农业 内涵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 现循环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 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 业与林、牧、副、渔四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 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 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多地 少、城 市近郊
气作生活燃料,沼气池里的 废渣送回鱼塘,或者送至农 田,这样既能提高经济效 益,又能增加农田有机质的
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
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
良性循环
第十六页,共16页。
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 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 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 果、毛竹、茶叶和用材林。这 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 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 良性循环的道路
第十五页,共16页。
北京 “留民 营”模
式
北京大 兴县留 民营村
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
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部分
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
第七页,共16页。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 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 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的过程。
第八页,共16页。
第九页,共16页。
2.(1)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基本途 。 径)
第十二页,共16页。
第十页,共16页。
第十一页,共16页。
(2)生态农业 内涵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 现循环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 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 业与林、牧、副、渔四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 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 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人多地 少、城 市近郊
气作生活燃料,沼气池里的 废渣送回鱼塘,或者送至农 田,这样既能提高经济效 益,又能增加农田有机质的
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
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
良性循环
第十六页,共16页。
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 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 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 果、毛竹、茶叶和用材林。这 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 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 良性循环的道路
第十五页,共16页。
北京 “留民 营”模
式
北京大 兴县留 民营村
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
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部分
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
第七页,共16页。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 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再 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的过程。
第八页,共16页。
第九页,共16页。
2.(1)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基本途 。 径)
第十二页,共16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的特点 ①农业资源得到再生。生态农业利用生态学理论调整了
农业结构,保护了农业资源,使资源再生,永续利用。
②综合效益突出。生态农业科学地增加物质、技术投 入,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经济效 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③实现良性循环。生态农业可以优化农业结构,使农、
流动的过程。
2.(1)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基本
途径)
。
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或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
自然资源,把对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需 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模式。
(2)生态农业 内涵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
现循环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 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 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四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 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第二节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 .通过对我国人口压力、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的分 析,理解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理解循环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 .认识可持续发展过程中 ,个人应具备的态度和责 任。
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和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
林、牧、副、渔五业合理发展,并可调节气候,减少灾害。
我国的生态农业模式。
农业 分布地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 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 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 地势低洼, 和花卉,以塘泥作桑树、 基塘 珠江三 常年积水 甘蔗、果树和花卉的肥料, 农业 角洲 不退,水 桑叶养蚕,蚕粪、桑叶、 热充足 蔗叶作鱼饵,塘基互养, 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 人工生态系统
状况有关,具体如下: 1.庞大的人口基数(最大)。
2.严重的资源短缺。
3.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 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议程。
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模式——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指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 展模式,其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化、使废弃物 再生资源化三个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物质反复循环
鱼塘 一台 田农 业
黄淮 海平 原低 湿地 区
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 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 地势低 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 平,渍 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 涝严重 使鱼塘—台田相互促进,立体 开发、综合利用 地形变 化大、 气候垂 直变化 明显 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 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 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 果、毛竹、茶叶和用材林。这 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 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 良性循环的道路
山区 立体 农业
南方 山区
北京 “留民 营”模 式
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 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部分 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 人多 气作生活燃料,沼气池里的 北京大 地少、 废渣送回鱼塘,或者送至农 兴县留 城市 田,这样既能提高经济效益, 民营村 近郊 又能增加农田有机质的含量, 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 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 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