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译文及注释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大家应该都学过吧,这是七年级的重要古诗词之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孤山寺:在里湖与外湖之间的孤山上,是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所建。
贾亭:唐贾全德宗贞元年间在杭州做刺史时,于西湖建亭,又称贾公亭。
云脚:流荡不定的行云,多在雨前或雨后接近地面。
暖树:向阳的树。
不足:不厌倦。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
后人误为白居易所建。
其实白氏所筑之堤在钱塘门外自石雨桥北至武林门外一段。
[译诗]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钱塘湖春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
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
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写出了初春的生机。
钱塘湖春行翻译赏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翻译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

《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钱塘湖春行》全诗赏析《钱塘湖春行》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注释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钱塘湖春行》注释及赏析

《钱塘湖春行》注释及赏析《钱塘湖春行》注释及赏析《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的一首七律,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的诗作。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钱塘湖春行》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1.钱塘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2.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3.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4.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的景物齐平。
5.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6.暖树:向阳的树。
7.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8.没(mò):隐没。
9.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赏析】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4篇

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4篇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赏析1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缺乏,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但见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
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
湖东风光,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得意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风光。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活力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缺乏:百游不厌。
钱塘江春行的原文及翻译

钱塘江春行的原文及翻译
《钱塘江春行》的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的树木,谁家新飞来的燕子忙着筑巢衔泥。
纷繁的花朵渐渐开放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青草刚刚够上遮没马蹄。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
注释:
1.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2.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
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3.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
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4.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
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

《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钱塘湖春行》原文及翻译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⑴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⑵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22~565)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华。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西湖全景。
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⑶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岸齐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不久。
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的时候。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⑷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⑸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⑹乱花:纷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乱。
⑺浅草:浅浅的青草。
才能:刚够上。
没(mò):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浅浅的青草刚够没过马蹄。
⑻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⑼阴:同“荫”,指树荫。
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译文: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鉴赏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鉴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原文翻译及鉴赏《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描写西湖颇具盛名的七律。
此诗通过写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
尤其是中间四句,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形象活现,即景寓情,准确生动地表现了自然之物的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全诗结构谨严,衔接自然,对仗精工,语言浅近,用词准确,气质清新,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选自《白氏长庆集》。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1、孤山寺:南朝陈文帝(560~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瞰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潮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平了湖岸。
初:副词,刚刚。
云脚低:指云层低垂,看上去同湖面连成一片。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降雨或雨初停时。
4、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5、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6、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7、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8、暖树:向阳的树。
9、乱花:纷繁的花。
渐:副词,渐渐的。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缭乱。
浅草:刚刚长出地面,还不太高的春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繁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0、行不足:百游不厌。
11、阴:同“荫”,指树阴。
12、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译文及注释
《》
朝代:唐代
作者:
原文: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低垂,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阳光温暖的树木上栖息,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观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注释
1.孤山寺:南北朝时期陈文帝(559~566)初年建,名承福,宋时改名广化。
孤山:在西湖的里、外湖之间,因与其他山不相接连,所以称孤山。
上有孤山亭,可俯西湖全景。
2.贾亭:又叫贾公亭。
西湖名胜之一,唐朝贾全所筑。
唐贞元(公元785~804年)中,贾全出任杭州刺史,于钱塘湖建亭。
人称“贾亭”或“贾公亭”,该亭至唐代末年。
3.水面初平:湖水才同堤平,即春水初涨。
初:在古汉语里用作副词,常用来表示时间,是指刚刚。
4.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所以说“云脚低”。
点明春游起点和途径之处,着力描绘湖面景色。
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云脚:接近地面的云气,多见于将雨或雨初停时。
“脚”的本义指人和动物行走的器官。
这里指低垂的云。
5.早莺:初春时早来的黄鹂。
莺:黄鹂,鸣声婉转动听。
6.争暖树:争着飞到向阳的树枝上去。
暖树:向阳的树。
7.新燕:刚从南方飞回来的燕子。
8.啄:衔取。
燕子衔泥筑巢。
春行仰观所见,莺歌燕舞,生机动人。
侧重禽鸟。
9.乱花:纷的花。
渐:副词,渐渐地。
欲:副词,将要,就要。
迷人眼:使人眼花乱。
10.浅草:浅绿色的草。
才能:刚够上。
没:遮没,盖没。
春行俯察所见,花草嫩,春意盎然。
侧重花草。
11.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12.行不足:百游不厌。
足,满足。
13.阴:同“荫”,指树荫。
14..白沙堤:即今白堤,又称沙堤、断桥堤,在西湖东畔,唐朝以前已有。
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所筑白堤在钱塘门外,是另一条。
诗人由北而西而南而东,环湖一周,诗则以湖东绿杨白堤结束,以“最爱”直抒深情。
白堤全长1000米。